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未来15年规划是把巢湖发展成为合肥市中心内湖!这样才能提现霸都风采!
让霸都二字响遍全球,不,全宇宙!别像现在这样,没多少人认得你这二字的!毕竟,现在,帝都魔都二都还是你需要仰望的![抠鼻][灵光一闪]
朝东南发展。把巢湖规划向抗州西湖那样。成一景区。到时合肥真正的有山有水。科学工业 旅游 同起发展。合肥一片光明
建设合肥,发展合肥!
成为宇宙第一,打败波罗斯,攻占奥特曼星球。
我不管你怎么规划,房价先降一降,不然你就算把上海规划进来有屁用?房子你买得起么
GTP超香港应该没有问题的
亮点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三个奋力”:奋力高水平基本实现 社会 主义现代化;奋力成为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的全国示范城市;奋力迈向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五个新”:建设全球科创新枢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建设取得重大成果,高端创新要素密集、 科技 创新实力雄厚、国际创新交流活跃、创新成果辐射广泛。建设区域发展新引擎,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更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的战略位势充分彰显,带动合肥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增长极。建设美丽中国新样板,八百里巢湖更加美丽动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城更靓的美好图景精彩呈现,经济 社会 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成为合肥重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建设城市治理新标杆,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宜居城市、韧性城市、平安城市、法治城市建设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共建共治共享的 社会 治理格局更加完善,文明和谐的 社会 风尚广泛形成。
建设美好生活新天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基本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NO.2丨贰
亮点二:“十四五”时期经济 社会 发展主要目标
“三个加快”:高质量发展首位度在全省加快提升;人均生产总值加快跻身长三角城市前列;综合实力加快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五高地”: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协同发力,前瞻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关键核心技术接续突破,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更加集聚, 科技 创新主要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全球创新枢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稳步增强,建成5个左右国家级产业集群,“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地标。打造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智移云”产业集群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取得更大突破,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数字应用安全高效,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和弦共振,营商环境力争全国一流,创新生态更加优良,市场主体更有活力,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面增强,城市消费能级大幅提升,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
打造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巢湖成为合肥“最好名片”,骆岗生态公园成为城市建设新标杆,“大湖风光、江淮风韵、创新风尚”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现代都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教育强市、文化强市、 体育 强市、 健康 合肥、平安合肥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社会 公平正义持续彰显, 社会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城市治理智慧高效,安全发展保障有力。
NO.3丨叁
亮点三:加快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
坚持全域创新理念,依托“一心一谷三区”,创建国家级科学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依托国家实验室,聚焦量子通信、计算、测量三大领域,加快建设量子信息创新成果策源地和量子产业集聚地。打造“科大硅谷”,依托中国科大等在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海内外校友科创基地。打造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创新策源强劲、成果转化高效、生活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科学新城。打造国际科学交流和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区,依托滨湖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等,创设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品牌活动和高端权威论坛。打造 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依托安徽创新馆和 科技 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加快培育形成千亿级 科技 大市场。
安徽创新馆NO.4丨肆亮点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产业优势,实施“2833”工程,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 汽车 和智能网联 汽车 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家电和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大 健康 、新材料、绿色食品、创意文化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3个千亿级龙头企业,培育300个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培育布局量子 科技 、第三代半导体、精准医疗、超导技术、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蔚来新能源 汽车 自动生产线NO.5丨伍亮点五: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构建“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多极支撑、岭湖辉映、六带协同”空间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中心城区引领:高品质建设中心城区,构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体系,提高发展活力、塑造生态引力、增强辐射能力。高起点规划建设骆岗生态公园,充分体现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方式,打造人民共享、引领未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会客厅”。滨湖片区要突出商务会展、现代金融、科创服务、 旅游 休闲等功能,打造展现大湖风光的国际化新城区。老城区要加快更新改造,传承城市记忆,加速业态升级,打造多元融合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天鹅湖片区要提升国际化品质,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促进新兴业态集聚,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商务区。东部新中心要聚焦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生态环境修复、新型业态培育,打造充满活力的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区。推动肥东、肥西、长丰与市区一体化发展,谋划推进县改区。东西两翼齐飞:做强以高新区、经开区为引擎,以新桥科创示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西部运河新城、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合庐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西部增长翼;做大以新站高新区、东部新中心为引擎,以下塘产业新城、肥东产业新区、合巢产业新城等为支点的东部发展翼,促进区域更加协调发展。多极发展支撑:按照中等城市标准,提升巢湖城区、长丰县城、庐江县城等承载能力,打造市域三大副中心。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打造一批特色城镇。岭湖相互辉映:以巢湖为核心、江淮分水岭为屏障,构建蓝绿交织、山水交融的全域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格局。六带协同共进:沿主要交通廊道,提速建设合六、合淮蚌、合滁、合芜马、合安、合铜六大发展带。此外,还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构建“南湖北岭、多片多廊”的市域生态系统格局。
NO.6丨陆
亮点六:壮大县域经济健全促进支持县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围绕争创“千亿县”目标,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五县(市)经济增速力争高于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行动、小城镇基础设施及环境提升行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升级。统筹市县产业布局,引导县域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强县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实现协同创新平台县域全覆盖。
肥西县NO.7丨柒亮点七: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实施巢湖治理三大工程,加快建设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实施巢湖碧水工程,构建全流域、全过程水污染防治体系,实现全湖水质稳定Ⅳ类并力争更好。整治“点源”污染,加强环巢湖重点污染源治理,补齐提标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完成农村改水改厕,推进城镇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整治“线源”污染,推进环巢湖小流域综合治理,巩固提升南淝河等重点河流治理成果,加强清水河流保护,推广全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国考断面及干支流全面达标。整治“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畜禽养殖无害化,实现环湖1公里内化肥农药“零使用”,高标准建设环湖湿地、林带,修复环湖矿山。整治“内源”污染,精准开展湖盆勘测,加强蓝藻防控体系建设,削减湖体污染存量。实施巢湖安澜工程,完善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络,提高流域总体防洪标准,推进巢湖大堤及重要圩口强基固坝,规划建设环湖行蓄洪区,建设安全可靠的泄洪通道和强大灵活的闸站枢纽。构建巢湖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实施巢湖富民工程,全面实施巢湖禁捕退捕,打造环湖绿色有机农业带,培育高附加值有机农产品品牌,建设环巢湖国家 旅游 休闲区,加快休闲农业、 健康 养老、文化 旅游 等产业发展, 探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机制,实现环境美、文化热、 旅游 火、百姓富。
巢湖NO.8丨捌亮点八:全面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落实交通强国试点任务,实施“1155”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末,建成及在建铁路100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城区快速路500公里、轨道交通500公里。大力推进沿江高铁合宁、合武段和合新、合肥—安康高铁等项目建设,建成“站城一体”的新合肥西站,推动肥东高铁站改造升级为合肥东站,基本形成“时钟型”高速铁路网。加强国省干线建设,加快明巢高速、德上高速合枞段、岳武高速东延无岳段等项目建设,形成“两环十三射多联”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全市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动合肥1小时通达省内其他设区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和邻省省会、3小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
坐高铁,体会中国速度NO.9丨玖亮点九:打造“学在合肥”教育品牌高质量普及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教育,提升在园幼儿公办率和普惠率,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倍增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广区域教育结对帮扶、集团化办学等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在肥办学,构建与人口规模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教育供给体系,打造“学在合肥”品牌,让孩子们从“好上学”到“上好学”。
合肥六中新校区鸟瞰图NO.10丨拾亮点十: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工程深化与国内外高水平医院合作,培引一批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医学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全省领先、全国有名的特色医技科室,建设群众信任的优质品牌医院。
如果放在十多年前,江苏无锡的这支调研团或许不会把目光放在安徽合肥,这个距离300多公里的“小兄弟”身上。
无锡不这么做有其底气,作为拿到苏B牌照的非省会城市,无锡在上世纪80年代时是全国工业第二大市,“苏南模式”的发源地。更早之前,作为民族工商业发源地,走出了荣氏等家族。
合肥市政府大楼,外形如张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
合肥是幸运的,但区别于外界简单而迷人的“造神”叙事,合肥进击的背后,不在于偶发的运气因素,而是取决于其对自身定位、发展阶段、科教优势、产业理解、机会判断的准确度,以及最终将这种理解判断落地的组织效率。可供对比的是,同期其他地方政府进入了同一产业,却因缺乏研判等出现“烂尾”、“暴雷”等残局。
这或许能给包括无锡在内的诸多城市带来启发,无锡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助其成为全国第14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城市,但如今也面临着同国内其他先发地区一样的矛盾,如发展模式与创新能力、土地、环境、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脱胎于“苏南模式”下的无锡,拥有众多细分领域的民营“隐性冠军”,且较早在集成电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上布局,但同时也受困于产业“大而不强”、缺乏拳头产品、终端产品、龙头项目等问题。
今年9月,无锡正式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在约500平方公里的面积里 探索 新的增长可能,并为此启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赴外学习考察行动,为期一个月,先后走访合肥、南京、常州、苏州、湖州、上海等8个城市。首站选在安徽合肥。
无锡太湖湾科创带
“合肥模式”
时至今日,12年前京东方项目的引进,仍然被当地认为是合肥发展 历史 上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从后来的实践来看,2008年京东方6代线项目的落地,为合肥今后的发展带来至少两点意义,一是奠定了今后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优势——京东方作为拥有顶尖技术的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为合肥带动和集聚了上下游数百家配套企业集群。二是为合肥打通了产业发展与政府资本支持的关系,此后,合肥利用政府参与投融资的方式引进和创造了集成电路等等新兴产业,“合肥模式”被摆上了上海交大商学院的经典案例。
什么是“合肥模式”?有别于过去政府招引项目的传统方式——主要给予土地、税收等政策性支持,合肥引入京东方项目的突破在于,政府在政策性支持之外,还要提供资本支持,即拿出钱来参与项目建设,稳定市场信心,引导 社会 资金参与。
合肥承诺,京东方6代线项目计划总投资175亿元,其中90亿由政府保底(政府先期投资60亿元,30亿面向 社会 定向增发,如定增未成功,这30亿也由政府承担),85亿由银行贷款,政府提供担保。合肥当时财政收入不过两三百亿。这样的诚意和勇气,外加合肥的区位优势和水电充足等条件,让合肥最终获得京东方的青睐。
京东方项目的成功引进,其实不能算是合肥当地的一次心血来潮之举,或可算作其产业发展战略的理性决策。
作为1952年才确定的年轻省会城市,合肥底子薄,基础差,一直受到名不符实的困扰。在省内,合肥常被拿来与曾经的省会安庆、与江苏地理位置更近的芜湖等城市比较;省外,苏南城市早已实现工业化。其他中部省会城市如武汉,GDP早在2001年就已超过千亿元,而合肥2006年底才 历史 性突破千亿。2005年时武汉中心城区中心人口就超500万,是当时合肥的两倍还多。
落后的合肥,要如何实现突围?
为合肥奠定基调的,是其2006年前后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当时新上任的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多番调研论证后认为,合肥只有发展工业,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合肥过去偏重将拥有中科大等科教资源当做比较优势,工业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占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都低于中部地区五省会城市。但孙金龙认为,缺少工业基础和产业支撑的科教资源,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地区优势。“合肥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合肥市确定了几个方向:一是拉开城市框架、解决发展容量问题。同时,清减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确立更可预测的规则。包括拆除违建,建设基础设施,向南扩张,规划190平方公里滨湖新区,2011年区划调整后800里巢湖成为合肥内湖,加上划归的两区县,合肥面积增至11408平方公里。
二是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投资。合肥市基础薄弱,在开放且联系愈发紧密的市场环境下,仅依靠自生力量难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可以让落后地区绕过从头打造的艰辛过程。
合肥市希望抓住当时沿海产业的转移时机和合肥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至东部以及国家确定的中部崛起战略,聚焦供应链上的咽喉点,引进重大项目,帮助合肥完成工业积累,形成“合肥制造”的产业集聚和规模优势。
占合肥市三分之一比重的家电产业,正是循此逻辑发展。合肥市政府给家电产业设立的目标是,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家电产业聚集地和最大家电制造生产基地。
此前,合肥本土的明星品牌——美菱和荣事达已经通过引入格林柯尔、美的和长虹等战略投资者完成国企改制,后来,随着合肥继续推进“合肥制造”战略,引进格力电器、美的、惠而浦等家电巨头落地,到2011年合肥冰箱产量占全国1/3、洗衣机占全国1/4,超过青岛、顺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也就在这年,合肥市家电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38亿元,成为合肥市首个千亿产业。
产业集聚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培养了大量的产业工人、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够快速匹配劳动者和企业的规模市场等等。直到今天,家电产业依然是合肥千亿级产业的支柱产业。2019年,合肥冰箱、洗衣机等四大家电出货量达到6664万台,青岛、佛山分别是3700万、2462万。
2008年秋天,合肥市政府对京东方项目的果断引进,也正是源于其支柱产业家电产业的发展刚需——家电的核心零部件面板还是进口。不过如今京东方生产的液晶显示屏与合肥本地的家电产业联系不大,合肥家电产业的结构有待优化,未来智能家电的方向或有合作空间。
这十年间,合肥成为经济增速最快的地级以上城市之一,GDP从2008年到现在增长近5倍。“从上个世纪100个城市中合肥是第97位,到2005年追到第62位,2019年追到了21位,省会城市中进入前十。”合肥市长凌云表示。
但此时的合肥依旧还是默默无闻的追赶者,直到他一把抓住了长鑫存储芯片及蔚来新能源 汽车 机会。
合肥长鑫存储公司
“最强风投”背后
合肥以“最强风投城市”、“赌城”的封号走红网络。但正如企业从来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城市亦是如此。这一连“押”对的几个项目,亦有机缘巧合因素。但外界简单的造神叙事可能带来一个困扰,让太多的人对这故事信以为真,而模糊了真正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机会主义者不可能得到这种机会。
合肥当地政府官员坦言,合肥敢拿出真金白银招引龙头项目、支持产业发展,一方面受现实约束,不主动搏一把便没有机会,另一方面与产业特性有关,对于一些投资大、风险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需要投入以给予市场信心。更重要的一点是,合肥相信,通过审慎尽职调查和技术设计,能够确保决策理性,最大可能地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这也构成了合肥在招引龙头项目时的比较优势。
尽职调查原本是企业收购、投资等业内行话,指对目标企业进行经营、财务、法律关系等情况的调查分析,以评估收购行为的可行性。合肥介入上述新兴产业的时机,其实也基本上是其他地方政府意识到产业重要性之时,但一些地方虽一脚踩准了产业赛道,却因对项目判断失误而发生烂尾等。
2006年前后,TFT-LCD液晶面板的重要意义已为人所知,但当时受到地方政府欢迎的是日本夏普等拥有6代以上高世代生产线的公司。
合肥为何认准当时只能做5代线的京东方?合肥政府办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选择京东方,选的是“未来”。“当时京东方的生产线虽然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他有自主技术资源,这决定了他有进行自我迭代的能力,自主产品与国外产品最大的区别是,不怕限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后来在《新火》一书中分析,京东方之所以后来获得成功,原因正是其通过收购韩国现代集团的液晶业务进入TFT-LCD工业领域,并在收购成功后立即建设5代线,吸收外部技术,成为当时唯一掌握主要知识产权、生成技术能力的大陆企业。
2016年正式官宣的合肥长鑫DRAM型存储芯片项目,充分体现了合肥市政府这种基于产业刚需的决策理性。
集成电路产业代表目前技术水平的最高点,对未来的区域命运影响深远。但其高门槛、重投资、周期长,迭代快、分工精细的产业特性,以及作为后进者所面临的技术来源、专利障碍、起步市场、核心技术人员等问题,都意味着徘徊在外的地方政府必须谨慎选择切入口。
合肥选择的切入口是DRAM型存储芯片。
数字芯片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被称为设备大脑的CPU芯片,如英特尔的奔腾,高通的骁龙、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等。
另一种是存储芯片,按照断电后是否能保留数据,可以简化分DRAM和NAND两种——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又叫动态随机存储器,代表产品有电脑、手机中的内存条。存储的数据与CPU直连,主要存储软件运行数据,断电后数据会消失。市场规模约800亿美金。
NAND Flash,是闪存的一种,代表产品有闪存卡,断电后数据不会消失,一般存储着照片、音乐、等静态大容量数据,市场规模大约650亿美金左右。
据合肥多位内部人士介绍,合肥选择DRAM型存储芯片切入,基于几个判断:一是市场大。存储芯片市场规模约800亿美金,三大巨头——韩国三星、SK海力士、美国美光 科技 占全球市场份额合计接近95%,而国内自给率几乎为零,“长鑫只要能占百分之几的比例就能支撑起一个产业”。
二是时机。相比于计算CPU芯片,DRAM型存储芯片制程工艺迭代速度趋缓,这给了新进者一个较好的进入时机。存储芯片核心在工艺,因此DRAM芯片生产以一体化IDM模式为主,即从前端设计到制造、封装、销售等都由厂商独立完成。
方向确定后,合肥市政府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选择合作企业——合肥市政府需要选一个懂行、靠谱的合作伙伴来主导项目运营,最终确定北京兆易创新的理由是,兆易创新主营业务也是存储芯片,不过不是DRAM,而是闪存的另一个细分领域NOR flash ,由于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市场有限,因此兆易创新也有志于进入DRAM领域 。
另一个关键理由是,北京兆易创新于2016年上市,当时科创板还未推出,对于合肥来说,项目合作方是上市公司,意味着合肥多了一条政府资金的退出通道。
至此,项目距离成立还远远不够,集成电路的特殊性决定着难关还在后头——人才、专利技术。
长鑫存储董事长朱一明去年5月介绍自身知识产权体系时提到:“DRAM产业在全球发展了几十年,制程技术持续进步,在架构、制程、设计、接口、测试、系统等方面存在很多专利,且绝大部分控制在三星、海力士和美光手中。新进者是否拥有合规的技术来源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立足发展的关键。”
据他当时披露,其最初的技术来源之一是奇梦达——德国英飞凌独立拆分出的存储器公司。该公司一度是全球第二大DRAM供应商,但2009年因经营问题和金融危机破产。
技术人才主要来源两处:一是2012年底,日本存储器企业尔必达因破产被美光收购,释放出一大批人才,另外一批则是由合肥长鑫项目早期核心 *** 盘手之一——中芯国际前CEO王宁国号召而来。
等到2016年合肥长鑫项目正式对外宣布时,“我们默默筹备酝酿了两年,当时已经有几百号人集聚在合肥。”合肥相关部门人士表示。3年后,合肥长鑫宣布量产DDR4内存芯片。
蔚来 汽车 项目的选择逻辑也是如此,合肥市发改委人士介绍,蔚来 汽车 有技术、创始人有情怀、且与当地江淮 汽车 合作多年,经他们了解,蔚来前期亏损主要是管理成本的问题,作为合肥投资的条件,蔚来也承诺将会优化管理。如今蔚来 汽车 股价涨幅10倍。
多位合肥官员向澎湃新闻表示,合肥在投资重大项目时,主要把握两点,能不能投,以及如何投,投多少。
能不能投,取决于产业前景和重要性,以及对项目及项目合作团队的主客观评价。这要求合肥市发改、经信、 科技 、投促、产投、建投等多个部门务实协作、积极向外脑和第三方寻求建议、做好外围尽职调查,力求对产业和项目理解准确。
当地政府办人士介绍,合肥目前推进的“链长制”前身——产业领导小组机制对产业和项目的把关起到很大作用,对于主要产业,市领导会牵头跟踪,包括对全球该领域最顶级的专家建一个数据库,选择项目时,请这些顶级专家来评价,“没有专家的认可,政府不可能投资。”
如何投,投多少,如何在提供资本支持的情况下,让核心团队主导运营以及保持积极性,后续政府资金如何退出?“这就是技术 *** 作上的问题。”合肥产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中亚向澎湃新闻表示。
政府权力会否越位,如何与市场有效分工,这是政府介入产业发展时普遍引发的疑虑。因此,合肥市在投入时坚持市场化运作,包括参与定向增发、海外并购、产业基金直投等方式,且设计了完善的退出机制。“从京东方项目开始,到维信诺、长鑫存储、欧菲光等项目,合肥国资投入一直遵循‘不谋求控股权、产业向好发展后及时退出,再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路径。”李中亚称。
最后,在项目完成研判及方案设计完善后,领导敢于决策。
至此,项目前景的答案就有了一半,另一半则是实践性的,留待时间检验,“说实话,我们现在也不能断言这些项目就一定成功,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正确的产业方向和发展路径,就一定会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李中亚表示。
创新:大学与城市的互动
过去几十年,像合肥这样通过凭借成本优势、主动融入供应链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中国城市其实并不鲜见。但合肥的启示还在于,注重工业发展的同时,没有忽视基础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7年,合肥以仅次于北京的大科学装置密度——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3个装置等科研基础,获批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国家级科学中心,让合肥似乎有些突兀地以令人艳羡的“领跑者”姿态站在聚光灯下——国家级科学中心意味着国家对这座城市会有规模庞大且稳定的研发投入和顶尖科研资源的集聚。合肥有望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变等可能颠覆未来的黑 科技 上取得突破。“合肥正如十年前的杭州,未来创新城市”有人这样评价。
为什么是合肥?
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向澎湃新闻表示,“合肥其实不能算异军突起,实际上这么多年来,合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人才的培养从来没有断过。这几年中科大留在合肥的人越来越多。”
安徽创新馆,2019年落成
安徽及合肥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念上的——政府部门对于知识和科学的尊重。二是实践上的——做好基本功,大力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真金白银投入建设大科学装置等平台,然后通过 探索 机制体制创新,促进大学与城市的有效互动,打通从知识到产业多个环节。
合肥与中科大最初的结合,早已传为一段佳话。1970年,自身条件也较薄弱的合肥,敞开怀抱接受了当时从北京疏散出来的中科大,腾出师范学校的校舍,并在电力、暖气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合肥也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沉寂的时间里,因“中科大”在国内及世界科研版图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1978年,那场被称为迎来“科学的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全国1200多项的 科技 成果,安徽省就占到了两百多项。“这让当时的安徽省的领导被震撼和鼓舞到了”。安徽似乎找到了重塑尊重知识的 历史 传统的机会——这个在康乾年间还是富庶之地的省份,近代以来遭遇战争和水患等打击,由盛转衰、多年定位都是“农业大省”。代表着知识与科学的中科大,以及当时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改革等,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人重塑自己地方认同和精神坐标的起点。
这之后,合肥更加坚定地敞开怀抱,一批军工院所迁移合肥,要地给地,要钱给钱,中电科系38所、16所等相继搬来,逐渐形成了如今拉动安徽合肥创新的三架马车——中科大系、中电科系、本地系(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等)。
如今类似中科大等学校整体搬迁的机会很难再有,但是在创新要素越来越全球化以及合作形式灵活的当下,如何集聚创新要素、挖掘已有资源,以及让城市与大学更好地互动,产生化学反应,以提高生产率、创新能力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也是各地正在思考的命题。
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切入点是,建设大科学装置等前沿研究平台。大科学装置是为科学家应用基础研究、探寻自然科学中一些终极问题的平台。这类科研装置科研意义巨大,但是投入强度超高,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政府把钱投在这种大科学装置上,帮助科学家降低科研成本,提供科研便利,也促进了人才和想法的聚集、碰撞。“好比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汇天下名士,我们把平台建好,人才自然就来了。”
当地政府官员介绍,十几年前政府做这些事时几乎看不到曙光,没有浮躁地要求产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也从未断过,如支持潘建伟院士出国留学、回国做出成果后支持转化等等,十几年后量子科学的重要性为人所知,科大人感慨“合肥最大的好是可以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这些科研人才汇聚起来的影响直接而深刻,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诸多科学性原理的信息。“比如,京东方后来就发现,很多原理上的问题和诊断,在合肥本地这些高校中就可以得到解决或者牵线引荐。”
2012年,看到了科教资源之于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安徽省、中科院、合肥市、中科大四部门签订协议,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合肥承诺一次性给予支持经费20亿元。而当年合肥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389亿元。这一年,后来也被当成是中科大与合肥的元年——此前,随着大部分高校相继迁回北京,中科大对去留与否尚存犹豫,“但有多少地方能一次性拿出20个亿支持和重视基础研究呢?”
共建协议签订后,合肥没有将其束之高阁或丢在一边,很快与中科大确立了高频的互动机制,包括联席会议、政府与学校的互访、产业之间的联系对接等等。其中,一项常态的互派挂职机制后来发挥很大作用,合肥从各个政府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前去中科大先研院挂职服务,要求至少三年以上,陈林等部分人员甚至干到了六七年。
去年底才回来的合肥市 科技 局总工程师潘学文向澎湃新闻回忆,他们首先帮助建立了27项制度,如明确 科技 成果转化合作谈判的门槛标准(300万元起)、收益归属、人员薪资待遇等等,制度的建立让新生机构很快走上正轨,3年时间成立了56个实验室。
得益于这种互派机制下的深耕,他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如何打通从知识走向市场的经验,这些人后来成为安徽创新上“万向节”般的存在。
当前,成果转化率依旧偏低,主要原因是产权界定不清、科研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没有做好衔接、专利经纪服务缺乏等等。
2016年,中科大及合肥工业大学被财政部等列入试点,进行 科技 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 探索 ,中科大及合工大享有对本单位 科技 成果的自主处置权。困扰高校专利无法盘活的症结之一——产权规则得以明确。
这种办法同样适用于研判产业和项目,陈林介绍,合肥在考虑是否做集成电路产业时——同样通过这种专利梳理的方式,找出问题,“可以说合肥每一步是理性扎实的,基于一定的基础和产业机遇来做的。”
展示功能之外,安徽创新馆的定位是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一个科研和产业企业的桥梁。”通过为科研人员提供专利服务,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愿意把他们的专利汇聚到安徽创新馆,经由梳理组织后,提供专业建议,对接交易平台。
从想法做成产品,还要有政策配套支持。合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对应不同政策重点。合肥政府办人士介绍,创新的第一步是想法到样机,这一阶段提供天使基金支持。第二步从样机到初始产品,这一阶段要完成多项认证,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合肥出台“借转补”政策,这笔钱先借给创业者,产品出来后借款转为补贴。第三步是市场化阶段,“借转补”资金无法支撑市场、厂房、设备的投入,政府提供补贴等作为“劣后资金”吸引市场资金,或者为其提供试验平台。每年根据产业方向、资金配比等进行灵活调整。
合肥市长凌云表示,合肥以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为切入口,后续引入清华启迪科学城等,开启了清华与合肥在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他们还专程到北京,引进了清华附中,今年第22次清华校友工作会议也放在合肥召开。
过去几十年来政府对知识的尊重,显性影响如产业得到极大发展。更多变化则是潜移默化悄悄发生的,一些建筑上的细节或许体现出政府对理性和开放的追求——当地政府大院没有设置围墙,甚至不足以称为“大院”,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其2005年建起来的政府双子楼,呈对称状的圆弧结构,寓意合肥张开怀抱、欢迎四方来客。一些局办的走廊墙上,挂着的是科学发现的简介,部分办公室贴有三四张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安徽地图、合肥地图。
“创新像煲一锅汤,有了好食材还不够,放在一起也不够,还要长时间文火慢慢熬,要有持续的温度,火不能断,要持续,这样才能让所有进了锅的优质食材彼此作用、充分互动、充分融合、直到浑然一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曾这样阐述“创新”,在他看来,创新不仅要汇聚全世界的创新要素,更重要的是创新要素之间要有更密切的互动,要增加浓度。
校对:栾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