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性能的测试及标准分别是?

阻燃性能的测试及标准分别是?,第1张

按照现行国际标准或特殊规定(采购商制定)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测试下述参数,以评定材料的阻燃性:

点燃性和可燃性:即被引燃的难易程度;火焰传播速度:即火焰沿材料表面的蔓延速度;耐火性:即火穿透材料构件的速度;释放速度(HRR):即材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和放出的速度;自熄的难易程度;生烟性:包括生烟量、烟的释放速度及烟的组成;有毒气体的生成:包括气体量、释放速度及组成。

我国制订并实施了10多项不同的测试方法标准,如:GB/T5454-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GB/TF5456-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方向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等。

我国对于服装阻燃性能的测试主要采用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其原理是将一定尺寸的试样垂直置于规定的燃烧试验箱中,用规定的火源点燃12秒,除去火源后测定试样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的方法测出损毁长度。

该方法可用于服用织物、装饰织物、帐篷织物等的阻燃性能测定。中国的纺织品阻燃性能评价方法是以织物的燃烧速率为主要依据的,只有符合标准要求的纺织产品才能被视为阻燃产品。

阻燃材料

1、PEEK

PEEK通常与其他聚合物共混并添加玻纤或碳纤维等,应用在汽车、飞机、医药、电子、化学工业上。有很多汽车部件采用PEEK树脂来制造,例如:齿轮、轴承等。在化学流程工业中,许多泵和阀都是用PEEK制造的,油井设备、半导体也经常见到PEEK树脂的身影。

2、PEI

在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中,PEI可以代替金属制造风门、传感器、空气调节器、点火系统零部件以及传动系统配件。

PEI的阻燃性以及低发烟量和低有毒气体排放也使这种材料应用在航空航天器上,例如气体和燃料阀门、方向盘、内装饰表面、食品托盘等。采用PEI材料制造的电子照明部件如连接器、反射镜也是为了发挥该聚合物阻燃性的优势。

3、PPS

利用PPS的阻燃性及高热阻性能,在汽车工业中,PPS通常制造引擎内部零部件、刹车系统部件、需要耐受高温的电子系统部件。在工业设备中,PPS通常用在高温和有化学品腐蚀的使用环境中。也有一些要求较高的电子设备外壳使用PPS来制造,例如PPS经常用在连接器和插座中。

另外,一些办公设备、光学器件以及一些日常用品也经常用到PPS来代替金属和热固性塑料。

4、含硫树脂

通常PES应用在汽车熔断器、膜、电力设备、静电耗散设备、炊具、光反射器等部件上。PES的透明性在很多方面都具有更突出的优势。

ULTEM1000注塑,瑞璐塑业供应:

ULTEM1000是热塑性材料PEI的商用名,表示本色纯树脂。中文名称聚醚酰亚胺。

聚醚酰亚胺产品极其适用于电气电子绝缘件(包含许多半导体工艺组件),以及一系列结构部件。这些部件在高温下要求较高的强度和刚度。ULTEM1000 PEI注塑加工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水解性,ULTEM1000 PEI注塑加工可经受反复的高压蒸汽灭菌。

1、ULTEM1000 PEI注塑加工在空气中的最高工作温度较高(持续170°C)

2、良好的抗水解性(适用于重复的蒸汽灭菌)

3、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4、燃烧过程中,固有的低可燃性,以及燃烧过程中极低水平的烟雾扩散

5、良好的尺寸稳定性ULTEM1000 PEI注塑加工

6、生理惰性(适用于食品接触)

7、绝佳的抗高能量辐射性能(gamma- 和X射线)ULTEM1000 PEI注塑加工

8、绝佳的电绝缘和介电性能

ULTEM1000 PEI注塑加工能耐高电压和阻燃,是连接印刷电路板的夹钳以及飞机、坦克和船舶的视频显示器的理想选材

物理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1 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探究一切物质的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各种运动之间的关系的广博而丰富的学问。物理学的进展密切联系着工业,农业等的发展,也同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从电话的发明到当代互联网络实现的实时通信;从蒸汽机车的制造成功到磁悬浮列车的投入运行;从晶体管的发明到高速计算机技术的成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物理学对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贡献。当今时代,物理学前沿领域的重大成就又将会引领着人类文明进入一片新天地。

2 物理学发展与科技进步

物理学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直接地推动作用,几次工业革命便是最好的验证。其都是由于物理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构成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方法和技能。近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又有了崭新的进展,带来相应的新技术革命。

2.1 蒸汽机的发明和牛顿力学的建立,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17世纪,牛顿完成了划时代的伟大巨著《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其奠定了整个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并对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牛顿力学的建立,是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第一重大事件,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使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跨进了划时代的一大步。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定量规律及实验基础,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摆脱了当时多少还带有经验式的、工匠式的、思辨色彩的落后状态,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规模发明和使用机械打下了基础。

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大发展,采矿业,航海业甚至战争等的规模扩大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然而,它们都涉到动力机问题。从17世纪初已经有很多人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但都没取得重大进展。直到1698年,英国的赛维利(Thomas Savery,1650~1715)才研制成功实用的蒸汽水泵。1705年,英国的纽可门(Thomas Newcoman,1663~1729),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推动活塞工作的抽水机。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对蒸汽机的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765年,他把蒸汽的冷凝过程安排在汽缸外进行,实现了汽缸的恒温。这是对原始蒸汽机的关键改革。蒸汽机的研制是以力学和热学为基础的。那时,对温度计、量热学(比热、潜热)、热传导及热的本质的研究等都取得了重大发展。瓦特在改革蒸汽机的过程中,就得到布莱克(J. Black,1728~1799)的理论指导。因此,科恩(M. H. Cohen)指出:“我们的制造厂不再被交给无知的工作者;相反,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中,有非常有知识的人,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物理学家们,为了促进有用技艺的进步,我们必须指望他们”。

蒸汽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的全面变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机械制造业和加工业取代了农牧业而成为产业结构中核心支柱产业。

牛顿力学和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2.2 电磁理论的发现和建立,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它以电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电气技术开发和应用为基础,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巨大变革。同时,电磁场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科学研究领域,带动了一些新兴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

历史上第一个对电磁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的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1540~1603),但其研究停留于现象层面。此后一百多年,电和磁的研究非常缓慢。18 世纪,美国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806)证明了电的同一性,还定义了正负电荷,提出了电荷守恒定律。法国科学家库仑(Charles Augustin Coulomb,1736~1806)借助扭秤实验得到了静电作用的平方反比定律。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首次得出了电磁统一的思想。不久,法国的安培(Andre Marie Ampere,1775~1836)提出了电流相互作用的安培定律,为电动力学的创立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后来,英国的法拉弟(Michael Faraday,1791~1867)通过10年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创建了力线思想和场的概念,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麦克斯韦于1873年建立了经典电磁理论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其中,麦克斯韦提出了“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假说,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算出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从理论上证明了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理论发展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10年后,德国的赫兹(Heinrich Hertz,1857~1894)在实验室实现了电磁波的发送和接收规律,还证明了电磁波的一系列光学性质,为麦克斯韦理论的确立给出了权威性的证明。这样就实现了物理学的第三次大综合即电、磁、光的综合。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奠定了电力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对电磁波运动规律的研究也是电讯技术发展所不可缺少的。19世纪80年代,欧洲各国的物理学家相继发明了交流发电机、变压器、交流感应电动机和输电系统。这些研究和发明, 为建造大容量电机,获得强大电力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实验室里成功的技术开发,引发了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革命的过程中,电磁场理论规定着革命的方向,指导着电力系统技术体系的建立。事实再一次证实了科学包括物理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先导作用。

2.3 量子理论与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计算机问世为标志,目前方兴未艾。从1904年发明二极管起,到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止,是信息技术史上的“电子管时期”。1947年随着半导体晶体管问世,信息技术史进入了“晶体管时期”。此后,集成电路的发明,打破了电路与元件分离的传统观念,使电子设备微形化。经过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又在迅猛发展。而计算机就是由这些物理元件组成的信息处理工具。

电子和信息技术具有物理基础。首先是1925年~1926年量子力学的建立。1926年费米—狄拉克统计法的提出,得知固体中的电子服从泡利原理。1927年Bloch理论的建立,得知理想晶格中无电子散射。1928年Sommerfeld提出能带的猜想。1929年Peiels提出禁带、空穴的猜想;Wlson和Bloch从理论上解释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性质和区别;Mott和Jones用电子轰击、X射线发射和吸收等方法验证了能带理论;Bethe提出费米面的概念;Landau提出费米面可测量。1947年Bardeen,Shockley,Brattain发明晶体管。1957年Pippard测量了第一个费米面(铜的);而后,剑桥学派建立费米面编目。1962年制成集成电路(IC)。 70年代中后期,制成大规模集成电路(LIC);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IC);集成度以每10年一千倍的速度增长巨型机的向量运算超过每秒亿次;微机进入家庭。80年代以后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取得一定成果,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数万亿次;网络时代随即到来,新物理技术,如光纤的应用,掀起了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高潮。

2.4生物技术的物理学基础

20世纪的生命科学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物理学的概念与方法深入到生命科学领域。量子力学的创立者薛定谔,1944年写过《生命是什么》,这本书曾深刻地影响了一批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思想,促成了分子生物学诞生出了三个基本的学派,这就是比德尔代表的化学学派,德尔布吕克代表的信息学派,以及肯德鲁代表的结构学派。物理学的X射线晶体衍射方式,为结构学派认识生物大分子的晶体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物理学家伽莫夫率先提出了三联体密码方案,有利地推动了信息学派的成长。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化学家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1954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核苷酸三联体的遗传密码。1958年,克里克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从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中心法则。1961年,法国生物学家雅各布和莫诺提出了基因的功能分类和调节基因的概念等等。在这以后,几乎所有对生命现象的研究,都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去寻找生命本质规律,分子生物学成为了生命现象研究的核心领域和发展生物技术原理的源泉。1970年,基因重组开辟了基因技术工程应用的可能性,从而使人类看到了运用生物技术造福人类的广阔前景。

3 物理学的学科地位及发展方向

3.1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群体中的地位。

这是由自然科学群体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是长期的、稳定的。在自然科学群体中,物理学处于基础和领导地位。进入21世纪的今天,物理学仍是一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它的创造性进展仍日新月异,遇到的挑战也愈来愈大。同时,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仍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物理学对当代以及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这一观点会招致来自其它学科的争议。对于数学,首先,数学本身不能回答其自身的数学形式逻辑体系的客观真实性问题,数学形式体系的客观真实性要靠物理学去认证;其次,数学的发展有两个动力,即数学内部逻辑发展的动力和外部的物理学等学科的需要与直观的动力。正是这种外部物理学的需要与直观的动力,使Witten和Donaldson发展了现代数学,并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而量子论则导致非对易几何学的出现,超弦理论则导致新的数学观点的产生。然而,数学是伟大的,她像语言一样,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表达思维的工具,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她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化学,量子力学和统计热力学是表述化学定律的基础,现代化学则在理论上离不开量子力学,在实验上离不开现代物理学测量技术。对于生物学,量子力学和量子统计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生命现象的基础,生物物理学使生物学更定量、更精确。

综上所述,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群体中的领导地位是长期的、不可否认的。

3.2 物理学的发展趋势

虽然在20世纪近代物理学革命以后的约为3 /4世纪的时间内,物理学并没有发生新的基础性、革命性的重大变革,物理学的进展主要还表现为对于相对论量子论的完善及推广应用上,但这并不意味着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百年来物理学的巨大发展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不仅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源泉,而且也是一切自然科学得以发展的基础,没有物理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就不会有现代一切科学文化的出现。J.霍根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得出的“物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终结”的结论。这是悲观的看法,认为人类对物理学基本规律的认识已经完成,基础物理学的发展终结了。然而,现代物理学仍然是不完备的,物理学的内在矛盾(相对论与量子论的矛盾)表明21世纪的物理学需要而且必然面临再一次深刻的变革。

4 当代物理学前沿简介

当代物理学的前沿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凝聚态物理学与介观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光学,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与量子场论,广义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与宇宙学,量子信息、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生物物理学。其中后两个方面分别是物理学与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每一个方面中又分别包含着不同的方向。比如原子核物理学方面有低能原子核物理学,放射性核与超重核,天体核物理学等。

预期21世纪的高科技与物理学有如下的对应与关联:

表 1

预期的高科技 与之关联的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

信息技术 介观物理、量子信息

聚变能源 等离子体、强激光物理

功能材料制造 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

MEMS(微米机电系统)NEMS(纳米机电系统) 纳米科技、介观物理

基因工程 量子化学、量子生物学

宇宙与太空开发 相对论、天体物理

由表可以看出,上述物理学前沿问题均针对着对未来的某一项或几项高科技。

5 结束语

综合以上论述,物理学自其诞生便作为一门能够不断改写和更新人类文明的学问而存在并不断丰富发展着;它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是每一位科学家有目共睹的。物理学不仅满足了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对工业科技进步及其它自然科学发展潜移默化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7849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