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第1张

这一时期国际上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并投入实际应用。各种新材料、精密机械、自动控制和数字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和产业的技术更新。地球物理勘查所依据的原理有了新的发展,仪器的测量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物探方法,使地球物理勘查的能力和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了地震勘探仪器的小型化和磁带记录化;从60年代初又开始应用数字技术处理地震勘探资料和开发了数字记录地震仪。核子旋进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代替了机械磁力仪;发光晶体和新的电子器件的出现,使放射性探测工作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当时的特殊国际环境,我国物探界努力克服困难,一方面坚决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努力进行方法和仪器的研制开发;另一方面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想方设法从国外引进先进物探仪器和方法。上面已经提到,在“文革”前我国就开始从加拿大进口高精度重力仪,从法国引进磁带记录地震仪、多鼓回放仪等。“文革”开始后,20世纪70年代起,又先后从法国和其他国家引进数字地震仪及成套的计算机和资料处理软件、海洋物探有关仪器装备等。尽管“文革”动荡严重地阻碍了正常的物探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但我国物探事业在应用新技术方面仍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地震勘探仪器的模拟磁带记录化并且开始使用数字地震仪

1966年石油部门研制成功我国首台DZ-663型脉冲调宽磁带记录地震仪及DZ-664型多鼓回放仪器;1967年地质部门自主开发了DZC1-24-66型调频式磁带记录地震仪,并开始试制七鼓回放站。由于磁带地震仪及多次叠加(即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或多次覆盖)方法的全面投入使用,我国石油地震勘探对陆相盆地断块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多次叠加技术首先是在苏北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克服了该地区长期以来多次波的严重干扰,使油气勘探迅速取得突破;多次叠加技术应用于渤海湾周围各含油气盆地,西北地区及黄土高原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明显进展。多次叠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迅速发展,叠加次数从开始时的4次、6次很快增加到12次和24次。地震仪的道数也普遍增加到48道、60道。资料处理更是迅速地从使用模拟磁带的多鼓回放仪器进展到模拟磁带经过模数转换由数字计算机进行处理。处理的方法也迅速地从普通叠加、速度谱处理发展到速度滤波、偏移叠加、油气检测等各种充分利用反射波动力学特征的特殊处理方法。1972年,石油部门在实现地震仪器的磁带记录化后,即积极引进数字地震仪、可控震源和成套的地震勘探资料的数字处理系统,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石油物探技术和装备有了长足的进步。

2.地球物理测井的技术进步为保证油气高产稳产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地球物理测井科技人员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后研究成功了声波测井、感应测井、多种放射性测井仪器以及各种测量井径、井斜、井壁取心、井下射孔等必需的仪器装备。进入20世纪7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在测井中应用, *** 作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测井解释的结果也更加精确和直观,能更好地反映地层流体和岩性参数的实际状况。1975年燃化部和国家地质总局相继从美国进口了Dresser Atlas公司的3600系列数字测井站,使我国测井仪器直接由模拟光点记录跨入数字记录新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测井工作者取得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成果。如大庆会战时创造了自动射孔装置,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跟踪射孔器,从根本上解决了薄油层的定位和准确射孔难题。测井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层测试、套管井损伤检测、地层改造、油气水层的动态检测等工作,成为油气田高产稳产的必备手段。

石油测井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整个测井在地质其他领域的应用。地质系统研究解决了用中子活化测井测定金属矿品位及用磁化率测井确定铁矿层品位。煤炭系统的镇江煤机厂研制成功了超声成像测井仪,可以在充满泥浆的千米深井孔中得到高分辨率的井壁图像。测井技术已较普遍地应用于水文、工程基础勘察等各个方面[4,5]。

3.固体矿产物探方法技术进步

我国自主开发成功的核子旋进磁力仪首先被应用于航空物探,而且为实现航空磁测的数字记录创造了条件。随后又解决了补偿和导航定位技术使我国航空磁测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开始了航空电法的研究和装备的试制。高精度重力仪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亚洲惟一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重力仪的国家。针对我国的特殊地质成矿条件,各部门还加强了物探新方法有关仪器的研究,井中三分量磁力仪和无线电波仪、航空电法仪、探地雷达、频率测深仪、中子活化测井仪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研制并取得进展的。

4.研制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石油物探的技术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物探行业中的应用。为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急需,1969年起,在国家计委主持下,组织了全国力量(主要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四机部738厂和主要使用计算机的石油、地质等部门)通力协作,自力更生地研制了运算速度为每秒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DJS11(150机)。此项工作于1973年10月取得成功,用我国自主编制的地震处理专用软件正式投入工作。1974年4月,成功地检验了从法国进口的SN-388B数字地震勘探仪器所做的试验测线。与此同时,利用国产中小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8、121、719机等)和自己编制的软件系统,进行模拟磁带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工作也取得了进展。我国第一条全数字处理的地震测线就是由国产小型计算机DJS-121机,于1973年3月在江汉油田实现的。1974年石油部引进了数套RAYTHEON1704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使批量的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能有效地进行。1978年石油部又从法国CGG公司进口了第一套专用地震资料处理CYBER-1724巨型机系统。

在金属非金属、水文物探方面,也根据各自特点,从使用可编程序计算器进行野外观测资料的计算处理、开发单片机的应用到使用数字计算机进行重磁场的解析延拓及解释成图的种种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6]。

驱动器是用来控制功率器件的导通和关断。为了实现此功能,驱动器对功率器件的门极进行充电以达到门极开通电压VGE_on,或者是对门极进行放电至门极关断电压VGE_off。门极电压的两种电平间的转换过程中,在驱动器门极驱动电阻及功率器件组成的回路中产生一定的损耗。这个参数我们称为驱动功率PDRV。驱动器必须根据其所驱动的功率器件所需的驱动功率来选择。驱动功率可以从门极电荷量QGate,开关频率fIN,以及驱动器实际输出电压摆幅?VGate计算得出:

如果门极回路放置了一个电容CGE(辅助门极电容),那么驱动器也需要对该电容进行充放电,如图1所示:

图1.带外接阻容的门级驱动

只要CGE在一个周期内被完全的充放电,那么RGE值并不影响所需驱动功率。驱动功率可以从以下公式得出:

以上公式是在门极驱动电流不发生谐振的条件下得出的。只要这个开关过程是IGBT门极从完全打开到完全关断或者反过来,则驱动功率并不依赖于门极电阻及占空比的变化而变化。接下来我们来看如何确定门极电荷量QGate。

门极电荷量

QGate绝不能从IGBT或MOSFET的输入电容Cies计算得出。Cies仅仅是门极电荷量曲线在原点(VGE=0V)时的一阶近似值。功率半导体的门极电荷量曲线是极其非线性的。这就是为什么QGate必须通过对门极电荷量曲线在VGE_off到VGE_on的区域内积分获得。

如果QGate在数据手册中已给出,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注意该参数给定的电压摆幅条件。不同的电压摆幅条件下门极电荷量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如果VGE从0V到+15V条件下的门极电荷量是QGate,那么没有办法很准确的得到VGE从-10V到+15V条件下的门极电荷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电荷量图表(QGatevs.VGE),则实测电荷量QGate是唯一的方法。图2显示的是一张典型的驱动器开通过程的波形图。驱动器输出电流IOUT正在对功率器件的门极进行充电。因此,如图2所示,输出电流曲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区域就是总的充电电荷量(见图4所示的原理图)。积分时间应宽到足以涵盖整个电压摆幅(参照输出:GH,GL)。积分时间包括驱动器输出电压至最终电压,或者是从驱动器开始输出电流至输出电流为零这段时间。

图2.用积分的方法来测量门极电荷量

必须注意输出电流是否出现振荡。在实际应用中,电荷量的测量值通常受电流振荡影响而变得不准确,其原因是过长的积分时间以及少量大数叠加而非大量小数叠加产生的不准确性。因此,强烈建议使用驱动电流无振荡的设置来对门极电荷量进行测量。驱动器输出电流振荡或可导致驱动器单元产生额外的功率损耗,这些损耗是由于钳位效应及输出级和控制回路的非线性产生的。因此,驱动器最大可用功率通常是在输出电流不发生振荡的情况下得出的。谐振门极驱动可以利用高频开关下的振荡现象来获得某种好处。但这种驱动方法不在本应用指南讨论范围内。

峰值驱动电流公式

门极驱动电路另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最大门极驱动电流IOUT,max。门极驱动电流IOUT,max必须足够大以便在最大电压摆幅及最小门极电阻条件下提供足够的驱动电流。其一阶最大值可以简写成:

若门极电流存在振荡现象,则建议在选择驱动器时,其峰值电流应满足IOUT,max>?OUT(1.Order)。如果门极电流的振荡表现出低阻尼特性的话就必须引起注意。此时,峰值电流电流会很大,且通常只能通过测量得到。实践经验表明,在门极电流无振荡,且驱动电阻较小的情况下,电路中实际观察到的电流峰值低于?OUT(1.Order)的70%。门极电流的减小是由于门极回路中的寄生电感导致的。这个寄生电感在门极充电开始时限制电流的斜率。因此,在门极回路电流无振荡出现的情况下,对于驱动小阻值门极电阻,我们只需根据如下要求选择驱动器,驱动器的门极电流至少需提供0.7倍的衰减因子:

在使用公式5时,驱动器输出端的实际峰值电流需要进行实测以作确认。

举例:驱动器电压摆幅为25V(+15/-10V),门极电阻为0.5?,IGBT模块门极内阻为0.2?,则驱动器提供的最大峰值电流至少应为25A。实际应用中的0.7倍衰减因子的一个理论依据可以参照章节“最大驱动电流”。

输出电压摆幅的变化

门极驱动器的输出电压摆幅在输出功率范围内会有轻微的变化。这是因为驱动器高压隔离DC/DC电源的外特性有些软所致。最边界的计算值是通过最大电压摆幅得出的。请在预期使用的功率范围内依据驱动器的数据手册得出电压摆幅,或者是在电路中进行实测。严格来说,门极电荷量需在特定的门极电压摆幅下进行测量。如果门极电荷量是在较大门极电压摆幅(在低频下)条件下得出,那么计算得出的驱动功率会比实际驱动功率大(在目标频率下)。如果目标精度低于5%,实际上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个因素的影响。

最大运行温度

除非另有说明,CONCEPT驱动器在–40°C到85°C的温度范围内能输出全功率。如果没有关于降额说明,那么可以认为在全温度范围内都能输出全功率和额定电流。温度等级是参考无强迫风冷,自然对流的环境温度而言。即使是中级的强迫风冷(通过风扇形成环流)能够强烈地改善驱动器的热传导—提高驱动器的可靠性。

最大开关频率

某些参数会影响最大可使用开关频率。首先,前面章节所讨论得出的输出功率。第二是门极电阻上的功耗变化。门极电阻越大,在给定频率下驱动器推动级的功耗就越小。第三是由于高开关频率而影响驱动器的温升。图3所示的是不同门极驱动电阻条件下,最大允许输出功率与开关频率的关系的曲线图。该图只适用某个具体的驱动器,并不是通用的。

图3.最大允许输出功率与开关频率的关系

最大驱动电流

实际应用中,驱动峰值电流的计算理论来源于以下问题:

在没有振荡的情况下,门极回路中的实际峰值电流能达到多少?

以下分析仅专注于门极电阻的变化而其他参数不变。假设门极回路不发生谐振也就是门极电流的波形不发生振荡。图4所示为门极电路模型,由驱动器的推动级输出端GH,GL;独立的门极电阻Rg,on/off以及相应的杂散电感Lg,on/off;以及功率器件回路中存在的杂散电感Lgg组成。功率器件可以由一个常量电容建模而成。这是一个被简化的模型,但是在门极充电过程的起始时刻是很合理的。门极充电起始时刻是最相关的阶段,因为充电电流在此刻达到最大。

图4:门极驱动回路模型

门极电流i(t)由RLC回路著名的二阶差分方程决定:

Lg与Rg分别是开通和关断回路中L与R的总和。区分振荡与非振荡的边界是Lg,Cgg以及Rg比例。i(t)不振荡方程需满足以下阻尼条件:

得出电流波形不振荡的最小门极电阻计算公式为:

因此,在电流不振荡的前提下,最大峰值电流在临界阻尼条件下可以表示为峰值门极电流?max(non-osc):

这里e是欧拉常数。

请注意公式9只在非振荡条件下计算最大电流时是正确的。当Rg大于Rg,min(non-osc)时,峰值驱动电流小于?max(non-osc)。对于大阻值的门极驱动电阻,可以按公式4计算门极电流。但是峰值门极电流也总是小于?max(non-osc)。因此,根据公式9来选择驱动器的带载能力(即驱动器最大输出电流)是完全可以的。必须根据门极回路设置及功率器件来选择合适的Rg,min(non-osc)。 理论上推导出来的?max(non-osc)的衰减因子0.74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以下限制进一步减小,如:驱动器的开关速度,门极回路传输线的属性以及驱动器支撑电容的内部时间常量。因此,实际应用中推荐衰减因子值0.70和理论得出的值0.74的效果是一致的。

应用举例:

如果门极输出电压摆幅?VGate=25V,门极回路的电感量为20nH,并假设IGBT的输入电容量是30nF,那么:

如果门极电阻阻值小于1.63?,门极电流就会开始震荡。假设这门极驱动上并不存在这个振荡。那么Rg=1.63?时最大非振荡门极电流为:

对于更大阻值的门极电阻,衰减因子由0.74上升至1.0,相应的门极电流将减小且总小于?max(non-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5587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