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连日来,全球范围内多家半导体巨头股价集体跳水,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要问,市场转冷趋势显现,半导体产业的“寒冬”是否已经来临,未来还将何去何从,国内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多家企业股价下跌,半导体市场转冷半导体巨头英伟达自10月2日创下每股292.76美元的历史高点以来,已经下跌了近一半。截至11月19日收盘,该股交易价格为144.7美元。在过去的2016至2017年,英伟达堪称科技股中的“妖股”,2016年股价累计上涨224%,2017年上涨81%,而今年三季度营收不及预期,盘后跌逾16%。美国股市其他芯片公司也呈现下跌态势,AMD跌3.6%,美光科技跌1.7%,英特尔跌1.0%,苹果跌0.5%。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芯片公司股票也呈现下跌态势,如台积电与联发科遭证券分析机构调低评价等级及目标价,反映了法人对半导体产业最担心的两大不利因素,包括整体经济变动影响半导体产业环境,以及由于太过依赖智能手机,导致如今手机市场增长趋缓对半导体产生的反作用力。资深行业观察家莫大康对中国电子报记者坦言,产业转冷趋势的确已十分明显,特别是今年第四季度。这一现象符合规律,无论是存储器制造行业还是整个半导体产业,都是靠“量大”来驱动的,因此一些细微的复杂因素被放大,国内企业应做好充分准备加以应对。Gartner半导体和电子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产业趋冷现象真实存在,它是由半导体行业的特性决定的,与投资和供给的平衡有关。多重原因叠加,促使市场转冷2017年半导体市场因存储器的带动作用走向历史新高,2018年至今,从材料、设备、设计等多个领域内相关企业的现状来看,产业转冷现象渐显。“此次市场转冷,总结来说可分为三点原因。”莫大康说。莫大康认为,第一点原因,半导体产业深受存储器价格影响,2017年的辉煌靠的是存储器价格拉动,2018年的下滑同样是拜其所赐,可谓涨也存储器,落也存储器。目前我们看到的“下滑”和“转冷”,也符合半导体产业和存储器行业的周期性发展规律,因此,这一趋势似乎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除了存储器价格下滑,智能终端产品市场缩水也对半导体产业转冷造成一些影响。“过去几年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大幅增长,使得存储器需求旺盛一时,然而现在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市场逐渐缩水,半导体产业也受到一些影响。”莫大康说。物联网、汽车电子、AI、AR/VR等市场对产业的带动呼声很高,但是莫大康认为,目前新兴市场都只是在培育和成长的过程之中,市场空间还尚未开发。“AI、AR/VR、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市场对半导体产业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市场刚刚起步。尤其在传输方面,5G还尚未成熟,这些市场的带动作用还没得以发挥。”莫大康说。他认为,不仅如此,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同样深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国际和区域经贸关系不但影响到关税和相关产业链,更主要的是对心理方面的影响。提振信心应对转冷期产业转冷是否会带动起紧张氛围?盛陵海表示,半导体周期往复是产业正常现象,半导体本身发展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国际环境、技术升级等各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半导体产业的走势。“但是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在产业周期性变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努力延长高峰期,缩短低谷期。低谷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没有创新,越是具有创新的企业,在低谷期,越有可能找到新的爆发点。”盛陵海说。在危机中寻找契机,在契机中化解危机,在行业转冷时期做足准备,走过寒冬便是春。莫大康告诉记者,面对半导体产业转冷,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提升自身信心。我国半导体产业目前距离国际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并不是无法追赶的,中国企业需要先树立自身信心,才能有所突破。在我国政策的积极扶持下,目前半导体企业在国内遍地开花。莫大康表示,在层出不穷的企业中培养骨干十分重要。
为了应对当前储存芯片周期所造成的价格下跌以及开发成本问题,建议相关公司一方面要缩减对于科研资金的投入,对于库存问题进行降价问题以促进销售。另一方面对于制造产线和人员编排要进行改变,从而促进公司现有的现金流收入。
由于外部环境以及产品周期的变化,许多储存器厂商的主要项目以及芯片产能很难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目前所产生的库存堆积没有办法获得及时的资金支持。这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资金困难和企业经营的问题。在当下局势,必须要寻求变革,才能赢得生机。
相关公司要首先对库存产品进行降价,促进销售。
在面对当下经济形势不良好以及其他设备周期销售疲软的问题,储存芯片的公司,首先就要对当下已经库存的其他相关设备原零件进行大规模的降价和优惠措施,从而促进去库存的销售和贩卖,确保企业当前的现金流和制作成本能够顺利回收。
降低研发资金的投入并精简产线。
许多芯片大厂为了跟进时代的进步以及需求,都会在每个季度根据财报要求划分一定的科研资金,来进行产品的研发和项目人员的支持。但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对于这部分的额外资金,可以进行相应的缩减和降低高新技术的研发情况,并对于原有的生产产线进行精简,从而使公司当前的目标维持在正向盈利的阶段。
对于公司的其他业务进行重新的划和处理,通过人员编排来节省开支。
在公司的其他业务上面要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方向处理,对于短时间内没有盈利情况的业务,可以根据未来发展与缩减,对各部门的人事情况,可以采用相关方法来进行编排。从而达到节省公司工资开销的目的,来维持企业现金流的维持。
看起来,所有寒冬的因素都已经积聚了。但最终到来的,却是一个最难得的春天。
早期投资机构们的2020年从“惊恐”中开始,严重依赖与创业者线下见面的工作方式在疫情的突袭中陷入停滞;人们经济活动全面放缓,被投公司的发展和融资计划都被打乱;眼看几年前就开始说的资本寒冬就要迎来最冷的终章,但一个最“不可能”的春天却来了:
无论是直接被疫情刺激的医疗行业——2020年前8个月,医疗行业单笔融资均值达1.8亿元,为近五年最高;还是挺过来的新消费品牌——上半年像奈雪的茶、自嗨锅和王饱饱等至少7个早期品牌融资额超过数亿元;以及在此前一度出现集体融资困局的无人驾驶——小马智行在2月拿下丰田4亿美元融资后,10月27日又完成一轮超3亿美元的融资,Google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在今年上半年也融资超30亿美元,他们的融资都在不断刷新领域的融资记录。
种种迹象显示,更多的早期 科技 创业公司正在拿到比过去两年更多的投资。在这个春天背后,是资本向头部机构和头部项目的聚集,以及因此而引发的从业者对自身的重新审视。
早期投资者们都在费尽心机抢夺这个春天,从而在新的一轮周期到来时,给自己谋一个更好的身位。
第三方机构统计的融资数据描绘出的画面已经足够清晰:
一方面,是VC/PE整体投资活跃度的大幅下降,有研报显示,上半年机构投资次数和机构数量比骤减至千分之二。据CVSource投中数据,今年以来,各月的整体投资规模也不及2019年,投资案例数量几乎腰斩。
但是,另一方面,今年的单笔投资均值同比都在增长,8月单笔投资均值达2681万美元,同比涨幅52%,其中,亿美元级别交易共计31起,十亿美元级别也有3起。
根据投中研究院对的募资情况统计,2020年上半年投资数量前五的机构分别是腾讯投资、红杉中国、深创投、毅达资本、高瓴资本和经纬中国,投资数量从60-30不等。
也就是说,出手的机会大多留在了有实力的大机构手里。
一位供职于上述头部VC的人士对品玩表示,“对于头部VC而言,其实大家得到的子d没有变少,甚至在变多。有业内人士对品玩透露,像BAI等向来比较擅长跟投热门项目的机构,今年的投资额度和笔数已经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我们开玩笑说,疫情过去后,人们说报复性消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报复性投资。”光速中国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宓群在9月的一场品玩参加的小型论坛上说到。“大家都在抢项目,估值之前低下来过,但现在完全没有比以前低。”
“大家感觉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其实在我们投资界还是蛮热闹,大家争前恐后还是很厉害的。”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符绩勋在同一场活动上表示。
甚至曾经以大幅补贴著称的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也称,现在投项目不再那么容易高举高打。“今天都是投资人求创业者,你拿我的钱吧。”
“头部基金因为获得了更好的加注,竞争力正在加强,而中小型基金如果没有特别差异化的特点、能力和优势的话,在项目的竞争上会比较被动”。
对应到具体工作中,就不只是“被动”这么简单。
有成立六年的新锐资本的投资人将头像换成西装革履的职业照,只为了增加微信添加创始人的通过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着“好的投资经理一年要跑烂3双皮鞋”、“现在加创始人的微信都是8次起步”、“头部项目越来越贵了”。
头部基金不缺钱、头部项目融钱更容易,各种主动或被动的因素下,某一细分赛道进入大批量的热钱,成长期中小创业项目融资普遍拥有了额外慷慨的环境,各种基金蜂拥而至,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创业项目的估值普遍被过度预支。
一般情况下,一支美元基金的常规配置是几亿元,每个案子放几百万,而资源往头部投资机构聚拢后,投资变成了必须d药充足才玩得起的 游戏 。
长期以往,头部基金和头部项目交互的生态形成,VC/PE市场头部效应加剧,“好的成长得更快,不好的则永远没机会拿到足够的钱成长。”
大基金逐渐有能力做全产业链的投资,早期、中后期、上市公司都囊括在业务范围内,甚至有专门的专项基金。而小基金和小型初创公司成了难兄难弟,都要想办法找到巨头之间狭窄的生存市场,并且祈祷不要太早被巨头盯上,还要防着竞争对手,在创业公司拿到多家投资机构offer时,尽量给他们带去钱之外更多的资源。
“这就成为一个来回博弈的市场,投资人太难做了”。一名不在“头部”的投资人抱怨到。
难做,也还是要做。不然眼看着单个项目估值不断飙升的各种消息,谁都坐不住。
最直白的,就是主动调整赛道。
如今,人们都在讨论企业服务、医药、芯片、半导体等偏“硬”的行业,这让原晓野很为难,“我的背景、习惯、之前 *** 作过的项目,种种因素顺水推舟一样长期延展开来,让我没有任何可能性去看这些行业,行业跟行业之间还是有界线的”。
疫情以来,医疗 健康 、IT及信息化、教育培训领域的在线教育在交易规模方面逆势大幅上扬,别的领域数据则不太好看,本来就已经不受资本青睐的文化行业更加步履维艰。
像原晓野一样面临赛道困境的投资人并非少数。
曹忆迁在2016年出来单干,他原来投过的一些公司已经上市,加上不错的职业履历,顺利募到了第一期人民币基金,现在,第一期进行到一半的周期,准备开始募第二期,他不敢再说自己是资深的文化领域投资人了。
“没人买单。”他说,虽然第一期投的项目账面上看着还不错,但毕竟还没有真金白银地返回来钱,遇上外部的募资环境又很差,“只能死扛着”。
“我们有错吗?没有任何错。人很好,很努力,资源也OK,但事情已经不在能力掌控范围之内了”,原晓野说。
原晓野也在顺着曾经熟悉的文化领域看新消费:“以前看的内容也属于消费嘛,只不过属于带文化属性的精神消费,现在新生代的消费品牌也不是在单纯的卖东西,而是有自己的IP和人设,从本质上来讲也还是文化,跟我们传统去看的那些内容本身类似”。
投资的赛道变了,为了让“LP爸爸”买单,原晓野想出些“堂而皇之但符合逻辑”的理由——新时代人群、中国的消费结构、GDP和产业结构变化,他忍不住笑了,“作为环境中的一环,只能去适应环境,不可能改变环境,大家都为五斗米折腰了”。
VC水暖FA先知,也有投资人干脆换了“工种”,转去做FA。
这两年,许多投资圈的朋友跟孙婷婷吐槽,自己在焦虑地寻找新的投资角度、看新的行业项目,甚至变换策略和打法,“自己逼自己”。在环境不友好的情况下,一些从业者面临痛苦的职业选择,继续做投资人,或是转行。
孙婷婷算是比较早变换赛道的投资人。15年底,投资环境趁着双创的热度尚在高点,大批新兴的人民币基金成立,投资人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孙婷婷当时已经做了10年投资,因为刚生完小孩“误打误撞”地转行做FA。
现在回过头去看,她觉得这是一条“更加高效和快速的道路”——做投资的10年投了80家公司,但做FA的第三年就达到了这个数,“行业的资源基于交易而产生,而核心公司的资源和积累、以及对公司的了解和学习并没有因此打折”。
另一位同样在创投行业工作超过10年人士也曾考虑转换赛道。在离职后三个月的空窗期,他曾得到过四位基金GP层面合伙人不约而同地建议:转行做FA吧。这条建议甚至细致到“专做估值在1-5亿美金的portfolio,然后定向卖给战略方”。
在VC/PE市场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许多投资人手里都有大量B轮前后无法退出的案子,账面涨了一些,但由于阶段或者行业等因素,面临没有退出渠道的问题,而这种案子往往对战略投资方有价值,这时候对FA的需求就越来越大了。
今年的疫情让这场难得的春天看上去似乎显得突然,但事实上,基金募资周期决定了这些结构化的转变注定会发生。
如今正是一个普遍的基金周期转换时间段。2014-2015年,新成立的基金数量激增突破万支,认缴规模也水涨船高,按5-7年一周期来算,现在正是募集新一期基金的时候。当年脱胎于头部老牌机构的VC 2.0新锐力量——源码、高榕、愉悦资本等已经跻身行业一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据“投资界”报道,自2019年以来,很多基金募集时间从以往的3-6个月,延迟到如今12-18个月。
VC/PE市场的淘汰赛历来从募资开始现端倪。募首期基金时可以讲团队故事,募第二期基金时,首期基金才进行到一半左右的程度,难以要求回报,时间差下,还可以继续用故事的概念募资,但到了第三、四期基金,就要用实实在在的回报率来说话了。
若之前的成绩不好,老LP不肯投,新的LP也没兴趣,募不到新基金、投新的案子,就只能继续做投后,然后苟延残喘或等待死亡。因此,许多前几年成立时名头挺响亮的基金,如今已经难觅踪迹,许多小型VC正在不断消失。
上述头部VC的副总裁将这形容是“市场的必然过程”。“市面上并不需要那么多资金和VC,也不需要那么多创业项目”,他认为,参考目前科创板和创业板给出的报价,乐观的人看到的是 历史 性的退出机会,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巨大进步,而悲观的人会觉得现在喧嚣到顶点了。
“这里面有太多的妄念,今年VC/PE市场的情况,就是在为那个时候一些过分激进的事情和随之产生的泡沫买单了。”
旧周期行将结束,洗牌完成,在一个难得的春天里,新的周期又开启了。它拥有很多属于这个新阶段的特征,人们变得更高效,也更务实。
即使进入市场久、经历周期长,成熟和稳定度更高的美元基金,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也在悄然进行着投资方向和策略的调整升级。以往,美元基金偏爱平台型公司,对大量烧钱做用户增长的互联网公司接受度很高,现在务实了许多,倾向于选择收入和利润增长不错,将来有明确IPO计划的。
当基金更愿意选择接地气的公司,创业者的想法更具有现实的可 *** 作性,层层传导下来,其实反映了背后LP的成熟——他们也更加具备了衡量GP标准的能力——这实际上是VC/PE源头的成熟。在这种情况下,LP们后续出手会自然而然地甄别出更优秀的集体,出色的GP和创业项目能够拿到更多的钱,也就是分化会继续明显。
10年投资加5年FA经历,孙婷婷跟大量投资人创业者打过交道,在对接资源上,她认为双方越来越讲究高效和精准,双创时,大量热钱进入,投资人鱼目混杂,大家更信任老牌投资机构的光环背书,现在,合作前需要更细致的考察和筛选。
早年间简单粗暴地把双方拉到一个群里介绍认识的方式不再行得通,行业从粗放进入精耕和规范化时期,对人、事、时机和竞对都要足够了解。
从分析师做到副总裁、还有过几年创业经历的的李慧馨也见证了这一路的变迁。以前BP聚焦在团队构成背景和未来业务规划上,许多产品经理等软背景出身的人也参与其中,现在,在行业里扎得更深的技术和业务人员创业更多。
李慧馨观察到创业者的整体数量在减少。但是谈及项目前景,她感到创业者普遍变“成熟”了,不再热泪盈眶地讲述改变世界的飘渺梦想,也不再言必称要做一家1000亿美金的公司,而是“多了很多理性的思考”,比如处理跟巨头之间的关系上。
早年间,每当李慧馨劝创业者把公司卖掉,他们容易产生天然的抵触情绪,但现在创业者明确地知道,这个项目做出来也许就是为了卖给巨头的,他明白对于创业者本人、核心团队和投资者来说,这都是好的退出方式。
“更圆滑、更现实了,大家都想赚钱,直接把梦想和故事跳过了。”
*应受访者要求,原晓野、曹忆迁、李慧馨为化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