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脆性破坏和延性破坏

什么是脆性破坏和延性破坏,第1张

脆性破坏和延性破坏分别指的是:

1、脆性破坏:

脆性破坏指材料受力后无显著变形而突然发生的破坏。岩石和混凝土在受拉破坏时往往属于脆性破坏,在侧限压力较小的压缩试验时一般也属脆性破坏。破坏的新裂面较粗糙,延伸率和断面收缩部均较小。

2、延性破坏:

延性破坏,就是材料经受了过高的应力,超过了它的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因而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最后导致断裂。

应对延性破坏的办法:

必须保证承压元件在任何情况下,器壁上的应力都低于器壁材料的屈服极限。必须做到对承压部件应按规定进行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壁厚,未经正式设计而制造的锅炉、压力容器,禁止投入运行。按照规定装设性能和规格都符合要求的安全泄压装置,并保持其处于灵敏可靠的状态。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脆性破坏、百度百科—延性破坏

第三、第四强度理论主要针对塑性材料的。对塑性材料而言用第三还是第四强度理论区别不是太大,一般第三强度理论用得较多,主要是简单一些。

第一强度:最大拉应力理论,适用于脆性材料,例如:铸铁。第一强度理论又称为最大拉应力理论,其表述是材料发生断裂是由最大拉应力引起,即最大拉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发生断裂。

第二理论:最大伸长线应变理论,只要极少数脆性材料复合,应用很少。

第三理论:最大切应力理论,适用于塑性材料,例如低碳钢,形式简单,应用极为广泛。第三强度理论 又称最大剪应力理论或特雷斯卡屈服准则。

第四理论:畸变能密度理论,适用于大多数塑性材料,比第三准确,但不如第三方便。第四强度理论 又称最大形状改变比能理论。该理论适用于塑性材料。

扩展资料:

四个基本的强度理论分别为第一强度理论,第二强度理论,第三强度理论和第四强度理论。现将它们的有关知识点对应列于四个强度理论比较表,以便于比较学习。未在表中涉及的内容,此处给出介绍。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有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一是在不发生显著塑性变形时的突然断裂,称为脆性破坏二是因发生显著塑性变形而不能继续承载的破坏,称为塑性破坏。

破坏的原因十分复杂。对于单向应力状态,由于可直接作拉伸或压缩试验,通常就用破坏载荷除以试样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极限应力(强度极限或屈服极限,见材料的力学性能)作为判断材料破坏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强度理论

钢材的破坏分塑性破坏和脆性破坏两种。脆性破坏:加载后,无明显变形,因此破坏前无预兆,断裂时断口平齐,呈有光泽的晶粒状。脆性破坏危险性大。影响脆性破坏的因素1.化学成分2.冶金缺陷(偏析、非金属夹杂、裂纹、起层)3.温度(热脆、低温冷脆)4.冷作硬化5.时效硬化6.应力集中7.同号三向主应力状态1 ) 钢材质量差、厚度大:钢材的碳、硫、磷、氧、氮等元素含量过高,晶粒较粗,夹杂物等冶金缺陷严重,韧性差等;较厚的钢材辊轧次数较少,材质差、韧性低,可能存在较多的冶金缺陷。(2) 结构或构件构造不合理:孔洞、缺口或截面改变急剧或布置不当等使应力集中严重。(3) 制造安装质量差:焊接、安装工艺不合理,焊缝交错,焊接缺陷大,残余应力严重;冷加工引起的应变硬化和随后出现的应变时效使钢材变脆。(4) 结构受有较大动力荷载或反复荷载作用:但荷载在结构上作用速度很快时(如吊车行进时由于轨缝处高差而造成对吊车梁的冲击作用和地震作用等),材料的应力- 应变特性就要发生很大的改变。随着加荷速度增大,屈服点将提高而韧性降低。特别是和缺陷、应力集中、低温等因素同时作用时,材料的脆性将显著增加。(5)在较低环境温度下工作:当温度从常温开始下降肘,材料的缺口韧性将随之降低,材料逐渐变脆。这种性质称为低温冷脆。不同的钢种,向脆性转化的温度并不相同。同一种材料,也会由于缺口形状的尖锐程度不同,而在不同温度下发生脆性断裂。为了防止钢材的脆性断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裂纹当焊接结构的板厚较大时(大于25mm),如果含碳量高,连接内部有约束作用,焊肉外形不适当,或冷却过快,都有可能在焊后出现裂纹,从而产生断裂破坏。针对这个问题,把碳控制在0.22%左右,同时在焊接工艺上增加预热措施使焊缝冷却缓慢,解决了断裂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76327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