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8月17日援引知情人士说法称,富士康计划在珠海建设一座新的半导体工厂,并试图通过这一举措,将自己由代工行业巨头转变为自有产品生产商。但岛内绿营媒体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富士康方面对其表示,该企业目前没有在珠海兴建半导体工厂的计划。
还有港媒报道称,富士康是要在珠海建设一个新的富士康基地,该基地将容纳那些与半导体相关的新企业。
上周五(17日),珠海市政府网发布公告称,珠海市政府已于16日同富士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半导体设计服务、半导体设备及芯片设计等方面展开合作。至于合作的形式和具体的举措,该份公告并未透露。
郭台铭在其日前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政府旨在整合香港、澳门和广东省9个城市的举措——为旨在发展半导体服务业的珠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富士康对珠海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事实上,富士康在此前已经开展了一些与半导体相关的业务,其中包括其在日本西部的夏普子公司福山工厂,已经开始进行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生产。富士康于2016年收购了日本夏普公司。
而一直以来,扩大半导体业务也一直都在富士康的计划之中。去年,富士康曾参与竞购东芝内存芯片部门,但最终,东芝的这一王牌业务由美国私募股权公司贝恩资本牵头的财团所够购得。
据报道,今年5月,富士康设立了一个“半导体子集团”,当时还有消息称,富士康准备进入半导体的制造环节,已经要求半导体业务集团展开有关建设两座12英寸芯片厂的可行性研究。
公开信息显示,富士康集团目前拥有一些和半导体有关的子公司,包括Foxsemicon集成电路科技公司、Shunsin Technology 、Fitipower集成电路科技公司等。
今年5月,郭台铭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曾表示,富士康正全力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而工业互联网需要大量芯片,每年采购成本高昂,半导体富士康“一定会自己做”。
目前台湾的首富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郭台铭:千亿资产之谜
网大首页 >培训 >正文 2005-5-16 16:28:26 网大
阿里山上的神木
“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决定了,绝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
1966年,15岁的郭台铭,进了刚创校的“中国海专”。求学期间,他的学费都是自己赚的,为了学费,他曾到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打工。1973年退伍后,郭台铭进入复兴航运上班,并利用晚上时间补习英文。一年后拿着母亲给他的20万元,一半用来结婚,一半拿来创业。
1974年,郭台铭出资10万元与朋友合资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成品。由于没什么生产经验,一年后,他们亏了个精光,原股东都逐一退出。但郭台铭不愿轻易放弃,硬着头皮把这家公司顶下来了。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鸿海”便从制造电视机选台的旋钮做起。
野心勃勃的人常忽略细微处,郭台铭却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零件切入,并且获利不少。
1977年,当郭台铭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时,他并未买房置地,而是从日本购买模具设备,建起了自己的模具厂。事实证明,郭台铭极有远见。“鸿海”陆续建立起来的电镀部门与冲压厂迅速拉开了与同行的距离,并在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起飞中,以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当时“鸿海”从模具打进电脑零组件代工,订单多如雪片。郭台铭什么都想代工,电脑主机板、电视游戏机、连接器等以“量大、低价”抢夺市场,郭台铭的连接器王国自此开始建立。1982年 他把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接着他又在美国成立分公司,首次在台湾之外开始自己的布局,并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1988年,“鸿海”年营业额突破10亿元。 80年代末,郭台铭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深圳成立广东深圳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生产电脑周边接插件。在这里,郭台铭找到了他成功的着力点,也开始了企业飞速发展的历程。90年代,企业界掀起了以资金密集型为主的第二波台商投资内地的热潮,此时,“富士康”已经依靠前期积累的力量,在深圳和昆山分别设立了科技工业园,这成为公司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今,“鸿海”在内地的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在苏格兰、爱尔兰、捷克、美国休斯敦、洛杉矶等地设立了海外制造中心及广布全球的60余个国际分支机构,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C连接器、PC准系统的制造商。
作为台湾电子业龙头,“鸿海”2002年营收为2450亿元,预计2003年将达到3000亿元。
郭台铭喜欢用“寒冬里的孤雁”来形容自己,他说,“寒冬里的一只孤雁,要觅食,要在逆风中找好一个安全的落脚点,就只有努力地飞,飞得越高越好。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生存下去。”
在郭台铭坐镇的深圳龙华厂区,一代巨富住的不是宫殿,而是布置简单的“作战指挥中心”。他的办公桌是由几张会议桌拼凑而成的,桌上除了一堆公文外,只有一个小闹钟和一对镀金的小座狮,冷冰冰的水泥地,折叠式铁椅,而郭台铭每年有一半时间待在这里,早晨八点进厂,顶着夜半星光回到仅30多平方米的宿舍。他做事的原则是:“今天的事今天完成”。他说“鸿海”能有今天,靠的是苦干、实干、还有拼命地干。
罗马非一日造成,“鸿海”也是经过郭台铭近30年打拼才有今日的。如今,这只“寒风中的孤雁”已经成为亚洲IT产业的领头雁。
不做品牌
“在自己的领域里,没有竞争对手”
和宏基施振荣不同,郭台铭心中没有“品牌梦”。鸿海现阶段尚无产品开发的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客户不用担心鸿海翅膀长硬后,会推个“鸿海牌”来和客户抢市场。郭台铭说得很明白,鸿海不会创自有品牌,因此包括市场行销和产品设计仍掌握在客户手中,鸿海一心惦记的,就是如何强化服务客户能力,好好伺候客户。
不经营品牌,鸿海却能和知名品牌一起在全球赛跑,靠的又是什么样的竞争力?
郭台铭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并没有恢复,只是在结构性地调整,全球大厂积极转型,把制造的一端,外包给最有效率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
如果说,台积电跻身全球大企,靠的是以半导体制程为主,晶圆代工(Foundry)制造的新产业运作模式;那么鸿海的CMM(Component Module Move)快速制造模式,则让全球数百亿美元的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市场,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从“自制零件、零件模块化、快速物流”的组装,再加上e化的信息流连结全球客户,鸿海用CMM做到“交期准、品质好、成本低”的境界,这是鸿海快速掌握市场的能。
而未来,鸿海在台湾地区第一大民营龙头的位子能坐多久?郭台铭最担心的竞争又会对手是谁?
郭台铭说:“在我的领域没有竞争对手。”
郭台铭说,他只是一只地瓜,长在森林里,结果被别人发现长得很大了,都来争相观看,结果踩坏了附近的农田,还要怪到地瓜的头上。
但是这个“地瓜生根”的策略,却让鸿海在全球产业重新分工、结构重新调整之际,能够深耕布局、做到“一地研发、三区(亚、欧、美洲)制造、全球交货”。
掌握产业分工的新趋势,帮助大厂在全球出货,鸿海完成了三大洲的布局。鸿海目前全球的PC准系统(Barebone,还没放进内存等的PC半成品)出货量约3000万台,也就是说,在全球每5台PC中,就有一台来自鸿海的全球工厂。
新惠普负责全球供应链的资深副总裁ED Pensel对鸿海在捷克的工厂的员工指出:“我们在捷克没有工厂,但你们都是我们的员工!”
只做大客户
“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 鸿海能做大,最关键的是选客户。
郭台铭透露自己生涯最重要的转折点是:“我30岁的生日是在日本松下过的。我去跟他们谈合作。那天,日本人把我灌醉。第二天醒来,我躺在床上想,日本有这么好的零组件供应,是因为日本有很好的母体工业,带动日本零组件的发展。而我那时在台湾地区做零件,但台湾地区却没有母体工业,且台湾厂商也没有扶植台湾零组件厂的打算。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不跟台湾厂商做生意,要与国外大厂做生意。”
就这样,鸿海很早便走出台湾地区,与IBM、康柏等大厂做生意。“你想想看,国外电脑品牌愿意给你机会,只要价钱可以,他愿意派工程师来教你。这就好像你成天与少林寺、武当派、昆仑派切磋剑法,如果能自成一格的话,就有自己的派。这些经验都不是书本上学得到的,这是28年来最宝贵的学习、最宝贵的成长过程。”郭台铭说。
鸿海以模具起家,在公开场合郭台铭总是对外强调他做的是“机械”,而非“电子”。理由是,当高科技可以量产时,骨子里就是机械业。他认为如今的PC行业是快、变、准的行业,所以要做到三点:“Time to Market(即时上市)”、“Time to Volume(即时量产)”、“Time to Money(即时变现)”。
即时上市,是指新产品开发,鸿海如今开发的新机种,从设计到大量生产,8个星期内就可完成;即时量产,是指一开始就能做到几千万的量,这是非常强大的制造技术能力;即时变现就是全球运筹,鸿海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已完成了量产制造的建置,包括内地的深圳和昆山,美国的洛杉矶、休斯顿,欧洲的苏格兰、爱尔兰和捷克等地。
而鸿海的品质与量产速度最受用户青睐。索尼PS游戏机在交给鸿海代工之前,没有在日本以外生产。索尼开出条件,第一是45天要完成所有模具的设计;第二是4周内要由零做到100万台,结果鸿海提前两周达成目标,最后成为索尼游戏机的唯一供应商。
现在来看,与国际大厂间的深厚关系,是鸿海的一大资产。
鸿海的角色不仅限于量产的上下游伙伴,更提升到共同开发、设计的阶段。比如鸿海派人常驻英特尔,开发的连接器几乎与英特尔的新规格同步,这种优势使鸿海的地位更加稳固。
鸿海从连接器跨足准系统因此水到渠成。“同样的客户,只有鸿海能提供完整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当然更有吸引力。”一位同业主管指出。
然而这种关系无法速成。从以前到现在,郭台铭经营客户,就跟他经营鸿海一样剽悍。
以争取康柏为例,1987年,康柏在台湾还没有国际采购处,郭台铭抛下董事长身份,把台湾公司交给弟弟郭台强,只身赴美。他提着公文包卖连接器,起初频频吃闭门羹。
但是他的做法让康柏无法忽视。郭台铭在康柏的休斯敦总部旁设立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最快当天就能看到模型。
到今天为止,鸿海与康柏的合作超过十年,但是郭台铭经营客户关系的悍劲并未减退。今年4月,鸿海宣布斥资3000万美元,委托康柏建置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这个金额就比康柏其它在台代工伙伴都高,换算出来是近十亿台币,令同业咋舌。
康柏正积极走向电子商务与服务,鸿海这个动作,无异将双方关系更推进一层。
独裁为公
“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民主是种气氛,让大家都能沟通。但是在成长快速的企业里,领袖应该带着霸气。”
对管理,郭台铭的原则是“以身作则,独裁为公”。他每天开会马不停蹄,长时间工作,员工跟着不敢稍懈。“鸿海的业务员,没有回家吃晚饭的权利。”一位资深业务经理说。
郭台铭认为管理只是个概念,而不是执行的手段。讲到鸿海怎么管理,郭台铭认为“一个人只要给他责任,让员工背着责任做事情,他们只要肯负责就不用管。这是我们的文化。”
“今天英特尔讲十倍速时代,基本功做好才能谈变化。微软讲创新,其实背后是纪律。所以我认为,如果今天你讲民主跟纪律,我认为纪律会比民主重要。不过,我们应该照顾员工,而且员工做错,要给他机会。鸿海的员工只要是因为想做事而做错,不会受罚。受处罚的都是不想做事的。”
“领导人要以身作则,任何困难的事,我半夜不睡一定在场。第二,独裁为公,我跟大家讲为什么这么做,讲完了就做决定。”
所以鸿海的决策速度很快,往往几个人就能作出决定。
外界认为鸿海像军队。在鸿海的厂区,常传来新人受训的口号声。每一个进入鸿海的基层员工,在上岗前都要接受为期5天的基本训练,内容甚至包括稍息立正、整队行进。一位曾在军校待过的鸿海干部就说:“鸿海的干部会议就像军官团开会!”
重视荣誉,不是阵亡就是升官。这是许多鸿海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出来的企业文化。命令下来不容质疑,更不用谈抗辩,做不好不用讲任何理由;所谓“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早已深固在每一个鸿海人的心里。
这样严谨的企业文化,让鸿海一直以高效率闻名。
不能不承认,“独裁”的领导者,一定有他过人之处,以及独特的魅力。一位在鸿海已十多年的干部表示,跟着郭台铭有打天下的感觉:“你宁愿选择跟着一个积弱不振、苟延残喘的皇帝,还是一个版图不断扩张的大汗?”
“凶是凶,不会不讲理,尤其他会给你一个几十亿的做事机会;一个人做事没有舞台,也就没有梦想。”在鸿海16年的鸿海MPE品事业处处长甘克俭说。其实对甘克俭这样的资深干部来说,只要是1995年以前鸿海营收还不及百亿时加入的,每个人现在持有的股票早就上千万了,但每天辛苦工作最主要的动力,还是跟随领导人追逐霸业的理想。
军事化的纪律与精准的执行力,让鸿海可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产业中打败竞争对手。难怪郭台铭常说:“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
关于郭台铭
1950年出生
1971年台湾地区“中国海专”毕业,进入当时台湾前三大船务公司——复兴航运工作
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
1985年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自有品牌
2001年获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第198名
2001年鸿海以1442亿元台币营收,名列《天下杂志》台湾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
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