众所周知,骁龙888系列是个笑话。搭载骁龙888的安卓手机,发热大,耗电快,性能峰值上不去,结合在一起用一个词概括:废物。当然这不是高通第一次如此头铁了。上一次这么热,是7年前的骁龙810,因为过热造成体验降级,直接把索尼LG等一堆高价日韩系手机干没了市场份额。而上上次这么热,是13年前,超频到800MHZ的高通MSM7225系列,直接让还能继续战斗1年的windowsMobile6.5系统手机全线提前市场消失。所以说,高通是有原罪的(确信)。
那问题来了,为何骁龙888采用的三星5nm工艺,包括骁龙810采用的台积电20nm工艺,MSM7225系列采用的第一代台积电65nm工艺,都这么热?芯片制程不是越小越好嘛?
大家都知道一个摩尔定律,其实就是戈登摩尔总结的半导体发展规律,版本很多,但是显然英特尔那边的说法是, 每24个月,半导体晶体管规模跟性能要翻一倍 。结合本系列前几篇的说法,确实如此嘛,从1960年代开始,芯片晶体管跟频率都在不断增加。半导体工艺也越缩越小,确实如此。
晶体管结构在物理层面足够大的时候,不断缩小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晶体管达到一个非常小的规模的话,比如达到一个很小的程度,小到不能阻止电子漏出通道的程度,那这个工艺本身就会发热漏电耗电严重了 。而这个节点,并不是眼前的什么1nm之类“先进工艺”,而是20世纪初的65nm工艺。从1996到2005年10年时间,65nm工艺困扰了人类很久,始终无法低成本量产65nm芯片,无论IBM,英特尔还是AMD。而当时的大量芯片,都卡在90nm工艺接近10年,比如ARM789全线处理器, 游戏 机,甚至包括英特尔自己的PXA移动处理器系列。有个常识就是,65nm并不比90nm工艺更省电,甚至静态功耗还要多,这就是高通MSM72XX系如此拉垮的原因。这样可以快进到芯片制造现在面对的更大的一个问题,量子隧穿效应下2nm能不能实现都是疑问。
某百科的原话:隧穿电子是指发生隧穿的 电子(废话) 。隧穿效应是一种 量子 特性,是电子等 微观粒子 能够穿过它们本来无法通过的“墙壁”的现象。这就说的很明白了,当“墙壁”的“缝隙”足够电子乱窜,特别是“墙壁”的“砖头”足够小的时候,那墙壁就失去了作用嘛。65nm时代就有低配版的这个问题出现,解决时间是10年。
以2000年前后来说,传统芯片制造模式,是以IBM技术指导路线加整个日本工艺技术生产经验定义的。整个芯片内部电路排布,从头到尾都是平面铺开设计的。这也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路布局嘛。特别是尼康佳能的光刻设备阵列,也是这个思路一路延伸。但是如果芯片缩小到了一个程度,电子泄漏,电路通电会收到互联线的磁场干扰,这会让频率上不去。这就是串 扰(crosstalk),以及噪声(noise), 这也是当时英特尔宣布不玩频率战争的一个理由。
如何解决呢?英特尔引入了应变硅+HKMG技术。而AMD引入了掺铜绝缘硅技术,大大降低了芯片内部漏电率跟受到的电磁影响,再加上FPGA公司都在推行可编程功耗(Programmable Power)的方法,这一套软件硬件同步进步,加上标准改变新的供应链体系改变,行成了完善组合拳,从而理论上能把半导体制造工艺一路推进到32nm制程。而比较著名的代工厂台积电也学习AMD的铜互联方案,终于在2007年搞定了65nm工艺。这也有了别的问题,日美半导体标准决战,最终欧美技术胜利,曾经风头无两的日厂从此沦落,截至现在都在液晶硬盘领域苟延残喘。
既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那就在平面晶体管制造上继续快进。时间来到了2010年,如何进行32nm下一代的设计,英特尔花了很多心思。实际上,平面铺设晶体管在10年前就早已提前宣布了走到了尽头,不过这一天总会来的。英特尔祭出了大杀器——3D晶体管(其实就是FinFET结构啦)。
实际上,22nm已经无法用正常的命名法看待了。 英特尔22nmFinFET工艺的 栅极长度并没有比32nm平面制程短多少,但是单位面积集成的晶体管确实翻倍了。 而长期在28nm无法突破的台积电也发现了新大陆,转向了3D结构芯片设计,从而最终倒腾出来了TSMC16nm工艺。
看图吧,一目了然。就这么继续堆叠下去理论上甚至可以达到硅基芯片的尽头。英特尔制造14nm芯片,技术路线相比22nmFinFET并没有突破多少,而是采用了大力出奇迹的方法——多次光刻,这就是英特尔(也不止它一家)的多重曝光技术。
密度太高,而电路精度不够咋办?好办,缝隙里也刻,不行就多来几次。应付14到14+到14+++++都可行,但是面对10nm以下的精度,光刻次数要翻几倍,消耗的电力,供水,光罩数量越来越可怕。这些都能接受,但理论指导带来不了的是,多次光刻的问题是误差。几十亿晶体管,哪怕一个步骤一个错误,一点儿偏移,芯片就报废了。如果是5次6次曝光呢?良品率上不去,这才是问题,毕竟隔壁台积电都用上极紫外光刻了不是。这也是酷睿连续6代都在14nm徘徊的原因。
本期结束,下期终于要讲酷睿12代的核心设计了!
1、TIP127三极管烧坏了可以用TIP107三极管代替,因为TIP107三极管参数要大。
2、三极管,全称应为半导体三极管,也称双极型晶体管、晶体三极管,是一种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其作用是把微弱信号放大成幅度值较大的电信号, 也用作无触点开关。晶体三极管,是半导体基本元器件之一,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电子电路的核心元件。三极管是在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制作两个相距很近的PN结,两个PN结把整块半导体分成三部分,中间部分是基区,两侧部分是发射区和集电区,排列方式有PNP和NPN两种。
TIP 127三极管:
1、三极管tip127可以应用于:音频功率放大,大负载驱动电源,中大容量,开关电路,自动控制电路等。也可与互补类型的TIP125,TIP126和TIP127可成对使用。
2、TIP127属于疏外延基NPN达林顿功率晶体管,采用TO-220塑料封装。内部电路图如下:
向左转|向右转
型号:TIP107
应用范围:放大
类型:其他IC
批号:09+
封装:TO-220
供应商类型:自主生产厂商
在前两篇文章中简单讲了二极管的特性及其检测,在此讲讲三极管的特性和检测方法。如有不到之处,还请指正。
一、三极管的简介、符号标识和分类
双结型半导体三极管又称晶体管,它是由两个P-N结组成的三端器件。其三个极分别称为发射极(用字母e表示)基极(用字母b表示)和集电极(用字母c表示)。
晶体管的种类很多按PN结组合可分为PNP型和NPN型两大类;按集电极功耗分为小、中、大功率三种;按基片的材料分为储管和硅管;按工作频率范围可分低频、中频高频和超高频管等。下图为PNP和NPN两类晶体管的结构及符号图。
三极管在空调器的电子电路中主要用于信号放大以及逻辑运算。
二、三极管的主要技术参数
(1)直流参数
①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倍数:指在没有交流信号输入时,共发射极电路集电极输出的直流电流与基极输入的直流电流之比,这是衡量三极管有无放大作用的主要参数。
②集电极一基极反向电流,当发射极开路,集电极与基极间加上规定的反向电压时的集电极电流,称为集电极一基极反向电流lh。此值越小,说明温度稳定性越好。在常温下,小功率锗管约为10微安,大功率锗管可达数毫安,硅管更小些③集电极一发射极反向电流,此电流又称穿透电流,是指基极开路,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加上规定的反向电压时的集电极电流。此值越小,表示三极管的热稳定性越好。
(2)电流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β值是指共发射极电路的集电极输出电流与基极输入电流之比。通常在外壳上标有不同的色标,表示β值的分挡。对锗或硅开关管,高低频小功率管,硅低频大功率管D系列、DD系列、3CD系列,其分挡标记如下。β:0~15~25~40~55~80~120~180~270~400~色标:棕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灰 白 黑三、三极管的检测
用万用表R×100或RX1k挡测量。对于NPN型管,将黑表笔接基极,红表笔分别接集电极和发射极,测两个PN结正向电阻值应为几百欧或几千欧。然后将表笔对调,测两个PN结反向电阻值,应为几十欧或几百千欧以上。再测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阻值,表笔对调再测一次,两次阻值都应在几十干欧以上,这样的三极管是好的。
对于PNP型三极管,检测方法与上述基本相同,但应将红表笔接基极。在测量过程中如果发现PN结正反向电阻为无穷大,则说明管子内部断路;如PN结反向电阻为零或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电阻为零,说明三极管击穿或短路;如PN结正反向电阻相差不大,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电阻很小,说明三极管已损坏。
BCP55 的参数
电压-集射极击穿(最大值):60V
晶体管类型:NPN
安装类型:表面贴装(SMT)
湿气敏感性等级(MSL):1(无限)
工作温度:-55°C~150°C(TJ)
封装/外壳:TO-261-4,TO-261AA
功率(最大值):1.5W
制造商标准提前期:7 周
供应商器件封装:SOT-223-4
Vce饱和值(最大值):500mV@50mA,500mA
电流-集电极截止(最大值):100nA(ICBO)
电流放大倍数hFE(最小值):40@150mA,2V
系列:-
跃迁频率:-
集电极电流Ic(最大值):1.5A
零件状态:在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