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家底,投啥赢啥?硬核风投之王:合肥

掏空家底,投啥赢啥?硬核风投之王:合肥,第1张

最近三年,一个中部城市的讨论热度迅速上升,被称为中国最牛风投城市。

它就是合肥

私募大佬但斌微博转过这样一段描述:

「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

2011年又拿出了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赢了,上市估计浮盈超过1000亿。

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 汽车 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我甚至怀疑合肥市政府里有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从豪赌京东方、押注半导体,到培养科大讯飞,整合新兴技术产业链,再到引入蔚来,布局新能源车。

看似是一场场豪赌,但仔细分析,才会发现,合肥模式自有其内在逻辑。

今天这期内容,我想和大家聊聊合肥,这家中国最牛风投机构,也聊聊合肥模式。

01

在豹变风投之王之前,合肥曾经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工业立市。

那时的合肥作为省会城市,GDP只在全国排名第75。因此当地政府尝试用大规模招商的方式,改变落后的局面。

尽管争议很多,但合肥依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基建和拆违进程,并且引进了美的、格力、海尔、TCL等十几家家电品牌。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合肥发现了机会:家电企业最大的成本之一是显示屏,而在当时,显示屏是日韩企业的天下,绝大多数中国厂商都依赖进口,因此不少利润都被日韩企业拿走。

而当时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TFT-LCD(液晶面板)本土企业就是京东方。

此时京东方在第四代、第五代面板的研发中花掉了不少研发资金,并且受到外国液晶面板巨头影响,销售成绩并不理想,也陷入了亏损中。

第六代面板的生产线,成为了京东方逆转局面的机会。只是这盘赌局京东方需要一个提供筹码的伙伴一起加入。

这个伙伴就是合肥。

合肥为京东方这个项目做好了掏空家底的决心。

在京东方的企业传记《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中是这么描述的,京东方被合肥邀请后,他们发现合肥政府已经给他们准备好了全套建厂用地、规划方案、人才供给等等,而且市委书记愿意亲自挂帅,市长亲自 *** 盘项目推进。

合肥拿出了真金白银为京东方合肥六代线项目托底,整个项目需要总投资175亿元,而其中120亿都由合肥政府来承担。

要知道,2008年,合肥财政收入只有300亿元,拿出120亿投资需要多大的勇气。为此,合肥甚至停掉了地铁项目。

为了项目顺利上马,合肥政府甚至做好了全盘承接的准备。

事实证明,合肥市对于机遇的判断是准确的,而京东方也是一家不负所望的优秀公司。

京东方六代线落地之后,项目大获成功,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 历史 。

京东方旗下的TFT-LCD六代线落户合肥,吸引了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企业入驻,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新型显示面板全产业链。

合肥的家电产业因此在2011年突破一千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将第二名武汉远远甩开。

合肥并没有停止,继续通过注资、回收、再注资的方式,引进京东方8.5代、10.5代生产线,以及业界领先的维信诺 AMOLED 6代线。

当时的总投资接近440亿,合肥政府出资180亿,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型面板生产基地。

到了2017年年底,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超过1000亿。

很多人说,京东方和相关产业链撑起了合肥的GDP。更重要的是, 以京东方为主的核心 科技 企业,让政府拿到了一张半导体产业的门票。

半导体产业和当年面板产业类似,都十分依赖进口,面临着被美韩企业卡脖子的境地。

2017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三年后,合肥果断出手,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DRAM内存芯片的研发生产。合肥市出资75%,兆易出资25%。

光投资不算,合肥反手就是一把超级加倍。

为了支持合肥长鑫,合肥市政府拿出了当年面对京东方的诚意。给钱给地,合肥长鑫迅速搭建起了价值百亿的生产线,出资购买了关键专利。

据说那年,中科大有的毕业班里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投身到了芯片行业。

和合肥一比,普通风投机构的投后管理,简直是弱爆了。

2019年,长鑫从加拿大知识产权商 Wi-LAN Inc. 手中买到全套专利。

9月份合肥长鑫宣布8Gb颗粒的国产DDR4内存量产,淘宝上的光威系列固态硬盘和内存条一度脱销,打破了金士顿、三星等外国厂商在中国内存产业的长期垄断。

合肥长鑫和京东方不仅自身项目成功,也带动了一大批显示企业和半导体企业,力晶 科技 、联发 科技 、群联电子这些企业纷纷来到合肥。

02

合肥最近投资的明星项目,是蔚来 汽车 。

合肥投资蔚来的时间点,同样是蔚来深陷危机,前景不明的时候。

2019年,蔚来巨亏113亿元,资金链告急。2019年10月,蔚来股价来到 历史 低点1.19美元。

而且2019年,国家取消了电动车补贴。也就在这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正式投产。

一度在外界看来,蔚来创始人李斌会是「贾跃亭第二」。

此时,合肥伸来了橄榄枝:

2020年2月25日,蔚来与合肥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蔚来中国总部项目将正式落户合肥,而合肥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

而蔚来也宣布,将会以合肥为中心规划发展蔚来业务,建立研发与生产基地,深化与江淮 汽车 等本地产业链企业的合作。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蔚来逆风翻盘,2020年第二季度总营收为37.18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5%,环比增长171.1%,创 历史 新高。2021年1月11日,蔚来的股价达到62美元,市值一度突破千亿。

合肥投资蔚来,同样不是闭着眼睛下注。相反,合肥是最有资格投资蔚来的城市。

要知道,蔚来 汽车 的代工方江淮 汽车 就是合肥市的车企。从2017年开始,江淮 汽车 就专门建立了江淮蔚来合肥工厂,为蔚来代工。双方本就在制造工艺,供应链和生产管理上有着密切的合作。

可以说,合肥在投资蔚来前,对这家企业就知根知底。而蔚来同样非常熟悉合肥。

搞定蔚来后,合肥又连连出手。

和大众签署合作意向书,大众 汽车 落户合肥。

威马 汽车 D轮融资,合肥产业基金注资10亿,威马设立威马智能 汽车 科技 (安徽)有限公司,计划在合肥投资布局。

至此,合肥市已集聚了蔚来、江淮、安凯、江淮大众、长安、奇瑞(巢湖)、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动力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已经站到了领先位置。

除了面板、芯片和新能源车,合肥还有科大讯飞、中国电子、协鑫集成、国盾量子等各种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2000年合肥GDP只有325亿,比肇庆、临沂这些城市还要低,全国排名第82位。

到了2019年,合肥GDP已经达到9409.4亿,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把一众二线城市甩在身后。

这是合肥的成功,也是合肥模式的成功。

03

如果把城市大规模招商,当做第一代发展模式,那么第二代就是重庆模式。而合肥政府的风投,已经是第三代产业集群模式了。

这里我先讲讲重庆模式,它的特点,是先拿订单、再引企业。

重庆的第一次产业腾飞,来自于笔记本电脑代工组装。

2008年惠普计划扩大笔记本电脑产能,黄奇帆赴美拜访时任CEO Mark Hurd,用一张Excel表格详细列出成本,注明重庆当地制造成本比沿海城市低多少。

在惠普中国总裁的帮助下,Mark Hurd同意惠普在重庆落户,承诺生产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

黄奇帆很清楚,原材料和零配件,以及终端销售结算都在海外,重庆即使引入厂家,也只能拿到产值的很小一部分,大约15%。加上重庆当时交通不发达,物流会抵消人工成本优势。

他给出一个新的答案:成体系、成规模地引进零部件公司。

2009年2月,重庆代表团带着2000万订单,前往台湾和鸿海精密谈判。这个数字让郭台铭眼睛都亮了,这些订单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上百亿。于是他召集高管开会,花了3小时确定细节。

惠普和富士康的入驻,引来了华硕、宏碁、广大、英业达、纬创、仁宝、和硕等品牌和代工厂,吸引400多家零部件厂,共同形成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

重庆的野心不止如此。

2010年黄奇帆找来海关总署和六部委,说重庆已经有了4000万台电脑的订单,大部分都会出口海外,所以需要建立出口退税的保税区。

一个月后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挂牌成立。

一连串的布局,让重庆成为聚集三大品牌、六大代工厂和800多家零配件企业的全球最大笔记本产业基地,占全球三分之一产能。

啥叫平地起高楼这就叫平地起高楼。

此后,重庆又抢在其他新一线城市之前,提出布局集成电路、液晶面板、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压低房价引入人才居住。

在合肥模式出现之前,重庆模式是其他城市最容易借鉴和学习的。

合肥模式则是招商引资思路的又一次升级。

过去传统的招商引资,都是政府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低价出让的地皮,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帮忙牵线搭桥,让企业购地投资建厂; 社会 化招商,引进优秀的产业新城运营商,借产业新城运营商的信息和品牌口碑为企业提供落户和风险保障。

合肥通过资本化招商,选择最优质的企业标的,拿出足以覆盖企业落户建厂成本的资金,吸引企业入驻。最后通过二级市场将股权套现实现了良性循环。

在合肥模式下,政府的流程一般是,先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投资基金,服务于招商引资战略性产业,运用资本招商,先大手笔投资资金给企业,拉拢它们落户,后期将股份脱手,获利数倍,然后继续扩充投资基金,争取达到一笔投资换来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

而且政府风投引入龙头企业后,最容易产生聚集效应。

合肥很清楚自己的产业基础,知道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企业入驻,何种产业链既符合国家战略政策发展方向,又能最大程度上拉动GDP和就业。

从产业和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引入的家电、半导体、芯片、新能源 汽车 ,都符合其城市特点。

况且,合肥不止是思路超前,其实合肥的天赋也并不差。

强大的教育优势和高校资源,帮助合肥培养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合肥有全国知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中科院有众多研究所设在合肥,包括人工可控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实验室,中国声谷。这种 科技 区位优势促进了企业创新。

在我看来,合肥最成功的一次投资,不是京东方,不是合肥长鑫,也不是蔚来,而是中科大。

1969年,中央颁发《关于高等院校下放的通知》,把13所北京地区高校,下放到全国其他地区。其中,就有中国 科技 大学(中科大)。中科大先后联系了多个省市,都被婉拒。

眼看着堂堂中科大,就要没有落脚之地。此时,时任安徽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说,来安徽吧,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于是中科大落户合肥。

合肥人民为中科大这笔投资,同样贡献良多。

一开始没有教学楼,合肥师范学院就把教学楼腾出来给中科大;为了适应北方学生的生活,中科大专门铺设了供暖设施。

80年代供电紧张,合肥表示政府可以停电,中科大不行,于是中科大有了专线。

2012年中科大要扩建,又是合肥大学腾出了土地。

而40多年后,人才,成为了合肥的第一桶金,也是最丰厚的一笔投资回报。

此外, 合肥还有优秀的交通区位。

长三角往西拓展后,合肥成为地域性中心城,随着中部城市不断崛起,合肥领先的 科技 实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当之无愧成为中部核心。

04

曾经有一位百度贴吧吧友,在一个《中国城市发展大会》的帖子里,把合肥称作霸都。他说,合,兼并天下之意。肥,海纳百川之实。合肥二字颇为霸气,故称之为霸都。

有人说风投之王合肥的秘诀是敢赌,我觉得应该是霸气,是对于未来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有明确判断,因此带来信心。

但合肥的成功,绝不是单纯地拿钱上牌桌押注,而是很早就开始研究,做足前期调查功课,平衡内外部条件后,才最终做出决策。

在我看来,合肥模式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无论是合肥,还是产业发展的很好,找到自身优势的杭州、苏州、成都等城市,它们的成功都有一些普遍规律。

一是政府领导必须开明,办事高效,勇于尝试。

二是拿出真金白银来招商引资,无论是提供税收优惠、厂房补助还是直接入股被投资企业。

三是在产业战略大方向上不出错,判断正确。

这三条,看似简单,但要知道曾经的深圳、上海浦东有多难学习,现在的合肥就有多难模仿。

最后,我想套用丘吉尔的一句话:

「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这是开始的结束。」

愿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多一些合肥这样的思考者,多一些合肥这样的实干者。

参考资料:

1.合肥被称为最牛风投,GP和LP怎么看 投资界

2.解码“最强风投城市”:为何偏偏是合肥 澎湃新闻

3.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重庆7年缔造的传奇

4.全球每10台笔记本电脑,有2.5台是“重庆造”

富士康和和硕都是台资企业,经营范围都是电子产品。

相关介绍:

1、富士康: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1974年成立于中国台湾省台北市,1988年投资中国大陆,是专业生产3C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全球第一大代工厂商),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专业制造商,拥有120余万员工及全球顶尖IT客户群。

2、和硕:

2008年从华硕母公司分离出来。主要从事代工业务。和硕似乎是初来乍到,但这家台北公司与苹果有很深的渊源,早在10多年前,这家公司的前身曾在烛光下为苹果包装电脑。

扩展资料

和硕2012年开始生产iPad Mini,但是一些知情人士说,由于和硕的生产效率较低,其产量赶不上最初的计划,最终富士康承担了大部分的生产任务。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派驻机构,全球布局策略为“两地研发、三区设计制造、全球组装交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士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397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