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写到广西时,讲到了广西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时,是如何输给湖南和江西的。
刚好顺着这个话题,讲一讲湖南省在跟其他省竞争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湖南工业化的发展,当然主要是产业转移的承接竞争。
著名的蓝思科技,就是2003年在深圳起家,之后陆续搬迁到湖南的,2022 年时,蓝思科技为湖南创造了8万个就业岗位,员工月平均收入为税前5900元,每月发放工资5.27亿,为湖南省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2022 年上半年,蓝思科技营收214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为23亿元,是湖南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代表性企业。
我们平时一说起产业转移,只会想到珠三角和长三角,总是忽略了福建省还有个造消费品的厦漳泉地区,主要搞小家电、服装鞋袜什么的,其实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河南这几个省在争夺产业转移时,是共同瞄准了这三个地区的,只是根据地理位置的远近,湖南更容易拿到珠三角的产业。
广西篇里介绍过,中国未来十年有一次产业链大转移,珠三角主要辐射赣州、郴州、衡阳、邵阳、永州、柳州、南宁、贺州等地,而长三角主要辐射上饶、安庆、芜湖、蚌埠、徐州、阜阳、南昌、抚州等,厦漳泉主要向赣州、抚州、上饶、吉安转移。
我们看到,在上面的名单中,江西省几座城市被重合的次数最多。
瞄一眼中国地图,江西紧邻福建、广东、浙江,在珠三角的产业承接战中,能和湖南分一分,但在厦漳泉和长三角的产业承接战中,江西比湖南有相当大的优势。
这其中赣州出现的次数最多,中国168种矿产里,赣州一个市拥有106种,赣州有大量的稀土、钨、铜、银、铅锌、石墨等矿产,常住人口九百万,大量智能家电、生物医物、新能源公司跑到赣州来,也使赣州人口一直处于正增长。
加上2022 年年底即将开通的赣深高铁,以及2023年争取开工、计划2030年左右完工的全长1301公里的超级工程浙赣粤大运河,因为失去水道和铁路而开始走向衰落的江西,会因为重拾高铁与黄金水道,重新走向繁荣。
赣州也因此成为江西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这三年的GDP分别为2022 年的2807亿,2022 年的3474亿,2022 年的3645亿,而2022 年上半年,赣州GDP就达到了1966亿,经济学家预估赣州2022 年GDP将超过4000亿。
在江西省财政厅发布的数据中,我还查到一个有趣的数字,2022 年省财政厅下拨赣州446亿,九江223亿,南昌200亿;2022 年省财政厅下拨赣州444亿,九江254亿,南昌197亿;2022 年省财政厅下拨赣州479亿,九江291亿,南昌234亿,可见江西省也是全力支持赣州和九江的建设,划给这两个市的钱比南昌还多,未来江西省将形成南昌、赣州、九江三雄并列的之一梯队,宜春、上饶、吉安为第二梯队,带动整个江西经济的发展。
南昌现在排在全国第26名,仅5745亿GDP,不到长沙的一半,将来有望进入全国前20,赣州、九江现在排在全国第42、第45名,有望进入全国前30。
那些被湖南、江西挤下名次的城市,很可能是北方一些GDP在3000-4000亿、工业不发达的中等城市。
2022 年上半年,江西省的GDP也终于反超陕西,排在全国第14名,按江西现在承接的工业转移和大基建建设,我个人预估江西会在2030年浙赣粤大运河完工后,跑进全国10-11名的位置。
再往后突进就比较难预测了,江西起点确实有些低,前面一片也高手如云。
再说湖南的另一个重要对手:湖北。
湖北的之一梯队是武汉,第二梯队是襄阳、宜昌,第三梯队是荆州、黄冈、孝感、十堰、荆门。
武汉、长沙跟南昌不一样,南昌的心情只有福州、济南懂,是个没太大存在感的省会,跟其它小弟拉开的距离太小,这种大哥做得委屈。
去年武汉是1.56万亿GDP,襄阳是4600亿,宜昌是4261亿,到荆州就只有2369亿,三个梯队差距明显。
湖北比湖南有一个无解的地理优势,就是有一个1061公里的长江经济带。
2022年9月,下发了《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经济带就成为重点发展战略,谁沾上这条水道谁发财。
有一段时间,湖南省各的墙上都挂着一副规划图,整个湖南分成四个大板块,东边是长株潭区,南边是邵阳、衡阳、永州、郴州这些抢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城市区,西边是湘西扶贫区,北边就是岳阳、常德、益阳的洞庭湖周边区域。
这个洞庭湖,是湖南难得跟长江的 了,整个湖北有8个沿长江城市,湖南只有岳阳一个,还只有100多公里靠江。
因为有长江在,在运输成本上就省一大块,加上湖北是石英砂的重要产区,含硅量高,家里头有矿,宏泰石英砂、欣泰石英、振杰石英都在这扎堆,半导体上下游的长江存储、华为集成电路、三安光电、华星光电、科磊、泛林就跟着矿老板跑到了武汉开公司,加上武钢、东风汽车、中建、武烟等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光电技术、通讯技术、生物制药、军工、造船,武汉制造业飙得飞起。
四倍于长沙的市区面积、1200多万常住人口、88所大学(长沙57所)源不断的高素质打工人、加上九省通衢的地理要道,武汉有着不可动摇的优势。
2022 年,湖北的GDP是4.58万亿,2022 年因为疫情降到4.34万亿,2022 年上半年恢复到2.27万亿,按湖南2022 年4.18万亿,增长率还按去年3.8%来算,应该是追不上了。
湖北,将来应该会在中国各省6-7名之间徘徊。
对于湖北这片长江经济带,湖南抱着 “以湘江为依托的交通体系融入长江” 的实在心态,能分一点是一点了。
我常说地理即是命运,湖南是很难争过湖北的,面对长江,该认命时就得认命。
除了江西和湖北,湖南的后面还虎视眈眈 着一个安徽。
《万里图》安徽篇里我介绍过,安徽在治理好水患和合肥后,全省已经处在一个快速奋进的阶段,2022 年安徽比上海只差区区20亿,比湖南只差3100亿,排在全国第十一名。
而且安徽搞的都是新兴产业,像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食品医药、家用电器、轻工纺织等,这些产业潜力非常大,尤其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将来会是好大一块蛋糕,会产量的经济效益,可惜湖南没捞着。
在安徽省内处于之一梯队的合肥,2022 年新增12家上市公司,光科创板就有7家,在2022 年上半,规工以上工业增长33%,出口增长32%,远超其他同级城市,预计2022 年合肥能达到1.1万亿GDP,已经离追上长沙(2022 年1.21万亿)越来越近。
处于第二梯队的芜湖和滁州,一个发展机械制造、造船、纺织服装、轻工食品,一个主攻智能家电、先进装备、健康食品、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加上旁边的外延助攻,突破4000亿GDP也只是时间问题。
按现在安徽的发展速度和产业潜力,大约会在几年内超越湖南,将来会处在全国大概7-8名左右。
现在我们看一眼中国2022 年各省GDP数据,能看出湖南现在的紧迫感。
不出意外的话,广东和江苏会继续争夺头把交椅,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的位置难以动摇,前六名未来十年很难撼动,变化会集中在第七到十名。
湖北和福建应该是赶不上了,安徽会在未来几年反超,湖南可能跌落到全国第十名的位置,并有可能长期待在这里。
前面追不着,后面又要被迎头赶上,湖南难免有些焦虑。
但还好中国前13名与后面的名次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前13名,就不算掉队。
湖南只是发展速度没那么快,但整体还是在发展的。
现在,终于可以具体聊一下湖南,以及长沙了。
截止到2022 年,长沙城区面积只有1909公里,常住人口1000万人,武汉城区面积达到了8596公里,常住人口1400万人,武汉能达到长沙的四倍,主要就是长沙是一个被山地包围的城市,西、南、北三面环山,只有东南有地能发展,而武汉是江汉大平原上面,长沙市区天生玩不过武汉。
地图帝
地方小的好处是基建成本低,大家都窝在一块,人口密度高,去哪做什么都方便,商业就会特别发达。
打个比方,你跟两千人住在一栋楼里,那这周围的 吧、外卖、TONY老师一定很发达,因为人口集中养得起,如果你跟三百人住在一栋楼里,那开 吧的、送外卖的、TONY老师的日子就都不好过,他们的客流就大大减少,要多跑几栋楼,付出几倍的辛苦才能挣到一样的钱。
大家去长沙时,会发现茶颜悦色简直是100米一家,开得遍地都是,就是因为人口密集养得起这种小店,长沙能诞生茶颜和文和友这样的商业品牌,是因为城区小、人口密集造成的商业优势,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容易诞生适应市民生活的全新品牌。
注意我这里使用的是“市民生活商业品牌”这个词。
为什么茶颜悦色和文和友不是诞生在武汉?
因为武汉市区人口没有长沙集中,长沙更容易生出市民生活商业品牌。
为什么茶颜悦色和文和友不是诞生在深圳?
因为深圳房价高,工作压力超级大,人每天都在拼命,不可能像长沙人这样慢悠悠生活。
长沙人慢悠悠享受生活的底气,在于他们全中国省城更低的房价,长沙人只要不吃不喝6.5年就能买一套房,房价只有一万上下,甚至比一些省份的县城还低。
那长沙房价为什么这么低?
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两大原因:
之一个是当全国房价开始狂飙时,长沙守住了以人为本这条底线。
1994年分税制后,有效加强了财权,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地方拿走的75%,地方拿走25%,企业所得税拿走60%,地方拿走40%,拿消费税,地方拿营业税,总体上说,拿走了大头,地方拿小头,但地方也难啊,各、事业单位、教师等着自己发工资,一大家子人要养活,还要留点余钱搞城市建设,总要修地铁不是?总要修高架不是?总要修下水道不是?没钱,路口连个红灯绿都挂不起来,公交车也跑不起来,城市就给整瘫痪了。
以2008年举例,地方财政占全国收入的48%,却要负担全国79%的支出,什么地方都需要花钱,总得给地方留条活路,经过协商,允许地方卖地增加收入。
地方拿钱主要干两件事,之一是发工资,第二是搞建设,为了把城市越建越现代,地方总有一股子卖地赚钱的冲动。
以今年举例,2022 年前7个月,全国卖地收入4.14万亿元,这个数字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7.3万亿的56.7%,占全国税收11.91万亿的34.76%,地方超过一半以上的收入, 卖地。
这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如果房价上涨,地价就上涨,地价一涨,房价又涨,地方的收益也就越多。
想不冲动都不行。
但是,长沙这二十年来,一点都不冲动,经住了卖地赚钱的。
湖南省一位曾在过去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老百姓为了还高额房贷,日子过得太苦了,长沙不能让老百姓过这种日子。
那不能赚钱,就要省钱,长沙在基础建设领域一直在省着花,修个大桥如果要十亿,就尽量用科学的办法降到六亿,修地铁武汉到2022 年底计划修600公里,那我们计划修200公里就好了,2025年武汉打算修800公里总里程,长沙修300公里就行了。
控制住卖地的冲动,缺点是基建没有疯狂铺上,优点是市民们了幸福感,努力一些就能买到房子,就能好好过日子。
有了人口,才能支撑工业,有了工业,长沙才有希望。
对了,第二个原因,就是长沙要守住发展工业的希望,要在激烈的中部省份竞争中活下来,就得有一个锏。
湖北有长江,安徽有江浙,江西有大运河和三大邻省,湖南就只能靠从珠三角拉老乡回来创业,和北边的岳阳常德。在未来十年,湖南的地理位置是比不过安徽、江西、湖北的,湖南人得给自己留条活路,要吸引人才回湖南,要吸引企业驻扎在湖南。
低房价是我们湖南人竞争的,没有区位优势,我们就咬咬牙,摁住地价,喝粥吃糠也要留下工业。
只要长沙的房价不涨,全省各市的房价就都不会涨,哪个市价格要超过长沙,大家就会觉得这里的人宝里宝气,干嘛买你家的房子?我为什么不去长沙买?
长沙的低房价,从过去省市一切以为中心的出发点,已经慢慢变成全湖南的一张底牌。
2022 年,长沙有77.6万大学生,每年20万人毕业,长沙要想方设法至少留住一半人,不能让这些人全跑去广州深圳了,这样才能使长沙的人口总量增长,到2030年完成1200万总人口的目标,为工业化留住希望。
我们湖南经常被批评各城市建设不如其他省,那是因为我们地方收入低啊,我们地方收入低,是因为长沙带头摁着房价啊。
湖南省这个地理位置天生玩不过安徽湖北,那我们自己省吃俭用还不行吗?
那些说长沙土地供应量少,说长沙收入低才造成房价低的原因,都是错误的。
2022 年,全武汉土地供应3200万方,全长沙土地供应2200万方,跟人口数量和市区面积是相匹配的,武汉的房价还是长沙两倍呢。
长沙收入也不低,2022 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7971元,高于郑州的42877元、成都的48593元、武汉的46010元、重庆的40006元,我自己好几个前同事回长沙了,他们现在的收入跟在珠三角差不多。
当然,长沙人能留这么多余钱在手里吃喝玩乐,主要还是因为房价低,如果房价跟武汉一样,长沙人就得累死累活交房贷,长沙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要砍掉好些。
长沙用事实证明,地方如果愿意,是可以压住房价的,各种限购、加税、限售措施一下来,市场就被制住了,就看你面对土地财政,冲动不冲动。
整个湖南的大战略,一是南边各市多接收珠三角产业转移,二是北边各市融入长江经济带,三是要完成长株潭一体化。
前面两个都讲过了,这两个都必须将房价压死,现在讲第三个。
这个项目在我小时候就一直听说,搞到现在都还没搞成功,好像快三十年了。
据说是湘潭这边出了严重的债务问题,现在正努力解决,也快解决完了。
十天前,湖南省还发布了对长株潭一体化三十大标志工程动态调整,总投资2852亿的22个项目,2022 年计划投资437亿元,至8月底时,这22个项目今年已累计完成投资286亿元,完成65.49%,整体进展顺利,三一智联重卡零部件和工程机械扩产、上汽大众电动汽车项目、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都在有序进行。
长沙到2022 年底,共有A股上市公司73家,但制造业不到三成,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华菱钢铁、蓝思科技占到了市值大头,爱尔眼科和芒果传媒虽然重要,但制造业才更有意义,湖南的制造业还急需得到灌溉。
就算GDP远低于湖南的江西,它的规工利润2022 年也达到了2438亿元,只比湖北的2519亿元少,高于安徽的2294亿元和湖南的2032亿元。
湖南一直是中国南方中部的代表省份,在没有江海优势的情况下,住今天的名次,是相当不容易的。曾经经济过于落后,造成了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湖南人,最后都流向了深圳和广州。
随着江西、安徽、湖北大基建搞得如火如荼,珠三角、长三角、厦漳泉产业转移有序进行,湖南的地理劣势开始,被安徽反超,被江西拉近已迫在眉睫。
为了争这一口气的湖南人,要加速工业化的进程,要留住人才,留住好企业,在中部各省激烈竞争中活下来,就只能将长沙房价一把摁倒。
长沙市的低房价,如果跟周边省会相比较,是不合理的,压住长沙的房价,并不是为了压住一个市的房价,而是为了压住一个省的房价。
为的是全省在中部形成一个价格洼地,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汇集,让更多的人在湖南找到幸福感、 感。
我们没有区位优势,但我们有自我的勇气。
这既是为了的福祉,也是为了保卫我们湖南的工业化啊。
———————————————-
之前写过《独山传》谈到了贵州独山县作为级贫困县,为何在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进行大基建后,经济还是没有上去,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
需要这篇 的读者,可私聊回复:独山 获取
以上就是与2023兔命太苦相关内容,是关于武汉发展的分享。看完几月份的兔宝宝更好命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外模具产业发展概况1)日本模具业
目前,日本的模具制造技术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日本通产省工业统计,日本共有模具生产厂约10000家,其中20人以下的占91%以上,即日本模具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靠专业化分工,完成高质量的模具设计、加工。由于日本的专业化分工做得好,中小模具企业的整体制造水平高,使“日本制造”的模具成为一种品牌、优质的象征。近年来,日本塑料模具、粉末冶金模具、压铸模具增长明显,冲压模具和锻造模具则相对呈减少趋势。据罗百辉了解,日本模具目前面临五大课题——缩短交货期、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模具质量和精度、劳动力不足以及迎接亚洲各国的挑战。针对此况,日本许多模具厂家都在积极扩大设备投资。在加工方面,大量采用无人看管的加工单元,或者通过计算机进行联机控制。在设计制造部门几乎都采用CAD/CAE/CAM技术,进行动作仿真分析、DNC(直接数字控制)加工。模具的技术开发主要向高精度、高速度、长寿命、复杂、大型、一体化和高性能诸方面发展。
2)美国模具工业
美国现有约7000家模具企业,90%以上为少于50人的小型企业。由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美国模具业早已成为成熟的高技术产业,处于世界前列。美国模具钢已实现标准化生产供应,模具设计制造普遍应用CAD/CAE/CAM技术,加工工艺、检验检测配套了先进设备,大型、复杂、精密、长寿命、高性能模具的发展达到领先水平。
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面临后工业化时代的大调整、大变革,也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来自成本压力、时间压力和竞争压力。
3)德国模具业
德国一向以精湛的加工技艺和出产精密机械、工具而著称,其模具业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对于模具这个内涵复杂的工业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德国模具制造厂商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全行业必须协调一致,群策群力,挖掘开发潜力,共同发扬创新精神,共同技术进步,取长补短,发挥好整体优势,才能取得行业的成功。此外,为适应当今新产品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德国不仅大公司建立了新的开发中心,而且许多中小企业也都这样做,主动为客户做研发工作。在研究方面德国始终十分活跃,成为其在国际市场上保持不败的重要基础。在激烈竞争中,德国模具行业多年保持住了在国际市场中的强势地位,出口率一直稳定在33%左右。
据德国工、模具行业组织——德国机械制造商联合会(VDMA)工模具协会统计,德国有模具企业约5000家,2003年德国模具产值达48亿欧元。其中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会员模具企业有90家,这90家骨干模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德国模具产值的90%。
4)新加坡模具产业
新加坡是一个只有300万人口的小国,在上世纪80到90年代,政府重视和支持精密模具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使模具工业得到快速增长,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加坡拥有各种类型模具以及精密加工相关企业超过1000多家,模具年产值超过45亿人民币,在亚洲模具业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力和作用。模具企业中上市的有10多家。新加坡65%以上企业生产的模具都是为电子相关业配套的,生产的模具不是大型的,但都是高精密、高水平的模具。
新加坡模具企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框架/封装模具、五金冲压模具、塑胶模具、硅橡胶模具等领域。
2、我国模具产业总体情况
自1997年以来,国家相继把模具及其加工技术和设备列入了《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并对部分重点专业模具厂实行增值税返还的优惠政策;1999年国家又把有关模具技术和产品列入国家计委和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当前国家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目录)》。以上措施均有力推动了我国模具产业的飞速发展。
1)模具产业总额迅速增长
2005年我国模具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三位,达到610亿元,2006年模具工业总产值达到了720亿。我国模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以上)、企业数量、职工人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呈逐年递增趋势。
2)进出口比例渐趋合理,但仍是世界上模具年净进口量较大的国家。
我国模具产品进口额的增幅在逐年下降,出口额在逐年递增,进出口之比由1999年的6.6:1降到2006年的2:1。出口模具仍以中低档为主,而进口模具以中高档为主,主要缺口集中于精密、大型、复杂、长寿命等技术含量高的模具。
3)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十一五”期间,中国模具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已能生产精度达2微米的精密多工位级进模,寿命1~2亿次。在大型塑料模具方面,现在已能生产48英寸电视的塑壳模具、大容量洗衣机的塑料模具,以及汽车保险杠、整体仪表板等模具。在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国内已能生产照相机塑料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模具等。在大型精密复杂压铸模方面,国内已能生产自动扶梯整体踏板压铸模及汽车后桥齿轮箱压铸模。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制造业急需的精密、复杂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轿车覆盖件模具、电子接插件等电子产品模具等,仍然大量依靠进口。
3、国内主要模具生产地简况
国内主要模具生产基地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安徽。
1)主要省市及特点
广东——国内模具市场龙头、三资企业为主体
广东省拥有模具制造企业10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0万人,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完成的工业总产值和出口总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广东是当今中国最主要的模具市场,也是中国最大的模具出口与进口省。全国模具产值的40%多来自广东,且模具加工设备数控化率及设备的性能、模具加工工艺、生产专业化水平和标准程度领先国内其它省市。
浙江——塑料模具比重大、民营企业为主体
浙江省模具工业主要集中在宁波市和台州市。宁波市的宁海、余姚、慈溪及鄞州主要生产塑料模具,北仑以压铸模为主,象山和舟山以铸造和冲压模具为主。台州市主要模具生产企业集中在黄岩和路桥,塑料模具占大多数。
上海——信息产业和汽车行业模具为主导
上海现有模具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年产值近6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上海模具产业将面向6大产业和重点行业,特别是信息(IT)产业和汽车行业,大力发展IT行业的精密镁合金压铸模、精密注塑模、汽车业的覆盖件模具、大型零件压铸模、精密冲压件多工位级进模。
江苏——外资、民营为主力
江苏模具主要集中在苏州和昆山。苏州目前有各类模具厂1000多家,模具加工点1000多个,模具年销售额约50亿~60亿元,模具业成为该市新兴工业之一。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荷兰、美国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独资、合资企业很多,民营模具企业也不少。
安徽——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
目前安徽省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模具产品,如洗衣机、空调器等大型注塑模、电冰箱吸塑发泡模、电机定转子叠片高速级进冲模等,有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0%以上。模具标准件、模具材料基地也已形成。
此外山东、福建、天津、辽宁、重庆、河北近年的发展情况也比较好。
2)模具年产值过亿元企业地域分布
“十五”期间,先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再是环渤海地区,目前占全国80%左右的模具集中在这三个地区。
据罗百辉了解,目前模具产值全国过亿元的模具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覆盖件模具领域。“十一五”期间各类模具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例如:汽车覆盖件模具方面的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精密冲压模具方面的无锡国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大型塑料模具方面的海尔模具公司、塑料异型材模具方面的铜陵三佳科技有限公司(模具第一股)、橡胶轮胎模具方面的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和揭阳巿天阳模具有限公司、模具标准件方面的香港龙记集团和盘起工业(大连)有限公司等。在上亿元的模具企业中,外资占了相当比重。
4、中国模具产业中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结构,无论是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在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为更新和提高装备水平,模具企业每年都需进口几十亿元的设备。罗百辉认为,在创新开发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模具行业内综合研发能力的提升已严重滞后于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新能力薄弱;
2)整体效率低;
3)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协作差;
4)模具材料及模具相关技术落后;
5)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进出口结构都不够合理;
6)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模具企业的管理落后更甚于技术落后。
5、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趋势是:模具产品向着大型、精密、复杂、经济、快速的方向发展;模具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模具制造周期不断缩短;模具生产朝着信息化、无图化、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模具企业向着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模具技术的发展集中在以下方面。
1)模具结构日趋大型、精密、复杂及寿命日益提高;
2)CAD/CAE/CAM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广泛应用;
3)新技术在模具设计制造中的推广应用;
4)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
5)开发优质模具材料和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
6)开发成形新工艺和新模具,培养新理念和新模式。
滁州的家电模具在全国久负盛名,近年来,滁州家电配套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冰箱产品制造装备和模具生产基地冰箱的箱体和门发泡线、吸塑成型模具等关键主体设备生产在国内市场占据70%份额。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模具行业受到冲击在所难免,模具网CEO罗百辉建议模具企业必须积极正视困难,认清形势,关注最近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和“电子信息、钢铁和汽车等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有关政策,制定策略,调整结构,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渡过难关。
二、滁州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滁州市现有模具生产企业7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以冰箱真空成型模具和发泡模具制造为主,近几年来又在非标模具装备生产线、注塑模、冲压模等模具领域有较快发展。
冰箱真空成型模具和发泡模具制造是滁州模具行业的特色,在全国冰箱模具生产领域占有70%以上市场份额。全市冰箱模具生产企业有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5家,主要集中在滁州市市区,还有一部分分布在南谯区、全椒县和来安县。据罗百辉了解,滁州市冰箱模具产业目前是国内冰箱模具重要的制造基地,代表性的企业有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原中国扬子集团滁州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市宏达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市经纬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滁州科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市博精模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非标模具装备生产是市模具生产企业开拓的又一成功领域,以安徽鲲鹏装备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市爱力特制冷成套装备有限公司、滁州鑫隆机电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模具生产企业在冰箱、冰柜、洗衣机等家电成套生产线非标装备以及太阳能热水器成套生产线非标装备生产方面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此外滁州市还拥有安徽天大集团模具公司、滁州迪蒙德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安缆模具有限公司、滁州市凤凰制冷配件有限公司等主要生产注塑模具的企业,拥有以守塑精密模具公司为代表的主要为本企业生产配套的模具生产分厂。据罗百辉了解,2008年滁州市模具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亿多元,拥有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联合攻关的自主创新体系,每年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达200多项,在家电模具开发、成套设备提供方面形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