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的红黄蓝三原色、光的红绿蓝三原色、印刷的青品黄黑四原色的区别?

颜料的红黄蓝三原色、光的红绿蓝三原色、印刷的青品黄黑四原色的区别?,第1张

颜料的红黄蓝三原色在美术上定义为颜色的三基色CMY色彩模式,红黄蓝是不准确的,准确的颜料三原色应该是C(青绿Cyan) ,M(品红Magenta),Y(黄 Yellow),彩色印刷品就是以黄、品红、青三种油墨加黑油墨印刷的。

光的红绿蓝三原色在美术上定义为颜色的三原色,是属于RGB色彩模式,RGB色彩模式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

印刷的青品黄黑四原色是属于 CMYK色彩模式,C(青绿Cyan) ,M(品红Magenta),Y(黄 Yellow),K(Black) ,是印刷四分色模式 。CMYK色彩模式的原理就在CMY色彩模式上增加了一版黑色。

宇宙起源时就只有一种颜色,原因是宇宙各部位的密度相等,没有运动存在,后来有了运动,也就产生了颜色的多元化!!!

颜色的形成简单的说就是擦与混的过程.

擦指的是通过擦的过程,给物体造成中空,也就是把物体无限薄化中空,看到的颜色与眼睛的精度有关.

混指的就是把擦好的颜色与原来的颜色相混,使颜色密度不同,使眼睛产生误差(即眼睛相消与相叠不同密度的颜色,也可以无限循环这个过程),看到的颜色也与眼睛的精度有关,

就这样可以产生人类所说的三原色,也就产生无数种颜色.眼睛精度与眼睛接受的物体哪部分颜色信息有关,也就有了色盲这种病.

颜色起源The Origins of Color

光 与 颜 色

宇宙之中只有两种东西

会发光的

不会发光的

发光物质

颜色由所发出的光决定。

不发光物质

必须外来光源的照射才有颜色。一个非发光物质的颜色取决於光源;同样的东西在不同光源照射下会显现不同颜色。

可见光—波长介於400(紫) ~ 800(红) 奈米的光。

紫外光—波长介於20 ~ 400奈米的光。

透明体—颜色由吸收后剩下来穿透的光决定。

不透明体—颜色由吸收后剩下来反射的光决定。

半透明体—颜色由吸收后剩下来穿透或反射的光决定。

原色与互补色

原色(primary color)—不能由其他原色合成。

互补色(complimentary color)—两种合起来是白色。

色轮(color wheel)—表示原色与互补色的关系。

课本说的: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光的三原色

红(R)、绿(G)、蓝(B)

加的三原色

Green + Blue = Cyan(青或蓝绿, C)

Blue + Red = Magenta(洋红或紫红, M)

Red + Green = Yellow(黄, Y)

Red + Green + Blue = White(白, W)

青、洋红、黄光称为光的三次色,三次色相加也可以形成白光 

C + M + Y = (G + B) + (B + R) + (R + G) = 2(R + G + B) = 2W

光的互补色

两色光相加组成白光则为互补色

R + C = R + (G + B) = W

G + M = G + (B + R) = W

B + Y = Y + (R + G) = W 

因此红与青、绿与洋红、蓝与黄色光为互补色光。

以上这些关系可用一个色轮来表示,互补色光在色轮上遥遥相对。

颜料的三原色

青(cyan)、洋红(magenta)、黄(yellow)

减的三原色—非发光体的颜色是由外来光源被吸收后所剩下来的光来决定,因此不能用加法混色而必须用减法混色。

 例如白光照射在某一物体后红光被吸收了,则它所反射或穿透的光剩下绿光及蓝光,进入眼睛刺激蓝、绿椎状神经,脑子把它解读为青色。

 例如白光照射在某一物体后红光被吸收了,则它所反射或穿透的光剩下绿光及蓝光,进入眼睛刺激绿、蓝椎状神经,脑子把它解读为青色。

White – Red = (R + G + B) – R

= G + B = Cyan(C,青颜料)

White – Green = (R + G + B) – G

= R + B = Magenta(M,洋红颜料)

White – Blue = (R + G + B) – B

= R + G = Yellow(Y,黄颜料)

 因此颜料的三原色是青、洋红、黄,称为减的原色,而青、洋红、黄三色有时称为负红、负绿、负蓝。

 混合青、洋红、黄三种颜料会得到黑色。

C + M + Y = W – R – G – B

= 0(Black, K, 黑色)

 红、绿、蓝称为颜色的三次色,三次色混合也会得到黑色。

W – (G + B) – (R + B) – (R + G)

= W – 2(R + G + W) = W – 2W = K

这边不会有负W的问题,因为光线被吸收完了就是黑色。

颜料的互补色

黄及蓝、洋红及绿、青及红混合也会得到黑色,因此为互补色。

例如黄及蓝混合:

W – B – (R + G) = W – W = K

四色印刷及六色印刷

彩色喷墨印表机就是利用青、洋红、黄三种染料,通常放在同一个墨水匣内,但是因为这三种染料相加只产生棕黑色,因此另外有一个独立的黑色(black, K)墨水匣,这种方法称为CMYK四色印刷。

六色印刷:在CMYK之外加上浅青色(light cyan, Lc)及浅洋红色(light magenta, Lm)。

颜色起源—物理学的

色散(dispersion)—彩虹

散射(scattering)—蓝天

干涉(interference)—肥皂泡

绕射(diffraction)—光栅

颜色起源—化学的

有机染料(organic dyes)—牛仔裤

过渡金属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铜绿

过渡金属不纯物(transition metal impurities)—红宝石

颜色中心(color centers)—石英宝石

电子跳跃(electron hoppings)—愚人金

金属与合金(metals and alloys)—黄金、红铜

纯半导体(pure semiconductors)—朱砂

Doped半导体(doped semiconductors)—钻石

颜色是物理性质吗?

色 散

色散现象

约在1666年,牛顿发现一束白光(如太阳光)通过三稜镜后会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彩。

这是因为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在玻璃的折射率不同所致,称为色散现象。n = f()

n紫 > n靛 > n蓝 > n绿 > n黄 > n橙 > n红

折射率也因物质而异。在普通玻璃中 n(蓝) = 1.512 而 n(红) = 1.498,差异虽然只有0.014,但已足够把不同色光分开。

虹与霓

虹—两次色散及一次反射,与入射阳光成41(紫) ~ 43(红)度角,红色在上。

霓—两次色散及两次反射,与入射阳光成50(红) ~ 54(紫) 度角,红色在下。

散 射

 吸收 vs. 散射

原子或分子受到光的照射后如果能阶差与入射光能量相等,原子或分子有可能(但不必然会)吸收入射光。

如果能阶差与入射光能量不相等,原子或分子会将入射光向四面八方散射。

 

如果粒子的直径远比入射光波长大的话,所有入射光不管其波长长短,被散射的机会相同,因此散射光与入射光同色。例如雾、蒸气、细雾及空中的云。

如果粒子的直径比入射光波长小的话,被散射的机会就与其波长有关系,大致上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阳光中波长短的紫光较红光容易被空气中的分子(主要是氮及氧)散射,大约是(700/400)4 = 9.4倍。例如蓝天和夕阳。

干 涉

干涉

干涉—两个或以上的波相会时引发的干扰现象。

相长干涉—合并的波振幅大於原来的波。

相消干涉—合并的波振幅小於原来的波。

著名的双狭缝实验即是一个波经过两个狭缝造成两个波的干涉现象,在狭缝之后形成明(相长干涉)暗(相消干涉)相间的条纹。

红、蓝、绿是光三原色,而红、黄、蓝是色彩三原色。它们都能通过调配制造出各种色彩,然而其中的原理是不同的。

翻开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五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书中对“三原色”是这样阐述的:“千百种色彩,都可以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出来,而任何其它颜色,都调不出这三种色彩。它们是色彩王国的老祖宗,称为三原色。”

我们知道光是一种具有一定波长、频率的波,因此三原色光分别是三种不同的波:红光波长在700纳米左右,绿光在545纳米左右,蓝光在435纳米左右。它们被称做三原色是因为,任何颜色的光混合也无法调配这三种光的效果,而这三种以外的光都可以通过原色光调配而成。例如,红色、绿色混合就能形成黄色的效果。但是有人认为两种波的叠加并不会形成第三种波,因此红光和绿光混合并不是生成了黄光,而是人眼对这种混合光的感觉近似于波长在570~575纳米的黄光。就像我们所说的白光(自然光),其实是各种波长的可见光的混合效果在我们眼中的反映。光的三原色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为定义出来的,这是因为人的眼睛中只有红、绿、蓝三色的感色细胞。我们说这些细胞感红、感绿、感蓝,其实是指感红细胞对波长较长的光(红光)敏感,对其他波长的光不敏感。人感受颜色正像数码相机拍照一样,通过大脑处理视网膜上感色细胞对一定波长的光产生的数据,通过分析红、绿、蓝的比例而产生颜色感觉。

我们在美术课上所说的每一种颜色,都是反射它自身颜色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可见光线的物质。红、黄、蓝三原色也是如此,并且这些颜料通过不同比例的混合能调配各种色彩。有趣的是三原色光叠加产生的效果是白色(白光),而三原色颜料混合调出的颜色是可以吸收所有可见光的黑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402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