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单位和企业无法匹配美国 科技 公司开出的薪酬待遇和研发条件。可以说,一些顶尖人才选择留在国内献身半导体产业,就是基于理想信念和报国之心。研发出我国首款通用CPU的龙芯团队,其首席科学家在博士毕业时曾获得公费出国机会,但他在导师劝说下留在国内,并发誓“这辈子不给外国资本家打工”。团队员工在薪酬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拒绝猎头公司百万年薪的诱惑,经过18年的长征,在航天、装备、交通、电力、安全、金融等行业实现了部分国外芯片的国产化替代。
持续的高额资金投入是半导体产业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直以来,西方 科技 公司在研发投入上非常舍得下血本。而中国内地从政府到企业过去都面临资金条件的限制,很多企业选择了“贸工技”的发展道路。当外商依靠强大的资金投入,把持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历次技术迭代升级中独占鳌头,并获取高额利润的时候,中国企业只能做一些“短平快”的事。最近十几年,随着政府和企业资金逐渐充裕,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对通信、半导体、面板行业进行扶持,以华为、中兴、京东方为代表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正是依靠高额资金的持续投入,中国企业在半导体、通信和面板行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培养自身能力是成功的重要前提。过去,中国企业热衷于引进国外技术,不太重视自身能力建设。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半导体行业每18个月就更新升级一次,这导致国内企业很容易陷入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反复引进的怪圈。在能力培养上,研发神威·太湖之光芯片的申威团队做得非常好,他们从零开始定义CPU的指令集并设计CPU,而且耐得住寂寞,19年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迭代演进培养能力。正是依靠长年的技术积累,申威团队能够在制造工艺落后美国英特尔公司两代的情况下,开发出性能不输于英特尔的超算芯片。
引进人才比买技术授权更加重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企业总喜欢从境外购买技术授权,或者是与境外公司进行合资,在引进人才方面作为非常有限。其实,技术是随着人走的,人才是一家半导体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由于技术合作或合资模式被实践证明并非通途,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直接从境外引进人才。在这方面,紫光公司的力度非常大,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海外收购频频碰壁后,紫光在境外持续高薪寻找优秀的人才,并严格遵守国际商业的道德规则,“只带人不带文件”,坚持“自己的技术要靠自己研发”,在整合两岸技术团队之后,长江存储开启自主研发之路,并在2017年完成32层NAND闪存的小批量生产,在2019年完成了64层NAND闪存量产,成功打破国外巨头在存储芯片上的垄断。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历程,可以说是过往风雨交加,前路道阻且长,但几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注重方式方法,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把芯片产业做起来,实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作者是技术经济观察家)
半导体井喷上市,平均涨幅高达40%~50%。
半导体在一级市场投资高歌猛进,产业链迎来利好,自然也将鼓舞半导体在二级市场的发展。2020年,中国共有32家半导体公司上市,如中芯国际,寒武纪,中晶科技等,这也是有史以来半导体上市数量最多的一年。
除了上市数量呈现井喷现象,半导体公司在市值表现方面也较为突出,2020年全年,半导体公司市值的平均涨幅约为40%~50%。
而在2021年以来,这些新秀在A股市场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在经历前几天的“全绿市场”后,半导体逆势向上,截止1月18日收盘,港股中芯国际涨幅近6%,长电科技大涨超7%,18日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均迎来上涨。
半导体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乘这股强劲的东风,那些优秀的公司或将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迈向又一个新台阶。
扩展资料
2020年半导体投资额创纪录:
2020年半导体行业股权投资案例达413起,投资金额超过1400亿元人民币,与2019年约300亿的投资额相比,增长近4倍。1月16日,云岫资本董事总经理赵占祥在中国芯创年会期间介绍了20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投资情况。
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先抑后扬,全年增长5.1%。在政策和资本市场等助力下,中国半导体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科创板更是助力半导体产业链持续完善,这也是2020年资本市场投资总额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科创板的繁荣让更多创投基金有了更好的退出渠道。
赵占祥表示,由于对国产半导体的需求越发强烈,很多半导体公司的业绩增长迅猛,投资阶段上也普遍后移,C轮以后的投资比重大幅增加。从2014年到2020年,种子&天使轮投资占比从36.6%下降到4.9%,而C轮及以后占比从7.0%增加到28.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