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蒲公英:仙童曾经培养英特尔、AMD、苹果

硅谷蒲公英:仙童曾经培养英特尔、AMD、苹果,第1张

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这是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早年满怀敬意,对仙童半导体公司的评价。

八个天才的叛逆

“叛逆!你们这群叛逆!”

1957年的一天,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威廉姆.肖克利在接到包括罗伯特.诺伊斯、戈登.摩尔等八位年轻学者的辞职信时,勃然大怒,把他们臭骂了一顿。年轻人们面面相觑,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他们曾经的“伯乐”,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肖克利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怒气稍平,口气改了一下,把他们称为“八个天才的叛逆”。

肖克利对包括诺依斯、摩尔在内的这八位年轻学者有知遇之恩。诺依斯曾回忆接到肖克利的邀请电话时说:“那就像是接到上帝打来的找你的电话,肖克利是半导体电子业界最重要的人物,能帮他工作就像是能加入职业棒球大联盟一样,表示你的能力受到肯定。”

当然这些年轻学者本身也个个才华横溢,他们一起的努力成就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辉煌。肖克利曾称他们为“我的博士级生产线”。

也许正所谓“同患难易,共富贵难。”1956年12月,肖克利获得了诺贝尔奖后,局面发生了变化。肖克利曾说他接受诺贝尔奖时感觉自己是丘吉尔,实验室里的年轻学者以为这是肖克利的玩笑话,但实际上这是肖克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专利署名上,肖克利曾说专利只能署一位发明者的名字,“灯泡只能顶在一个人的头上。”但是,在下属进行重大专利申报时,肖克利总将自己列为共同发明人。

肖克利的态度有时让人无法承受,譬如他有一次责问一个年轻学者:“你在哪所学校读书?你确定自己真的上过学吗?这么简单的东西你竟然不懂?!”

在诺依斯眼里,肖克利开始变得自大和行为古怪。当时诺依斯也已成名,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声誉,而肖克利却对他的工作产生了猜疑,请求贝尔实验室重新检测他所做的实验数据,这让诺依斯无地自容。诺依斯说:“这里真的需要我吗?如果他可以让贝尔实验室解决我目前所要解答的问题,那么我在这里是否无足轻重呢?”

实验室气氛异常压抑,知情人后来回忆说,肖克利获奖后的数月内,实验室像一个“精神病院。”戈登.摩尔曾说:“当实验室里出现一件小事故后,肖克利会要求我们用测谎仪来测试谁说了谎,谁又是无辜的。”作家大卫.卡普伦曾评价肖克利是“物理天才,但却是个管理白痴。”

不满在酝酿,一些人暗地里串联,准备出走,自行创业,后来成为这个“叛逆”小组领头羊的诺依斯却是最后一个加入的,这埋下了下一场“叛逆”的伏笔。

这个小组向一家投资公司发去一封信,称:“我们这个团队经验丰富,技能多样,精通物理学、电子学、工程学、冶金学和化学领域。”并表示他们会在半导体领域开展业务。这封信辗转到了仙童照相和仪器公司的老板、同时也是IBM当时最大股东的谢尔曼.费尔柴尔德手中,他慧眼识珠,决定投资。

1957年9月19日,仙童半导体公司成立。

冷战背景下的仙童快车

1958年1月,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美国开始建造B-70轰炸机,这种飞机当时被称作“有人驾驶导d”,IBM负责为飞机生产导航计算机,但IBM缺少用于计算机制造的硅晶片。仙童半导体公司获悉这个消息后,让费尔柴尔德说服IBM给他们一个机会。

IBM的工程师们起初对仙童公司有疑虑,但是他们被告知:“你们最大的股东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投资了100多万美元,所以应该信任他们。”不久,仙童公司得到了IBM的金额为1.5万美元的第一份合同。

合同金额虽然不大,但这是来自蓝色巨人的啊!仙童公司一炮打响,业务开始蒸蒸日上。喜欢搞科研的诺依斯,起初婉拒了担任公司领导之职,但母公司也没有安排其他人来领导,诺依斯也就成为事实上的负责人。在他的运筹下,公司业务得以迅猛发展,同时,其一整套制造晶体管的平面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

当时,仙童公司里的科学家赫尔尼已把硅表面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并形成制造晶体管的独特的平面处理技术,这让硅晶体管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用这种方法既然能做一个晶体管,为什么不能做它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成千上万呢?”1959年1月23日,诺依斯在日记里兴奋地记录了这一切。随后,仙童公司的半导体流水线很快成型。

一切都有条不紊,但随后发生了一件让诺依斯恼怒的事。1959年2月,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工程师基尔比准备申请集成电路发明专利。消息传来,自认为在集成电路发明上领先的诺依斯十分震惊,他认为基尔比的方法看起来是像用蛮力,把一块半导体做成某种形状,使之产生一些电阻区域,再用导线将这些区域连接,这需要通过大量的手工劳动才能实现,很笨拙。而诺伊斯评价自己的技术是在“懒汉式思维”的指导下, 摒弃了用导线联接电子零件的费事模式,一切从简,因此便于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生产制造。

仙童公司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法院最后采取了一种和稀泥的做法,判决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依斯则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

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原先占地一百七十多平方米的庞大计算机,可用只有火柴盒大小的一块微处理器所代替。集成电路诞生初期,价格高昂贵,1961年春天时,一块集成电路市面价格高达120美元,这让普通的用户望而却步。但当时,美苏两国正展开太空间角逐,肯尼迪总统要求宇航局要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承载宇航员的阿波罗飞船上的计算机上采用了仙童公司上百万块集成电路,这给这家公司带去了滚滚财源。随后,军用市场的扩大带动了民用市场的拓展,1964年,集成电路有了第一次民间应用:Zenith公司将它用到了助听器上。

仙童半导体公司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的同时,八人小组在技术研发上继续保持着实验室般的严谨,学术造诣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准。

1965年的一天,摩尔从硅晶体车间归来,回到办公室,坐下来,取过一把尺子,用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张草图,并以此为核心写了一篇文章。这篇刊在《电子》杂志上的文章后来被归纳为众所周知的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个月将翻两倍以上。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擎旗。”到了1967年,仙童营业额已接近2亿美元,这在当时来说是成绩辉煌。仙童在业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据那一年进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后来曾任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

滋生的不满导致决裂

“如果诺伊斯爬到船上,他一定会成为船长。”

创业八人组的一位成员曾这样不无嫉妒地评价作为公司管理者的诺依斯,一位成员在打印公司员工名单时,将另外七名创始人的名字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唯独诺依斯例外,把他放在最后面,暗示诺伊斯是最后一位加入他们“叛逆”团队的。

这种心结自公司成立时就出现了,不过,初期暂无大碍,因为一方面是飞速发展的经营业绩暂时掩盖了这一切,另一方面是因为诺伊斯崇尚简单和效率,对另外七名创始人的管理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办法。而且诺伊斯本人比较低调,他没有豪华的个人办公室,没有司机,没有专门的停车位。

作家史蒂芬.科维说过:“获得道德威信的唯一办法,就是展现你的品质与贡献,以值得人们信赖和信任的方式生活。”

对创业小组的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公司的管理毫无章法,在诺伊斯的指导下,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流水线管理制度。在流水线上, 穿着统一的绿色尼龙服装的女工,除了两次短暂的休息和午餐时间外,中间不允许站起来,要去洗手间,也必须获得批准。有的女孩子为了中间能休息一下,只好谎称头疼。不过,这些女工认为在薪酬和福利非常优厚的仙童工作很体面。

半导体制造业不仅需要工程师的精心设计,也需要流水线上工人的熟练 *** 作。诺依斯认为流水线上的工人比精密的设备更重要,所以他力图在公司打破有形的等级差别,他让管理层和员工共用一个无差别的食堂。他还在周末举办经理与员工同时参与的咖啡座谈会,努力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诺依斯的这些举措在当时的美国企业中也是比较超前的。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但到了60年代中期,仙童半导体公司开始面临危机。首先是半导体市场的蓬勃发展,让仙童的创始八人组成员和核心骨干面临着一个选择:即做一个普通员工还是创办自己的公司,许多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们称前者“乏味”,后者充满着“鲜血的味道”。管理学家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曾提到:“人们选择是否参加某一特定的协作关系时,以下列两点作为依据:(1)当时的目标、愿望和推动力;(2)个人认识到的在他之外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机会。个人受到以上两点的影响和支配而修正自己的行动,组织则由修正后的个人行为而产生。”

其次是仙童母公司开始更多地插手仙童半导体公司的经营,把他们的利润大量抽走,而诺依斯认为应该把钱更多地投入到电子半导体领域,双方矛盾开始出现。

最后是母公司对他们的某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所带来的隔阂。一次,诺依斯坐飞机到母公司参加一场会议,当时下大雪,住在旅馆的他找不到车,只好徒步顶风冒雪去赴会。当他精疲力竭地赶到会场,却发现会议室内空无一人。诺依斯多年以后对此事耿耿于怀,称他千里迢迢冒雪而去,而母公司的高管们却畏缩在温暖的家里不肯迈出家门。

1968年8月,诺伊斯与摩尔、格鲁夫一起辞职,离开仙童。

他们三人首先去拜访风险投资家阿瑟.罗克,只带着几页简陋的业务计划书。罗克没有细看那份计划书,他认为其中最有含金量的几个字就是“鲍勃.诺伊斯”,于是很快就答应为他们投资250万美元。

后来,罗克回忆他可没有为天使投资人准备繁文絮节的项目建议书,他认为只凭诺伊斯的声誉就已经足够了,于是只发出一份内容只有一页半的简单通知,甚至许多人在看到它之前,就踊跃地把钱投了过来。

诺伊斯、摩尔、格鲁夫这次创办的就是英特尔公司。公司起初计划取名为摩尔-诺伊斯(Moore Noyce)电子公司,但在英文里,Moore Noyce听起来会让人误以为是“more noise”(更多的噪音), 因此他们从Intelligence(智慧)中取材,其名为Intel。也有种说法,称Intel 是“集成电子”(INTegrated Elcetronics)的缩写。

散落种子后的蒲公英风华不再

“AMD是硅谷的中心。英特尔和国家半导体公司只能靠边站,而前方是由枯枝支撑的公司,自然是暗指仙童。很远处,才隐约屹立着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70年代初,在创始人杰瑞.桑德斯的授意下,AMD公司推出了这样一个满含争议的动画片广告。对于仙童公司,桑德斯也一直怀恨在心。

年轻的桑德斯的梦想曾是成为一位电影明星,挣很多的钱,有漂亮女人相伴,但早年打架留下的歪鼻子使这个梦想成为泡影。他转而做推销员,在摩托罗拉当销售经理时脱颖而出,被业界认为是一等一的推销高手,于是很快被挖进了仙童公司。

仙童公司是桑德斯的英雄用武之地,他升迁很快,薪酬丰厚,但是生活仍入不敷出,因为他花钱似流水。他说金钱是人一辈子的纪录。

在诺伊斯、摩尔、格鲁夫一批骨干离开仙童去创办英特尔时,作为仙童销售高管的他仍不想走,其分管的销售团队也很稳定。可是不久莱斯特.霍根博士接管了仙童公司,桑德斯作为异已分子被清洗。桑德斯分析:“说到莱斯特.霍根对我所怀有的成见,我想主要是因为我是一个力主打破陈规陋习的人,这也就是说,如果国王当真没穿衣服的话,我肯定就是第一个站出来捅破事实真相的人。”

突如其来的解聘,让桑德斯措手不及,由于平时的大手大脚,他没有什么积蓄,两个孩子嗷嗷待哺,妻子泪眼汪汪,痛苦像突然降临的冷雾笼罩在他的头顶。他回忆说,老朋友们也似乎突然不认识他了。他的自尊心遭人践踏了,曾考虑过自杀。

但桑德斯最后振作了起来,准备筹措资金成立一家新公司,但他的声望、运气没有诺伊斯那样好。他说诺伊斯总炫耀创办英特尔时只用了5分钟就筹集了500万美元,而他在创建AMD公司时花了500万分钟只弄到5万美元,命运对他似乎很残忍,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美国演说家丹尼斯.威特利说过“赢者的优势不在于天生禀赋、高智商或天才。赢者的优势全在态度,而不在才智。态度是成功的标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69年6月20日,AMD公司成立。

正所谓“惟有感恩并积恨,万年千载不生尘。”桑德斯怀着对仙童的敌意,雇佣了许多在仙童工作过的人,包括被仙童解雇的人。他说不会去考量他们的忠诚,主要想让他们别害怕,因为他自己品味过恐惧的滋味。

在60年代中后期,一批有仙童基因的公司纷纷成立,除了有诺伊斯这样主动离开仙童创业的,还有桑德斯这样因遭解聘而被动创业的。仙童则每况愈下,虽然不像桑德斯形容的那样像“枯枝”。大家都清晰地意识到,仙童再也不是“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了。

莱斯特.霍根博士接替了诺依斯的工作,为了显示仙童公司的求贤若渴,他被给予硅谷 历史 上最高的待遇——3年100万美元薪金外加60万美元股票。他在仙童执政了 6年,竭尽全力,让公司销售收入增加了两倍。但是,仙童的灵魂人物已经离开,在他们成立的新公司的挤压下,仙童的崩溃已在所难免。

1974年,精疲力竭的霍根,把大权让给了36岁的科里根,后者带仙童度过了一段蹉跎时光。70年代末,科里根认为挽救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最好途径是把它卖掉,最后一家经营石油服务业的法国施拉姆伯格公司,以3亿5千万美元收购了它。虽然仙童在诺伊斯离开后已淡出公众视线近10年,但硅谷人获悉它被法资企业收购时,还是唏嘘不已。

施拉姆伯格公司入主后,仙童曾招聘到一批研究人工智能的人才,他们原本可以让仙童快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却因各种原因错失机遇。在连续亏损后,仙童又以原价的三分之一被转卖给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公司。在这里,仙童半导体品牌一度寿终正寝。

硅谷热源

“硅谷大约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400位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24人。”这是作家埃弗雷特.M.罗杰斯在《硅谷热》中对仙童的描写。

仙童半导体、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对硅谷的贡献最大,他被誉为“硅谷之父”,他成名后,对硅谷的一些后起之秀非常提携,譬如曾热心指导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诺伊斯妻子安.鲍尔斯曾说丈夫对待乔布斯就像是“对待一个孩子,但并非一种施舍的方式。他可以让乔布斯进进出出,或者躲藏在角落里。”70年代末,乔布斯会定期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前往诺伊斯家中,与他一起在地下室中畅谈电脑的未来之路。

随后,苹果热浪喷薄而出。

本文参考文献:

《硅谷热》 作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斯·K·拉森,译者:范国鹰、刘西汉、崔工、陈晓玲、黄方毅、张彤、高铁生,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年

《The Man Behind the Microchip》 作者:Leslie Berlin ,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年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特种经理人的培训手册》 作者:安迪·格鲁夫,译者:安然 、张万伟 ,中信出版社,2010年

《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 作者:姜洪军,科学出版社,2013年

本文作者姜洪军,著有《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乔布斯和他的对手们》、《雷军: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微软王朝危机》、《中国互联网商业英雄列传》、《对话新锐CEO》等图书,开有线下讲座《创新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来探讨硅谷名字的由来和发展史。世界性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的“硅谷模式”。一个公司发展壮大的三大必备要素。科技和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硅谷成功给我们的启发。

硅谷的由来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硅谷是世界的高科技中心,全世界的超级公司几乎都来自硅谷,硅谷对整个美国的经济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也是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动机,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但是,你要知道,在1950年代的时候,加利福利亚还没有硅谷这个名字。因为那个时候,旧金山湾区聚集着大量以芯片相关的公司,“硅”是芯片的成分之一。湾区当时还算是“农村,村谷”,也就因为这样的联想。直到1971年的时候,一个名叫丹·霍夫勒的记者写了一篇名为“硅谷科技”为标题的新闻,从那个时候起,人们才慢慢将一整片旧金山湾区的高科技公司聚集地称之为“硅谷”:主要指的是从旧金山以南,到圣何塞以北的这片被旧金山湾(东侧)和太平洋山脉(西侧)包围的狭长地带。

硅谷的起源

在五十年代以前,硅谷那一片区就是农村,那时的美国几乎不怎么发展西部海岸,除了之前的淘金热时代,后来也就在美国的地位也就那么普普通通,甚至算是落后的地区。在后面六十年的移民潮之后,那边开始聚集了一些从东南亚、非洲、中东和美洲一些的移民,但是移民的数量还是非常少的,大概时10%左右。

从1930年到1950年的时候,斯坦福算是帮助硅谷积累了一点人才资源,但是那时的斯坦福几乎不研究芯片科技等,那个时候也没有风险投资机构,那时硅谷的芯片产业在全美可以说排到第六七名开外,芯片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当属波士顿、纽约、达拉斯、费城等。

提到硅谷的起源,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一个关于芯片科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廉·肖克利。他获奖之后想通过自己的成果建立自己的公司,那个时候他人在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这里,人们都以为他会去波士顿或者纽约,因为那时波士顿和纽约算是芯片科技最发达的城市,但他没有,他最后选择回到自己的曾经的故乡加利福尼亚南部去成立自己的实验室,不过离硅谷还是有点距离的。

公司发展的三要素

我们知道,建立一个公司最基本的三要素是:资金、人才和顾客。但是肖克利那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时候可是非常艰辛的。当时的芯片科技行业的经费主要由政府主导的,那时并没有风险投资,加州那个时候在芯片科技行业的城市排名很后面,怎么样不可能通过政府拨款。关于人才方面,也是非常缺乏的,特别是当地的科技人才几乎没有,不过那个时候,肖克利首先在全美科技界亲自挑选出了8名他认为是最有才能的科技人才包括后来著名的戈登·摩尔一起来创业。顾客方面就更不用讲了,那里的公司都还很少。

不过肖克利这个人确实不太适合当领导者,他拥有着现在领导者拥有的一切恶习包括痛斥员工、不信任员工,最著名的监听员工事件。后来,这八个天才人物选择离开肖克利成立属于他们的科技公司。他们在全国找遍了投资机构,35家以上的投资机构都是拒绝他们的,最后幸运的是仙童公司愿意支持他们,让他们成为仙童公司的子公司,叫做:“仙童半导体公司”。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大家记住了, 就是这八个人创办的这个仙童半导体公司奠定了整个硅谷的,几乎现在硅谷的所有知名公司的人才都来自仙童半导体公司,包括苹果、facebook和特斯拉等几乎所有你说得出名字或者说不出名字的世界级科技公司,这个仙童公司曾经也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万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如果算上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的话,绝对远超于万亿美元。可以说是美国科技届的黄埔军校。最早的风险投资红杉资本和凯鹏华盈的创始人都是来自仙童的半导体后来的公司。为什么呢,仙童半导体公司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仙童半导体公司最先采用的公司繁殖,也就是子公司模式,通过这样孵化出新的公司,其中,戈登·摩尔就是那个时候跟鲍勃·诺伊斯一起出来成立英特尔的,英特尔这家公司那个时候也很困难,好在得到了“风险投资之父”阿瑟·洛克的资金的支持和仙童公司的业务方面的支持,在1960年的时候就实现了2000万美元的收入,接下来是9000万美元的收入。在英特尔迅速发展成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好评。然后他们也就按照这个“公司繁殖模式”,公司内部一有好的想法,就立马让对应的人才去成立自己的公司来实现。现在看来就像大公司的内部创业的,从这个角度说,仙童半导体公司本质上就是一家公司,就是名副其实的最早超过万亿美金的巨无霸公司。

1970年的时候,硅谷已经不再是当初的农村了,那时的仙童公司已经分化出30家公司,已经由12000名员工了,这所有的一切都拜赐予当时的八个科技天才人物最初成立的仙童半导体公司。下图是当今世界上源自于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上市公司。

当今世界上源自于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上市公司

著名的“创业加速周期”的硅谷模式

如果将上面的硅谷模式细化一下,那么这个“创业加速周期”是有四个步骤:野心、成长、使命和再投资。

野心是第一步。 来到硅谷那些科技天才本来就很有野心和抱负的,他们立志要改变世界,为世界的经济做贡献,当他们选择硅谷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决定了要长期留在硅谷,从而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创业之中去。

成长是第二步。 他们利用自身的技能促使公司不断成长,其中英特尔流传出来的著名案例是英特尔,为了存活下来,鲍勃诺伊斯作出了最正确的三个判断:

1、         尽快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获取先发优势和市场的话语权。

2、         尽快研发出革命性的超低成本的新工艺以防止被巨头利用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打败。

3、         搞定大客户,形成标杆效应。

就这样,英特尔不仅实现了存活下来,而且迅速成为了行业的第二,仅此于仙童公司。

使命是第三步。 本来这些创业成功的科技人才,可以选择早点退休或者过上轻松安逸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帮助更多的创业公司为使命。

再投资是第四步。他们利用自己公司的资本、资源和技术优势去帮助那些从自己公司分离出去的创业公司,促进这些公司的快速成长。

硅谷给世人带来的启发和价值

硅谷那么成功,如今全世界都在学习硅谷。归结起来主要在于如下三大重要启发:

1、         一个伟大的公司带动这个地区的发展。我们发现,要不是当时的仙童半导体公司,也就没有今天的硅谷。

2、         少数创业者可以做出巨大的影响。硅谷的发展史离不开肖克利、阿瑟洛克和八个天才型创业人物。特别是后面的英特尔的三剑客:戈登摩尔、鲍勃诺伊斯和安迪格鲁夫对整个硅谷管理学奠定的基础。

3、         硅谷的模式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框架。仙童公司的子公司模式和“创业加速周期”已经成为了一种版本。

地理范围

在地理上,矽谷起先仅包含圣塔克拉拉山谷(Santa Clara Valley) ,主要位于旧金山湾区南部的圣塔克拉拉县(Santa Clara County) ,包含该县下属的帕罗奥多市(Palo Alto)到县府圣何塞市(San Jose)一段长约25英里的谷地) 之后逐渐扩展到包含圣塔克拉拉县(Santa Clara County) 、西南旧金山湾区圣马特奥县(San Mateo County)的部分城市(比如门洛帕克)以及东旧金山湾区阿拉米达县(Alameda County)的部分城市(比如费利蒙)等地 。矽谷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地名,在地图上一般不做标注。

矽谷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记者Don Hoefler在1971年创造的。它从1971年的1月11日开始被用于《每周商业》报纸电子新闻(Electronic News)的一系列文章的题目──"美国矽谷(Silicon Valley,USA)"。之所以名字当中有一个"矽"字,是因为当地的企业多数从事与由高纯度的矽制造的半导体及电脑相关的产业活动,而"谷"则是从圣塔克拉拉谷中得到的。而当时的矽谷就是旧金山湾区南端沿着101公路,从帕罗奥多市(Palo Alto)经山景城(Moutain View)、森尼韦尔(Sunnyvale) ,再经坎贝尔(Campbell)延伸到矽谷中心、圣塔克拉拉县的县府圣何塞市(San Jose)的这条狭长地带 。后来,位于旧金山湾两岸地区包括费利蒙市(Fremont)等地的加入使矽谷迅猛地发展起来。在开始的十几年时间里,由于记者的拼写错误它都被误称为"矽胶谷",因为矽谷这个词语还没有融合到美国文化中(矽胶是一种广泛用于隆胸和堵漏等作用的物质)。

历史沿革 重要时期

1.早期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的基础

旧金山湾区在很早就是美国海军的研发基地。1909年,美国第一个有固定节目时间的广播电台在圣何塞诞生。1933年,森尼维尔 (Sunnyvale) 空军基地(后来改名为墨菲飞机场)成为美国海军飞艇的基地。在基地周围开始出现一些为海军服务的技术公司。二战后,海军将西海岸的业务移往加州南部的圣迭戈,国家航天委员会(美国航天局NASA 的前身)将墨菲飞机场 (Moffett Field) 的一部分用于航天方面的研究。为航天服务的公司开始出现,包括后来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2.斯坦福工业园 (Stanford Industrial Park)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大学回流的学生骤增。为满足财务需求,同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史丹福大学采纳Frederick Terman的建议开辟工业园,允许高技术公司租用其地作为办公用地。最早入驻的公司是1930年代由斯坦福毕业生创办的瓦里安公司 (Varian Associates)。Terman 同时为民用技术的初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惠普公司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在1990年代中期,柯达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在工业园驻有研究机构,斯坦福工业园逐步成为技术中心。

3.矽电晶体

1956年,电晶体的发明人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在史丹福大学南边的山景城创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1957年,肖克利决定停止对矽电晶体的研究。当时公司的八位工程师出走成立了仙童 (Fairchild) 半导体公司,称为"八叛逆"。"八叛逆"里的诺伊斯和摩尔后来创办了英特尔(Intel) 公司。在仙童工作过的人中,斯波克后来成为国民半导体公司的CEO,另一位桑德斯则创办了AMD公司。

4.风险资本 (Venture Capital)

从1972年第一家风险资本在紧挨斯坦福的 Sand Hill 路(风沙路)落户,风险资本极大促进了矽谷的成长。1980年苹果公司的上市吸引了更多风险资本来到矽谷。Sand Hill 在矽谷成为风险资本的代名词。

5.软体产业兴起

除了半导体工业,矽谷同时以软体产业和网际网路服务产业著称。施乐公司在Palo Alto的研究中心在OOP(面向对象的编程),GUI(图形界面),乙太网和雷射印表机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现今的许多著名企业都得益于施乐公司的研究,例如苹果和微软先后将 GUI 用于各自的作业系统,而思科公司的创立源自将众多网路协定在斯坦福校园网内自由传送的想法。

历史故事

当地一直是美国海军一个工作站点,并且海军的飞行研究基地也设于此,后来许多科技公司的商店都围绕着海军的研究基地而建立起来。但当海军把它大部分位于西海岸的工程项目转移到圣迭戈时,NASA接手了海军原来的工程项目,不过大部分的公司却留了下来,当新的公司又搬来之后,这个区域逐渐成为被航空航天企业聚集区。

那个时候,此地还没有民用高科技企业,虽然这里有很多好的大学,可是学生们毕业之后,他们却选择到东海岸去寻找工作机会。史丹福大学一个才华横溢的教授弗雷德·特曼(Frederick Emmons Terman)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块很大的空地用于不动产的发展,并设立了一些方案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发展他们的"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事业。在Terman的指导下,他的两个学生威廉·休利特和David Packard在一间车库里凭著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一个跟NASA及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的高科技公司。这车库现已经成为了矽谷发展的一个见证,被加州 *** 公布为矽谷发源地而成为重要的景点。

在1951年,Terman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构想,那就是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这是第一个位于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里一些较小的工业建筑以低租金租给一些小的科技公司,今日,这些公司是重要的技术诞生地,可是在当时却并不为人所知。最开始的几年里只有几家公司安家于此,后来公司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套用大学最新的科技,同时又租用该校的土地,这些地租成为了史丹福大学的经济来源,使史丹福大学不断的兴旺发达。Terman在1950年代决定新的基础设施则应以"谷"为原则而建造。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一个著名的加利福尼亚人威廉·肖克利搬到了这里。威廉的这次搬家可以称得上是半导体工业的里程碑。1953年由于与同事的分歧而离开贝尔实验室。离婚之后孤身一人回到他获得科学学士学位的加州理工学院,在1956年他又搬到了距他母亲很近的加利福尼亚山景城(Mountain View)去建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这之前的时期,尚未成型的半导体工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和纽约长岛地区。为了公司的发展,他特意从东部召来八位年青人,这其中就有诺宜斯、戈登·摩尔 、斯波克、雷蒙德。

威廉·肖克利打算设计一种能够替代电晶体的元器件(熟知的肖克利二极体)来占领市场。但在考虑设计得比"简单的"电晶体还要简单的这个问题时他却难住了。被困难难住的肖克利愈发变得偏执,他要求对职员进行测谎,并公布他们的薪金,这些事情惹恼了大家。在1957年,那八位优秀的年轻人集体跳槽,并在一位工业家Sherman Fairchild的资助下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市,主要经营照相机。

由于诺宜斯发明了积体电路技术,可以将多个电晶体安放于一片单晶矽片上,使得仙童公司平步青云。而1965年戈登·摩尔总结了积体电路上面的电晶体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的规律 ,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摩尔定律",这一定律虽然只是由1960年代的数据总结而成的,但是直到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却依然有效。

这种事情又不断的上演,脱离控制的工程师不断的建立新的公司。1967年初,斯波克、雷蒙德等人决定离开仙童公司,自创国民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总部位于圣克拉拉。而1968年仙童公司行销经理桑德斯的出走,又使世界上出现了超微科技(AMD)这家公司。同年七月,诺宜斯、戈登·摩尔 、安迪·葛洛夫 又离开仙童成立了英特尔公司。今天的英特尔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积体电路厂商,占有80%的市场份额。

1981年对仙童公司来说就是恶梦的开始。这一年,设在圣何赛的晶片厂发生有毒溶液的泄漏,于是公司不得不花费1200万美元来更换土壤和监测水质。从此,公司开始走向下坡路,最终销声匿迹。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他在矽谷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和对于开发单晶矽片的丰功伟绩,由仙童雇员所创建的公司在矽谷乃至全美国已超过百家。

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大学依托

矽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史丹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 ,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特斯拉、甲骨文、英伟达等大公司 ,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位于矽谷附近的大学包括:

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圣塔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 圣何塞州立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卡内基梅隆大学西海岸校区(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est Coast Campus)

以下大学不位于矽谷内,而是有助于作为研究资源和新毕业生的来源:

伯克利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戴维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圣塔克鲁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东湾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East Bay),原黑沃州立大学(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Hayward) 产业特点

矽谷拥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他们所生产的半导体积体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后,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矽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矽谷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矽谷的产业特点包括: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占的比例较高

●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矽谷精神:允许失败的创新,崇尚竞争,平等开放!

天然优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使得矽谷成为创业者的摇篮,高科技创业一片繁荣,下面是一些矽谷高科技创业最火的公司:

1.Crowdtilt :帮助聚餐的朋友们更方便的支付

2.Exec:帮助解决初创企业零活儿

3.Vayable:将改变你的旅行方式

4.Stripe:一种新型的企业支付方式

5.Postmates:让快递当天到达成为现实。

6.Getaround:刚刚获得一大笔融资

7.Parse:让创建一个新的套用更简便

8.Klout:人们仍旧一直在查看他们的Klout分数

9.Yardsale:本地线上电子商务

10.Path:有声照片分享套用

矽谷现状

2006年矽谷总共有225,300个高技术职位。以高技术从业人员的密度而论,矽谷居美国之首,每1000个在私营企业工作的人里有285.9人从事高科技业。高技术职位的平均年薪亦居美国之首,达到144800美元。2008年矽谷人均GDP达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矽谷的GDP占美国总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国的1%。

矽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在矽谷,集结著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矽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矽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在矽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行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矽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矽谷高新技术公司的创立和资金投入方兴未艾,仍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世界人才最集中的地区。

中国矽谷 深圳

深圳被公认为"中国矽谷",其城市的发展模型参照了美国旧金山湾区(也就是真正的矽谷的所在地)。 深圳专门设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商业区,而总部位于深圳的著名高科技公司包括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研祥等等。 深圳拥有的著名科研教育机构包括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等。

中关村

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和毗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抱而成的一个地区。1980年,这里办起了中国第一家IT公司。以后,中关村变成了我国高科技行业,特别是IT行业的代名词。在这个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连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套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相互衔接。国际范畴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以及经济合作日趋频繁。中关村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被誉为"矽谷"。

在中关村,共有5000人拥有博士学位,25000拥有硕士学位,180000人是学士学位。有超过8000家高科技公司,一半以上是IT产业公司。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企业实缴税费达到1500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6万人,企业利润总额1730亿元,实现出口230亿美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900亿元。

印度矽谷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矽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7129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