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振荡原理

rc振荡原理,第1张

rc振荡原理:RC振荡电路的原理是主要靠电磁在电感和电容中产生一个振动频率,使电能和磁能值都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而交替变换产生振动电流。

采用RC选频网络构成的振荡电路称为RC振荡电路,它适用于低频振荡,一般用于产生1Hz~1MHz的低频信号,因为对于RC振荡电路来说,增大电阻R即可降低振荡频率,而增大电阻是无需增加成本的,200kHz以下的正弦振荡电路,一般采用振荡频率较低的RC振荡电路。

按信号的波形来分,振荡电路可以分正弦波电路和非正弦波电路,正弦波产生的波形比较接近于数学中的余弦正弦图像,并且稳定度比较高,而非正弦波电路恰好相反,产生的波形通常为矩形波,方形波等,稳定度也不如正弦波。

RC移相式振荡器具有电路简单,经济方便等优点,但选频作用较差,振幅不够稳定,频率调节不便,因此一般用于频率固定、稳定性要求不高的场合。RC桥式振荡器将RC串并联选频网络和放大器结合起来即可构成RC振荡电路,放大器件可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

Lc振荡电路

LC振荡电路是指用电感L、电容C组成选频网络的振荡电路,用于产生高频正弦波信号,常见的LC正弦波振荡电路有变压器反馈式LC振荡电路、电感三点式LC振荡电路和电容三点式LC振荡电路。LC振荡电路的辐射功率是和振荡频率的四次方成正比的,要让LC振荡电路向外辐射足够强的电磁波,必须提高振荡频率,并且使电路具有开放的形式。

工作原理

开机瞬间产生的电扰动经三极管V组成的放大器放大,然后由LC选频回路从众多的频率中选出谐振频率F0。并通过线圈L1和L2之间的互感耦合把信号反馈至三极管基极。设基极的瞬间电压极性为正。经倒相集电压瞬时极性为负,按变压器同名端的符号可以看出,L2的上端电压极性为负,反馈回基极的电压极性为正,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偏离F0的其它频率的信号因为附加相移而不满足相位平衡条件,只要三极管电流放大系数B和L1与L2的匝数比合适,满足振幅条件,就能产生频率F0的振荡信号。

RC振荡电路

RC振荡电路是由电阻R和电容C构成的适用于产生低频信号的电路。RC振荡电路,采用RC选频网络构成,适用于低频振荡,一般用于产生1Hz~1MHz(fo=1/2πRC)的低频信号。对于RC振荡电路来说,增大电阻R即可降低振荡频率,而增大电阻是无需增加成本的而对于LC振荡电路来说,一般产生的正弦波频率较高,若要产生频率较低的正弦振荡,势必要求振荡回路要有较大的电感和电容,这样不但元件体积大、笨重、安装不便,而且制造困难、成本高。因此,200kHz以下的正弦振荡电路,一般采用振荡频率较低的RC振荡电路。

工作原理

RC振荡电路首先是起振过程其次进入稳定振荡阶段之后是振荡频率,振荡频率由相位平衡条件决定。 jA= 0,仅在 f 0处 jF = 0

满足相位平衡条件,所以振荡频率f 0= 1 /2πRC。

可通过改变开关的位置来改变选频网络的电阻,实现频率粗调通过改变电容C的大小实现频率的细调。另外,就起振及稳定振荡的条件来讲,考虑到起振条件AuF >

1, 一般应选取

RF略大2R1。如果这个比值取得过大,会引起振荡波形严重失真。由运放构成的RC串并联正弦波振荡电路不是靠运放内部的晶体管进入非线性区稳幅,而是通过在外部引入负反馈来达到稳幅的目的。

加入二极管是通过改变运放的放大倍数实现稳幅的。运放的输出电压超过一定幅值时,负半周DI导通,正半周D2导通,此时用比例运放倍数Ad会减小,输出电压下降。从而达到电压稳幅的目的。

晶体二极管是一个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烧结形成的p-n结界面。在其界面的两侧形成空间电荷层,构成自建电场。

当外加电压等于零时,由于p-n 结两边载流子的浓度差引起扩散电流和由自建电场引起的漂移电流相等而处于电平衡状态,这也是常态下的二极管特性。

扩展资料:

外加反向电压超过某一数值时,反向电流会突然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电击穿。引起电击穿的临界电压称为二极管反向击穿电压。电击穿时二极管失去单向导电性。

如果二极管没有因电击穿而引起过热,则单向导电性不一定会被永久破坏,在撤除外加电压后,其性能仍可恢复,否则二极管就损坏了。因而使用时应避免二极管外加的反向电压过高。

常见的红外接收二极管外观颜色呈黑色。识别引脚时,面对受光窗口,从左至右,分别为正极和负极。另外在红外接收二极管的管体顶端有一个小斜切平面,通常带有此斜切平面一端的引脚为负极,另一端为正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极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弦波振荡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694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