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产生于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冯·诺依曼发明,名字叫"埃尼阿克"(ENIAC)。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1958):电子为基本电子器件(半导体:硅谷)。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晶体管。
第三代电子计算机(1964-1971):集成电路。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1971起):中、大规模集成电路。
扩展资料:
第二代电子计算机是用晶体管制造的计算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计算机都采用电子管作元件。电子管元件有许多明显的缺点。例如,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太多,可靠性较差,运算速度不快,价格昂贵,体积庞大,这些都使计算机发展受到限制。
于是,晶体管开始被用来作计算机的元件。使用了晶体管以后,电子线路的结构大大改观,制造高速电子计算机的设想也就更容易实现了。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取名“催迪克”(TRADIC),装有800个晶体管。1955年,美国在阿塔拉斯洲际导d上装备了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小型计算机。
10年以后,在美国生产的同一型号的导d中,由于改用集成电路元件,重量只有原来的1/100,体积与功耗减少到原来的1/300。
1958年,美国的IBM公司制成了第一台全部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RCA501型。由于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逻辑元件,及快速磁芯存储器,计算机速度从每秒几千次提高到几十万次,主存储器的存贮量,从几千提高到10万以上。
1959年,IBM公司又生产出全部晶体管化的的电子计算机IBM7090。1958-1964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大范围的发展过程。从印刷电路板到单元电路和随机存储器,从运算理论到程序设计语言,不断的革新使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日臻完善。
1961年,世界上最大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ATLAS安装完毕。1964年,中国制成了第一台全晶体管电子计算机441-B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