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屏幕巨头的救星来了!华为自研OLED驱动芯片开始量产:年底交付

国产屏幕巨头的救星来了!华为自研OLED驱动芯片开始量产:年底交付,第1张

【7月24日讯】相信大家都知道,在2020年5月16日,美国再次对华为颁发了“芯片禁令”,禁止全球芯片代工厂商为华为代工生产芯片产品,同时还限制华为采购使用第三方芯片厂商的芯片技术以及相关的产品,就在华为海思半导体受到全面技术断供制裁后,原本很多网友们认为华为会就此放弃芯片研发,但华为多位高管却明确表示,只要华为有能力,就会一直将海思芯片研发团队养下去,继续投资华为海思半导体;随后就有不断消息爆出,华为将会进军芯片制造产业,其武汉芯片工厂也已经正式封顶了,可见华为海思半导体将会向IDM领域转型升级,通过筹建自己的芯片工厂来解决自家芯片无法生产制造的短板。

而近日,又有媒体报道称:“华为自研的OLED屏驱动芯片已经开始试量产了,如果进展顺利,预计在今年底就可以实现大规模量产交付,除了满足自家屏幕需求以外,还将供应给京东方、维信诺等国产屏幕巨头,彻底的解决国产OLED屏幕芯片严重依赖国外的尴尬局面。”

为何华为要自研OLED屏驱动芯片?

其实最早在去年8月份,就有消息不断指明,在华为海思高端芯片遭受到限制以后,华为海思半导体也开始不断转型升级,其中驱动IC芯片就是华为所选择的新赛道之一,华为之所以选择驱动IC芯片,也是因为目前国产驱动IC芯片不太给力,几乎超过95%+驱动IC芯片都依靠进口,其中OLED屏幕的驱动IC芯片对外依赖度更是高达98%+;这也让国内很多 科技 媒体表示,屏幕驱动芯片严重依赖进口,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屏幕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全新的OLED屏幕领域。

根据详细的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在OLED屏幕驱动IC芯片领域,韩国厂商占到了全球驱动芯片85%以上的市场,而在大屏幕驱动IC芯片方面,中国台湾和韩国一起占了85%以上的市场,我们大陆地区的屏幕驱动IC芯片市场技术几乎一片空白,其次便是屏幕驱动IC芯片对于制程工艺要求并不高,目前行业内最顶尖的驱动IC芯片依旧还在使用65nm、40nm、28这样非常成熟的工艺节点,而目前在纯国产化的状态下,我们国内最高也已经可以实现28nm工艺芯片量产,所以华为研发的驱动IC芯片根本不用愁量产问题,国内所有芯片厂商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甚至就连华为自建芯片工厂都可以完成生产,不受到任何技术限制。

其实便是屏幕驱动IC芯片可以有效提高国产屏幕显示效果、质素,因为驱动IC屏幕控制驱动的芯片,直接告诉屏幕什么时候、哪个像素点需要点亮或者不亮,所以屏幕驱动IC芯片的好坏,也成为了提高国产屏幕品质的重要关键因素,三星之所以一直能够在AMOLED屏幕领域保持技术领先,也是因为三星顶尖的OLED驱动芯片,就不支持三星以外的OLED屏幕,而三星则凭借最好的驱动IC,配上最好的面板,造出了全球最顶尖显示效果的OLED屏幕。

这也是目前国产厂商京东方、维信诺、TCL等,在严重依赖于韩国三星等第三方厂商的驱动IC芯片时,自然就无法让国产显示面板达到最精确的匹配,所以在屏幕显示效果方面也会逊色一些。

而如今华为自研屏幕驱动IC即将全面来袭,如果可以为国产屏幕厂商提供更高品质的驱动IC芯片,这无疑也会直接提升国产OLED屏幕的显示效果质素,提高国产OLED屏幕的竞争实力。

又逢世界地球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地球不需要被拯救,需要被拯救的是人类自己。

在过去的一年里,加州超大山火、北极海冰缩减至 历史 记录第二低值、海洋热量创纪录等,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激增导致的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一般情况下,太阳能可以通过太阳能电池转化成电能,但要在常见的太瓦级(10的12次方瓦特)电能需求层面上解决能源转化与存储问题非常困难。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高密度化学能的思路,即人工光合作用。

一叶一乾坤,科学家们从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得到灵感,近百年来不断 探索 如何实现人工光合作用,希望利用阳光,将水及二氧化碳转化为碳化合物与氧气,即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化合物中。 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会员杨培东教授 也是其中之一。

杨培东教授把他研发的人工光合作用装置称为“液体阳光”,以半导体光学二极管为基础,构建纳米“森林”,捕捉太阳光并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用的化学制品(包括化学燃料、药品,以及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高分子材料)。此举不仅能够实现碳的0排放,还能直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项发明让杨培东教授获得了2020年全球能源奖的“非常规能源类”奖项。

植物光合作用的全反应分为两个过程,即需要阳光参与的“光反应”与不需要阳光参与的卡尔文固碳循环反应。在人工光合作用中,需要找到合适的催化剂才能实现两个反应。同时,高比表面积(指单位重量的物体的表面积大小,比表面积越大,物体细度越细)的装置也将增加太阳能转化的效率。

杨培东教授的研究团队在半导体硅的纳米导线阵列(高比表面积)中布置了两类催化剂,即光反应需要的水氧化催化剂与固碳所需要的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在半导体吸收光能后,整个系统能通过导线表面的催化剂实现光合作用的全反应。团队在2014年就通过人工光合作用成功生成了醋酸。醋酸是简单而重要的化学中间体,可利用工业技术转化成其它各类化学制品,例如汽油、前体药品等。

杨培东教授认为,人工光合作用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终极的碳平衡方案,同时能够解决能源问题,包括二氧化碳排放的环境问题。

在一步步的改进工作后,目前,研究团队的人工光合作用太阳能转化效率比可达8%-10%,比自然界高出16-20倍。团队仍在继续改进催化剂以及二氧化碳还原环境(如高碱浓度体系),以进一步提升转化效率。随着这项釜底抽薪式碳中和技术的发展,未来阳光和水将成为清洁能源的来源,唯一副产物是氧气。

此外,这项研究还有更加深远的拓展和应用,如“人工固氮”和火星大气改造计划(火星大气96%为二氧化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4357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