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棒是顺磁性还是逆磁性还是其他?有什么是逆磁性的?

铁棒是顺磁性还是逆磁性还是其他?有什么是逆磁性的?,第1张

凡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在外加磁场

中必须磁场方向排列,分子的这种性质叫顺磁性,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称顺磁性物质,反之,

为反磁性

以物理学的观点来说,任何材料都是磁性材料,也就是说,每一种材料都有一定的磁现象。有的在磁场内会抵消一小部分磁场强度,呈现「反磁性」(diamagnetism),如铜;有的在磁场内有微小的正感应,呈现「顺磁性」(paramagnetism),如空气

磁性材料

--------------------------------------------------------------------------------

【摘要】磁性材料指具有强的磁性及工程应用价值的材料。大抵可分为:「永久磁性材料」、「暂时磁性材料」及「半永久磁性材料」三大类。它们广泛地应用於电子、电机、资讯、机械及交通等工业上。本文简介磁性的由来、各类磁性材料的特性与功用。

磁性材料(magnetic materials)系你我周遭俯拾即是的材料。较醒目的,如白板上的磁铁、磁性跳棋下面的磁石、指南针、录音带、磁头、软式磁碟片等等;另外有更大量包装在某些装置裏面的磁性材料,如马达、电视机、变压器、汽车等等内部,不一而足。可以说,磁性材料已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材料科学的领域内,它归类在「电子材料」裏面(与导电材料、绝缘体、半导体等并列)。但具有磁性之材料又涵盖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甚至於高分子材料。它的形态还包括块料(b1uk)、粉体(particulate)及薄膜(thin film)等。因此磁性材料本身为具有多元化角色的材料。

以物理学的观点来说,任何材料都是磁性材料,也就是说,每一种材料都有一定的磁现象。有的在磁场内会抵消一小部分磁场强度,呈现「反磁性」(diamagnetism),如铜;有的在磁场内有微小的正感应,呈现「顺磁性」(paramagnetism),如空气;有的在磁场内会感应产生很强的磁性量——称为磁化量(magnetization),呈现铁磁性(ferromagnetism,又称强磁性)或者亚铁磁性(ferrimagnetism,又称亚强磁性)等种类繁多。在工业上,只有具强磁性或亚强磁性的材料才能加以利用。但在物理、化学及医学上,其他类型的磁性也有很大的功用。最有趣的例子是,医学上利用人体器官分子的磁共振,可以迅速作完全身健康检查,由器官分子的「磁性」,可以检测病变之有无,所使用的设备叫做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此,只拟介绍工业应用价值较大的强磁性及亚强磁性材料(永久及暂时磁性材料;半永久性者种类及应用较少,限於篇幅不谈)。

磁性的由来

直到二十世纪以前,人们(包括科学家)对物质磁性的了解,不会比我们的老祖宗在数百、甚至於数千年前的了解好到那裏去。最近七十多年来,靠著许多受过严密科学训练的物理家、化学家及数学家不断的努力,终能逐渐解开它神秘的面纱,一窥其全貌。让我们循著前贤的路线来了解磁性的起源。

由实验得知,两磁极间有相吸或相斥之力,称为磁力。因此由力的测量,可以得知「磁」的大小。有力就会有力矩,因磁所起的力矩称为「磁矩」(magnetic moment)。早期科学家(例如法拉第、居里等人)尝试在磁场内测量物质所含磁矩之大小及其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从而发现不同物质的不同反应。一物体所含磁矩之量称为「磁化量」。单位磁场所能引起的磁化量称为「磁化率」(magneticsusceptibility),由磁化率对温度的定量关系,吾人便可定义反磁性、顺磁性及强磁性等的不同。但何以如此?仍然没有答案。

首先,磁矩是什麼呢?若将磁铁一再分割,每一新得之颗粒皆为一新的磁铁,具有南、北(N、S)极,分割到最小而仍会保有N、S两极的即为磁矩。目前,我们已知电子自旋或公转,就造成此种最小单位(好比电流绕线圈流动造成磁场)。换句话说,磁矩就是电子运动(公转、自转),未被抵消的净量,亦即为磁陀(magnetic spin)之净值。除反磁性物质以外,所有其他物质在磁场内都有或多或少的磁矩,可以定量地量测出来,很显然地它们都含有磁性的原子(分子)。那麼强磁性是怎麼来的呢?何以同样含有磁性原子而有的是强磁性,有的却没有呢?

1907年,魏斯(Weiss)重复居理於1895年的实验,再配合数学家蓝古文(Langeuim)的理论,假设磁性「分子」(当时认为分子是物质之最小单位)间有相互作用,称为分子场(molecularfield),并大胆推断非强磁性物质之分子场很小,而强磁性物质之分子场非常大,大到足以使「分子」之磁矩同向排列而达饱和。温度高到居里点(编注:铁磁性物质由强磁性变为顺磁性时的温度,称为居里点)以上时,热能破坏了分子场的排列作用,使磁性「分子」混乱,即为顺磁性。

然则,何以大部分铁、钴、镍等强磁性元素不会吸引别的铁、钴、镍呢?既然它们内部已磁化到饱和,应可作为很强的永久磁铁才是啊。魏斯又提出另一个大胆假设,那就是物系为降低自由能以达安定化,会提高乱度。强磁性物质内部自动分成许多小区域,称为磁区(magnetic domain)。在同一磁区内磁化方向是一致的,不同磁区间的磁化方向不同且呈混乱化,故互相抵消,平常感觉不到它有磁性,只有在磁场内加以磁化,打破磁区之混乱状态,才能感受到它的强磁性。后人的实验(1931年)印证此一「预言」(见图一),使魏斯名垂千古,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态度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则。

1948年,魏斯的门生尼尔(Néel)继续他的研究,发现某些物质原子的磁矩受结晶格子影响很大,且分子场的作用很强,为负的,导致相邻原子列之磁化方向相反。若大小相等则完全抵消,呈现「反强磁性」(antiferromagnetism)。若大小不等,则呈现「亚强磁性」;至此,物质之「磁」现象原理已大致揭晓,尼尔因而在1970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磁性材料的磁现象由磁区之消长来决定。磁区与磁区之间的界面称为磁区壁(domain wall),其内磁陀由一个方向逐渐转至另一方向,它很薄,只有数十至数百埃(Å)。磁性材料的磁区壁如果能随外加磁场的变动而随时移动,该材料即是很容易被磁化到饱和,也很容易消磁;反之,如果设法阻碍磁区壁的运动,则被磁化到饱和后该材料便不易被消磁。前者呈现暂时磁性,后者呈现永久磁性。磁性材料学家的工作即在於:利用固态物理、材料工程学、物理冶金学、机械冶金学等学理或技术,控制磁性材料的成分、显微结构而使其性质合於所需。

永久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磁性材料的优劣常以磁滞曲线(hysteresisloop,见图二),所呈现的数据表示之。图上OBs表磁化曲线,其上於原点的切线斜率称为初导磁率(initial permeability,µo),割线斜率代表特定的B/H(磁感应/磁场强度)比值,最大者即为最大导磁率(µm)。Bs点代表饱和磁感应(saturation induction)单位以千高斯(kG)表示;Br点为残留磁感应;Hc点称为保磁力或矫顽磁力〔coercive force,单位为Oe或kOe,1Oe相当於(1000/4π)A/m〕。在第二象限之磁滞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特定之B×H值(对B、H投影线所围面积),其最大者称为最大磁能积〔maximum energy product,简写为(BH)m,单位G. Oe,以百万倍表之则为MGOe〕。

永久磁性材料讲究Hc、Br及(BH)m愈大愈好,尤其(BH)m,它代表该磁铁磁化后所贮存在内部的能量,(BH)m值愈大代表它愈能对外作功,就像永不枯竭的电池一样,若Hc够大(数千Oe以上),居里温度够高,它便不易被消(退)磁。工程上Hc>200Oe者,便可称为永久磁铁。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可用的永久磁铁只有淬火碳钢。碳钢淬火硬化,Hc即升高,愈硬者Hc愈高,故永久磁性又称「硬」磁性;反之退火软化者呈现暂时磁性,或「软」磁性。淬火钢Hc只有50~70Oe,(BH)m只有0.2~0.3MGOe。

1916年,科学家在碳钢内添加Cr、W、Co,使Hc增至145~250Oe,(BH)m近於1MGOe,在当时是很大的突破。1931年日人三岛发明Fe-Ni-Al三元合金磁铁,Hc高达500Oe(BH)m则达1.4MGOe,打开近代永磁材料发展的大门。以Fe-Al-Ni为主,添加Co、Cu、Si、Ti等元素改进而成的Alnico合金,直到1970年以前一直是永久磁铁的主流。

材料科学家藉合金设计的法则,控制其相变化,使产生离相分解反应(spinodal decomposition);并在磁场内冷却,令分解所得之相沿磁场方向生长而得异方性很高的优秀磁铁,Hc达600~2000Oe,(BH)m为3~12MGOe间,可藉合金组成分及热处理而调整磁性材料的特性。时至今日,虽大量更新式或价廉之永磁已逐渐取而代之,但它极为稳定的磁性(可应用至500℃之高温,使它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如微波通讯)上,仍然不易遭淘汰。1970年代发明之Fe-Cr-Co永磁合金即采用Alnico之原理设计出来,其磁性亦与Alnico合金相当,笔者曾作过多年研究,图三即显示利用磁场热处理,使Fe28Cr-12Co-Ti合金的离相分解沿磁场方向排列的情况。分解出来的颗粒平均直径约300Å,平均长度约1200Å,磁区壁在其内之运动极其困难,故Hc值很高,成为永久磁铁。

1932~1938年间,在日、荷两地开始发展的磁性氧化物——铁氧体(ferrites),为今日永久磁性材料主流之一。铁氧体的主要成分为Ba0.6Fe2O3及Sr0.6Fe2O3,属於六方晶系;其Hc约1.8~3.2kOe,Br约2.2~4.3,(BH)m约1.0~4.0MGOe(视添加剂及装程等而异)。由於价廉、制取容易,应用很广,目前台湾月需2,000余吨,约3/4自制。

1969年,材料科学家研制成功稀土-钴化物的永久磁铁,为永久磁铁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近二十年来,稀土永久磁铁有长足进步。自最早之SmCo5合金而Sm(Co,Fe,Cu,Zr )7.2-8.5(即Sm2CO17型)合金,到最近的Nd2Fe14B合金(1984年起),磁能积从破纪录的20MGOe(SmCo5 )到30MGOe(Sm2Co17型)再到50MGOe(Nd-Fe-B合金),呈现飞跃式的进展,这都是归功於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已与国际同步,工业产制也展开,为很有潜力的高科技工业。图四为笔者所研究的Nd-Fe-B合金之高解像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两颗Nd2Fe14B晶粒间的粒界有一层体心立方(bcc)相的构造,晶粒内之平行线纹为c平面之格子像。

其他的永磁材料还有很多,例如Cu-Ni-Co合金、Mn-Al-C合金及Pt-Co合金等,还有不下十余种,限於篇幅无法一一介绍。

在永久磁性材料中,有一些是体积很小而功效很大的「磁纪录材料」(magnetic recordingmaterial):粉末状的有γ-Fe2O3、CrO2、Fe4N,金属粉如Fe粉、Fe-Co合金粉等,大量用於录音带、录影带、磁碟等工业;另有制成薄膜状的Fe-Ni、Fe-Ni-P、Fe-Ni-Cr、Fe-Ni-Co等用於硬式磁碟,Co-Cr用於垂直纪录,Tb-Fe-Co及Gd-Co等用於可读写的磁光纪录等。

永磁材料如前所述是一贮能装置,只要设计得当,它便能作功,上述之「纪录」即为一例。其他的应用场合包括:喇叭、马达、发电机、计器、吸著装置、磁选机等不胜枚举。

暂时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暂时磁性材料系在受到磁化(例如绕在其外面的线圈通上电流时)后呈现很强的磁性,磁化场移除后,马上消磁的材料。因此,可以用在交流电机上,甚至於高频及超高频的应用场合。其应用上的要求是导磁率及Bs值愈高愈佳,Hc值愈低愈佳(因此B×H值——代表磁损,愈小)。

以发展的历程来说,暂时磁性材料(即软磁材料)比永磁材料更早,而且成果较丰硕。例如纯铁本身即为甚佳之软磁材料,自十九世纪末即开始使用,目前的用量仍然很大。1910年代Fe-Ni合金即已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出来,后来称为高导磁合金(permalloy);到1950年代其μ0值(见图二)已可高达100,000,称为超导磁合金(supermalloy)。其磁性受镍含量、轧延及退火方式等的影响甚大。矽钢片首创於1900年前后,至1930年制成方向性矽钢片以来,它已成为电机用软磁合金的主流。这些软性合金因系导体,大多只适合於低频应用的场合。

铁氧体软磁材料以尖晶石晶系为主;一般式为MFe2O4,M为二价离子,如Mn++、Zn++、Ni++、Cu++、Mg++、Co++,甚至於Fe++等,例如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Mn,Zn)Fe2O4、(Ni,Zn).Fe2O4及(Mn,Mg)Fe2O4等。因铁氧体软磁材料系氧化物,电阻大,适用於高频(100MHz以下的场合。若是超高频,如100MHz~500GHz(微波范围)则需柘榴石系铁氧磁体——Y3Fe5O12及其衍生物。

1958年,杜威齐(Duwez)发明非晶质合金(amorphous alloy)装置以来,非晶合金〔又称为金属玻璃(metallic glass)〕的磁性及机械性便非常受重视,并於1970~1980年间形成很大的一股研究热潮。美国Allied公司於1974年,开始推出商用的非晶薄带,其Bs高达16kG,Hc极小(0.01Oe以下),电阻较矽钢片高,因此用它制成变压器,磁损远低於矽钢片者,为最被看好的下一世代软磁性材料。

软磁性材料广泛应用於下列各方面:

一通讯方面——电感器、滤波器、天线棒等。

二电力方面——变压器、马达、发电机、阻流器等。

三消费性产品方面——电视机偏向轭及驰返变压器、阻流线圈等。

四磁头方面——录音用磁头(高导磁合金)、录影用磁头(Fe-Si-Al合金)、电脑用磁头(Mn-Zn铁氧体)等。

五其他用途如磁遮蔽器、磁放大器、切换磁心及高级电磁铁等。

磁性材料是一多样化的材料涵盖金属及非金属(陶瓷),薄膜、粉粒及块料;其应用范围广及机械、电机、电子、资讯、交通、家用器具;其研究的基础又有赖於固态物理、材料科学及材料工程。因此,磁性材料是一种「吸力很强」的材料,它在「兼容并蓄」中快速茁壮成长。我国的磁性材料工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磁性材料研究则仅有十余年历史,虽然也小有成绩,但与工业先进国家比较,仍落后甚远,需要政府、企业界及学术界多方面配合,投入人力、财力,以提升磁性材料的技术层次。由於它是多样化的技术,其提升也能带动其他相关技术的进步。我们邻国日本对磁性材料的重视、提倡与投资,堪为我们的借镜。

参考资料

1.B.D.Cullity, Introduction to Magnetic Materials, Addison-Wesley Pub. Co., 1972.

2.《磁性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材料研究所技术资料 1987年

金重勋任教於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工程系

【1908年6月30日,在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瞬间灼热烤人,爆炸中心区草木烧焦,七十公里外的人也被严重灼伤,还有人被巨大的声响震聋了耳朵。不仅附近居民惊恐万状,而且还涉及到其它国家。英国伦敦的许多电灯骤然熄灭,一片黑暗;欧洲许多国家的人们在夜空中看到了白昼般的闪光;甚至远在在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也感觉到大地在抖动……

具体的发生的时间是早上7:17分,位置在北纬60度53分09秒、东经101度53分40秒,靠近通古斯河附近(今属俄罗斯联邦埃文基自治区 )。其破坏力后来估计相当于1500-2000万吨TNT炸药,并且让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倒下。

大约当地时间早上7:15分左右,在贝加尔湖西北方的当地人观察到一个巨大的火球划过天空,其亮度和太阳相若。数分钟后,一道强光照亮了整个天空,稍后的冲击波将附近650公里内的窗户玻璃震碎,并且观察到了蕈状云的现象。这个爆炸被横跨欧亚大陆的地震站所记录,其所造成的气压不稳定甚至被当时英国刚发明的气压自动记录仪所侦测。接下来几个星期,欧洲和俄国西部的夜空有如白昼,亮到晚上不必开灯读书。在美国,史密松天文物理台(Smithsonian Astrophysical Observatory)和威尔逊山天文台(Mount Wilson Observatory)观察到大气的透明度有降低的现象至少数个月。

如果这个物体撞击地球再迟几小时,那么这个爆炸应该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人口稀少的通古斯地区,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当时俄国的沙皇统治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无力对此组织调查。人们笼统地把这次爆炸称为“通古斯大爆炸”。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于1921年派物理学家库利克率领考察队前往通古斯地区考察。他们宣称,爆炸是一次巨大的陨星造成的。但他们却始终没有找到陨星坠落的深坑,也没有找到陨石。只发现了几十个平底浅坑。因此,“陨星说”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缺乏证据,库利克又两次率队前往通古斯考察,并进行了空中勘测,发现爆炸所造成的破坏面积达20000多平方公里。同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如爆炸中心的树木并未全部倒下,只是树叶被烧焦;爆炸地区的树木生长速度加快;其年轮宽度由0.4—2毫米增加到5毫米以上;爆炸地区的驯鹿都得了一种奇怪的皮肤病枣癞皮病等等。不久二战爆发,库利克投笔从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前苏联对通古斯大爆炸的考察,也被迫中止了。 二战以后,前苏联物理学家卡萨耶夫访问日本,1945年12月,他到达广岛,四个月前美国在这里投下了原子d。看着广岛的废墟,卡萨耶夫顿然想起了通古斯,两者显然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

爆炸中心受破坏,树木直立而没有倒下。爆炸中人畜死亡,是核辐射烧伤造成的。

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形相同,只是通古斯的要大得多。

特别是在通古斯拍到的那些枯树林立、枝干烧焦的照片,看上去与广岛上的情形十分相似。因此,卡萨耶夫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通古斯大爆炸是一艘外星人驾驶的核动力宇宙飞船,在降落过程中发生故障而引起的一场核爆炸。

此论一出,立即在前苏联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应。支持者和反对者不乏其人。索罗托夫等人进一步推测该飞船来到这一地区是为了往贝加尔湖取得淡水。还有人指出,通古斯地区驯鹿所得的癞皮病与美国1945年在新墨西哥进行核测验后当地牛群因受到辐射引起的皮肤病十分近似,而通古斯地区树木生长加快,植物和昆虫出现遗传性变异等情况,也与美国在太平洋岛屿进行核试验后的情况相同。

五、六十年代,前院多次派出考察队前往通古斯地区考察,认为是核爆炸的人和坚持“陨星说”的人都声称考察找到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对于没有找到中心陨星坑的情况,有人认为坠落的是一颗彗星,因此只能产生尘爆,而无法造成中心陨星坑。

1973年,一些美国科学家对此提出了新见解,他们认为爆炸是宇宙黑洞造成的。某个小型黑洞运行在冰岛和纽芬兰之间的太平洋上空时,引发了这场爆炸。但是关于黑洞的性质、特点,人们所知甚少。“小型黑洞”是否存在尚是疑问。因此,这种见解也还缺少足够的证据。直到今天,通古斯大爆炸之谜仍未解开。

【调查历史】

[编辑本段]

令人惊讶的是,当时只有很少的科学家对这个冲击感到兴趣,大概是因为通古斯地区过于偏远。就算当时有任何对这地区的调查,那些记录也应该会在接下来混乱的时代遗失—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俄国内战。

现存第一个对此地区最早的调查已经是几乎20年后了。1921年,俄罗斯科学院(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的矿物学家Leonid Kulik到达通古斯河地区,并在这个地区调查当时陨石撞击的确切地点。他用陨石上的铁可能解救苏联工业的理由,说服苏联政府对科学调查队给予资金。

Kulik的调查队在1927年终于找到爆炸地点。让他们惊讶的是,没有发生任何陨石坑。烧焦枯死的树横跨了大约50公里。少数靠近爆炸中心的树没有倾倒,它们的树枝和树皮则被脱去。倾倒的树则是向爆炸中心相反的方向倾倒。

接下来10年,有另外3支队伍被派到这一地区。Kulik发现一个小沼泽可能是陨石坑,但在排光其中的水后,他在底部发现一些树木残支,所以确定那不是陨石坑。1938年,Kulik又找人来空照整个区域,显示树是以一个像蝴蝶的巨大形状倾倒,然而他仍然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坑。

50和60年代的调查队在这个地区发现了极小的玻璃球洒在土地上。化学分析显示球内含有大量的镍和铱—在陨石中常见的金属,而且也确定它们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另外由Gennady Plekhanov所领导的研究队发现并没有辐射异常的迹象,这表示这并不是自然的核自爆现象。

【历史上关于通古斯大爆炸的各种学说】

[编辑本段]

多年来,有关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说法不一,从1927年开始寻找陨石碎片以来,人们不断提出各种假说,试图揭示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其中包括陨石撞击说、核爆炸说、飞船坠毁说、黑洞撞击说等……

·1927年 出现陨石转化为气体的猜想

·1929年 提出陨石与地球相切

·1930年 提出彗核爆炸说

·1932年 提出宇宙尘埃云与地球相撞说

·1934年 提出彗尾撞击地球说

·1945年 提出宇宙飞船核爆炸说

·1946年 提出火星飞船爆炸说

·1947年 提出反物质陨石湮灭说

·1958年 提出冰陨石说

·1959年 提出行星星核碎片说

·1961年 提出飞碟分裂说

·1962年 提出流星破坏地球电离层说

·1963年 提出陨石静电破坏森林说

·1964年 提出外星文明回应地球信号说

·1965年 提出雪人飞船入侵说

·1966年 提出白矮星超密碎片撞击说

·1967年 提出闪电引发甲烷气体爆炸说

·1968年 提出爆鸣气爆炸和水分解说

·1969年 提出反物质彗星撞击说

·1993年 提出冰陨石撞击说

·1995年 提出反物质湮灭说

·1995年 提出含碳球粒陨石说

·1996年 提出60米直径小行星撞击说

·1996年 提出无线动力鱼雷发射影响说

·1996年 提出地外物质(可能是铱含量极高的行星)撞击说

【通古斯大爆炸六大热门假说】

[编辑本段]

陨石撞击说:

前苏联科学家、第一位亲临通古斯现场的莱奥尼德·库利克认为,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是由于一颗流星落到了地面。后来,美国科学家也在实验室里用计算机模拟出了陨石高速撞地引发的大爆炸效果,计算机摹拟很好地解释了冲击波扬起的地面尘埃高达大气外层,反射回的日光造成了当年通古斯卡周边地区如昼之夜的景象。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很长时间以来,所有的实地考察都没有发现任何陨石残骸。

核爆炸说: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震惊世界的第一颗原子d。这颗在距离地面1800英尺上空爆炸的原子d,给广岛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广岛原子d的破坏景象却意外地给研究“通古斯大爆炸”的科学家们以新的启示。那雷鸣般的爆炸声、冲天的火柱、蘑菇状的烟云,还有剧烈的地震、强大的冲击波和光辐射,这一系列的现象与通古斯大爆炸简直相似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于是,前苏联的军事工程专家卡萨茨夫第一次大胆地提出了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是一场热核爆炸的新见解。

外星人飞船说:

1946年,提出“热核爆炸说”的卡萨茨夫不仅肯定了“通古斯大爆炸”是一场核爆炸,更惊人的是,不久后他还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推测:通古斯大爆炸的神秘怪物是第一艘访问我们地球的太空飞船。

反物质撞击说:

1965年,三位美国科学家提出,通古斯大爆炸事件可能是从太空降到地球来的一种反物质———反陨石造成的。他们在调查报告中说,当天,一个由“反物质”组成的陨石意外地闯入了地球并导致了这场灾难。他们认为:半克“反铁”与半克铁相撞,就足以产生相当于在广岛爆炸的那颗原子d的破坏力。

黑洞撞击说:

1973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杰克逊和莱伊安根据黑洞天体的理论,认为“通古斯大爆炸”是由于微型黑洞天体的强大引力所造成的,他俩断定:“小型黑洞是在冰岛和纽芬三岛(加拿大)之间大西洋某地区穿过地球。”

彗星撞击说:

第一位提出“彗星撞击说”的,是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彼得洛夫。他认为引起通古斯爆炸的,是一个来自太阳系遥远地方的由稀松的雪团组成的彗星。当它以每小时4万公里的速度冲破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时,由于摩擦产生了过热的气体。这种气体一接触地面,就发生了相当于数颗原子d破坏力的巨大冲击波,由于彗星很快便蒸发完了,所以地球上没有留下任何残骸作为“物证”。

正如在6500万年前,昌盛一时的爬行类动物恐龙神秘地从地球上消失了一样,“第一代人类文明”也是因为某种原因,从地球上神秘地消失了。当然,这种假设还有待于科学家作进一步的考证。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毁灭”第一代人类文明”的元凶又是什么呢?

发生在本世纪初,位于西伯利亚的一场神秘的大爆炸,就为寻求答案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线索。

1908年6月30日,在位于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卡地区,一团巨大的火球划破苍茫的夜空,随即,引发了一场相当于1000枚广岛原子d能量总和的大爆炸,爆炸引起的大火,烧毁了周围数百英里内的原始森林,成群的驯鹿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大爆炸后的数日内,通古斯卡地区方圆9000英里的天空,被一种阴森的桔黄色所笼罩,犹如一个巨大的火球,远在西欧的人,竟然能在夜间不用灯火看报!

由于通古斯卡地区地处偏远,大爆炸发生的最初十几年中,一直无人问津。直到1927年,前苏联的地质学家库里克才带队亲临现场考察。一望无际的被烧焦的树木,使考察队员得出结论:大火是在大范围内辐时燃烧起来的。部分考察队员推测,大火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但爆炸区内,并没有找到火山口,显然,这种推测是错误的。库里克决心弄清大爆炸的真实原因,他访问了许多火球从天而降的目击者,并先后4次进入通古斯卡地区,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最后,他得出结论:是一颗宠大的陨石在在快速运动中,与大气摩擦后,充分燃烧分解,引起大爆炸。但是,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就一定能在该地区找到陨石碎片,遗憾的是,库里克和众多考察队员,费尽了周折,也没有找到任何陨石碎片。

二战期间,通古斯卡大爆炸的确定曾一度中断。二战后,由于人类首次领略了核爆炸的威力,因而,有人指出,只有核爆炸,才会有如此巨大的摧毁力。但是,人类掌握核爆炸的技术是在本世纪40年代,那么1908年的核爆炸是如何产生的呢?只能有一个解释:此乃外星人所为。一时间,这一观点轰动一时,整个平常界为此沸沸扬扬。科学家们纷纷推测是,是外星人的飞船事故呢?还有外星人的地球上做的实验?然而,这种推测却找不到任何科学的依据。

通古斯卡引起了前苏联科学家的足够重视,许多一流的科学家每年夏天都要去通古斯卡考察,他们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其中有个叫法斯特的科学家,测出了大爆炸所摧毁的树木占地约850平方英里。在这之后,又经过35年的艰苦努力,法斯特拼出了该区域内被毁树木的详解图。根据此图,科学家们推算出,这片原始森林,当年是被一个自西向东飞行的,相当于1~2千万TNT当量的天体,在距地面4的英里的高空爆炸所毁。就此,大爆炸的真实原因逐渐露出端倪。

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大批西方科学家蜂拥而至,他们对通古斯卡的兴趣是显而易见的,搞清大爆炸的真实原因,对人类本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暂且不说“第一代人类文明”是还存在,又是如何毁灭的,仅是搞清6500万年前,恐龙神秘消失的原因,对科学家们来说,就是个不小的进步。

意大利核物理学家用重同位素法测试出,1908年被击毁的冷杉,其微量元素的含量远远高于其它年份的含量,而这些微量元素不可能源于地球,显然,大爆炸与陨石有关。

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计算机模拟出了大爆炸的真空效果:当一块直径约200英尺的陨石以45°角撞向地球时,由于与大气的剧烈摩擦,使其充分燃烧和分解,恰好在距地4英里的高空处爆炸,冲击波扬起的地面尘埃高达大气外层,反射回的日光恰好解释了当年通古斯卡周边地区的如昼之夜.

【通古斯爆炸之谜新说】

[编辑本段]

冰质彗星撞地球所致

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科学家们最近公布了他们关于通古斯爆炸之谜的新设想--1908年发生的震惊全球的通古斯爆炸并非石质陨石撞击地球,而 是由水和碳构成的冰质彗星引发的。

俄罗斯科学家提出新设想

据物理学家戈纳迪-贝宾表示,爆炸发生20年后找到的浓缩冰里面含有可燃性气体就充分证明了新设想的 真实性。他称,对于来自远方的彗星来说,地球就是一个烧得炽热的煎锅。彗星在飞临地球时迅速融化并 发生了爆炸。他认为,他从事颇令研究人员头痛的通古斯爆炸已经30多年了,如今终于在列昂尼德-库利 克(第一个在坠落地进行实地研究的科学家)的日记中找到了能证实这一新设想的线索。

戈纳迪-贝宾认为,列昂尼德-库利克也曾找到了上面覆盖着泥煤的冰状物质,但这并没有给他任何启发, 因为列昂尼德-库利克要找的是别的其它东西。戈纳迪-贝宾称:“他试图寻找传统意义上的陨石--石质或 铁-石构成的陨石,但这只是梦想,因为一切都已经融化了”。

当前,该理论已经对外公布并需要进一步分析。2008年6月30日将是通古斯爆炸100周年。戈纳迪-贝宾希 望他提出的这一新设想会成为通古斯爆炸之谜的最终答案。

众多科学家说法不一

尽管通古斯爆炸的真实面目尚未最终揭开,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引发通古斯爆炸的是一种特殊的物体, 其特点是强动能、低密度(比水的密度还低)、低强度和高挥发性。只有拥有了上述特性,爆炸发生后该物 体便立即遭到破坏并迅速蒸发。从种种迹象来看,拥有这一特性的物体很可能是由冰和气体构成的彗星, 或者是混入高熔点微粒的雪状气体。有些科学家则认为,通古斯陨石的质量至少不小于百万吨,速度达 30-40公里每秒。在事发当地的土壤中科学家们找到了含硅酸盐和磁铁矿的微粒,其外部特征很像陨石粉 末和燃烧残余的彗核。当然,在结果尚未澄清之前,科学家们众说纷纭,甚至有的科学家还说构成通古斯 陨石的是一种“反物质”。通古斯陨石坠落后发生的爆炸是这种“反物质”和地球“物质”相互作用的结 果。但是通古斯爆炸发生当地并没有发生放射现象加强的情况。还有一种更有趣的设想是,通古斯陨石很 可能是一种微型黑洞,它在撞击到通古斯森林中后穿过地球进入了大西洋。不管是多么完美和离奇的设想 ,最终都经不起进一步研究的推敲和具体细节的考证,这些设想自然也就只能破产。

发生爆炸原因一直存在争议,但科学家普遍认为,“凶手”是一颗直径仅数十米的小行星。所幸,爆炸发生在人烟稀少的通古斯地区。科学家估计,如果小行星进入地球大气的时间推后5小时,可能会击中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造成人员、物质损失。

小行星大多由石块、金属和尘埃构成,大小不一。它们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绕太阳公转。但由于质量较小,小行星常受到大行星引力吸引,远离原来的轨道。

科学家认为,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为每10万年1次,但仅此一次就可能毁灭地球。直径接近10米的天体撞上地球的概率为每3000年一次。同时,不少科学家认为,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被严重低估。

通古斯陨石是如何落下的?

通古斯陨石无疑是一颗巨大的天体与地球不期而遇。撞击于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偏僻的西伯利亚原始森 林--今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通古斯卡河地区。当地时间早上7时15分,天空飞来一个巨大的火球。 东西伯利亚的许多居民都见证了这一奇观。这个不明天体在飞行过程中还伴随着轰轰的雷鸣声。接下来的 爆炸发生后引起了地面的震动,叶尼塞河、勒拿河与贝加尔湖之间方圆百万平方公里内都能感觉到震动。 上世纪20年代开始首批科学家开始研究通古斯现象,苏联科学院曾组织以库利克为首的探险队四次前往灾 难发生地进行考察研究。他们的发现是,通古斯陨石坠落地周围的树木成扇形倒落在地,中心地区的树木 只留下根部。大片的树林全被烧毁。在此之后的探险(约有20次)还发现,该地区倾倒的树林呈“蝴蝶”状 ,中心对称轴与陨石的飞行轨迹非常吻合,“蝶翼”呈东-南-东对西-北-西对称状。

近日,俄罗斯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称,俄罗斯科学家在通古斯地区找到了“硅化铁”,一种在自然条件下根本无法形成的物质,再一次引起人们对地外文明的极大兴趣。

发现“硅化铁”

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宇宙博物馆馆长,“通古斯宇宙现象”基金会主席尤里·拉夫宾说,3年前他就和同事们对埃文基一个叫波利古斯的小村庄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宇宙发回的照片显示,这一地区有异常现象,似乎有某种东西坠落此地。

尤里·拉夫宾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反复考察,并在一个小土丘上意外地发现了“硅化铁”。这一发现不仅令拉夫宾兴奋不已,整个学术界都为之轰动。拉夫宾说,“硅化铁”在自然界中根本无法自然形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拉夫宾找到的“硅化铁”中还含有氖、氙、氩三种气体。这样的物质成分组合根本不可能在地球环境下形成。

外星人的“黑匣子”?

拉夫宾在自己的研究报告中称,这些“硅化铁”毫无疑问是外星飞碟的残片。在这些像鹅卵石一样的“硅化铁”上还刻有整齐的图案,看上去如同象形文字。拉夫宾认为,这些图案不可能自然形成,而是“手工”制品。然而,在拉夫宾等科学家的实验中发现,即便是最强大的激光仪器也只能在“硅化铁”上留下轻微痕迹,象形文字自然不会是人类的祖先画上去的。

拉夫宾认为,“象形文字”也许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外表,这种硅晶体里面很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信息。或许,这就是外星飞碟的“黑匣子”残片。拉夫宾说,他们找到两块一模一样的“硅化铁”,而这两块物体发现的地点相隔70多公里,距通古斯爆炸中心250公里。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编辑本段]

1908年7月30日早晨,印度洋上空晨曦微露,晓雾初开。突然,一个巨大的怪物从九天之外,迅猛闯入地球大气层,接着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向着遥远的地球北方冲去。过不了多久,从西伯利亚中部的通古斯地区传来了一声震天撼地的巨响,一团蘑菇状的状滚滚浓烟直冲到12英里的高空,灼热的气浪此起彼伏地席卷着整个浩瀚的泰加森林,熊熊的林火连日焚烧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通古斯大爆炸。

几千公里外的英国监测到的这次爆炸时大气次声波压力涨落的记录

这场神秘大爆炸的威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因爆炸而产生的地震,波及到美国的华盛顿、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等地。同时,它那强大的冲击波横渡北海,使英国气象中心监测到大气压持续20分钟左右的上下剧烈波动。这次大爆炸,使西伯利亚的北欧的上空布满了罕见的光华闪烁的银云,每当日落后,夜空便发出万道霞光。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引起如此巨大的的爆炸呢?这个问题深深吸引着天文学、地球学、气象学、地震学和化学等领域的科学家。

不是陨石引起的

美国亚利桑纳州威尔斯陆巨大的陨石坑

通古斯地区大爆炸后,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次爆炸是由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但是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二十年代初,美国人在亚利桑纳州威尔斯陆的陨石坑附近,找到了一些含有氧化铁、镍、白金和铱等成分的陨石后,为了获得稀有金属,于是开始大规模开探陨石坑。不久,这股开控陨石热传到了苏联。1921年,在年仅38岁的苏联矿物学家柯立克领导下,第一次对通古斯地区进行了实地科学考察。

对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通古斯人而言,这场大爆炸是神圣的,许多人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因此,一提起这场爆炸,他们都讳莫如深,脸上流露出忐忑不安的神情。然而,他们毕竟被科学家们所说服,目击者形象地描述了那次大爆炸的前前后后。

那天早晨,人们看到一颗巨大的火球从空中坠落下来,这颗火球象一根圆柱形的管子,全身喷射出蓝白色的耀眼的火光,照得人们无法睁开眼睛。接着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爆炸,通古斯周围尘土飞扬,烟雾弥漫,云堆里火舌缭绕,森林毁灭了,人畜荡涤殆尽,幸存下来的驯鹿皮肤上长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疥癣。

详情请登陆http://baike.baidu.com/view/17950.htm

除非说你准备回到原始 社会 ,要不然的话,谁都不能彻底离开美国技术。别的不说了,就说咱们日常中需要用到的电吧!咱们用的电,不是交流电就是直流电,但无论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其技术发明者都是美国人。他们一个叫特斯拉,一个叫爱迪生。这妥妥的美国技术啊!你说你彻底不用美国的技术,那难道你不用电了?还是你发明了什么可以替代电的东西了?

注意到了,问的是在将来能否有一天彻底离开。

更注意到了是单单问美国技术。美国技术,既包括单独存在着的美国技术,也包括含在产品中的美国技术,2种形态,而产品既包括美国独自生产的,又包括美国与他国联合生产和他国自行生产的,3种形态。

美国对华为的 科技 霸凌,在2019年已经进行了半年,2020年将是全年。还可能会升级,因为大家都听到了传闻,美国拟把产品中的美国技术比例从25%下调至10%。如果成真,华为的手机芯片就失去了台积电的代工。 科技 霸凌会升级到什么程度、持续到什么时候?华为将失去的会不会不止是台积电的代工?反正,看来美国是一副铁了心封禁华为的样子,已经竟然不在乎离开华为的技术,比如全世界最先进、美国却没有的5G技术,并且,还竟然无视不过才含有25%或10%美国技术的外国产品也是美国企业不可彻底离开的这个事实,因为美国能实行长臂管辖,相关国的企业不得不从。

对已经封禁的技术及其产品,华为有已经和可以彻底离开的,用自研的来替代。

华为还有对传闻封禁的美国技术及其产品可以由第三方替代的,但问题正是出在这里。第三方的技术及其产品在水平和性能上是不可替代的,更不是顶尖、顶级的,所以,华为如果以之替代,产品是能够有的,水平和性能却都低多了,而由于相关技术正是低于美国技术,其实质就是离不开美国技术。

华为 科技 在通信以及手机领域已经足够强大了,竟然还受制于美国技术?这完全可以理解,即使是将来,华为也不可能在与通信以及手机相关的其他所有 科技 领域都有太多的建树,况且,按常理、按常规,也不可跨领域过多。

由此可知,光靠华为自己是不可能彻底离开的,靠着主要地甚至次要地依靠美国技术的其他国家企业也不行,不牢靠,必须主要依靠国内企业,包括华为上游和下游的,也就是这些企业在达到能够彻底离开美国技术甚至超过的那一天,华为也就随之彻底离开了。

这一天一定会来到。不错,国内的那些上游和下游企业的确大多是 科技 水平还不高的,而所谓不高,恰恰是主要相对于美国技术而言的,美国技术发展多少年了?美国技术在整体上是全球最高的,而且遥遥领先于并且深广地渗透于其他 科技 发达国家。

事实上,中国这些年发展得真够快,在更快地缩短着与美国技术的距离,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美国也承认,要不然,美国就不可能对华为进行技术封禁,华为正是中国高 科技 发展快、水平高的企业。

相对于美国封禁技术而言,我们会觉得包括华为在内的国内 科技 和高 科技 企业在技术上的发展还是慢。是啊,美国步步紧逼,封禁的力度和范围前所未有,肆无忌惮,国内的企业还是得加快,包括华为和其上游与下游企业,也相信一定会加快、能尽可能快地彻底离开美国技术,只因为是美国在逼着彻底离开,美国在封禁中国企业,并胁携美国技术的所在国。

这个根本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阶梯都是美国建的,想上楼只能踩在上面。目前只能在更高处接替美国建阶梯,但底下的永远是美国建的,离开就垮了。我们还是拿手机做个例子稍微展开一点,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离开美国的可能性:

基础理论:美国

创意:美国

研发:美国

所有硬件:美国

*** 作平台:美国

解决方案等等:美国。

彻底离开美国技术,意味着从基础理论开始全部推翻重来,这在目前从技术角度而言似乎是海市蜃楼。

我们不否认可能存在比美国方案更好的途径,但即便这个途径走通,恐怕很多元素还得基于已有的成果,比如最简单的包括利用电磁波通信、内容显示、交互、存储、电话簿功能等等,无论何种升级与变种,即便把芯片直接植入大脑中作为通讯方式,也只是技术进步的表现,原始功能的设定是没有办法绕开。

几乎所有的底层科学及很大程度的应用层面都被美国占据着,即便中国想独立建自己的大厦,在自身几乎没有立足点的前提下,在哪建?别说华为没有力量独立再建一套,即便举全国之力也没有可能性。当然,如果有更加有利的支撑,华为也有可能创造出美国没有掌握的技术——但前提仍然是在美国技术构筑的世界中、环境下完成的,因为计算机、网络、芯片等等众多的基础资源,也都是美国创造的。这不需辩驳。

目前,华为的一切,无论是5G、“鸿蒙”还是“华为生态”,都是从美国的基础理论、技术、模式及惯性牵引、趋势引导所衍生出来的,华为独立研发的所有硬件,基站设备、交换机、麒麟芯片、超级蓝牙、WiFi增强技术“鸿雁超级WiFi”以及手机等等,也无一例外是站在美国肩膀上升级的产物,这没有任何异议——当然,没有任何贬低华为的意思,能够升级美国技术而反超美国,也仅有华为做到了。仅此一点,华为也将名垂青史,对于世界也将是厥功甚伟。华为能做的,就是沿着美国技术走通的路线,以自己的能力打造出一个全新的高度。

但题主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不是就是要受众明白:中国离不开美国?或许还隐含着让国人臣服美国、做一个乖乖的顺民的意愿吗?

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 历史 脉动”可以告诉你:如果以华为追溯美国技术,那么美国今天的 科技 成果也将追溯到英国,而英国的财富来源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且英国最早期的技术火种来源于中国的四大发明。如果我们要求他们脱离四大发明,他们武器就要趴窝(因为没有火药)、军舰就将迷路(因为罗盘、陀螺仪等本质上也是指南针的技术升级)、纸媒就将消失,能想象到情景会是什么样的吗?

满意了吗?

自从工业革命从英伦三岛发展到欧洲大陆,再到目前为止得美国人的各方面全面超越,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工科大学几乎都在美国,世界各地的 社会 精英阶层也都对美国趋之若鹜,美国收割了全世界的人才,这种趋势目前看没有任何改变,

这样的情况下,那个国家的技术革新也就离不开美国,这就是目前世界的现实。

华为想彻底离开美国的技术,必须突破两大难题。一是光刻机技术与制造芯片技术。二是 *** 作系统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两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才有了美国一制裁华为,华为的全球销量就跌出了前五。下面我来简单的谈谈这两个问题。

一,光刻机的问题。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光刻机当属荷兰的阿斯麦尔。由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共同研发。其中美国提供光源与图纸设计。

阿斯麦尔代表着全球最顶尖的光刻技术,堪称比造原子d的技术难度还要大。而在阿斯迈尔光刻机当中,又以EUV(极紫外线)光刻机为最优。而阿斯迈尔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生产EUV的玩家。可以说没有这款光刻机,台积电,因特尔公司就会陷入瘫痪,完全不能运营。最伤心的是最先进的阿斯迈尔的光刻机还因为美国的制裁,根本不可能卖给中国。想突破,太难!

这就是我所说的光刻机技术。

除了光刻机技术,当然还有芯片技术。华为的确有设计芯片的能力,从表面上来看,华为如果有了光刻机,美国完全不能从芯片方面来制裁华为,但是别忘了,华为的芯片软件,恰恰也是用了美国的,这又卡了一道脖子。美国总统只要禁止生产芯片的公司,比如台积电,再比如中兴,不卖芯片就可以了,否则就踢出框架外。

第二点就来谈谈谷歌的安卓系统。

虽然说,从去年开始网上就是铺天盖地关于鸿蒙的消息,爱国网友也是沸腾了一次又一次。但是很无奈,鸿蒙就是难产,据说目前已经处于内测阶段,而且还有基于安卓的嫌疑。当然,这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重点还是在于安卓。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记得谷歌去年对华为的一系列制裁行动。虽然,这件事国内用户完全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外国用户可是吃了大亏。因为谷歌的制裁,华为手机不能进入谷歌的应用商店,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应用无法下载。华为的销量也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这也是华为从前三跌到5名以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因此,华为目前想彻底离开美国技术,那是完全行不通的,后果可想而知。当然更不能与世界脱钩,原因大家应该懂的。当然,华为还有后路。华为因为遭遇美国制裁,目前也加入了智能养猪和 汽车 行业,力求能分一杯羹。可惜的是智慧养猪遭到了许多国人的冷嘲热讽,而进入电动 汽车 圈,也因为特斯拉维权事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首先无线电通讯不是华为发明的,芯片不是华为发明的,手机不是华为发明的,其它无线电互联网技术不是华为发明的,无人自动驾驶不是华为发明的,智能系统不是华为发明的,系统不是华为发明的,所以华为的技术,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而是模仿山寨的开发技术,所以华为至今没有一项属自己垄断世界,可以制造其它国家和公司,掌握拥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若华为若想继续玩通讯产业,完全去美国的技术,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华为不用现在的无线电的电磁技术,玩世上没有的新技术,研发出另一种非电磁技术的通讯系统,比如超光速的技术,可穿透地球的通讯通讯技术,可人机人与动物通讯的生物通讯技术,与亡魂跨界的通讯技术,永动机等新的技术,就可完全抛弃美国技术,还可制裁美国。

华为能否彻底离开美国技术?注意是“美国技术”?

不过好消息是,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芯片供应的话,华为现在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最近有这样的一则新闻,英国金融媒体对于华为P40系列进行了拆解,要看看华为离开了美国供应的到底行不行,最后确实自己打脸,因为华为只有用了美国的一个元器件,那就是射频前端,很多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其实就是手机和天线连接的位置所需要的信号,作用就是抗干扰,以及信号过滤等等, 这个还是需要高通,以及Qorvo 和 Skyworks 来提供,确实在国内这个技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从这个好消息中,其实我们可以知道,至少现在华为确实在慢慢的脱离美国的魔爪,但是我们刚才说过了,技术方面华为确实很强势,但是手机元器件确实不止一个,虽然闪存,屏幕,镜头其实都可以有国内,韩国,以及日本来提供,不过核心元器件确实还需要其他厂商来提供,而这些生产元器件的厂商很多的技术又有来自于美国,或者是其他国家,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华为很强,但是没有做到全部的产业链,所以还是受到了影响,而这也是华为论之董事为什么说相信国家不会置华为而不管的原因,因为确实对于华为来说影响很大。

总结的:

我们知道的是国内早期 科技 方面为了可以更快的发展起来,再加上进出口贸易当时确实很火爆,所以各个企业都选择了进口,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暂时活下来以及获得更多的利润,其实联想不就是如此吗?很典型的一个代表,但是当他们最近几年的时间想去搞研发的时候,其实很多已经开始跟不上了,而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确实现在只能说牵制于人,现在来看我们只能说华为还是离不开美国技术,因为华为没有做到全部的产业链,很大一部分元器件还是需要去采购,而生产的厂商用的很多国外的技术。

回答完毕

这个问题要看你是问“近期”比如10年内,或者“远期”比如50年了。近期那是一丝一毫的可能都没有。远期则可能有一丝一毫的机会吧。

虽说现在是技术爆炸的时代,技术迭代非常快。到通常一项划时代的技术,从开始研发到最后商业化,基本上还是以10年为计。 因此,可以相信任何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都是以几十年来计算的。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不太可能凭空出现,都是在前代技术上推陈出新。 因此,在实践中,前代技术的专利就能在下一代技术中起到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后进的公司,很难避开其他公司的先发优势,这就是“专利壁垒”的说法。

目前基础科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换句话说,现代的这些看上去超炫的应用技术,刨根问底到基础科学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根到在差不多100年前了。 也就是说,这100年以来,基础科学的进步不大。因此,应用层的技术革新现在就越来越难形成突破,也就越来越容易在应用创新中撞上“专利壁垒”的阻碍了。

确认好以上的这三个现实,再来看看华为是否能够摆脱“美国技术”这个问题。

短期内,比如10年,华为是不可能摆脱美国技术。 只要华为还要继续在现在这些“电子和信息”的领域内赚钱,就根本无法摆脱美国的影响,甚至离开美国的技术就寸步难行了。因为,目前美国技术专利遍布在相关的现代技术领域,如果不是从基础进行研发,只要是想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更高的研究,就避免不了美国技术的存在。

长期来看,比如50年,中国在基础科学上形成突破,或者华为潜心研究,或许可能大概有走出一条与美国完全不相关的划时代新技术,但这个可能性大概和我中彩票的几率差不多吧。 从最基础的研究到最后的商业应用,中间一丝一毫的前代美国技术都没有涉及,那华为就真有可能不仅是摆脱了美国技术,还有可能成为新技术的标准制定者,去满世界的捞钱了。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已经是全世界协作的产物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出你我了。无论从那个角度切入,只要不是从最最最基础的基础科学理论上进行研发,都会不经意地碰上美国的技术。现在妄想单打独干的那些人,都是蠢的脑袋里能装下西湖的人。

谢谢您的问题。华为短期内难以彻底离开美国技术。

目前难以避开。 美国一直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领导者,约占有45%~50%的市场份额。其相关技术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产品中,也体现在各种授权、协议中。所以很多产品看似不是美国生产,但追根溯源有可能会有美国 科技 公司的要素。根据XYZone的拆卸分析,P40的射频前端模块是由美国三家芯片公司高通、Skyworks和Qorvo生产的。

华为P40的努力 。华为在手机设计方面替换了很多没美国 科技 公司的零部件,体现了华为的不屈服。但是华为最新机型P40的射频前端模块仍然是由美国芯片公司高通、Skyworks和Qorvo生产,说明美国 科技 公司在射频前端模块仍然占据主导优势,华为短期还是离不开。

我看了很多的答案,其实都是错误的,所以我来告诉你正确的答案,华为无法彻底离开美国的技术,但是可以规避一些美国的产品。因为很多的“美国技术”已经变成“世界”技术了,还有一些美国的技术其实替代很难,华为需要尽量的找寻替代的方案。

首先下面很多人都不懂美国技术和美国产品之间的区别。什么叫美国产品,狭义上讲是美国公司生产制造的产品都叫美国产品,例如博通、高通或者是美光的芯片,微软的 *** 作系统,安卓的GMS等等,这些产品华为可以要么不用,要么全球找替代产品。

但是广义上来说是使用美国技术含量高于某个百分比的产品,都可以称之为美国产品,比如美国现在规定高于25%的美国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允许对华为出售。

如果美国威胁高于10%的美国技术的产品不能对华为出售,那么华为会比较痛苦,但是不会无解。因为并不是使用美国技术越多的产品越是好产品。但是如果要完全拒绝美国技术,那么华为绝对是很难生存了。

美国产品也许可以替代,但是美国技术是很难被替代的,毕竟美国做了100年的世界 科技 的领导者,中国改革开放才30年,中国哪有那么多的技术真正的超越美国?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目前我们互联网包括5G用到IPv4协议,从基础来说大部分就是美国制定的,华为能离的开吗?不能,TCP/IP是目前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基础。

华为最近提出的New IP来替代传统的IP网络,我觉得也仅仅是一种态度,真的商用需要获得全球的通信企业、运营商的支持,这个相当难,想替代IP协议族美国绝对是不会同意的。整个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就是美国贡献的,华为根本离不开。

再比如,芯片设计用的EDA软件,主要的供应商就是美国。虽然美国已经对华为断供了,但是华为的芯片设计还得用美国的EDA软件,国产的EDA软件根本目前顶不上。可能在未来华为可能会扶持国产的EDA软件企业一起把技术做精,但是短期内华为根本离不开美国的EDA软件的。

不过,在通信网络方面,即使是美国的技术,很多也已经标准化协议化了,这要归功于IETF、ITUT本身就是国际性的组织,技术都是开放共享的,所以华为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世界上的技术还是共享的多一些。

华为可以使用美国的技术,不用美国的产品,同样美国运营商也可以使用华为的技术,不用华为的产品,除了光刻机、EDA这种硬件型的技术,通信技术基本上都是可以共享的。

所以,华为不可能完全不用美国的技术,世界上的通信技术本来就是多个国家合作的结果,但是华为可以使用自研或者欧洲日韩的产品,替代美国的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34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