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宝石-25的确是依靠大量的电子管实现的高功率,这种电子管“堆砌”式的雷达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但的确可靠耐用,故障率低(这是在当时条件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集成电路故障率更低了)。综合而言,米格25的雷达在当时是处于世界军用机载雷达前列的,但是其综合性能还是逊色于美军同期战斗机使用的雷达(如F4的AN/APQ-120火控雷达),特别是在探测精度、跟踪能力、中距d引导等方面,差距比较明显。它的优点是探测距离远(得益于大功率),不易被干扰,另外就是造价低廉,技术难度低。但这种雷达只是“在现有技术手段下通过智慧来弥补性能缺陷”的产物,并不代表先进机载雷达的发展潮流,更不能胜过当时一流的机载雷达。我们只能说苏联的军工科技者们极善于用取之不尽的发明才智来弥补资源的局限和技术的相对落后,他们非常巧妙地把新老工艺结合起来,在较短时间内及花费不多的情况下制造出了这种还算先进的雷达。
我曾经看过一篇讲苏军战机雷达维护的小文章,其中有一小段讲到过米格25的雷达维护。但很可惜,这篇文章是俄语的,本人俄语水平非常之差,借助俄汉字典的帮助,也只能极其粗略的了解大意。由于米格25雷达功率太大,在地面开机极易对人造成电磁辐射伤害,所以它的雷达装有高度锁定装置,只能在一定高度打开,在地面无法开启,维护时也是关机进行的。苏联空军严令军械师在没有所在部队最高首长的命令时,绝不可解开高度锁定器在地面打开雷达。如果确实需要地面开机,需要先将飞机拉进专门的电磁试验车间(四周有屏蔽装置)进行开机,而且相关人员必须撤离到屏蔽装置之后。后来由于需要在各类机场修建专用的电磁试验间成本太高,苏联放弃了这一做法。这样就是米格25的雷达成了一种消耗品,即用到坏就扔了换新的。维护不便也是导致其雷达较早退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能,是半导体材料研究的重要突破。例如石墨烯、氮化硼、二硫化钼就是典型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同时,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例如最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构建范德华异质结构,即把不同性质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层间堆叠形成新的人工结构,可以实现丰富的器件功能。另外,一些新型的二维半导体材料有望应用于高性能柔性光探测领域,在超薄柔性薄膜晶体管、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等光电子领域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