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和高通哪个公司大

博通和高通哪个公司大,第1张

当然是博通公司更大,因为两个公司产生联系的时候,就是博通要收购高通,只是高通不愿意,认为自己更加值钱,但也没提什么反收购的问题,显然两者公司级别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高通正式拒绝博通收购: 1300亿美元, 低估我们了。

据报道:11月6日晚,美国通信芯片制造商博通公司通过其官网宣布,将斥资1300亿美元收购高通公司,如果这项交易能够成功,这将成为半导体行业有史以来最大一笔并购交易。11月7日高通公司回应称将进行评估。昨天,高通正式拒绝了博通的收购。下面来看详情。

高通拒绝博通收购

11月12日,高通公司宣布,公司董事会拒绝了博通公司(Broadcom)11月6日主动提出的1300亿美元的收购提议。高通执行董事长、CEO和主持董事分别表达了公司董事会的意见。

高通执行董事长保罗·雅各布(PaulJacobs)这样说:“公司董事会一致认为,博通的报价低估了高通的价值。”

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SteveMollenkopf)这样说:“在移动、互联网、汽车、边缘计算(Edgecomputing)和联网等领域,高通比其他任何企业都有优势。我们相信,我们能为股东创造更多的额外价值。”

高通

高通主持董事(PresidingDirector)汤姆·霍顿(TomHorton)称:“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专注于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在金融和法律顾问的帮助下,经过全面评估,董事会一致认为博通的报价严重低估了高通的价值。”

这意味着双通合并不会发生。此前就有知情人士预测,高通会从报价低和政府反垄断这两方面来拒绝博通,果不其然。

博通

但,博通方面仍不死心,博通CEO表示:“我们仍然认为,我们的提议是高通股东所能见到的最具吸引力、最能提升价值的一个选择,而且他们的反应令我们感到鼓舞。

他同时还表示,“很多人都向我们表示过他们希望看到高通坐下来和我们讨论一下我们的提议。我们仍然十分倾向于与高通董事会以及管理层开展积极互动。”

可见,博通与高通之间到底会怎样,应该还没完。

自六月初以来,经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斯诺登的不断曝光,令美国“棱镜”监控计划完全暴漏在公众的视线之下,世界瞩目,同时将谷歌等9大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前不久,《华盛顿邮报》又曝光了美国四大情报收集计划,分别是“大道”、“船坞”、“核子”及“棱镜”,这四大计划牵涉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世界各国和每个美国家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74481.htm

从目前公布证据显示,美国在全球进行了61000次的渗透行动,目标包括数百个个人以及机构,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内地的一些目标。斯诺登声称从2009年开始,美国开始潜入内地和香港的政府官员、企业以及学生的电脑系统进行监控。美国政府网络入侵中国网络至少有四年时间,美国政府黑客攻击的目标达到上百个,成功率达到75%,中国已经成为该项计划中网络攻击最大的受害者,这也揭示了网络空间中美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

从战略表象来看,美国和西方国家谈中国黑客色变。近年来,中国黑客和来自中国的黑客攻击成为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美国各级官员和政客,各种媒体都会不断地说这个话题。每年春天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信息安全大会——RSA大会,近年来中国黑客都成为演讲者嘴边的时髦词汇。中国黑客如何厉害,中国网军如何强大,一再被渲染。

涉及国家安全的最终底线和最高表达方式就是可能的“战争”,所以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网络攻击不仅仅是黑客的攻击行为同时也是所谓的“网络战”。从“网络战”的破坏程度来看,由于现今信息系统的全面渗透,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一切都高度信息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战所产生的摧毁和影响可以与核d相比。

从真实情况看,中国的网络战能力相比美国,差距还非常大。“棱镜门”事件只是这种差距的一个缩影。发生在中东的震网病毒和火焰病毒,都传说与美国密切相关。美国官方正式报道的网络风暴网络战演习分别在2006年、2008年、2010年举办了三次,而且参加的联邦机构和技术公司越来越多。之所以我们和美国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弱

美国今天的强大,除了历史原因和地缘优势外,还有一些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一贯的战略顶层设计和不被轻易阻断的执行。而这种战略顶层设计在信息产业的高速公路上也得到充分体现,其优势和企业能力在信息领域已形成足够的战略威慑力。

自从网络战成为一种新的可能给对手打击的形式之后,美国几乎年年都有与之相关战略出台,每两年必有一个重大战略出台。奥巴马当选总统不到半年,在2009年5月即发布《网络空间政策评估报告》,其中谈到10条近期计划,14条中期计划,规划非常详尽,在抢占网络空间制高点方面又迈进了一步。2011年,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其网络空间战略的关注点已经从国家战略上升到国际战略层面。

与美国相比,我国只在2003年发布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顶层战略设计的缺失,让政府对企业整体战略协作、支持、互动和响应能力严重不足,造成了我国在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方面和美国巨大的差距。

美国研制的信息电子产品在中国畅通无阻,而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却屡屡受制约。2006年,联想获得美国国务院1.6万台电脑采购大单,却因美国国会议员质疑其安全性而受阻去年华为、中兴同样被美国调查,并被限制使用范围。

二、信息系统自主化程度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向全世界敞开怀抱,以市场换技术,但却并未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却被国外科技企业掌握着要害部位。据斯诺登透露,从2009年开始,“棱镜”项目对准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他们潜入政府、企业以及学校的电脑系统,进行秘密监视活动,美国政府网络入侵中国网络成功率高达75%,这与国内重要信息系统核心关键设备无法自主可控有密切关系。

目前,中国在主机、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云计算等方面对国外的依赖度很高。我国关键应用主机系统主要依赖进口,目前已建的重要信息系统几乎均为外国品牌,包括 *** 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也基本在美国企业控制之下。它们依靠自己的路由器、交换机、主机设备、 *** 作系统等信息系统关键核心部件,几乎控制了中国互联网的咽喉,国内80%以上的信息流量,都经过它的产品计算、传输和存储。包括政府、海关、金融、教育、铁路、航天等系统,自主化水平都不高。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骨干网络、四大国有银行的数据中心,大部分都采用国外公司的产品。

微软盗版黑屏事件、赛门铁克误杀事件都表明微软、Intel等美国公司在中国的信息系统内畅通无阻而今天的棱镜门事件又进一步表明,不光科技公司可以畅通无阻,美国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公司的帮助在我们的信息系统中为所欲为。

多年来,美国始终实际掌控着全球互联网的绝对话语权,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反观中国,我们对外依赖度却变得越来越高。棱镜门事件彻底粉碎了相当一部分人所谓“技术无国界”的大同世界理想,在人类社会还是以利益为核心建立团体的情况下,信息网络与现实社会相同,都存在为谁所用和为谁所控的根本问题。在信息产业的高速公路上,如果我们继续甘心于依赖别国,就很有可能成为温水中被煮的青蛙,在毫无知觉中渐渐耗尽自己防御的能力。

三、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棱镜门”事件凸显了信息系统“自主可控”的紧迫性。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的半导体产品总额约为1300亿美元,信息网络城门洞开。出现这一局面,最关键还在于自身功夫不扎实,尤其是核心技术落后于人。这次窃听事件曝光后,美国政府依然表现得很强势,甚至反咬一口,将斯诺登说成是中国的“间谍”,这就折射出中国在核心技术层面上的积弱局面,甚至对美国患上了严重的“依赖症”。

美国强大IT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技术和产品优势为主导的时代,这个时代,它具备了先进的核心计算能力、框架、软件体系、个人机和网络,英特尔、微软、Oracle、苹果等巨头企业的崛起是这个阶段的象征第二阶段是以模式和资源为主导的时代,典型企业包括Google、Amazon、Facebook、Twitter,还有转型后的微软和苹果。在此阶段,经过积累,它已获得软件环境、知识产权和硬件资源优势。

“棱镜”计划被爆出,还让我们看到,美国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在关键战略产业上的完美协作,既维护了国家安全,又在国家安全产业上赢得了商业利益,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包括浪潮在内的一些国内知名IT企业借助“863”、“核高基”等国家大型科研计划的资金支持,通过自主研发,已经在硬件板卡、系统固件、 *** 作系统以及系统维护管理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安全可控,系统整体指标达到国际同类设备水平,部分功能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可以消除使用国外主机带来的绝大部分安全隐患。

作为与国家安全更加紧密相关的信息行业,加强管理和准入控制显然更为迫切,相信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应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步伐。同时也应像中国厂商难以在美国取得一席之地一样,加强对国外厂商和设备的管控,提高准入门槛。

“棱镜门”事件进一步证明了国家大力推行信息化“自主可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应从战略层面认知和规划中国在全球网络空间的利益,加强统筹规划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体系顶层设计,整合并提升中国的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我国的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水平国家重要关键信息系统应对现有设备属性进行统计并进行安全性加固,在今后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业务网络的建设上,多采购自主可控产品,同时对现有给国家安全造成威胁的国外设备逐渐替换,以免受制于人国内IT企业应该继续加快推进信息安全技术、产品与服务的自主可控水平,通过市场化加快自主创新,力争在一些重点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京东方之后,华星光电正在崛起

老麦道

2022-02-18 14:01优质数码领域创作者

关注

最近看到一个和专利有关的数据,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被誉为"面板之王"的华星光电进入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前50强。

据报道,共有13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PCT国际专利申请人排行榜前50位,依次是华为、OPPO、京东方、平安科技、中兴通讯、VIVO移动通信、深圳大疆、深圳瑞声声学科技、武汉华星光电、深圳华星光电、腾讯、字节跳动、小米。

本文就以此探讨一下华星光电这家在面板领域异军突起的企业,在笔者看来,中国的半导体发展任重而道远,而在这个最容易被西方卡脖子的领域,上述13家企业凭借自身的努力在中国半导体发展历史上留下了点点星光,即便有时不那么耀眼,也能为后来者指明前进的方向。

笔者开始了解到华星光电,始于两件事:

一是2021年上半年,TCL华星以约10.8亿美元收购苏州三星电子液晶显示科技60%股权和苏州三星显示100%股权,更名为苏州华星光电和苏州华星显示有限公司,自此,三星显示放弃了在中国唯一的8.5代LCD生产线,到2021年10月,TCL华星全资控股苏州华星,TCL华星接盘三星LCD,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LCD面板市场龙头的地位。

同时,TCL华星也是三星显示的供货商,三星的平板电脑TAB S7的LCD屏幕正是由华星光电供货,根据同花顺财经报道,目前三星显示持有TCL华星光电11.03%股权,可见TCL华星光电和三星显示颇有渊源,借助全球最优秀的三星显示的技术和市场影响力,显然有利于TCL华星光电在面板领域走得更深更远。

二是小米手机与TCL华星光电之间的合作愈加紧密,不仅仅小米10、小米MIX4和小米12等重磅机型都是采用华星光电屏幕,去年8月份,小米和TCL光电还签署了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更先进的半导体显示技术。

除了手机、平板屏幕,估计小米的目标还不止于此,作为TCL科技的十大股东之一,显然小米会和TCL在智能家电领域会有更多的合作。

由此看来,华星光电之于小米,就类似于京东方之于华为,强强联手,互惠互利,而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也得以快速发展,分别成为为苹果和三星这两大科技巨头的面板供应商。

有理由相信,华星光电或许就是下一个京东方,中国这两家面板生产商的实力至少能让我们在手机等设备的屏幕上建立自主研发优势,避免卡脖子的尴尬。

位于深圳的华星光电是中国著名的电视机品牌TCL跨入半导体领域的成功范例,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的研发和生产,2019年更名为TCL华星光电,目前在深圳、武汉、惠州、苏州、广州和印度建立了生产基地,拥有8条面板生产线、4座模组厂,投资金额超过2400亿元。

TCL华星光电官方披露的专利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专利授权数为5379,首次跻身全球前五十,值得注意的是,排名中武汉和深圳华星光电同时排位其中。

目前,TCL华星光电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几个在A股上市的面板企业:京东方、深天马、维信诺、华映科技、龙腾光电和和辉光电,其中京东方无疑是中国面板企业的龙头老大。

京东方(BOE)成立于1993年,1997年京东方通过与台湾冠捷合作进入台式显示器领域,上市后,京东方开始液晶显示领域的布局,意图进入方兴未艾的TFT-LCD液晶显示市场,但限于日韩的专利和技术壁垒,一直没有突破的机会。

到2003年机遇来了,当时韩国现代公司为了减负要出售TFT-LCD业务,京东方以3.5亿美元将其收购,从而获得相关的技术产权、团队和营销网络,全面进入LCD市场,从2005年开始,因为京东方的努力,中国实现了自主生产液晶显示屏,结束了依赖日韩进口的局面。

到2019年,京东方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全球第六,同时京东方成为华为的重要合作伙伴,为华为旗下Mate和P系列等产品供应柔性OLED手机屏幕,另外,据国外媒体报道,京东方已经进入苹果公司产业链,在2021年为苹果供应了近1600万块OLED屏幕。

据京东方数据,在去年实现营收在2150~2200亿元之间,从体量上看,京东方已经超过三星显示,但需要注意的是,三星显示现在已经将精力转向研发更高端的OLED面板,而京东方的LCD屏则是全球第一。

实际上,京东方走的也是三星显示曾经走过的路径,三星显示是过去的全球LCD老大,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加上三星显示属于三星电子旗下的业务线,三星显示也有更多的底气放弃LCD而主攻OLED,显然是为了在未来的市场中保持技术优势,对京东方而言,目前LCD仍然是市场主流,能够通过保持LCD市场增量的同时获得市场和客户,同时在柔性OLED上积蓄技术,也是一条合理的发展路径。

TCL华星光电的营收是合并到上市公司TCL科技报表中,根据2020年TCL科技数据显示,2020年TCL科技营收近770亿元,其中TCL华星光电实现营收近470亿元,同比增长了151.1%,在2020年实现了逆周期成长,以此为依据,2021年TCL华星光电也将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

尽管TCL华星光电的实力与京东方还有一段距离,但从目前看,华星光电与京东方存在一定的可比性。

首先,技术发展路径大致一样。两者都经历了从LCD面板到柔性OLED显示这样的发展过程,在技术引进上,华星光电无疑引进了三星的相关技术标准,而京东方则是借助了韩国现代的资源得以开拓LCD市场,如今,两者也同时在更先进的柔性OLED显示屏上发力。

其次、市场拓展方式类似。华星光电同时进入了小米和三星的供应链体系,而京东方则进入了华为和苹果的供应链,与全球排名前列的手机厂商获得合作,无疑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极大的推动。

最后、都是专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半导体显示产业目前主要有三大势力,一是三星显示、夏普、LG为代表的日韩企业;二是以友达光电、奇美电子为代表的台湾企业;三就是以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维信诺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数年来专注于半导体显示领域,成为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

据中信证券数据,2022年全球显示面板规模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LCD面板占比约70%,也就是说今年整个面板市场仍然还是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以及台湾的面板企业为主导瓜分这个市场,所以有理由相信京东方和华星光电还处于加速赛道,京东方无疑还是牢牢地把握住头把交椅,而华星光电以其快速增长的势头能否成为下一个“京东方”,或者紧跟进京东方其后共同建立国内面板全球优势,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427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