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营收额超富士康成世界第一,台商:上海发家,搬回台湾省不可能

年营收额超富士康成世界第一,台商:上海发家,搬回台湾省不可能,第1张

“让我们的企业搬离上海和内地,我们怎么会同意呢?”台湾广达(中国)制造董事长黄建堂听后连忙摆手。

去年,网络上总有些“台企撤离内地”的传言,做出这种“不实”定论的人,到底有多蠢?

咱也不拿内地和台湾省作对比,就看人口体量和台湾省差不多的上海市,管中窥豹一探事实的真相。

1988年,一个名叫林百里的台大高级知识分子遇上了资金危机,一直搞科研的他手里没钱了。那一年蒋经国刚刚去世,十大建设方兴未艾,整个台湾省都充满了经济活力。

看着蒸蒸日上的岛内经济,林百里寻思着,我开一家代工厂,怎么着也能赚些钱吧?说干就干,于同一年,他在台北市士林区开了一家计算机代工工厂,取名“广达电脑”。

当时的台湾省还奉行着蒋经国留下的制造业政策,鼓励人们办工厂,做实业。一路突飞猛进的经济给了台湾省人十足的信心,甭管三七二十一听蒋经国就完事儿了。

然而蒋经国死后没几年,问题却来了:台湾省的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

眼瞅着工厂赚的钱连工人工资都快发不起,于是林百里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工厂从台北搬到上海。

2000年,广达集团的电脑制造商落户上海松江,在内地建立起了第一家台湾省代工厂。

2001年,台湾省经济发生震荡,先有股市大跌到3400点,后有银行坏账率突破15%,该年GDP增长掉到了负1.69%,创下台湾省五十年经济之最。

一句话,岛上的大小企业日子都非常难过。

然而有一家企业却是风景这般独好——没错,就是把代工厂搬到上海市的广达集团。

2001年,广达集团的年营收额为一千一百二十三亿新台币,一举成为全球第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全球IT企业第二大厂和台湾省第四大民营制造企业。

一边是压力巨大的岛内企业,一边是逆风向上的民营制造,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广达集团,打算去取经学习学习。

其实说实话,广达集团的成功也就靠三字——去内地。

内地很大,把企业搬到哪儿很有讲究。

林百里的选择给了台湾省企业很大一部分参考价值:一要劳动力廉价,二要市场广阔,三要交通便捷,四最好还能有点政策扶持。

在当时,符合这些条件的中国城市一只手数得过来,而上海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咱们一个个说。

第一肯定是劳动力相对廉价:那时上海市每月最低工资只有445元,而台湾省为16000新台币,相当于3700块人民币。

第二是广阔的市场前景:21世纪初台湾省总人口两千二百万,可出口额却达到1229亿美元,占总GDP比重的42%,很显然狭小的岛内市场局限了台企的发展上限。

同一时期上海市常住人口虽为1668万人,但背靠7000万人口的江苏和4600万人口的浙江两个相对富裕省份,消费潜力不可谓不大。

第三是便捷的海陆运输。台湾省产品要卖出去大多走海运,上海市比台湾省的有着天然的航程优势。

比方说台湾省当时最大的海外市场日本,台北离东京两千公里,而上海市只有一千六百公里,这一来一回节省的运输成本就是天文数字。

截止到2018年,上海市累计共有三千余家台资企业在这里经营生产,涉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食品,电子,服装,机械,零售,化工,甚至房地产行业。

一方面上海市自身积累了资本原始资金,另一方面台湾省企业也赚得盆满钵满。

就比方说广达集团,现在世界上每三台笔记本就有一台是广达集团代工生产,其年营收额已超过一万亿新台币,并且超越富士康成为世界第一。

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进入上海市,甚至美日韩都看中了上海这个香饽饽,于是在包括自贸区等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上海市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身,顺理成章地被打造成了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台湾省的制造业都转移到了内地,岛上的经济靠啥发展?

“制造业是不可能丢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丢的,人工费又太贵,就是发展点高端制造,才能维持生活”。

台湾省的制造业很大部分转移到了内地这不假,但是他们还留有压箱底的绝活——以台积电为首的高端制造,是今天台湾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底牌。

台积电有多强悍呢?咱们用数据说话:

2019年全台湾省的GDP为39000亿人民币,而台积电该年的营收总额为2242亿人民币,相当于一家企业占了全岛5%的gdp。

而除了台积电外,台湾省的联发科,日月光,联华电子等企业支撑着台湾省的高端制造,咱们平心而论,内地的半导体行业还普遍存在受制于台企的现象。

然而凡事就怕一个但是,台湾省半导体经济托起了台湾省经济下限,却也焊死了它的经济发展上限。

从2017年起,台湾省就面临着严重的缺电危机,原因在于半导体制造所用的光刻机,实在太耗电了。

一台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一天耗电量为3万度,相当于一户普通家庭十年的用电量。

这样的机子台积电有三十台,还不算其他老式的光刻机,而全台一年的发电量总共还不到3000亿度,现在几家大型半导体工厂一瓜分,不剩多少给百姓使用。

所以今天台湾省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它过于依赖半导体制造,但偏偏狭小的岛内生态卡住了这一行业进一步上升的通道,除了和内地合作之外,这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推而广之地看,咱们也就不难理解今天台湾省资本的矛盾之处:

一边是岛内环境逼着他们选边站,另一边是资本增值的压力不得不使他们依靠内地,在深度捆绑之中往往就干出了“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诡异事情。

现在再说回上海市,前面我们说了上海市一度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然而近两年由于各种定位原因,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到25%。

可这并不代表上海市的制造业衰落,因为该状况只是上海市从中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的阵痛表现。

去年八月,新华网发了一篇文章:《总投资额逾50亿元的24个重点项目落户上海高端制造业基地》。

低端产业向落后地区转移,高端产业引入新的产业园区,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转型时间,要不然岂不成了贾跃亭的经济计划——全靠一张嘴了?

对了,想起来去年十一月份上海中芯国际的梁孟松公开表示:目前的14纳米芯片良率已经达到业界量产水平。

尽管整体上和台积电仍旧有不少差距,但这个差距我们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追赶。

说起来上海市现在最大的底气,其实不是有多么多么好的区位条件,也不是那得天独厚的扶持力度,而是它背靠十四亿中国人,由全体国民为其做的背书:

三峡的电力星夜兼程,江浙的市场任尔随行,鄂豫皖的劳动者不计寒暑,鲁西南的农产品一天直达,还有北京的政策,新疆的燃气,山西的煤铁......

总而言之,今天的上海市拥有着一切台湾省梦寐以求却无从得到的优势条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和台湾省的差距只会变得越来越小——

2020年前三季度,台湾省GDP为33816亿人民币,上海市则为27301亿人民币,虽然深受疫情的影响,但近年来上海市GDP增幅几乎都要高出台湾省3到4个百分点。

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多两三年内,上海市的总量与人均GDP就将超越台湾省,成为真正意义上大中华区域第一城。

届时,无论台湾省怎么想,都要好好打量打量自身存在的定位问题了。

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发展与台湾产业发展前景有关。

台湾投资大陆的几个重要变化

1.投资层次不断提升,既有产业层次的提升,也有技术层次和作业层次的提升。

台商投资大陆是从传统产业开始的。当时,传统产业在岛内遭遇生产、筹资、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发展瓶颈,经营成本升高,以及产业转型、技术升级困难。同时,也受到岛内科技产业的排挤和当局政策不平等的待遇,不得不西进大陆投资发展,以寻求产业发展的第二春。当传统产业投资大陆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投资有成,企业收获了较高的比较利益时,台湾的科技产业受此登陆效应的波及,以及大陆投资环境的吸引,1995年后也纷纷到大陆投资发展。

从去年开始,台湾的高科技产业也积极加入到投资大陆的大潮中来。这个从传统产业上升到科技产业,又发展到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大陆变化轨迹,充分表明了台湾投资大陆产业的层次提升。

第二个层次提升表现在台商投资大陆技术层次的升高。台商投资大陆,初期的生产都是传统产业的技术,到1998年后,当科技产业成为投资主流后,产业的生产技术就提升为生产电器、电脑配件等科技产品。后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又步步高升为技术含量更高的光碟机、笔记本电脑、晶圆代工、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从这些生产的产品演变中,我们不难看出台商投资大陆技术层次的不断提升。

2.投资性质转变,由单纯的生产模式转向了生产、研发并举的模式。

随着台商投资大陆的增多和深入,他们发现,大陆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强于台湾。对于台湾产业研发能力不强的弱势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非常希望和大陆的学术机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借助大陆的研发实力助其研发新技术、新产品。鉴于此,近年来台商投资大陆的模式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生产模式,转向了系统生产和研发并举的模式。也就是台商投资大陆的企业大举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以及企业的研发基地迅速向大陆转移。据台湾权威机构调查,投资大陆的台商企业已有70%以上在大陆设立了研发中心。台湾报纸还称,台商研发基地的大举西进风潮,不但快速蔓延开来,而且蔓延的速度比制造基地的西进风潮更快;厂商对研发基地的外移更无顾忌,表现出一种急切的心情,掀起一股大陆研发热。

3.由单一的产业投资大陆,转向上中下游关联产业的投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台湾科技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投资大陆以来,所产生的连锁效应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大陆投资。以相互支援、协调配合,接近大陆市场,并节约产业发展成本,获取更高利益。如去年开始的台湾半导体产业投资大陆,从上游的IC设计,到中游的IC制造,到下游的封装测试,再到IC的通路模组,都相继投资大陆,形成完整产业链,并逐渐把产业的重心移到大陆。台湾的八大电脑厂也都在大陆布建完整的准系统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4.台资企业人力重组大陆本土化加深。

台商投资大陆初期,大量雇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使用,大都由台湾母厂派遣。但是,现在已逐步启用大陆当地人才,力行人才当地化。这种人力资源的重组和优化策略,已被台商视为提升其企业竞争力的利器,给予极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台商启用大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积极培养深具潜力的大陆干部,已是台商企业主在大陆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5.台商企业就地采购比重逐渐增加。

台商投资大陆初期,利用大陆廉价的土地、劳力、原料进行生产,而生产所需要的半成品、机械设备等,大部分是从台湾采购带来。随着台商企业投资的深入发展,现在,台商在大陆当地采购半成品、原物料和机械设备的比重,在逐年升高,现已高达60%。尤其是后期到大陆投资的台商企业,就地采购大陆原材料和半成品者,比早年到大陆投资的台商比例高出很多。这显示台商与岛内相关产业的关系在逐渐减弱中,而与大陆的合作在逐渐增强。

大陆暂停天然砂对台出口,台商表示理解并提出了担忧。

一、大陆暂停天然砂对台出口

台湾的砂石资源十分贫乏,由于长年的沙料短缺,造成了沙石的价格飞涨。台湾半导体产业多年来95%以上的硅原料来自中国大陆的天然砂石。为支持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

多年来,有关当局已制定有关政策,以维护台湾的天然砂的正常供应。

由于近日的两岸局势,依据相关进出口法规、食品安全法规的规定,台湾出口的柑橘、柠檬、冰鲜白带鱼、冻竹荚鱼等,将暂时停止进口。同时,决定暂停向台出口天然砂。

这一禁令没有任何征兆,台湾的砂石业根本没有任何准备,也同样没有储备天然砂,若不能成功恢复中国内地天然砂的出口,一年之内,台湾将有320,000立方米的天然砂缺口。

二、台商表示理解并提出了担忧

厦门台协会长吴家莹说,从大陆的观点来看,要对抗美国和“台独”,就必须在经济上采取行动,民进党必须积极地与大陆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追随美国。

他注意到,水果和渔业对台出口的影响不大,但天然砂却会给台湾的基建带来一定的冲击。

吴家莹说,对外贸易控制不会波及到台湾的重要工业,比如半导体芯片,但坦承,台商面对这种台海气氛,也很是忐忑,他们更害怕出口管制产品会继续扩张,甚至危及ECFA的运作或调整。

吴家莹说,根据这次大陆经贸措施,相信将来大陆当局会更加严厉地审查“绿色台商”在大陆的身份,并会进行更多的调查,不能接受在内地挣钱、回台支持“台独”的行为,比如“政治献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7177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