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开启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余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期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燕乐中有很多曲调是民间歌谣的曲调,其有曲有辞,歌辞有着长短不一或用衬字的形式。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篇幅也是或长或短。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的区别。不过,以诗入曲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和声”、“泛声”,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这最终导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词。诗入曲,促成了曲子词的抒情趋向。从曾入乐的诗歌来看,
以五言、七言绝句为多,内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绪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1.蜜月期:
此时正是标准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个人只要能在一起,什么都无所谓,在这个阶段就像蒙住眼睛谈恋爱,充满幻想兴奋与期待,一股神秘又迷人的力量把有情人紧紧牵系在一起。
2.困惑期:
就像那首“梦醒时分”,从蜜月期的激*情中清醒,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伴侣的失望,以及对彼此关系的失落。
“他(她)怎么和原来我认识的人不一样?”或是“天哪!我怎么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诸多疑问涌上心头。浪漫逐渐褪色,对方的缺点一一浮现,于是很多人就展开“改造伴侣”这一项困难重重,并且常是徒劳无功的“浩大工程”。
3.权力斗争期: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都是为你好,所以要听我的!”,“凭什么要我改变,应该是你自己改变才对啊!”。在这段时期双方都处于情绪不稳定的阶段,“干脆分手算了”这个念头开始出现,关系里充满争执与对立。于是,有些伴侣从此变得冷漠疏离有些动不动就吵架有些往外发展另结新欢有些则干脆分道扬镳。
4.承诺与接纳:
在我咨询案例里,最感动的不是那些一帆风顺始终太平无事的伴侣(坦白说这种幸运的伴侣也几乎微乎其微),就如同古诗所云“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尽管身经困难,但当我们愿意提升自己的智慧与耐心,开始调整并且接纳对方和自己的差异,那么所得到的这一份爱的礼物确实能够让人享用一生,这也是最令人感动的。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二,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三,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四,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
武术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优秀民族传统专案。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 *** 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赐、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专案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面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苟子)目睹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本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井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钥“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弃”,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木。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博》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未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说少林寺稠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挡一面的将军,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王府蓄养“勇士”800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恭能空手夺q,临阵作战时,常单q匹马冲入敌阵,虽然刀q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q刺杀,出入重围,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q”,元吉执q跃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抢夺走三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十分高超了。
当时在军旅之中,剑已逐渐被刀替代,但民间仍很盛行,不仅武人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涛人李白、杜甫青年时皆学过剑术。将军斐旻的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的三绝。有人赞美斐旻的剑是“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回”,难怪画家吴道子请求斐旻舞剑,以激发创作豪情。更可叹为观止的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说明当时剑术套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性;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q、舞剑以及打d、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q对牌”、“剑刀牌”等。“十人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上18种。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以擅长者姓氏命名。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先元璋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
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者甚少。由于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象征著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压迫或 *** 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面促进传播与发展,并使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起先是很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的。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专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后来,在50年代末开始,武术一度进入套路化、表演化阶段,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起了巨大的阻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散打运动也得到了新的复兴,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中华武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早就传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据载,明代拳师陈元赟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遢逻拳(泰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近几年曾派人先后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增进了国际友谊。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在国际上,武术热正方兴未艾。“功夫”、“少林”、“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
中国武术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艺术欣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爱好者。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哪四个阶段?研究内容有哪些?目前对于生态学发展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界定,从国外土地生态学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土地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指出营养元素在植物土壤与环境中回圈的思想,这可以看作土地生态学的开端。2,以土地型别研究型别为标志的早期生态学,到20世纪八十年代把景观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的型别有深刻研究。土地生态系统概念的出现,促进了对土地利用条件的自然因素研究。3,以土地生态评定研究为标志的土地生态学阶段,分别包括60-70年代的土地自然潜力评价时期,70-80年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时期,90年代的土地生态评价全面发展时期。研究内容有8类分别是土地系统结构与变化,生态功能与过程,生态分类与调查,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管护,生态经济。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即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干宝《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小说有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是文言短篇小说。
宋代出现白话小说—话本,小说才成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小说集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小说,如四大名著,另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程式设计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机器
汇编
高阶
结构化
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四个方面)1——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2——隋唐教育的系统化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明朝教育的兴盛[编辑]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
3——民国教育
民国早期(约1918年)的中学生文选.辛亥革命后,由于清末新式教育制度已基本完备,民国 *** 基本上继承了清朝的教育体系。中华民国北京 *** 将原掌管教育、文化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保留下属机构不变。在教育界,从清末借鉴日本转向在民初主要借鉴美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院系调整与教育模式革命化
【地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的经历了哪四个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
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
用电晶体代替了电子管。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0年)
以中、小规模积体电路取代了电晶体。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采用大规模积体电路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
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从1946--1958年左右。这代计算机因采用电子管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低,储存容量小,可靠性差;
第二代是电晶体时代,约为1958--1964年。这代计算机比第一代计算机的效能提高了数10倍,软体配置开始出现,一些高阶程式设计语言相继问世,外围装置也由几种增加到数十种。除科学计算而外,开始了资料处理和工业控制等应用;
第三代是积体电路(IC)计算机时代。约从1964--1970年。主要由中、小规模积体电路组成。其电路器件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晶片上集成了几十个到几百个电子元件,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显著减少,计算速度、储存容量、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有了作业系统,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并和通讯技术结合,使计算机应用进入许多科学技术领域;
第四代便是大规模(LSI)电路计算机时代。从70年代到现在。大规模积体电路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晶片上可以整合上千万到十万个电子元件,使得计算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百万次,计算机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
回忆小时候
我小时候的海城,是个半城半乡的小镇!姥姥家东南方向有一条小街,小街南北约300米长,然后就进城中了。小街的北面是陶瓷厂,南面右测是西关小学校,左边有个城皇小庙,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小街上人山人海,比大城市里的电影院和戏院,都热闹上不知多少倍!人们都管初一、十五这两天叫:庙会!除了上香拜神的之外,还有农村赶大集、庆祝节日等形式!有扭大头人的,有踩高跷的,还有耍汉船的,什么猪八戒背媳妇呀!什么新媳妇回娘家呀!非常的喜庆,当然了,这些表演都是在街的中间。街的两边呢!都是卖农产品的和做小买卖的,有买卖刷锅刷子的,有卖扫地笤帚的,有卖平地耙子的,有卖搂柴草筢子的,有卖盘子、碗的,有卖装饼子、窝窝头的柳条小筐的,品种特别的齐全!农村为什么把饼子和窝窝头用小筐吊起,三个方面:一,放着不坏,二,防老鼠去吃,鼠咬了之后,人在吃是容易得病的,三,是防猫的,猫白天吃饱了,夜里就不爱上岗捉老鼠了。冬天赶上庙会,比平时还要热闹,卖糖葫芦的扛着草靶子东走西串,草靶子上插满了糖葫芦,有山嵖的,有山药的,在庙会时还能看见卖棉花糖的,还能看见吹糖人的,特是快年关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兆糖,馋的小孩子们心里痒痒…!
小时候,过年的前后几天,大多都在爷爷奶奶家过!因为每年过年,爷爷奶奶家都要杀一头猪,做两板豆腐,烝好多全面馒头和豆包,足够吃到正月十五!那时候养猪,平时奶奶也没有什么精饲料喂,就是挖些野菜,灰菜呀,苋菜呀,蚂蚁菜什么的,院子里有个猪食缸,煮一煮放到缸里沤,加些刷锅水,沤的都冒泡了,酸臭酸臭的,可猪吃的很香很香,欻欻的!chua
杀猪前,小队里的要杀年猪的人家,要在一起商量的,要按排错开的。抓猪的人,杀猪的人,蜕猪毛,接猪血,做饭的人都是提前按排好的。杀猪的那一天大家一齐忙活!早晨四个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拿着像套马杆一样的杆套,到猪圈看一看,奇怪的是,那猪好像知道人要杀它一样,冲来撞去,嗷嗷的叫!当套马杆的套子套在猪脖子上的同时,其它的抓猪人,立马冲上去,拎起猪的后腿,猪失去重心倒在地上,然后抓猪人,按住猪的头,给猪嘴塞上,防止咬人,把前蹄绑在一起,后蹄绑在一起,然后把4个蹄子在绑在一起,然后用长木杠,把猪抬到事先准备好的桌子上,这样抓猪的活,就算干完了…!
抓猪人,把猪抬到事先放在地面上的桌子时,他们把猪的头悬空,猪的头耷拉着。然后,杀猪人拿着杀猪专用的刀子走近猪身边,这时接猪血的人也做好了准备,接血的盆,搅血的秫杆都准备好了秫秆就是高粱杆。那么猪血为什么要搅呢?主要是怕凝固,后面的灌血肠没法灌!杀猪人,书里面都管他叫屠夫,屠夫走近猪头边时,先是摸摸前腭下面脖子的部位,可能是在找大动脉血管。杀猪刀为什么较长?因为它的目标不紧是放猪血,还要扎到猪的心脏,防止猪因疼痛而挣扎!只见屠夫一刀下去,猪血马上涌出,屠夫控制着猪头,让血涌进接血的盆,负责接血的人,不停的搅拌着,接血前还要往接血盆里放点盐,究竟是什么道理就不太清楚了!猪血放完后,屠夫在猪后蹄皮肤处拉一小口,然后用一根2米来长的通条在猪的皮下插进去,一直插到猪的后脖子处,然后,将后蹄插通条的进口处,用绳子绑住,为的是防止漏气!通条呢?是个手指粗的空心金属条,后边有进气口,前边有排气孔,当屠夫在进气口吹气的时候,气就从排气孔进入了猪的皮下和体内,一边不断的吹气,一边用木棍敲打猪的身体,这样气就通遍了猪的身体,猪的身体也就鼓起来、胖起来!为什么要往猪身体里吹气,就是为了下步给猪蜕毛好脱…!
当猪体充足气后,屠夫将通条拽出来,在猪蹄进通条的地方旁边,在用绳子紧一紧,然后就准备蜕猪毛了。在杀猪的同时,厨房里用农村家家都用的那种大铁锅,烧开了一大锅水,锅的上面放好一个井字形的结实木棍做成的垫,然后把猪抬到这个井字垫的上面。负责蜕猪毛的人,手里拿着水瓢,拿着刮猪毛的剃刀,一边用瓢舀水往猪毛上浇,然后一边刮猪毛,水越热猪毛刮的越快越干净。从猪头到猪脚都刮干净后,然后就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在抬到地面上的干净桌子上。这时屠夫将猪蹄上的绑绳解开,用刀子把猪的肚子,从上到下划开,大人们管它叫开膛破肚!首先取出五脏六腑放在一个大盆里,接着割下猪头,然后呢,用斧头从猪椎骨上面开始剁到尾部,将带骨的猪劈成两半。扛到院子临时的篷子里一半,有专人负责记账,有专人负责拉肉,有专人负责约称。这是为什么呢?农村那时候一年也见不到什么钱,都是赊肉,等自家杀猪了在还回去!所以说才有了以上的场景!外面一会喊,石头家2斤,柱子家3斤,铁蛋家5斤,好生热闹!屋子里面更忙!收拾肠子、肚子的,切酸菜的,一切肉的,等着灌血肠的,大家忙着,说笑着,那种感觉,让人们久久回味无穷…!
负责做饭的几个人,切完了肉和酸菜,她们还要切些下酒的菜,那时候的下酒菜,食材非常的简单,什么大豆腐、干豆腐,土豆、大白菜,鸡蛋、大葱等等。收拾肠子、肚子的稍慢一点,因为那是个细活,先把肠、肚里面的猪食翻出来,然后用粉面的碱揉搓,里外都揉搓好了,洗净后在用盐水洗,用盐水洗完后,还得用清水洗两遍,然后才能灌肠!准备食材的同时,屋子里开始摆桌子、碗筷。爷爷奶奶家住的是三间房子连在一起的,东边是厨房,通过厨房进屋子,屋子里中间有门,分成两个屋,大火炕是连在一起的,火炕中间有道屏障,屏障中间有两扇带插棍的门,弟二个屋子火炕,只有灶口没有灶台!在准备食材、桌子碗筷的同时,有专门负责跑腿的,一会去叫大爷,一会去叫李大婶,一会去看看二姑奶怎么还没来!前屋摆两桌,西屋摆两桌。请的客人都到齐后就开始上酒。那时的酒都是散酒,小镇上,沙河桥北头下桥往东50米处有个烧锅,烧锅就是一个小作坊,就是一个酿酒的地,那时候的人都管它叫烧锅,酒都是纯高粱酿的。如果打酒人迎风走上桥头,二里路外就能闻到洒糟的浓浓香气,爱喝酒的人走在桥头上,他们一定会酥骨醉
当客人们喝酒划拳的时候,猪肉炖酸菜、粉条早就下锅了,他们划拳的同时,炖酸菜、猪肉粉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整个的三间房子里飘来荡去,大家不由自主的垂涎欲滴!心里面盼着,赶紧上菜!炖菜用的粉是宽地瓜粉,特别耐炖,吃起来口感好。那么血肠什么时候下锅呢?肉菜粉都熟了后才能下锅,放锅里见汤再开,马上出锅,保证血肠的鲜嫩可口!现在市场上卖的血肠,大部分都煮老了,一方面是颜色深了,一方面带蜂窝的就更老了,和小时候在爷爷奶奶家杀猪吃的血肠,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看着大家吃的、喝的那高兴的样,不知道怎样写才能表达最真实的情感!大火炕连收拾猪毛,在炒菜、炖菜,把火炕烧的特别热,喝酒的人本身就热,在加上滚热的猪肉粉条酸菜汤,真是从心里往外,热上加热!客人们脑门子,冒着汉,不间断的擦着,风趣幽默的说笑着,他们早就把一年的辛苦和劳累,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冬天的晚上,在爷爷奶奶家睡觉的时候,身子取暖全靠火炕。大地快冻之前,虽然在房后挖沟埋了整捆的秫杆仗子墙,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只能挡挡风,特别冷的时候,北面墙里面还是有霜的!小时候睡觉,都是光着膀子,钻被窝里,总是凉飕飕的!还有盖的那个被罩子,都是浆过的,什么叫浆过的呢?就是把被罩,放在很稀的浆糊里蘸一下,然后凉干叠成像枕头一样大小,在和枕头一样大小的光滑的石头上捶打,捶打的棒子叫棒槌,下面的石头叫槌棒石,敲打的时候很有节奏,的一梆!梆梆.梆!的响…!睡觉的时候,总是和爷爷一个被窝,一时半会要是睡不着,爷爷就给我讲故事!印象较深的就是:有一个叫王小的年轻人,上山砍柴,不小心摔伤了自己,山上有两只老虎,其中一只老虎发现了受伤的王小,就把他叼回了山洞,也就是老虎自己的家。动物都是很有灵性的,老虎知道如何给王小止血治伤。王小伤好了后,老虎就说话了,老虎说让王小邦它个忙,对面有只老虎总期负它,让王小邦助自己赶跑那只老虎!王小为了报恩就答应了。果真对面的老虎被赶走,在也不回来了!老虎让王小奇在自己的背,让王小闭上眼睛,王小只觉得耳边风声呼呼响,当老虎让他睁开眼睛时虎背上多了一个晕迷中的美丽的姑娘!故事后面的的事,可能就王小和美丽的姑娘结婚生子,喜结良缘!王小结婚了,我也就进入梦香了…!
从城墙豁口处的路走下去,前面三、五、十米处就是沙河大堤了。下河堤来到河边,绾起裤腿,绾过膝盖就可以了。然后,脱下鞋用手拎着,跟住前面过河的人就行了。因为河边常过河的人,他们知道从那里过河蹚水最浅!到了对面桥头下,先洗净脚穿上鞋,然后蹬上桥头。桥头的路,顺着桥向南不足百米,这里也是个值得留恋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新立屯,只有不足20户的人家。桥头向南的路两边左边有:杂货铺,铁匠炉,露天的菜市场;右边有一个供销社,还有一个青砖的拱形门洞,门洞往上二尺高有一个长方形刷着白油漆的地方,上面只写了一个驿字,古时候这个字是驿站的竟思,政府传递文件的人休息的地方!传递文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接力式的,这是紧急公文!一种是单人限期往返的公文!那时候的那个小屯子,就把这个带驿字的小院,改成了马车店!街的南头是个三岔口的路,往东是去东山的路,无论马车,还是出行的人,天快黑的时候,如果到不了家,都得住在新立屯!因为,东山里面有狼!听老人们说:狼是能要人性命的动物,它袭击人的时候,往往是从人的背后,用两只前爪搭在人的左右肩膀上,当人回头的时候,一口咬断人的喉咙,人就当场死亡!岔路口往西的路,通往响堂公社,奔海城的西南方向去了…。往东走30米左右,在南有条路,通往箭楼子方向,就可以到达爷爷奶奶家了!我们回过头来,在说新立屯,五天一小集,十天一大集,赶集的时候,人们交换的都是些农产品,鸡蛋舍不得吃,拿到集市上去卖,从山里拉车柴禾卖,把物换成钱,然后,买点酱油醋,买点日用品什么的回家!杂货铺里卖的东西相对全一些,大部分都是日用品和农用品。比如:瓷碗、瓷盘,麻绳子、草绳子,瓦盆、水缸,锄头、镐头、镰刀,镐把、木杆、竹杆,还有农具犁碗子等等…!应有尽有。杂货铺的邻居是铁匠炉,铁匠即打铁器还钉马掌!钉马掌的地方,立起来了像双杠形的很粗的木桩,一面上边的横杠低些,一面上的横杠高些。负责钉掌的师傅,穿着近呼白色的大帆布裙子,手里拿着能撬、能钳的工具。当把小马拉进木桩中间的时候,它们连踢在蹦哒,而老马它们就大不相同了,它们都非常的温顺!它们知道:这是在给它们修脚…!
走过新立屯,向东一点,右转弯向南,多说十分钟,就到爷爷奶奶家了!爷爷奶奶家和姥姥家的不同之处就是:姥姥家的房子是青砖小黑瓦的,而爷爷奶奶家的房子是:起大脊的那种草房。姥姥家的房前屋后都有果树,而爷爷奶奶家没有;爷爷奶奶家养猪,而姥姥家不养猪,只养鸡;姥姥家的生活靠姥爷的退休金,爷爷奶奶家是靠爷爷和老叔,他们在生产队里挣的工分。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什么钱,老叔的孩子,见到蛋糕,宁可吃苞米面大饼子,也不知道去吃蛋糕。其实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小食品,什么时候能得到一个糖球,就很满足了,那还舍不得嚼,唅在口里,慢慢的品尝!姥姥家养的猫,白天总是不着家,晚上往热炕头一趴,而爷爷奶奶家养的那个猫呢!白天总是在窗台上晒太阳!猫如果要关在屋子里面出不去,它就喵喵的叫,直到有人给它开门,如果猫在厨房,就不用管它了,因为厨房的窗棂格子下,都给它留个空格子,钉个小布像门帘似的。猫出入的时候,两只前爪,一只做支承,另一只一扒帘,噌的一声就窜出去了。爷爷奶奶家的那个窗台是半拃厚,一尺半左右的长木板,它的窗户框向内侧多出来两条边,宽大约两指,长顺框上下的一半,两条边的中间上下形成了一个槽,下扇窗户镶着三块玻璃,把整个下扇窗户提起来,才能把窗户放进槽内,然后落下去,这就是下扇窗。那么上扇呢?上扇是那种带格子的窗棂,窗子的左右上角都有个轴,设计的时候,框的左右上角都有个环,环的斜上方有个能放进轴的口,这样上扇窗户就可以放下、拉起了,上扇窗棂糊的是毛头纸,毛头纸就是造纸时先出来的比较粗糙的纸!那时候的生活虽说是清苦了点,可小孩们都盼着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积极的准备年货!过年帖对联时:奶奶在屋里桌子上抺浆糊,我只负责传递,爷爷在门上帖,那时候我也不认识字,只能问爷爷。房门上联写:吃水不忘打井人,下联写:翻身不忘共产党,横联写:幸福之家;连猪圈上也要帖对联,上联写:五谷丰登庆丰收,下联写:六畜兴旺大发展,横联写:马壮猪肥,我心里面想啊!这猪都杀了,怎么还能马壮猪肥呢?一定是说肥到肚子里面了…!
虽然,猪吃的饲料并不好,可是猪肉特别的好吃!
魂!那时候没有那么多酒杯,都用碗,负责倒酒的人,打开坛盖,嘭嘭、嘭一碗一碗的倒着!厨师开始炒下酒菜,鸡刨豆腐,尖椒干豆腐,土豆白菜片,葱花炒鸡蛋。喝酒的人,边吃、边喝、边叨,一轮酒下肚,互相关心,互相夸奖!二轮酒下肚,那是谈古论今!三轮酒下肚,那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四轮下肚,那就开始划拳,什么—哥俩好哇!六六六哇!我没醉呀!夹快肉哇!我那时候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让奶奶给我倒了半碗水,一边喝一边大声喊,我没醉呀!等血肠呀!把大人们都笑喷了…!
在姥姥家住的曰子,总体来说,要比爷爷奶奶家多。为什么?因为姥姥家这边,有几个小伙伴,经常在一起玩!爷爷奶奶家那边就见到小伙伴,有一年禺遇到一个小伙伴,他还是姑姑家的孩子。我是住爷爷奶奶家,他是住姥姥、姥爷家,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陈,爷爷奶奶都管他叫陈小子,印象深刻的一次就是,陈小子在老房子的院里和我们一起玩,玩着玩着,就噔噔噔的跑到院门外,院门外路对面是生产队的萝卜地,这陈小子光着身子,拨起个萝卜就往院子跑!把大人们乐的前仰后合!我比陈小子大个一岁半岁的,那次以后就在也没有见到过陈小子,后来听说:姑姑去世了,姑夫又找了女人,陈小子长大后进了工厂,在后来就没有任何消息了。在姥姥家这边就不一样了,西院的、南院的能有个五、六个,在一起玩的主要内容是:藏猫猫,也就是捉迷藏,还有石头剪刀布,跳个方格什么的,有时候还在一起逮蚂螂,也就是捉蜻蜓!那时候我们逮蚂螂,不用网子,而是用细的竹皮子,细铁丝
从姥姥家到爷爷奶奶家,走近路有5里路远,绕路呢有8里路远。走近路,就是从姥姥家大院子出去,走左边巷40米,走到两头都是丁字路口的小街上。小街往南往北各100米,北面的路东行300米,通西关城门,可以进县城。西边300米,可以上哈大道,哈大道是国道,就是从哈尔滨到大连的公路。哈大道在往西几十米,就是铁路线了,从沈阳发车,到营口、大石桥、大连的火车都要通过海城车站,海城火车站,也是个小型的火车中转站!小街向南100米,就是西关小学校了,当时的学校没有围墙,学校的四周是两丈左右宽的树林子,那些大槐树足有三层楼那么高,校园的西面还有一片3米来高的柳条树,东北角有个校门,说是校门,其实就是树趟子在那个地方挖掉了几棵树。学校的敎室都是小平房,连在一起有个十间八间的。穿过学校,往东南不远的地方,有个城墙的豁口,豁口处是一个陡坡能走马车的路,车道两边可以走人的。每当看到马车上坡的时候,一棵心总是悬着的,很怕那马车翻倒!那马车上坡时:老板不停的吆喝着,马鞭甩的啪!啪!的响,马儿绷紧了脖子,头向前、向下,两只前蹄用力的刨着地,抻开了腰,后腿用力的蹬着,在老板鞭声的配合下,马车终于冲到坡上面去了!我的那棵悬挂的心,也平安的着路了…!
个圈,两头留出来一拃长的铁丝,绑在木杆或竹杆上,然后起早,在没有露水的情况下,往上面套蜘蛛网。为什么要起早,因为蜘蛛网,有露水不黏,太阳晒时间长了不黏,所以必须是起早套蜘蛛网!那时候,懂得的道理很少,其实蚂螂是昆虫中的益虫,它专门吃水边、草丛里面的蚊子和小飞虫!
姥姥家的东西两侧,都有一房多高厚厚的土墙,土墙很结实,六八年下乡前,也没见那土墙翻修过,那土墙一直忠诚的守卫着姥姥家的大院子和左邻右舍的大院子…!
姥姥家的右边,也就是西边,都叫它西大院,西大院很有气势。院子正前方,有两扇大铁门,铁门前左右是一对小石头狮子,如果没有两边的大柳树,就像是小人书里的衙门口。大院子里面住着老老太太和她的六个儿子,前五个儿子都成家立业了,孩子跟我年令差不多大小,在一起玩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大名,通常是叫小名:大小子、二愣子、三胖子、四国芝、小轩子什么的。老太太的弟六个儿子呢?有些先添不足,都管他叫傻六,傻六跟着老太太,其余五个儿子家,轮流着吃饭,流一次一个月。过些年后,听说老太太去世了,又过一两年,傻六也死了,这能说明什么呢?父母在时,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们的情份,也就大打折扣了!西大院姓郝,我们都叫它郝家大院。郝家大院的西边是刘家大院。刘家大院西边二十米外,就是二粮库的铁丝网拦成的粮库。我们小孩子玩的时候,常能看到,粮库里的人,倒粮囤,为什么要倒粮囤,就是怕囤里的粮食放时间长了会捂!工人们倒囤也是挺费劲的,先把有粮食的仓库上面的盖子打开,然后把茓子卷半圈,在有粮食的仓和空仓之间,架上传送带,粮仓这边不停的把粮食放到传送带上,不停的卷着茓子,收粮的一边不停的加高茓子,就这样一囤的粮食一天时间足可以倒完。茓子是什么呢?就是那种用秫秸和芦苇的茎、皮,编成的一尺多宽的很长的,像席子那样的东西!姥姥家的东边大院,北半节是朱家大院,大院的门面向东;南半节是邵家大院,院大门面朝南!如今都是楼房了,小时候的那种场景在也回不来了!剩下的,只是回忆万千…!
姥姥家和西大院的人们走的很近,因为这里有点亲戚关系!海城北关,有个姥姥的远房姑家姐姐,姑家姐姐的女儿,嫁给了郝家老三;姥姥还给我论来一个二姑奶,好像是从爷爷的老家,东山那边论出来的,也是范家的儿女!我在西大院玩的时候,她们对我都好!我们在来说一说,小时候姥姥家那边的生态环境!房后毛桃树上生的大毛毛虫,毛毛虫有十毫米宽,有一寸多长,瞅上去瘆得慌!房后的小榆树杖子上的阳刺子,只要你的皮肤碰到它,马上就鼓起大硬包,痛的很!就是涂上大酱、盐水什么的,也得几天后才能好。房后蜘蛛网上的大蜘蛛,也特别的大,肚子滚瓜溜圆,有大青枣那么大个!房前通道两旁的蚂蚁菜花:春、夏的日子,几乎每天都能吸引来蝴蝶和蜜蜂。那时候的大蝴蝶很漂亮,各种颜色的都有,那些彩蝶也非常的大,在沈阳没有见过那么大的蝴蝶。蝴蝶飞起来,慢慢悠悠时起时落,悠闲自在,它们拖着动人的飘带,给人们送着迷恋的眼福!那蜜蜂呢?蜜蜂利害的很!没有人敢招惹它。有一次,我无意中惹到了它,它就用尾部那根毒针,扎在了我的手指肚上,痛的我直蹦,不停的甩着手,抹了点盐水痛了好几天。那时候谁家也不预备药品,整个县城,才有一个中药辅!姥姥家的菜园子中间,有条通往西大院的猫道,在通道的两边,有两棵大碗口粗的柳树,和西大院郝家门前的两棵大柳树相比,就显得年轻了许多!每到烈日炎炎,树上的蝉叫个不停。那个蝉小名也叫:知了儿!听老人们说:蝉只有公的才有发声器,母的没有。当大家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千万不要讲:蝉妈妈高兴的在敎孩子们唱歌喽…!
小时候,在姥姥家和在爷爷奶奶家,看到的那种自然环境,和现在城市里面孩子们看到的大不相同了;小孩子们的玩法也大不相同了。在爷爷奶奶家平日冬天的晚上: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半导体,晚上只能欣赏,那盏随着屋里微风,冒着黑烟,徐徐上升的煤油灯,煤油灯也叫柴油灯。面对着辞旧岁时贴的那几张老年画;面对那老猫,从地柜身下钻进去走出来。老叔偶尔没什么事了,带我出去一两次掏家雀儿,家雀儿就是麻雀。为什么要冬天掏家雀儿,因为,冬天家雀儿吃不到虫子,肚子里吃的都是粮食,食用起来放心、干净。掏雀的时候,还要穿长袖衣服扎紧袖口,还要闭嘴,为什么呢?怕有蛇钻进,那个蛇是倒q刺,进的时候顺溜,倒着退不出来,如果钻到人的肚子里面,会要人命的!家雀儿的窝也不难找,那个草房的房檐,那里少了几根草,那里就是雀窝,在明显一点的就是,雀进洞时洞口留下了羽毛和雀屎。捉到家雀儿后,用泥巴把它糊上,然后就放到大锅下面灶里,烘烤干了之后,用扒灰的小耙,把它扒拉出来,在用小木棍把干泥巴敲掉,这样干泥巴将家雀儿的羽毛和皮都带下去了!家雀儿身上都是瘦肉,吃着非常的香,也特别的馋人…!
小时候在姥姥家,秋天的八月间,傍晚要睡觉的时候,虽然是隔着门窗,房前屋后的蛐蛐鸣叫声,也听的淸淸楚楚。蛐蛐儿的学名也叫:蟋蟀!蛐蛐儿,是昆虫类中的一种害虫,它吃植物的根茎。蛐蛐儿有四条短腿,二条大腿,它们蹿的很快,它们有左右两个翅膀,翅膀相互摩擦,就产生嘟嘟嘟的叫声。八月份是它们求偶的时候,吵闹的就更加利害了!傍晚在屋子睡觉,如果不把那种呜叫声,当成一种摇篮曲的话,是很难入睡的!蛐蛐儿的那种鸣叫声,有时候也像是,在向它们的情侣倾诉着甜言蜜语…!秋天一过,冬天很快就会来临,大冷天的时候,我们小伙伴聚在一起,玩什么呢?我们都有自己的替规则,女孩子占多数,咱们就玩:欻嘎拉哈!这个嘎拉哈有两种,一种是羊嘎拉哈,比较白净,比较光亮,有猪嘎拉哈的一半大小。玩的时候呢!女孩子利害一点,因为女孩子的手,比男孩子的手灵巧一点!玩的花样也不只一种,什么背儿呀、珍儿的!那个嘎拉哈,一只羊能获取四个,而猪呢?只能获取两个,猪的后腿有,而前腿没有。嘎拉哈是满族语,释成汉语的意思就是膝盖骨!如果男孩子占多数的时候,我们就到外边去打尜!这个尜就是用一个两寸来长,小干面棍那么粗的小木棒制成。把小木棒两端削成尖,玩的时候,手里握着小木板,一打这个尜尖,尜很快的就崩起来,然后用手里的木板将尜打向规定的方向…!尜落地的地方划个道,大家轮流着打,玩的非常开心,往往忘记了回家吃午饭…!
首先,感谢同学们的鼓励,感谢老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原本只想,以讲故事的形式,写一写小时候的事,同学们喜欢看,我就尽力的多写点,尽力的写的好一点。写的时候也是在手机上直接写,边写边回忆,思想认识和语言尽量和那个时代相符,让大家读起来,有个真实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小时候的事一样!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我粗略的想了想,写书也不会有大的难度,在精、准、细,一点就可以了!虽然我们不是专业,但是脑子里,有食材,有调料,多炒几回,多总结经验,一定能炒出,有滋有味的可口的佳肴来!书名咱们就叫:《童年的回忆》围绕着小时候,在姥姥家,在爷爷奶奶家,看到的环境,和他们的生活,还有我们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快乐…!出不出版书我不觉得特别重要!能把好的作品,留给孙女做学习参考,也就心满意足了…!
小时候在姥姥家,老舅对我也很好,他只比我大十岁。出去蹓跶的时候,总是领着我,走一段路累了,他就背着我,背一段路,在放下来走一段,就是这样循环的,直到出行结束。每当我和舅舅路过邵家大院和朱家大院时,如果大院门口有大人时,总是有人问:满富哇!谁家的孩子啊!舅舅总是回答:我大姐家的孩子!然后舅舅总是直直腰板,廷廷胸脯,领着我继续往前走。看着舅舅那高兴的样子,很自豪!用现在的思路去想,舅舅的表现,一定是想说:他自己己经是大人了,外甥都好几岁了,其实他自己也是个孩子。舅舅喜欢写字、画画,他用那种竹片做成的笔写画。那种笔的笔前端,有均等的小豁口,写字的时候,蘸点墨水,然后在砚台边上,轻轻的刮两下,就在大白纸上,上下左右狂奔!写的字每一笔一划,都是用鸟什么的主成!能想起来的大概有:龙飞凤舞、百鸟朝凤、鱼跃龙门,等等。画的画大部分都是:各种鸟阿!竹子、大虾、老虎什么的!舅舅最佳的时候,就是给公家,画山水画。什么是公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集体所有制的小单位。舅舅每画一张山水画,公家给七元钱,最多时,一天能画三幅!在那个时候,一天能收入二十一元钱,那可就了不得了!在公家舅舅干了半年,舅舅闲累,后来就不干了!公家是怎么处理山水画的呢?公家把山水画婊上,或者镶上镜框,公家出售价三十元!舅舅写字画画都很好!可是婚姻很伤感,自己处了个对象,硬让姥姥给搅黄了,娶了姥姥在东山里给订的娃娃亲!舅妈气管不好,季节性的齁齁的,喘气都费劲,憋的满脸通红!舅舅即要工作,又要担当家务。我感觉舅舅很累很累…!
飞机上d琵琶---高调上嘴皮挨天,下嘴皮贴地---好大的口
木屐脱了底---尽牛皮
水桶当喇叭---大吹
风钻进鼓里---吹牛皮
公鸡飞到屋顶上---唱高调
皮坊老板---吹牛皮大王
吹牛皮不犯死罪---大话由你说
背着唢呐坐飞机---吹上天了
钱铺子的幌子---好大的调儿
麻雀子下鹅蛋---讲大话
鼓上安电扇---吹牛皮
爱好表现
一脚登上泰山---蹦得高
口袋里装满锥子---爱露尖
半瓶子醋---晃荡得很
头上安电风扇---大出风头
打破脑壳不叫痛---死称好汉
打足了气的皮球---爱蹦
打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打肿脸---充胖子
布袋里兜菱角---尖的出头
石板上炒豆子---熟了就蹦
阴沟里洗手---假爱清洁
吃家饭屙野屎---只顾外头
光腿穿大衫---光讲阔气不讲丑
红漆粪缸板---臭讲究
厕所门口挂绣球---臭美
狗长了角---羊(洋)气
烂茅屋上挂绣球---假漂亮
虾子得意---爱蹦
袖筒里伸出一只脚 ---夸大手
胸前挂板---好大的牌子
聋子的耳朵---摆样子
搽粉上吊---死要面子
演员化妆---涂脂抹粉
爱情
一天下了三次雨----少晴(情)
大姑娘瞧嫁妆----有日子的人了
下雨天出太阳----假晴(情)
六月芥菜----假有心
木偶跳舞----自有牵线人
东边日出西边雨----说他无晴(情)也有晴(情)
司马遇文君---- 一见钟情
叶公好龙----假爱
电影里面谈恋爱----假情假意
刘海拉着孟姜女----有哭有笑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待你还不好啊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生死在一起
百里挑一---美人儿
戏台上结婚---不是真夫妻
向着太阳的花---爱情(晴)
好花插在牛屎上---不相配
快刀砍西瓜---两分开
快刀砍水---难分开
杨宗保招亲---又喜又惊
陈世美当驸马---喜新厌旧
门板上的神---定成对
画上的美女---不嫁人的
雨后送伞---不领你的情
姐儿俩害相思---患的是一样的病
姑娘当大媒---自己作保
姑娘嫁太监---死也不去
挑水娶了个卖菜的---人对桶也对
哑巴恋爱---靠做手势
盼望太阳的姑娘---想晴(情)人
看戏流眼泪---有情人
莲蓬梗打人---丝尽(私情)断
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鸳鸯戏水---双双下
捉对的蚕蛾---死也不放
黄鹰抓鹞子---两个人都扣了环了
棒打鸳鸯---两分开
隔墙看美女---爱不得她
媚眼做给瞎子看---不领你的情
壁上挂的美人---你爱她,她不爱你
办法很多
二齿钉耙---有两下子
六个指头搔痒---多一条道道
心眼像蜂窝---窍门多
天师过河不用船---自有法渡(度)
牙刷脱了毛---有板有眼
王八爷的眼眶眶---自有规模
水兵的汗衫---满是道道
牛吃草帽---一肚子圈圈
火车站的铁轨---道道多着哩
龙王爷的帽子---道道多
老鼠打洞---自找门道
和尚拾辫子---得发(法)
蚂蚁爬进磨眼里---条条是道
窑上瓦盆--- 一套一套的
铁耙耙地---道道多
脱了毛的鞋刷子---板眼多
滚水锅里煮棉花---熟套子
宽钉耙搔痒---道道多
饱经风霜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
山坳上的松树---饱经风霜
打虾公,买烟抽---水里来,火里去
何仙姑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
轮胎皮---经磨
洞庭湖里的麻雀---经过风浪来的
染房门口的捶布石---经过大家伙
铁磨脐---耐磨
锅盖上的米花子---熬出来的
摔到五味瓶子里---酸甜苦辣都尝尽了
悲伤
三九天吃冰块---凉透了
小孩见了娘---没事哭一场
六月间喝冰水---寒心
忆苦会开完了---不欢而散
sld爆炸---心胆俱裂
火烧旗杆---长炭(叹)
打鱼的网---在家干瘪瘪,出去湿汪汪
对着墙壁流眼泪---独自悲伤
冬天吃冰块---太心寒了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林黛玉葬花---情悲意冷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胡椒浸在醋里---辛酸得很
贾宝玉哭灵---悲伤已极
梁上挂猪胆---苦苦(哭哭)滴滴(泣泣)
崔莺莺送郎---一片伤心说不出来
寒号哭夜---如丧考妣
提起来的竹稿---眼泪汪汪向江河
彼此一样
一个半斤,一个五两---没两样
三十晚上无月亮---年年都是一样
天下乌鸦--- 一般黑
瓦罐子和土坯子---一窑货
乌龟笑鳖爬---彼此一样
乌龟莫笑鳖---都在泥中歇
乌鸦落在猪背上---黑对黑
半斤对五两 --- 一样的
羊屎落地---颗颗一样大
老和尚念经---千篇一律
同池塘的水---一样咸淡
张飞找李逵---黑对黑
房上的瓦---翻一半,覆一半
狐狸莫笑猫---彼此差不多
姐妹俩生孩子---对添
城隍庙里的鼓槌--- 一对
歪嘴巴吹海螺---两将就
歪锅配歪灶---两将就
烧窑的卖瓦的---都是一路货
狼心狗肺--- 一个样
绣花枕头--- 一对
黄瓜炒丝瓜---一样色
猴子笑兔子没尾巴---彼此一样
变化
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小娃娃的脸--- 一会哭一会笑
上春的天气---变化大
水银柱---不稳定
公鸡屙屎---头截硬,后截软
阴阳婆的脸--- 一日三变
戏子的脸蛋---要哭就哭,要笑就笑
茄子开黄花---变种
玩魔术人的本领---会变
卖冰棒的进茶馆--- 一冷一热
剃头匠的担子--- 一头冷一头热
削尖的南竹脑壳---变卦了
桂花树旁修个茅厕--- 一阵香来一阵臭
黄连蘸蜜---甜一口苦一口
猫儿眼---早晚有变
寒暑表---有升有降
撤了火的钢精锅---很快冷了下来
不长久
三月间的樱桃---红不久
三月间的桃花---谢了
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太阳下面的雪人---不长久
瓦上霜---不长久
过年的猪---早晚得杀
芋头叶子上的水珠---不长久
戏台上的官---当不长久
灯草打火把--- 一亮而尽
狗守厕所---等屎(死)
兔子尾巴---长不了
茶杯里的糖块---寿命不长了
太阳底下的露水---不久长
秋后的蚊子---神气不了几天
借来的老婆---过不得夜的
跌在茅坑边上---离屎(死)不远了
不负责任
十二月的蛇---打一下,动一下
三尺长的锯---又拉又推
大肚罗汉戏观音---睁只眼闭只眼
天天练打靶---睁只眼闭只眼过日子
王八拉车---有前劲,没有后劲
王婆卖了磨---没有推的了
少吃咸鱼少口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少吃咸鱼少口干---何必多管闲事
牛皮鼓---不打不响
欠帐多了---不知愁
打鸟政策---睁只眼闭只眼
打排球---靠推
闭眼吃毛虱---眼不见为净
米汤盆里洗澡---糊糊涂涂过日子
池塘里的萍---浮在表面
孙悟空坐金銮殿---毛手毛脚
老和尚敲钟---过一日是一日
关云长失荆州---大意
吃了迷魂汤---全忘记了
当天和尚撞天钟---得过且过
丢了铁棒担灯草---专拣轻事做
灶边磨子---推 一下动一下
泥水匠刷墙--- 一手推
浅滩上放木排--- 一拖再拖
披着牛皮---不认脏(赃)
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指头挖耳朵---不深入
树叶子掉到河里---随波流
站在高处看打架---袖手旁观
鸭子过河---随大流
鸭子身上泼水---漂漂(飘飘)而过
拿着钥匙满街跑---当家不主事
铁匠改行学d匠---拈轻怕重
骑马观花---不深入
猪八戒带腰刀---邋遢兵一个
揪住马尾巴不放---过拖
棒槌拉板胡--- 一粗二糙
猴子带皮手套---毛手毛脚
晴蜒点水----不深入
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瞎子吹洞箫---摸(莫)管
砻子推豆腐---好粗糙
牛皮篮球---不打就不跳
百年松树,十年芭蕉---粗枝大叶
落水的油滴---浮在上面
和稀泥,抹光墙---和事老
不好开口
儿看见娘丑---不好开口
三尺长的梯子---搭(答)不上檐(言)
三餐萝卜炒现饭---没有盐(言)
大姑娘要婆家---嘴里说不出来
大风里吃炒面---开不了嘴
下巴底下支砖---张不开嘴
牛嘴上了篾篓子---开不得口
两个哑子捆在一起---谈也不好谈]
两 个哑子见面---不好开口
吞了火炭---哑了口
迎风吃炒面---张不开口
茅厕板上的纸---揩(开)不得嘴
茅厕板上捡手帕---揩(开)得口
嘴巴贴膏药---开不得口
茶壶里煮汤丸---嘴上倒不出来
哑子受人欺---敢怒不能言
哑子受冤枉---至死不开腔
哑巴打电话---有话讲不出
秋蝉落地---哑口了
蝎子当琵琵---d(谈)不得
不明不白
木头眼睛---看不透
不识字的人看布告---老说一抹黑
半夜里鸡叫---不晓
四两棉花十张弓---从何d(谈)起
米汤里和盐---咸咸(含含)糊糊
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初一夜里---处处不明
屎壳郎爬到炭堆上---不动显不出自己黑
哑巴比划,聋子打岔---说不清,听不明
夏夜的萤火虫---明一下,暗一下
铁拐李葫芦---不知卖的什么药
骑跑马吃烧鸡---这把骨头还不知道扔在哪呢
隔山买猪---过估
隔口袋买猫---蒙着交易
隔墙的箕簸---不知翻覆
瞎子过桥---摸着走
瞎子望天窗---不明不白
不能改变
六月的杉木---定型了
木头做成了船---已成定局
水牛过小巷---转不过弯来
长虫钻到鸟铳里---拐不过弯来
乌鸦的翅膀---白不了
出了窟的砖---定型了
生米煮成熟饭---改不过来了
生成的矮子---高不了
生成的眉毛长成的痣---定型了
奶奶的鞋子---老样子
死羊的眼睛---定了
观音菩萨---年年十八
孙女穿她奶奶的鞋---老样子
阳雀叫三年---现话一句
吃屎的狗---性难改
和尚打梆梆---老一套
城隍庙里菩萨---站就站一生,坐就坐一生
屋檐水---滴现处
缺牙齿吃豆子---原进原出
菩萨的眼睛---动不了
猴子玩把戏---老一套
不起作用
一身掉下井---耳朵拉不出
三十里路骂知县---无用
三加二减五---等于零
三年陈账---还翻它作什么
大人不在家---讲小孩子话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
稀了的泥----糊不上壁
木头上长疮---不痛不痒
水牛陪考---比劲大
毛脚鸡---上不得台盘
牛屁股后面念祭文---空话
头发丝穿豆腐---不消提
打蚊子喂象---不顶用
巧眉眼做给瞎子看---白搭
对牛d琴---不起作用
阳雀叫三年---空话一句
吃南瓜不放盐---讲淡话
光有鼓槌子---打不响
竹山上的笋---大了不能吃,小时不能用
灯草作拐杖---借不着力
没脚蟹---走不动
床底下躲雷公---无用
宋江的军事---吴(无)用
张天师被娘打---有法无用
杨柳一开花---没结果
纸上画的糍粑---吃不得
纸做的花儿---不结果
纸糊的板凳---坐不得
纸人骑石马---轻不压重
炒现饭---没有味道
庙里的菩萨---不讲话
抱琵琶进磨房---对牛d琴
担雪填井---白费力
茅坑里的搅屎棍---闻不能闻
武大郎的身子---不够尺寸
武大郎打虎---没生成那个拳头
画上的马---顶看不顶用
画上的饼子---充不得饥
青石板上种花生---既扎不了根,更结不了果
扁担插在桥眼里---担不起
钝刀子割肉---不出血
请人哭爹娘---假伤心
嘴巴上擦石灰---白说
狗屎做的鞭---闻(文)又闻(文)不得
和尚买梳子---无用
使牛去追马---徒劳
兔子虽多---驾不了辕
临死打哈欠---白张嘴
哈叭狗追兔子---论跑不能跑,论咬不能咬
浸湿了的木头---点不起火
拳头打鸡蛋---无济于事
铁丸子打汤---不进油盐
绣花枕头--- 一包草
渔场起火 ---网燃(枉然)
麻秸杆做扁担---不是那个材料
麻秆搭桥---担当不起
麻袋布做龙袍---不是那个料子
麻子打粉---不过填洞洞
聋子参加赛歌会---收获全无
脱了牙的老虎---咬不伤人
隔年的金子---顶不上现铜
隔着内衣搔痒---不过瘾
隔年的皇历---不起
强盗过后安弓箭---没有用
猴子看戏---干瞪眼
满天挂鱼网---遮不住太阳
塘里的泥鳅---翻不了大浪
墙上画饼---不充饥
墙上画老虎---吃不了人
瞎子戴眼镜---多余的框框
糟鼻子不喝酒---空有其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