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的确瞄向了国家战略安全这一方向,但落脚到这个产业中,产业和资本的高度还是无法达成统一,因为各自的诉求不同。以中微公司创始人尹志尧为代表的产业从业者固然可以做到十年磨一剑,将刻蚀设备做到全球一线水平,但狂热资本的不断涌入,更多的是看到科创板、注册制等的实施带来的短期套利空间,毕竟相比以往如今上市的门槛和难度大幅降低。
集成电路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果放到国产替代和国家安全的角度还是一个政策密集型的产业,如果将这四种重要的要素实现深度整合,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如果这四种要素中任何一个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理解与认知出现偏差甚至误区,则会出现很大的问题,20年前的"汉芯一号"造假事件如此,武汉弘芯项目烂尾也是如此。
武汉弘芯一开始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有所误区,比如一开始就定下的不切实际的目标。武汉弘芯项目原计划投资1280亿元,主要投资目标是建成一条月产能3万片的14nm逻辑工艺生产线、月产能3万片的7nm及以下逻辑工艺生产线以及相应的晶圆级先进封装生产线,但在2017年国内最好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刚搞定28nm HKMG工艺不久,直到2019年才在梁孟松的带领下搞定了14nm FinFET工艺。
2017年全球晶圆厂中有能力量产14nm及以下FinFET工艺的也就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和格芯,其中台积电和三星将技术节点推进到10nm,格芯是12nm,英特尔是14nm++ FinFET工艺,与格芯的12nm相当:
行业龙头也刚推进到14-10nm,武汉弘芯一开始就要上马14nm,就当是国内集成电路的产业基础,可能吗?
2017年国内技术达不到,资本目的不纯,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认知较浅,武汉弘芯项目如何推进?
可惜了蒋尚义的一腔热血。
武汉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更没法与江苏和上海这两个产业集聚地相比,将之比喻为荒漠中的绿洲也不为过。
按申万行业分类,目前在A股上市的湖北半导体企业有盈方微和台基股份两家,其中台基股份主要从事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生产与销售,是一家功率半导体企业。但盈方微在湖北荆州,台基股份在湖北襄阳,均不在武汉。
在新三板上挂牌的湖北半导体企业是思存 科技 (839113.OC),公司主要研发与销售多种类别的Wi-Fi模块及相关解决方案。公司在技术上得到高通的支持, 2019年营收与净利润分别达到2.50亿元和0.08亿元,业务规模与盈利能力较弱。
东芯通信(430670)是位于合肥市的一家从事LTE基带芯片研发、销售及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但目前由于4G网络已经成为过去,公司业绩也一落千丈,2019年营收仅有0.15亿元,净利润亏损0.12亿元,已经连续四年亏损。
过去的终究要过去。
在光模块及光芯片领域武汉具有一定优势,光迅 科技 、华工 科技 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其中光迅 科技 是国内少有的业务涉及光芯片、光器件和光模块产业链的企业,而且公司依靠大股东烽火集团旗下的烽火 科技 ,产品可以很好的切入终端。但是在目前火热的高通量光模块领域公司相比中际旭创和新易盛有所滞后,相比已经研发出1000G光模块的华为以及Finisar等国外巨头差距更是明显:
合肥与武汉在存储器领域的竞争优势相当明显。武汉长江存储在3D NAND领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技术上4月份推出的X2-6070是业内首款128层QLC规格的3D NAND,拥有业内已知型号产品中最高单位面积存储密度、最高I/O传输速度和最高单颗NAND闪存芯片容量的存储器件。技术上与海力士、三星、铠侠等差距也就1-2代,如果公司能及时推出196层甚至256层3D NAND,技术上的差距已经相当小了。另外武汉新芯(XMC)除了Nor Flash等存储器件,自有晶圆厂也可以为客户提供55nm制程的低功耗逻辑和射频等工艺。
在DRAM领域合肥长鑫实现了重大突破,公司现有产品主要有DDR4内存芯片、LPDDR4X和DDR4模组,而且在中低端消费电子领域实现商业化。不过目前三星、海力士等已经将技术延伸到DDR5,在技术上还有一代的差距。
在半导体设备领域领域,武汉精测电子和合肥芯碁微是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精测电子是从事TFT-LCD/OLED等平面显示信号测试技术研发、开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在平面显示信号测试领域位于国内领先水平。不过公司目前将业务向半导体检测延伸,未来公司有望形成平面显示+集成电路检测双主业格局。
合肥芯碁微主要从事以微纳直写光刻技术为核心的直接成像设备及直写光刻设备研发、制造及销售,但目前公司的直写光刻机主要用于PCB,在平面显示领域有一定布局。由于技术自身局限,合肥芯碁微的直接成像技术还不能很好的应用于硅基半导体器件深亚微米节点的制造。
综上所述,从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布局来看,除了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的存储器件,武汉和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总体逊于江苏和上海,但以光迅 科技 为代表的光模块企业、以精测电子、合肥芯碁微为代表的设备制造企业在个别领域具有一定规模。
除了合肥长鑫,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亮点不多,但如果从产业链布局来看,合肥的产业基础要略好于武汉。
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分为设计、制造和封测,目前武汉和合肥在设计领域存在明显短板。武汉昊昱微电子是从事功率半导体及模拟半导体设计的企业,公司基于CMOS、BiCMOS、BCDMOS等工艺开发了HYM533低功耗8位四路DAC、音频功放IC等器件;合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企业有合肥芯谷微电子、合肥恒烁半导体等设计企业,而且这些企业由"最牛风投机构"合肥市政府投资,部分设计企业颇具特色,但相比圣邦股份、兆易创新等企业,差距太明显。
在封测领域合肥的基础要好得多,而武汉则一片空白。封测领域合肥目前拥有合肥合晶和合肥速芯两家封测企业,其中成立于2000年的合肥合晶覆盖TO、SOT和DIP封装技术;成立于2018年12月的合肥速芯是集成电路行业咨询公司摩尔精英旗下封测企业,拥有QFN、BGA、SiP等封装技术:
当然合肥速芯的竞争力还来自于摩尔精英在集成电路行业中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一点可能是合肥合晶所不拥有的。
在制造领域武汉和合肥均有晶圆厂,其中合肥长鑫和长江存储各有一座300mm晶圆厂,主要是这两家企业均采用了IDM模式,这也是三星和海力士等存储器龙头的典型模式。除此以外PowerChip和XMC(武汉新芯)分别在合肥和武汉拥有一座300mm晶圆厂,产能较小,而且主要以成熟节点为主。
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优势是打通了设计、制造和封测,武汉虽然有武汉新芯这样的晶圆代工厂,但封测还有短板。
当然在光模块等领域武汉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有人曾将中国半导体投资者归纳为无知者无畏型、无耻者无畏型和既无知又无耻型三类,其中无知者无畏型主要是地方政府,出于各种目的往往会出现"义和团"式的"造芯运动",典型代表就是武汉弘芯这个烂尾项目。无耻者无畏型主要是产业内企业"杠杆"式的"堵芯",怀着撞大运的心理借着主业的成功赌博式发展集成电路这个副业。既无知又无耻型就是那些暴躁狂热的资本,他们对产业规律视而不见,搞跨界投机式的"骗芯"。
一级市场如此,二级市场同样炒作投机之风盛行,最典型的就是中芯国际上市前后的炒作以及半导体板块的暴涨暴跌,让一众投资者吃了闷瘪。
集成电路行业是一个大投资、重积累、长周期、慢回报和高风险的行业,科创板和注册制的推出只是解决了一个资本顺利退出的通道,但产业本身特征是无法在资本加持下能改变的,如果只是抱着投机甚至赌或骗的心态闷头扎入集成电路行业,可能自己怎么没的都不知道。
65nm制程的SoC芯片设计及流片成本2850万美元,16nm的设计及流片费用高达1.06亿美元,足可以让很多中小型设计企业倒闭好多次了。
文 | 特约作者张小星
编辑 | 浅夏
来源 | 新10亿商业参考
(ID:xsy-shangyecankao)
三年前,武汉弘芯成立,扬言投资1280亿研发芯片,欲比肩台积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造"芯"运动;
三年后,烧完153亿元,武汉弘芯工程停滞,几近烂尾,分包商、工人被欠款后,投诉无门。
其幕后大股东从业经历与半导体无半点关系,竟撬动了千亿半导体项目,获得武汉政府垫资。
国内芯片产业似乎进入大跃进阶段,"弘芯"事件并非个例。成都格芯、南京德科码、贵州华芯通、山西坤同半导体……不少半导体项目烧了巨款后,归于沉寂。
半导体是个回报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巨大的产业,只能稳中求进。"弘芯"过后,国内造"芯"事业,再次迷航。
01
千亿项目"弘芯"停摆
中美博弈风口浪尖上,芯片国产化成了当务之急。芯片风口下,国内芯片投机分子蠢蠢欲动,借机挥下镰刀。
近段时间,投资额高达1280亿元的武汉重点项目武汉弘芯曝出"烂尾",事件引发 社会 高度关注。
2017年11月,武汉弘芯出世。据介绍,该项目聚集了全球的半导体晶圆研发制造专家,拥有先进的逻辑工艺和晶圆级先进封装技术经验,未来预计建成14纳米和7纳米两条逻辑工艺生产线,月产量均达到每月3万片,且员工人数至少达到1000人规模。
要知道,现在能够实现7纳米芯片量产的企业只有台积电与三星, 武汉弘芯一上来就直接把自己定位在了全球第三的位置。
除此之外, 弘芯还请来了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左膀右臂、台积电"二号人物"蒋尚义出任CEO。
在台积电多年任职期间,蒋尚义曾将研发团队从400人扩编至7600人,打造出世界级研发团队,引领台积电从技术追随者为技术领导者,是名副其实的"行业大牛"。
恰恰由于蒋尚义坐镇,不少台积电人才转向大陆。去年以来,大陆从台积电挖走100多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其中有一半去了武汉。
有国内媒体曾援引《日经亚洲评论》报道称, 弘芯提供的工资待遇超出想象,是台积电薪酬和奖励总金额的2~2.5倍 。
这一度让台积电十分紧张。
蒋尚义加持下,弘芯又购入了价值6亿元的EUV(极紫外线)光刻机,这个光刻机仅荷兰ASML才可以生产,台积电和三星的光刻机也都来自ASML。
EUV光刻机稀有昂贵,有消息表明中国仅购买了2台,武汉弘芯就成功拿下1台,这让它一时间晋为芯片界明星项目。
在2019年底ASML光刻机进厂仪式上,背景板上写着"弘芯报国,梦圆中华"。
2018年、2019年,武汉弘芯连续入选湖北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风光无限。
2020年4月武汉市发改委发布的《武汉市2020年市级重大在建项目计划》中,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仍然以1280亿元的总投资额位列第一, 截至2019年底已完成投资153亿元,2020年计划投资87亿元。
但就在大家抱以无比期待的2年等待后,等来的却是弘芯的爆雷。
今年6月,媒体传出蒋尚义萌生退意,他对外回应的是"公司是有些问题待解决"。
紧接着,7月30日,一份来自武汉市区政府网站意外披露的消息,将武汉弘芯推至风口浪尖,网站中关于投资建设的报告显示, 武汉弘芯项目"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大致项目停滞风险"。
该报告还指出,弘芯二期用地一直未完成土地调规和出让,项目缺少土地等材料,不能上报给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导致其他股权基金无法导入。
资金捉襟见肘,欠款丑闻甚嚣尘上。
武汉弘芯拖欠总包商武汉火炬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数亿工程款,还拖欠了分包商武汉环宇基础建设公司4100万工程款。
被二者诉至法庭后,弘芯公司账户因此冻结,二期价值7530万元的土地使用权被法院裁定查封三年。官司还在进行中。
针对此事,武汉弘芯去年11月公开声明,公司按期足额支付总承包商火炬集团工程款,而火炬集团与武汉环宇间属于内部结算纠纷。
至此,拖欠分包商工程款、工人工资,款项至今没有着落,武汉弘芯几近停摆,千亿项目灰飞烟灭。
其实,在爆雷之前,弘芯已有迹象,这直接体现在员工招聘和收入上。
去年起,网上百度贴吧和知乎上很多准员工称收到offer后,公司迟迟没有通知入职,现有员工公积金缴纳比例也从12%降至8%。
另外,有记者发现武汉弘芯"作假",其购买并不是光刻机EUV,而是DUV(深紫外光)光刻机。
如今,这台光刻机在"全新尚未启用"的情况下,就以5.8亿抵押给了银行等着落灰。
而弘芯现有员工因为无法投入生产,只能每天坐在办公室写写PPT。
02
弘芯背后神秘丽影
回顾三年前武汉弘芯诞生之际,扬言要在国际芯片市场上弯道超车,凭借起步7nm工艺技术,一举比肩台积电。眼前的弘芯壮志未酬,身先死。
弘芯幕后人物一直像影子般存在。天眼查显示,武汉弘芯注册资本20亿元,目前实缴资本为2亿元。
这2亿元全部来自于持股10%的股东之一武汉临空港,武汉临空港的钱是武汉东西湖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出的,也即国有资本。
而 持股90%、需提供18亿元的大股东北京光量蓝图 科技 有限公司实缴资本却为0。
20亿注册资本一分没出,空手套白狼。在此之下,政府资金一旦烧完,资金链立刻崩溃。
北京光量蓝图非常神秘,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2日,早于武汉弘芯半个月。公司成立之初,龙伟、曹山均是分别任董事长和董事,在2019年1月两人从武汉弘芯董事名单中退出,之后李雪艳出任董事长、莫森进入董事。
据了解,曹山本身从事半导体行业,担任6家半导体公司法人、执行董事职务,布局半导体行业两年多时间。由此看出,光量蓝图一开始具备从事半导体能力。
然而,当曹山退出后,光量蓝图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壳公司。李雪艳原先投资生态 科技 、买烧酒、办餐饮、盖园林,从业背景与半导体无半点联系,创办武汉弘芯前半个月创立了光量蓝图,项目至今未投入任何资金,一直在烧政府的钱。
而莫森则未查到任何与半导体有关的从业背景。
两个从未接触过半导体的人,竟然做了一千多亿的半导体项目,令人匪夷所思。
剥开迷雾,结合前文层层梳理,也即 李雪艳等人成立了空壳公司光量蓝图,再通过空壳公司拿到成都政府重点项目武汉弘芯,弘芯又通过总包商"武汉火炬建设"将债务和风险转移给了待贷款银行、分包商和供应商。
如此一来,他们不投资便获得一大笔收益。
去年7月和11月,光量蓝图因未及时公布年报和登记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
再看武汉弘芯,即便该公司股权结构清晰,细究之后也是疑窦重重 。两位离开的关键人物中,曹山从业背景已介绍过,而龙伟实则是庆安贸易总经理、法人。
庆安贸易曾投资过成都海威华芯 科技 有限公司,早就开始布局芯片产业,武汉弘芯是其第二次投资人芯片项目。
公司在龙伟之前的投资人为刘亚苏,关于此人的相关新闻中常见军方背景,再加上庆安贸易名字与军工企业庆安集团高度关联,可见庆安贸易并不简单。
有媒体在文章中也用了 "传闻称弘芯背后大股东资金来源或具有军方背景" 的话加以描述,武汉弘芯并未给予过回应,更显其神秘性。
"烂尾"消息曝出,被寄予厚望的民族企业瞬间成了骗局,政府、承包商、供应商、工程师、员工惨遭重击。让人唏嘘不已。
03
国内半导体"大跃进"
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数量世界第一,实际设计水平也达到世界第二名。但制造是短板,很多材料全部依赖进口。
2019年,中国芯片进口额高达3040亿美元,远超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额。
经历过华为、中兴事件后,中国未来加大芯片领域投入,除了相关免税政策外,还牵头创办实验室,很多大基金趋之若鹜。
中科院表示,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将进行全面布局。在此背景下,若中国芯片能崛起,可谓是"涅槃重生"。
但资本家们纷至沓来,引起的却是大量企业在全国各地画大饼、投资圈钱圈地,地方政府忽视项目真实情况,虚假项目大行其道,爆雷事件接踵而至。
记者采访了行业观察者张昊(匿名),其表示"一个未来存在很大机会的行业,肯定会引来很多人投资发展"。
近两年,类似武汉弘芯爆雷事件的还有:
另据《瞭望》报道,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分布于我国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 5 省的 6 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停摆。“芯骗”坑国的武汉弘芯们还在继续……
国内造"芯"事业屡屡遇阻,张昊表示,"其实多年前也有过很多类似的失败案例,只是近期发生的事件频频被爆出,才感觉很多。"
针对这些被看做"骗局"的半导体项目,"一些项目一开始想得过于远大,中途发现做芯片难度太大,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最后做不下去了。"从而演变成骗局。
半导体及其耗资且回报周期长,需要一代人二三十年沉下心做研究,国内第一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苦熬20年才实现14nm工艺产量,新生代企业挑战7nm工艺,谈何容易;中科院换道 探索 20年研发出碳基芯片也绝非一蹴而就。
反观国内投资,多数追求短期回报,一些项目借此大肆圈钱。
还有一种情况,"项目方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想利用政府资源整合,获得融资发展机会,到最后发现做不下去了。"还有一种可能, "或许从最初就是一场骗局。 "
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仅本土生产了其国内使用所需半导体的16%,可见,距离实现半导体行业的自给自足和全球领导地位的目标还很遥远。
动辄以十年计算回报周期的芯片行业,单靠政府土地优惠政策远远不够,企业在没有盈利前,"活下去"才是战略重点。
最近这段时间美国的禁令让中国整个半导体行业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差评君相关的文章也写了不少,大家在评论里问的比较多的问题是: 美国这样制裁芯片,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自己研究出来?
毕竟在几十年前最艰难的时期,前辈科学家们靠着算盘,都造的出原子d, 现在面对这个小小的芯片,真就无能为力了吗?
在讲结论之前,差评君先给大家说说最近 武汉弘芯半导体 爆出来的事儿,捋完一遍之后,再来聊聊我的看法。
事情是这样的。
武汉有一家叫弘芯半导体的公司,最近被爆出因为资金问题,很有可能运作不下去了。
要说一般的企业经营不善,倒闭破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半导体这个比较特殊的行业中,这无疑是一个重磅炸d。
弘芯半导体成立于 2017 年 11 月,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芯片企业,他们在成立之初,也喊出了相当响亮的口号。
根据弘芯官网的描述,他们的野心真的不小▼
上手就 14nm 工艺,紧接着就 7 nm ,还要达到每月 3 万片的产能,这对于一家刚起步的芯片企业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去年的时候弘芯也是秀出了一系列骚 *** 作,他们先是把台积电前运营长 蒋尚义博士 请来当 CEO 。
这位老人家可谓是芯片界的传奇人物,今天的台积电在国际上能取得这样的技术优势,离不开他的努力,弘芯请他过来坐镇,看来是铁了心要啃下芯片代工这块硬骨头。
接着,弘芯又花了大价钱,把荷兰 ASML ( 阿斯麦尔 )公司的光刻机买了进来,这台型号为 1980Di 的光刻机,理论最小能支持 10nm 以内的芯片制程。
为了迎接这台价值连城的光刻机,弘芯还专门为它搞了一个进场仪式,背景板上赫然写着 “ 弘芯报国、圆梦中华 ” 八个大字,让人热血沸腾。
资金方面,在今年武汉市发改委的《 2020 年市级重大在建项目计划 》红头文件中,武汉弘芯的半导体的总投资达到了 1280 亿人民币,首期投资为占到了先进制造业项目的最大头。
人才、器材、钱财、 全都到位了,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弘芯也能像中芯国际那样能整出点干货的时候,出事情了。
雷声大雨点小,才刚过了一个月,弘芯就把刚引进的 ASML 1980Di 光刻机给抵押了,并以此向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贷款了 5.8 亿人民币。
更蹊跷的是,在抵押信息的状态一栏写着的 “ 全新尚未使用 ” ,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刚引进没多久,用都不用就把机器给抵押了,是有多缺钱才会这么干?这波微 *** 差评君实在是没看懂。
根据知乎网友 @ 水果简笔画 的爆料,弘芯这个项目账上的钱并没有看上去的多,仅仅是在场地建设方面就似乎拖欠了很大一笔钱。
巧合的是,在天眼查也能搜索的到,负责该项目的施工单位 环宇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确实以合同纠纷的案由,在今年将 弘芯半导体 和总包商 火炬建设公司 告上了法庭。
尽管弘芯在之后发出了澄清声明,表示媒体说的那些都是假的,大家别去相信,但并没明说,具体哪些信息是不实的。
此外,网上不少收到了弘芯 offer 的准员工也在抱怨公司一直在拖延入职的时间。
整个公司似乎在向着 暴雷 的方向发展。。。
我们没办法知道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差评君也没办法下定义,但从这件事情中能看出中国大陆的芯片产业,确实存在问题。
国外的行业媒体也对弘芯这样的企业抱着谨慎的态度,他们认为 中国大陆在芯片制造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引进确实是很大的优势。
但如果没有足够大量的基础人才储备,而又同时运行几个大型的芯片制造项目的话,要赶超一线这基本就是痴人说梦了。
虽然我们花了重金请了行业内顶尖的人才,但是基础的芯片工程师却严重匮乏。
这不是差评君在危言耸听,大家有渠道的问问学校微电子专业的学生还从事微电子行业的比例就知道了,低的吓人,优秀的人都去了互联网行业,这样怎么能让我们的芯片产业活起来呢?
那为什么我们国家微电子专业的人才都涌入到了互联网行业, 有一个关键原因 —— 资本。。。
如今发展的最好的互联网产业,在 场地、设备引进、人才储备 方面并没有严苛的要求,甚至只需要租一间办公室、有一个不错的想法,就有投资人提着大桶大桶的钞票过来,给你投钱。
就比如像前两年的共享经济,概念炒的火热,ofo 出来之后更是被资本无限看好,以至于整个行业迅速膨胀。
正因为膨胀的快,资本积累就越快,资本本身是趋利的。在那段时间,只要你有关于共享经济的项目书,喝杯咖啡的功夫就能和投资人把融资给签了。
再往后,盘子越铺越大,资本也越吹越大,当市场认清了共享经济的本质之后,泡沫就破灭了。。。
不同于互联网,实体制造业本身并没有能吹的天花乱坠的好故事,摆在面前的就只有各种各样的预算表。
人力、场地、研发、原材料、物流、供货渠道 每一个关节都需要靠钱砸开,每一分利润都赚的明明白白。
最关键是它资本积累的速度慢啊,等一家实体企业做大,那边互联网企业估计已经膨胀完好几轮了。
投资方割了韭菜收了钱就跑,无缝切换下一家, 这不比制造业香?
而当某个行业的投资者变少的时候,从业者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连饭都吃不饱,谁愿意累死累活去研究芯片?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学微电子专业的,大学毕业之后你留在实验室和导师一起搞研究,每天累死累活每个月就拿个几百块钱的补贴。
而你的同学则早已看破红尘、剃度防秃,去了每天 996 的互联网公司,尽管也是累死累活,但上手就能拿到 2 万、3 万的工资。。。
基础人才如果给不到应有的待遇, 那他有什么理由不去薪资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技能门槛更低的行业呢?
原本好好的半导体人才,就因为资本的走向而流失掉了。
做芯片就好比建大楼,我们虽然能花钱给我们搭钢架,但是没有混凝土填充进来,这个楼依然盖不好。
这基础人才的事情估计要通过几年,十几年来慢慢修复,可如果弘芯项目就此垮掉的话,破坏力可比一般人想像的要大多了。
像蒋尚义博士这样的高端芯片人才,经过这个事件,还会不会对中国大陆的芯片企业有信心呢?
那从台积电高薪挖来的那几十个高级技术专家,又会怎么看待大陆的芯片产业?
是不是以后连花钱搭建钢筋都变得遥不可及了?
这些问题谁也说不好。
目前看起来,芯片产业想好好搞,通过 国家主导、政策扶持是肯定没错的 ,当年不论是日本还是韩国的半导体崛起,都少不了这关键的一环,光靠某个资本集团,本质是掀不起什么风浪的。
当年德州仪器想要在日本设立独资公司,打入日本市场,日本政府提出 “ 拿技术来换市场 ” ,德州仪器被迫和索尼组成了合资企业,并在三年内公开了技术专利。
70 年代,日本政府还联合过 三菱、日立、 NEC 、东芝、富士通 等 科技 公司,共同攻坚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总投资超过了 2.4 亿美元 ,通过三年的努力,最后获得了 1210 件新型专利,已经能够和美国技术抗衡了。
40 年前的 2.4 亿美元,真的很难想象了。。。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 2018 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过,中国大陆完全有能力不依靠欧美,独立发展半导体设计。
不过在芯片制造这块儿,制程技术的进步并不是说一下子花很多钱就可以做成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没法迅速赶超。
试玉要烧三日满,取材须待七年期。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是急不得。慎思之、缓行之、徐图之、有计划的攻城略地。
不能因为美国掐了我们脖子,就开始想要一口吃成个胖子,否则噎死的有可能是我们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