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high的光子学和纳米电子中心的研究人员使用新的锁相技术,实现了太赫兹激光器的创纪录的高输出功率,并报告了任何单波长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最高辐射效率。
太赫兹激光器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太赫兹激光器发出的辐射沿电磁波谱位于微波和红外光之间,由于它们能够穿透常见的包装材料(例如塑料,织物和硬纸板),并被用于识别和检测各种电磁波,因此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化学物质和生物分子种类,甚至可以成像某些类型的生物组织而不会造成损害。实现太赫兹激光的潜力在于通过提高功率输出和光束质量来提高其强度和亮度。
现在,桑迪亚的Kumar,Jin和John L. Reno报告了太赫兹技术的另一项突破: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用于等离激元激光器的新型锁相技术,并通过使用该技术实现了太赫兹激光器的创纪录的高功率输出。他们的激光器产生了任何单波长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最高的辐射效率。2020年6月12日在Optica上发表的论文“在单光谱模式下具有2 W输出功率的锁相太赫兹等离子体激元激光器阵列”中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解释。
Kumar说:“据我们所知,太赫兹激光器的辐射效率是迄今为止任何单波长QCL所展示的最高效率,也是关于这种QCL达到50%以上的辐射效率的第一份报告。” 。“如此高的辐射效率超出了我们的期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显着高于以前的功率的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半导体激光器的光功率输出和光束质量,科学家们经常利用锁相技术,这是一种电磁控制系统,可以迫使一系列光腔在锁定步骤中发出辐射。太赫兹QCL利用带有金属涂层(覆层)的光腔来限制光,是一类被称为等离子体激光激光器的激光器,以其不良的辐射性能而臭名昭著。他们说,现有文献中可用的技术数量有限,可用于大幅提高此类等离激元激光器的辐射效率和输出功率。
Jin说:“我们的论文描述了一种新的等离子激元锁相方案,该方案与以前在半导体激光器的大量文献中对锁相激光器的研究明显不同。” “已证明的方法利用了电磁辐射的传播表面波作为等离激元光学腔相锁相的工具。通过达到太赫兹激光器的创纪录的高输出功率,与以前的工作相比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沿腔的金属层传播但在腔的周围介质中而不是内部而不是内部传播的传播表面波是Kumar研究小组近年来开发的一种独特方法,该方法将继续为进一步开拓新的途径革新。该团队期望他们的激光器的输出功率水平可以导致激光器研究人员和应用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以开发太赫兹光谱和基于这些激光器的传感平台。
QCL技术的这项创新是Kuhigh实验室在Lehigh进行长期研究的结果。Kumar和Jin通过大约两年的设计和试验共同开发了最终实现的想法。与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的里诺(Reno)博士的合作使库玛(Kumar)及其团队能够接收半导体材料,以形成用于这些激光器的量子级联光学介质。
据研究人员称,这项工作的主要创新在于光腔的设计,该腔在某种程度上与半导体材料的性能无关。他们说,Lehigh CPN 公司新获得的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蚀刻工具在推动这些激光器的性能极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Kumar说,这项研究代表了如何开发窄光束单波长太赫兹激光器,并将在未来发展,这是一个范式转变。他补充说:“我认为太赫兹激光器的未来看起来非常光明。”
中国是最早发现电、磁的国家,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
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
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快速变革,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反之,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同样推动了电子技术的革新。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为此发表论文,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7月7日,西奥多·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
扩展资料:
激光的颜色取决于激光的波长,而波长取决于发出激光的活性物质,即被刺激后能产生激光的那种材料。刺激红宝石就能产生深玫瑰色的激光束,它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和外科手术。
公认最贵重的气体之一的氩气能够产生蓝绿色的激光束,它有诸多用途,如激光印刷术,在显微眼科手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半导体产生的激光能发出红外光,因此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它的能量恰好能"解读"激光唱片,并能用于光纤通讯。但有的激光器可调节输出激光的波长。
激光有很多特性:首先,激光是单色的,或者说是单频的。有一些激光器可以同时产生不同频率的激光,但是这些激光是互相隔离的,使用时也是分开的。
其次,激光是相干光。相干光的特征是其所有的光波都是同步的,整束光就好像一个“波列”。再次,激光是高度集中的,也就是说它要走很长的一段距离才会出现分散或者收敛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激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