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有价值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
正所谓科教兴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尤其在科技方面,进步非常明显,很多研究几乎已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因为有些科技技术起步比较晚,还是有一些关键技术并未实现真正的自主研发,依然需要依靠进口。
在这种情况下,被卡脖子是常有的事。看到祖国这个情况,一位老科学家挺身而出,带领自己的团队回到了中国,为中国冲破技术垄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尹志尧,正因为他当时义无反顾之举,中国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
优秀的家庭造就优秀的他
1944年,尹志尧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他的祖父那一代开始,家族一直都很兴旺,受到国家的重视。祖父曾是一名公费留学生,眼界、格局都非常高。而他的父亲,也在祖父的培养下曾去国外留学,毕业后放弃国外的高薪毅然选择回到中国成了一名教授,为祖国效力。
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还处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父亲回国也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不解,但浓浓的爱国情 *** 使他毅然毫不犹豫做出了这个选择。尹志尧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祖国充满了感激之情。
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尹志尧也非同一般,他从小学习就非常好,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兴趣爱好也很多,尤其喜爱下棋,据他所说,这个爱好,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空暇时间,他经常和祖父来上那么几盘,一玩就是一整天。
1956年,尹志平考入北京第四中学,和同龄人比起来,尹志平就像一个成熟稳重的老大哥,见识颇广,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在校期间,他还一直在共青团少先队里任大队长,能力十分出众。
1962年,尹志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超级活络的思维,在这一专业中非常吃香。在所有人看来,化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然而尹志平却如鱼得水,学得风生水起。
他尤其喜欢做科研和实验,经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下午,为了能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巩固,他经常泡图书馆,不懂就问老师。尹志尧的努力上进很快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很多老师在做实验的时候都喜欢带着他一起,像工作伙伴一样和他一起探究。
为学技术而出国
1968年,毕业后的尹志尧被分配到中科院兰州物理化学所成了一名研究员,他在这岗位上一呆就是10年,然而到了后期,随着研究深入,他发现自己知识储备量支撑不起研究的进度,他的研究进入了瓶颈期。
为了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78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化学系硕士,之后,他暂时放下工作,只身前往北大攻读了2年。在这2年中,尹志尧取得了很多优异的研究成果,他写的研究论文被发表在很多专业报刊上,这些论文中深度的见解和剖析,被加利福尼亚大学看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在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为了能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向世界看齐,权衡之下,尹志尧决定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在留学期间,他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向导师和同学吸收知识,很快几乎整个学校都认识了这位来自东方的朋友。
而他也成功获得了物理化学的博士学位。1984年,博士毕业的尹志尧很快得到了第一份工作,美国硅谷英特尔公司邀请他到美国总部担任工程师兼研究员。可以说,英特尔在当时是世界上研发计算机最出色的公司之一。
而尹志尧在北大读硕的时候有幸见过一次这体积庞大的计算机,那个神奇的机器在尹志尧的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研发这个机器的团队。几乎是不假思索,尹志尧立即答应了这个邀请。
1984年,他来到硅谷,在英特尔公司呆了几年,掌握了技术之后,又跳到LAM研究所和应用材料公司等任职。在这16年的职业生涯里,尹志尧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他所在的团队,仅用了9年时间,就让应用材料占领了40%的市场份额,还有多项专利,成绩斐然的他,也被尊称为硅谷最有成就的华人之一。
念念不忘中国,功成名就之时毅然回归
自从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科技发展几乎是日新月异,科技类企业层出不穷,各项研究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着,慢慢踏上了国际轨道!这时候的中国,正急需有知识有才学有能力的人回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6年前,尹志尧已经60岁了,这个已经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国外的高薪和名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的归国,他不仅带回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技术,更是带回了自己在国外的一整个团队,足足有15人!
但因为美国对知识产权特别的监管十分严格,尹志尧及其团队只能两手空空地回来,将所有的书面材料都留在了美国。回国后,尹志尧马不停蹄地在上海注册了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并担任了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
创业初期,尹志尧及其团队遇到了很多难题,几乎是赤手空拳打天下,只能依靠自己脑子里这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从零开始。当时,西方国家拥有半导体的垄断权,中国所有核心技术都是依靠西方国家进口,为了能让祖国摆脱这种情况,尹志尧和团队开始了技术研发。
经过多年的试验,在尹志尧的带领下,这些专家们还真的生产出了只属于中国专利的半导体专利,尤其是在刻蚀机这一块,中微半导体研发的刻蚀机,竟实现了在米粒上刻1亿个字到十亿个字的突破,完完全全突破了国外刻蚀机的技术垄断。
这个技术也为我国自主研发芯片奠定了坚强的技术基础,为祖国的核心技术发展创造了新的机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尹志尧并不止步于此,为了能让祖国更上一个台阶,他的团队还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如今,尹志尧老先生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但他从未想过放弃自己的使命,他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中国一家民企华为,因为在5G领域一下子超越了美国,更因为没有在美国上市,美国也无法动用资本的手段来控制华为。
所以能拿到台面上的方法都无效之后,美国连借口也懒得找了,直接联合欧洲各芯片厂商封锁芯片供应,还有中国台湾的台积电,都加入到围堵华为的队伍中。
没有理由,只有目的,那就是想挤死华为,进而迟滞中国的5G产业发展。
而且这也不是美国唯一的手段,美国的铁杆盟友、五眼联盟的澳大利亚频频在国际事务中攻击中国。
为了拖慢中国崛起的步伐,美国似乎已经恼羞成怒,拉开了对中国极限施压的序幕!
华为承受了很大压力,因为芯片的断供,华为产能和销售额大幅缩水,手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退出了前四,持续研发的资金也受到影响。
既然手机的芯片不卖给我们,那么,我们自己生产不可以吗?
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制造手机芯片所用到的7纳米制程的光刻机为荷兰阿斯麦尔公司(ASML)所有,而该公司也在美国的授意或威胁之下,不肯把光刻机卖给中国。
这一次随着华为被制裁,也曝出了一个令国人更加震惊的消息,原来在芯片行业让西方人高歌猛进的研发团队,竟然也是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人!
而对于如今要在半导体行业发力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必须要予以深刻反思的问题。
中微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志尧说:全球芯片领域的专家,在芯片界排名前十的行业里,或者创始人、或者CEO竟然都是华人。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杨培东,杨培东出生于1971年,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习后赴美留学,之后一直在美国工作,更是在201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拥有极高的权威。
正是这群人紧紧地扼住了中国芯片业发展的咽喉,限制了中国在5G通讯领域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这类人归于不爱国的范畴而大加指责,因为这里有个矛盾,那就是国家的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矛盾。
限于国家发展的共性规律,当年国内确实没有发展半导体的环境,为了自己能学有所成,他们选择了到海外发展,所以造成了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的人才流失,导致美国芯片专家多数是华人的现象。
好在近几年,我国在芯片领域的布局,这类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有了一定改善。
当年我们为什么在实际上没有重视芯片
这么明显的命门,为什么就轻易被美国抓住呢?
说出来,令人心酸,不是中国人没看出来,因为二十年前,手机在我国悄然兴起,低廉的制造成本使它受到了青年人的追捧,以拥有一款小巧的手机为荣。
巨大的手机市场,催生了对芯片的强劲需求、芯片制造业一片大好。
但在1990年到2001年前后发生了几件事,让我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
1993年7月23日,美国公然断掉GPS导航系统,在公海逼停我国银河号货轮,强迫银河号接受美国检查;
紧接着,2001年4月1日,在中国南海,我国的歼-8型81192战机被美国的一架EP-3电子侦察机撞损后坠海,飞行员王伟失踪。
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我们认识到我国在国防、在军事上要比肩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个时候,是发展综合性的军力国力最重要,还是发展几十年以后才有可能被打压的手机芯片重要?答案不言而喻。虽然国防军工也要芯片,但芯片不是全部。我们只能一步步解决。
一个小小的芯片怎么就会影响到国家的产业布局呢?
别看芯片小,它可是烧钱的行当,2000年,我国改革开放成效见长,国力有了很大增强,GDP突破10万亿大关,但是用钱的地方还是太多,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有多烧钱呢?
可以说,是越小越烧钱!
而且芯片的研发周期长,技术风险大,把钱砸进去,也不一定能看到结果,一旦研发方向出现错误,前期所有的钱就相当于丢进了水里,实在是一个烧钱烧到绝望的行业。
单以制造芯片所用到的光刻机举例就可以说明问题,就算是现在以一台EUV(极紫外)光刻机横行全球芯片业的荷兰阿斯麦尔公司(ASML),也是靠不断海量资金的融入才能维持产品的升级迭代研发。
阿斯麦尔公司为了筹集EUV光刻机的研发资金,于2012年提出“客户联合投资计划”:客户先通过注资的方式成为股东,然后拥有优先订货权。
也就是加钱抢票的意思。
通过这种手段,阿斯麦尔公司把研发资金的压力及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
谁也不知道,究竟要往“风险”里面砸多少钱,花多长时间,一旦公司实力稍差,在研发还未完成时,自己的公司就爆仓了,前期所投的钱也血本无归。
但客户们为了早人一步实现产品升级,也只好甘心情愿冒着被阿斯麦尔公司当杀猪盘的风险继续投资。
通过这一项计划,阿斯麦尔公司从美欧日手里筹来了53亿欧元资金,折合人民币500亿,占到了当年我国国防预算的7.4%。
听起来不多,但这仅是“首付”,之后还要源源不断地砸钱,其它相关产业如晶元的提取制作都得花钱,如果把钱都给了芯片,那么我们的高铁和北斗卫星的事关国防民生的项目又怎么能不受影响。
我们的国力决定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发展而不能全面铺开。有些零部件只能暂时采取国际分工的方式,甚至暂时受制于人。
如果那个时候就去和美欧比烧钱,无疑会掉入他们的圈套。
但华为的崛起令世界都来不及反应!
美欧、甚至连我国自己都没想到,华为能成为通讯行业的一匹黑马,更成为5G领域的领头羊,这才是美国不能接受的。
在美国的印象中,本来觉得自己在通讯行业还能在原地等中国二十年,或者是十年。
没想到华为像头灰犀牛一样狂奔着冲到他们跟前,并很快把他们甩在身后。
美国人不敢再装绅士了,于是对华为痛下杀手,意图再次封印中国的 科技 发展。
建国后,我们的尖端 科技 一路狂奔,走到今天,可以说接近于西方,甚至有些地方还远远强于西方,比如华为手里的5G技术。
但越尖端的前沿 科技 越需要一个雄厚的产业链为之支撑。
一条产业链的模式大概是这样子的,原材料——粗加工——精加工——制造业——尖端 科技 。
这条产业链理想状态应是均匀的,由于我们在尖端 科技 这个链条上跑的太快,把精加工与制造业这两个链条相对性地拉细。
换言之,我国的精加工与制造业是赶不上高端 科技 的需求的。
这就是我们有求于美欧、日本的地方。
精加工与制造业就是支撑我们高 科技 发展的命门所在,在电子集成方面,我们被拉细的环节就是芯片制造业!
对此西方发达国家心知肚明,他们的制裁,像是一支箭射向了阿基琉斯之踵,芯片断供瞬间让华为遭遇巨大危机!
哀而不伤,痛而不亡的芯片断供
事实上,美国这一招确实狠辣,打痛了华为,但却打不死华为,更达不到拖慢我们在芯片业的发展脚步的目的。
说起来,有人可能不信,阿斯麦尔公司引以为傲的7纳米制程应用最多的地方也就是手机通讯行业,而对于国防角度来说,并不是太卡脖子的事。
就连美国人当年引以为傲的外星 科技 ——F-22上面使用的处理器——PowerPC-603E,1995年研发,其芯片制程还没有步入纳米级,尚处于微米级别,硬要换算成纳米大概也就是500纳米制程;
美军卖遍全球的“神机”——F-35战斗机,其搭载芯片制程45纳米,而现在我国的芯片水平已经攻入了28纳米甚至是14纳米制程以内了。
也就是说,满足我国国防需要的芯片,我们是能够造出来的。
其次,美国制裁华为,到底打疼了没有?确实打疼了,可是普通人有没有感觉到?相信很多人没有感觉到,因为除了华为手机,我们还有其他手机可选。
其实回过头来,才能看明白,二十多年前国家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策虽然艰难,却是正确的。
这种疼,有可能在二十年前国家就意识到了,但我们当时只能选择更加重要的方面。
因为手机如果没了华为,我们还可以选择其它手机,如果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没了,我们如何选择?如果我们的歼20没有了,我们该如何选择?如果我们的高铁没了,我们又该作如何选择?
相比之下,81192飞行员王伟,才是我们身上最痛的地方,是我们不能再忍受的。
所以二十年前选择国防、航天、高铁、粮食安全,忍痛做出暂时的取舍是正确的,为的是不再让银河号事件重演,不再让我们的国土受到侵犯。
其实我们早已悄悄发力
我们要一直放弃半导体芯片行业吗?当然不会。
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换言之,是对中兴下达了封杀令。
短短一年后,又将q口对准了华为,并决心要彻底毁掉华为!
这一次我们并没有忍气吞声,国家的力量开始下场帮忙!二十年来欠芯片行业的,我们今天要还!
清华大学和西安 科技 大学开始开设半导体相关专业培养人才,其它知名大学也积极跟进,并与市场充分融合,虽然目前在光刻机等方面,与国际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却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缩小。
大概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经在芯片行业发力,一路攻坚克难,国产首套90纳米高端光刻机已经成功研制。
2020年6月,上海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透露,将在2021-2022年交付首台国产28nm工艺浸没式光刻机。
这个成果标志着国产光刻机工艺从以前的90nm一举突破到28nm,有了阶段性的飞跃。
差距还很远,但我们已经迎头追赶。
同样,我们在这个行业也准备弯道超车,我国光电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出来的SP光刻机是世界上第一台单次成像达到 22纳米的光刻机,结合多重曝光技术,可以用于制备10纳米以下的信息器件。
这不仅是世界上光学光刻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时也意味着在光刻领域,我们找到了一条更为便捷的生产工艺,研发成本和周期进一步降低,其意义在于有可能抢到工业4.0的第一赛道。
虽然面对未来,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毕竟我们是看到了曙光。
正如70年前,西方封锁核技术,但我们的原子d还是在罗布泊炸响。
十年前,封锁高铁、盾构机技术,但我们现在的高铁和地铁却世界一流!制出一流芯片,还会远吗?
我们青年对于国内芯片及光刻产业最大的支持,就是该学习的好好学习,将来投身于国家的芯片产业,发挥作用;
该工作的努力工作,为国家做贡献,只要不被国外的智库干扰了发展思路,不给国家添乱,我们就成功了。
为什么这一次遇到发达国家的打压,我们觉醒了,选择不再忍了?其实一切都是经济说了算。
因为2020年,除去疫情影响,我国的GDP是101.6万亿,人均GDP连续两年超1万美元。
是2000年的十倍。
占到美国经济发展总量的70%还多,手里更是握十万亿左右的外汇,甚至比美国人自己手里的现金都多,殷厚的家底才是我们反击的底气。
我们并不是觉醒,其实一直都睁着眼睛,看着敌视我们的国家在表演。
这个采访可是让很多人感到特别惊讶,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接受采访的是中微半导体的创始人(尹志尧博士),而是尹志尧博士采访时说的话太令人震惊了。尹志尧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一点都没有避讳,因为尹志尧以前是在英特尔公司上班的。但是尹志尧博士发现,美国方面的芯片专家竟然大部分都是华人,甚至就连不少的先驱者里面也都是华人。
而这话一出可是惊到了不少人,目前现在国内的状态下曝出来这么一个惊天大料。但是人家也没说错,他只是把自己看到的事实说出来而已,就算引起再大的惊涛骇浪,关人家什么事呢?而这个残酷的事实也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
根据目前所采集到的资料显示,世界上排名前100的半导体材料专家,前六名都是华人,而排在第一名的就是我们国家的杨培东。从小学到本科毕业,杨培东一直在国内上学,而就算在本科毕业以后选择了去哈佛就读博士,读完博士毕业之后就留在了美国。而且还在美国多处大学任职,更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终身教授。
而更不能让人忽略的是,杨培东从事的专业研究是难度最高的纳米材料研究,是当今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纳米材料研究专家。可惜的就是,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成为了别人的,这多少是有点嘲讽的意思在里面的。
其实这还没算完,在杨培东后面的几个人里面,除了黄喧益是目前就职于中国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其他的每一个在国内的,而且都还毕业于中科大。当然,这里更没有说中科大的意思。中科大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在技术层面上很厉害,也有很多人没有选择去国外。而且国内的科研人员也是非常值得敬佩的(狗头保命)。虽然我们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但是摸着自己的心脏问问自己,为什么人才会跑到国外呢?
那六个人,有的解决了光刻机的世纪难题,而有的人更是突破了5nm芯片的研究技术。但是这些行业顶尖人才却没有留在自己的祖国,难道是真的是我们留不住人吗?其实并不然,我们国家在人才方面还是表现的很重视的,给予顶尖人才的待遇也是非常的丰厚,去往国外的终究还是少部分。不然我们国家这些年技术是如何飞速进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