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早的沪市上市公司之一,公司主要从事智能电表芯片的设计研发业务,面向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生产和销售智能计量芯片。同时,公司在摄像头模组、显示屏模组、高端及便携式医疗设备、工控设备及各类通用的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尝试做出突破。
由于客户稳定,市场空间固定,上市20多年以来,公司的营收规模一直在10亿元以下,净利润极少突破1亿元,甚至部分年份略有亏损。但2019年突然业绩翻番,净利润超过2.43亿元。
笔者在分析了该公司的财务数据后,发现早在去年,公司就在为业绩暴增做准备。
2019年8月,上海贝岭发布了一则会计政策变动的公告,称公司自2019年1月1日起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因为并非年报季,对年报的影响要在半年之后,所以这个消息当时被大部分投资者忽略了。而年报发布后,会计政策变动的影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净利润里的水分
半年之后,公司发布了2019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 8.79亿元,较上年增长 12.02%;实现净利润 2.43亿元,较上年1.03亿元相比增长 57.56%。
对于利润增幅远大于营业收入增幅的理由,公司在年报里解释,增长原因主要系公司IC设计业务较同期增长所致。
这个原因其实很牵强,事实上,公司业绩增速暴涨的主要原因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类收益是评估增值所致,并非真实经营业务改善所致,也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入。
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带来的公允价值收益7500万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来自持有的A股华鑫股份和新洁能(暂未上市)股票的浮盈;二是投资性房地产带来的公允价值收益1797万元。
二者合计接近1亿元,再加上3900万的投资收益,简单计算,公司超过一半的净利润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
二、投资性房地产是如何"制造"利润的
投资性房地产的影响有两个方面,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折旧,均能对净利润造成直接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是如何影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折旧的呢?
这要从这个项目的会计处理方式说起,根据会计准则,用于出租或出售的房产,需要计入投资性房地产项目核算,采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
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计提折旧的方式,一种和普通的固定资产相同,每月计提折旧,对财务报表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叫做成本计量模式;另一种是不提折旧,出具年报的时候按照公允价值(市场价)入账,高于或者低于入账价值的部分,就成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种叫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准则还规定,成本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可以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反之不可以。这个会计政策的变化,是一次性不可逆的。
需要说明的是,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规范房地产企业和房屋出租企业的财务核算质量,避免因为库存房产较多导致计提大量折旧从而利润不实。
结果很多非房地产企业打着有出租、出售业务的幌子,把一部分房地产转入投资性房地产,尤其是采纳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现了修饰利润的效果。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违反会计准则,但很显然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核算行为。
所谓公允价值,通常是指市场价,当然这个市场价不是企业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由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确认的。
由于房地产大部分时间是增值的,而且大多数评估机构也是可控的,所以公允价值模式有两个明显的优点:一是不用计提折旧,减少对利润的影响幅度;二是出具年报的时候评估增值,合法"虚增"利润。
也就是说,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除了增加了1797万元的评估增值带来的利润外,还少计提了大约1000万元的折旧,对利润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投资收益
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出售部分股权,获得了4581万元的投资收益。
对比公司的历年财报,发现公司在20年前就持有大量的股权,并且会择机售出。在旧的会计准则核算体系下,这部分股权投资放在长期股权投资,随着新准则的实施,转移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和交易性金融资产。
最近几年来看,2017年、2014年扣非净利润亏损或者比较低的年份,公司出售了一部分股权,来换取一定的投资收益确保利润曲线比较平滑。
四、优异的财报数据
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账面现金超过14亿,除了1.93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还购买了1.93亿的理财产品(计入其他流动资产项目),现金储备充足,账面没有任何长短期借款。利润表显示,全年利息费用为-5273万元,存款利息收入不菲。现金流量表显示,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1.35亿,资金周转优异。
从资产负债构成看,公司账面目前存在的唯一风险是4.56亿元的商誉。这部分商誉来自并购的子公司锐能微,2019年锐能微净利润565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1.75%,从经营情况看,该子公司商誉暴雷的风险不大。
因此,让人困惑的是,公司在2019年财务指标比较优秀的情况下,非净利润也并不算差,已经超过上年的净利润,为何要苦心积虑的增加这么多利润呢?
2019年的净利润和历年来的净利润相比,格外的不正常。
五、大股东资金链面临崩溃
笔者认为,公司千方百计修饰利润,甚至修订会计政策来增加利润的原因,和大股东有关。尤其是分红和股权质押,透露出了大股东存在的问题。
1、分红
2020年4月,公司公告进行分红,预计派发现金股利7742万元。经过各项调整后,2019年账面净利润2.43亿元,分红占净利润的比例大约32%,这是看起来很正常的比例。
但是如果不在会计政策和非经常性损益方面做文章,那么公司如果按照同金额派发现金股利,那么占净利润的比例就超过60%以上,非常不合理。
努力高额分红的目的又是为何呢?是为了回报广大中小投资者,还是反哺大股东?
从持股比例来看,公司第一大股东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5.43%,华大半导体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就是说,这部分现金分红,起码有四分之一进了中国电子的腰包。
虽然比例不是很高,但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大股东的燃眉之急。
大股东出了什么事?
2、股权质押
Wind显示,作为中国电子全资子公司的华大半导体还将手里33.50%上海贝岭的股权进行了质押。
3、同门兄弟深 科技
上海贝岭不是中国电子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经营比较好的子公司还有深 科技 。
Wind显示,中国电子同样也对手里深 科技 31.03%的股权进行了质押。
通常来说,这个比例的风险并不算太高,但是这是公司第一次股权质押,况且,大股东是一家央企。
除了股权质押,还有减持。6月30日深 科技 临时公告显示,第一大股东中国电子信减持了63,681,085股,比例为4.33%。
大股东持股比例从43.51%变为39.18%,虽然这次减持不会改变大股东的实际地位,但减持比例并不算低。
4、中国电子的困境
央企进行股权质押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像两桶油之类的央企,就算在市场形势极差的情况下,亏得一塌糊涂时,也不会股权质押。
为什么央企会股权质押呢?
那就要从大股东近期的业绩情况来说了,中国电子控股14家上市公司,但集团并未整体上市,所以按常理很难看到它的报表。
结果,中国电子发行了债券,根据发债规则,该集团公司披露了近期财报。财报让我们大跌眼镜,几乎和当年三安集团发债暴雷如出一辙。
2019年,中国电子巨亏30亿。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长短期借款接近1000亿,公司资金周转极为困难。利润表显示,2019年利息支出超过51亿… …
中国电子的财报数据让我们豁然开朗,正是大股东经营困难,资金捉襟见肘,才不得不让旗下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修饰利润,甚至通过蹭概念的方式进行市值管理,并在高位减持套现。
从长远看,大股东的财务状况堪忧,终将会影响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侵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各种利益输送行为。
苏州晶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06月10日,法定代表人:王蔚,注册资本:65,321.23元,地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汀兰巷29号。
公司经营状况:
苏州晶方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处于开业状态,公司在A股板块上市,招投标项目3项。
建议重点关注:
爱企查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11月26日,该公司存在:「自身风险」信息21条,涉及“股权质押”等。
以上信息来源于「爱企查APP」,想查看该企业的详细信息,了解其最新情况,可以直接【打开爱企查APP】
中华网 财经 7号院紫荆工作室出品 文|钰开
最近市场很热闹,各路大神奔走相告“大牛市来了”。目前涨势是“疯牛”特征,但“疯牛”的问题是不可持续,后面的风险不容小觑。市场理性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清其上涨的底层逻辑,都将其比作2014年、甚至比作2005年,真的如此吗? 我们有必要从底层逻辑出发,认认真真的看看这波“吃肉”行情的“来龙”以及将要到来的“去脉”,不能雾里看花,否则到口的“肉”化为乌有。
此次行情的“来龙”底层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来了一波刺激行情
很多业内专家将这次指数大涨比作2014年,实际这次的“牛市论”与2019年年初的“牛市论”如出一辙,而从2019年4月之后就开始了一路下跌,“牛市论”也就不再提及。
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2019年的行情:
2019年全年,上证综指累计上涨22%,万得全A指数上涨33%,上证50指数和创业板指更是涨幅高达40%多。 第一阶段: 从年初到4月中旬,市场在政策宽松和社融大幅超预期的“ 宽信用 ”环境中大幅上涨,大金融、金融 科技 持续暴涨,多数翻倍。政策减税利好进一步刺激市场:深化增值税改革,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随后上证综指反复震荡走高达到3288点年内最高点。 第二阶段: 从4月中旬起到6月初,4月19日政治局会议精神让 政策预期从宽松转向了中性, 市场高位开始调整, 叠加5月初中美贸易摩擦风波再起,市场出现了深度调整。 2019年5月6日(周一), 上证综指大跌5.6%。
2020年与2019年的“牛市论”皆因“大金融”暴涨开启,而半导体与医药板块的走牛,从来没有发出大牛市的声音,就好像是人工智能设置好了程序一样,只要券商或金融 科技 连续涨停,就有声音发出“大牛市”来了的“语音感应”。半导体板块从2019年就开启了结构牛市上涨,到目前很多优质个股(大基金投资)都已经翻倍,而今年因受疫情影响相关的医药与疫苗也走出了结构牛,多家股价翻倍,投资者获利颇丰。
这波行情上涨并不是说要开启全面牛市,从目前国内与国际形势来看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 其底层逻辑紫荆君给出三条核心原因仅供参考 : 第一、 我国防疫功效显著,美国防疫节节败退,但其资本市场确强劲反d (以道琼斯指数为例,反d幅度高达50%左右) ,所以我们A股本身具有强烈补涨需求。 第二、 全球货币宽松,大开印钞机,货币供给急速上升,资本要跑赢CPI就要去主动拥抱资产,从而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性房价再次不断上涨,而进入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复苏所起到的作用要绝对优于流入房地产,这是显而易见的, 上市公司需要直接融资输血,要挺过寒冬,7、8月解禁市值将创下近10年以来第四高水平,其中科创板解禁市值占流通市值比例较高, 面临较大的抛售压力。
从这个角度资本市场得到溢出资金的配置,出现短期刺激性行情也是符合预期的 。 第三、 国内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监管角度资本市场需要做高安全垫。 国内: 经济复苏一波三折,洪水汛期导致部分地区停工停产,道路、水路不通,物流受阻; 国际:1) 美国大选黑天鹅正在飞来; 2) 美国、巴西、印度疫情还在不断蔓延 3) 中美博弈可能进入新一轮升级。至两会之后,上证综指就在2800附近震荡,终上所述信息,如此多黑天鹅事件,一旦出现超预期的恶性事件,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上证在2800点的位置能扛得住吗?如果跌到2500点左右,将会产生股权质押等一系列系统性风险问题,所以市场需要未雨绸,需要提升安全垫高度,以应对可以预见的较大风险。
这波行情的“去脉”怎样?这些风险不可不察
去脉一:首先行情来的快,持续性就差,退潮的时候恐有大幅波动风险。
A股资本市场成也流动性,败也流动性。紫荆君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流动性蕴藏的风险。
其一: 现在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各国都在货币宽松,但是增加的货币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入经济循环,更多是应该对当下经济骤然下跌所引起的债务和资产价格问题,也就是最大程度的维系债务链条。我国一季度、二季度 社会 融资规模增量达到了近80%以上(如上图)。这是应对新冠疫情的非常规手段,不是常态措施,所以不久的将来,这些非常规手段是会逐步退出的(美国也是如此),可以预见当上证指数达到高位的某个临界值的时候,市场会从异常宽松重新进入以往常态,到那个时候短期就被看成了“紧缩”,市场自然可能会出现大幅回落。
其二: 目前还不到全面大牛市的周期,当下阶段实体经济依然非常脆弱,刚刚步入修复阶段,但是真正的复苏还在初期,很多第三产业依然门可罗雀,在叠加洪水泛滥,受灾群众多达3000多万,很多行业的消费需求再次受阻。所以这个时候,资本要首先进入 社会 ,进入实体经济,当经济真正的开始全面复苏,创造出财富的时候,经济从复苏阶段要开始进入刺激经济阶段,利率再次走高,资本自然开始溢出实体经济,进入股市等虚拟经济( 这是 健康 的,正常的投资周期逻辑,一旦反常就会出现急涨急跌,形不成气候 )。反之会怎么样呢?如果资本市场不符合经济复苏周期的情况下被恶意的投机资金过度炒作,造成大牛市的假象,结果就会导致本该流向实体企业的资金,为了追逐暴利,蜂拥而入资本市场,甚至楼市资金、信贷资金、老百姓的存储存款都疯狂入市,其结果就是过渡的脱实向虚,造成本以受到打击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金融泡沫过大,系统性风险急剧恶化。所以当指数一旦达到高位的某个临界点的时候,政策导向就可能出台,给预期降温,紧缩流动性,踩住刹车,让其理性回归;
其三: 第三世界疫情导致的债务状况的恶化( 主要是印度与南美洲 )将使得新兴市场基金份额面临巨额赎回,导致配置在国内市场的外资将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增加。 同时,我们回想到在2019年5月17日,MSCI中国区研究主管魏震在媒体采访中坦言:在MSCI上一轮举行的咨询中,很多国际投资者表示,A股纳入因子如果将来提升至20%以上,仍需解决四大问题: 包括对冲及衍生品缺乏、A股结算周期较短、沪深港通交易假期不同以及缺乏可行有效的综合交易机制。 而目前证监会还没有满足MSCI去年提出的4个要求,所以对于北外资金的流动性要开始持有谨慎态度,当指数与权重涨幅较大,北外资金会分批次开始出逃。
去脉二:估值已经过高,泡沫已经显现,修复行情不久将开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晓目前较少的一部分上涨是良性的,估值与业绩双双提升,属于戴维斯双击;而还有较多的股价上涨属于第二种,只涨估值预期,业绩、资产和ROE等条件在今年并没有跟上股价上涨的步伐,也就是说出现了泡沫化。
如上图,我们对比2019年4月份最高点的整体市盈率与2020年6月的市盈率( 今年的经济开局是大幅低于2019年的 ),可以看出已经出现了泡沫化。板块估值泡沫化明显的行业不久将迎来估值修复走势。
去脉三:国内国际“黑天鹅”事件,有可能重演2019年行情
回顾2019年行情,我们知道2019年后期行情急转直下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美贸易战的升级所导致。那么到了2020年,中美之间不仅存在贸易战,而且可能还会出现多领域的博弈升级。 国内外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中美关系一定会恶化 : 双方在政治、文化(包括留学)等其他方面都有对抗。过去我们贸易伙伴第一是美国,第二欧盟,第三东盟。现在经过新冠疫情之后第一是东盟,第二是欧盟,第三是美国了,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在不断和中国脱钩,目前无法判断会发生怎样的摩擦。
另外,美国大选风险逐渐显现,无论谁当选,企业税率都可能被抬升。这将对2020三季度末至2021年美股盈利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拜登在竞选提案中明确,将提高税收,总目标金额3.2万亿美金,计划将公司所得税从21%提高到28%,将个人所得税从37%提高到39.6%。拜登的政策一定程度的弥合美国的贫富矛盾,加强政府职能。而特朗普当选有助于稳定美股与经济预期( 特朗普对内实施低税收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拜登如果当选大概率会导致美股再次出现巨幅波动,他的执政纲领总体上是对内推行适当的政府干预,增加对大企业和富人的的税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最后,疫情后的3个月中,美联储将资产负债表从4.4万亿美元扩张到了7万亿美元以上,是前所未有的快速扩表,之后是否可以保持快速的扩张节奏,存在不确定性,给四季度带来不确定性。美元指数可能大幅下跌,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的一种主流策略,也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下行压力。
综上所述,讨论牛熊市意义其实并不大,要客观的分析看清其上涨与下跌的底层核心逻辑更为重要,因其决定了投资的节奏与风险把控。客观而讲,A股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了 新经济为主线的结构性牛 ,如果三年或五年后再看,2019年的低点可能就是下一轮大牛市的最低点。所以对于投资者而言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是, 要发掘学习、调研出新经济与避险获益结构牛的轮动方向与节奏,在能够抓住行业成长龙头与价值股的投资者眼里,牛市永远存在。温馨提示:理性保持风控意识,别人贪婪之时,就是该恐惧的时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