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众多科技巨头为何会集聚这个中部省份?

瞭望 | 众多科技巨头为何会集聚这个中部省份?,第1张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引育结合,聚合创新人才,江西聚合政府、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推动以 科技 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应用牵引、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学研合作等为突破口,通过拓宽创新路径加快产业升级

这片红土地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全 社会 的创新活力被激发,更多双创源泉充分涌流,更多双创项目脱颖而出

创新资源并不占优,为什么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能连年进位,成全国唯一连续6年位次前移省份?

地处中部内陆,为什么能在VR、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经济中异军突起?

基础相对薄弱,为什么能涌现出一批“研究院公司”等新型创新创业主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只有坚持创新抢抓“新”机实现跨越赶超。

创新资源禀赋不足的江西,近年来通过不断聚合创新资源深挖发展潜力,拓宽创新路径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发展活力,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江西江铃 汽车 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工作(2月6日摄) 彭昭之摄/本刊

聚合创新资源深挖发展潜力

这是一组让人欣喜的数据:2019年江西省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再前进一位,成全国唯一连续6年位次前移省份;10项重大 科技 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比上年增加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6.4%、12%……

连续进位的背后,是创新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势的江西矢志创新的不懈努力。

江西牢牢抓住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持续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聚合政府、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以 科技 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在南昌小蓝经开区,一个研究院厚积薄发、带动数亿元投资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16年坚守,研发的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 科技 进步奖二等奖。以研究院为依托,总投资5亿元的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项目今年9月在小蓝经开区开工建设,将全面提升江西省在食品领域的科研核心竞争力,支撑引领江西省食品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自2015年以来,江西连续6年大幅增加省级 科技 专项资金,2019年全省 科技 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比2014年提高近1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384.31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列全国第二,中部第一位。

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团队矢志19年研发的硅基蓝光LED(发光二极管)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唯一实现硅衬底LED芯片量产的国家。立足这一世界级技术,如今南昌已形成原材料、芯片、封装、应用的LED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正式在江西赣州挂牌,填补了江西省中科院直属机构的空白。

面对 科技 、人才资源禀赋不足的短板,江西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知名高校,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等一大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江西。

据统计,仅2016年至2019年间,江西省与中科院在本省实施的产业化合作项目就达345项,实现销售收入近240亿元,实现 社会 效益达333亿元。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5年,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共建150家左右高端研发机构,使江西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实力雄厚的高端创新基地集聚区。

平台的作用有多大?在江西鹰潭,当地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共建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标准检测服务。

“曾经为一款智慧路灯控制系统,光去北京检测就花了4个月,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成立后,在本地10天就能搞定。”江西百盈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凤明说,研发提速后,公司窄带物联网智慧路灯控制系统每月销量超过3万套,同比增长50%。

引进一家研究院,200多家企业客户“共享”。走进南昌小蓝经开区,这里的企业有个“共享实验室”。南昌县委书记、小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熊运浪说:“园区内半导体企业但凡有研发需求,都可‘借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的微纳加工平台,包括研发设备和工程师,有效地破解了中小企业缺资金购买设备、研发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

引育结合,聚合创新“第一资源”——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江西扎实推进“双千计划”“青年井冈学者”等重大人才工程,仅在2020年就前后两次面向国内外发布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近万名。2019年度省 科技 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62.71%,35岁以下的占24.17%,平均年龄43岁。

投入1.2亿元推动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佛山陶瓷研究所等大学、科研院所设立流动专家工作站,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科学家+企业家”合作模式,正给萍乡市湘东区带来过去求之而不得的人才要素。

不到一年时间,上海大学江西材料基因组工程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光人率领的团队与当地一家企业共同研发的多项成果进入中试评估阶段,其中“蜂窝泡沫陶瓷VOC催化新材料”中试评估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1/15。

“整合企业需求、专家研究成果,搭建企业与科研团队之间的桥梁,着力破解技术、人才引进难题。”萍乡市湘东区委书记杨博说。目前,湘东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 科技 型中小微企业24家,实施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2项,实施省市 科技 研发专项23项。

一手着眼于“引”,一手着眼于“育”。面向VR产业,江西已有10所院校设置了VR专业方向,超过30所院校设置了VR周边学科;针对区块链产业,江西开设了全国第一所区块链学院;面向大数据产业,江西与阿里巴巴共建江西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江西积极立足产业实际,强化本地基础人才培养,成为继山东、甘肃之后全国第三个、中部唯一一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培育人才就是培育产业。由海外高层次人才王瑀归国创办的孚能 科技 (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从落地到上市的跨越,成为江西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依托孚能 科技 ,赣州正在建设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城,已引进5家整车企业,配套企业上百家。

2018 年10月15日,市民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与智能机器人“小π”进行互动交流 万象摄/本刊

在江西鹰潭举行的2019江西国际移动物联网博览会上,一名小观众和机器人“握手”(2019年7月18日摄) 周密摄/本刊

拓宽创新路径增强发展动力

一年前,HTC把全球教育事业部设在南昌,如今其发布的“VR+教育”系列产品已被全球600余所学校采纳使用。

目前,江西省已集聚了华为、阿里巴巴、高通等VR相关企业350多家,产值由2018年的42亿元快速发展到2019年的120亿元,预计今年可突破200亿元。

不少人纳闷:这些 科技 巨头为何集聚江西?

答案是创新路径!

在聚合创新资源的同时,江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应用牵引、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学研合作等为突破口,通过拓宽创新路径加快产业升级。

以应用牵引为突破口“引凤来栖”——

江西省近年来物联网、VR、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亮点频出,动能转换持续加速,关键在于在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传统路径之外,找到一条利用内陆比较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径:着眼于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广阔应用空间,让企业形成生产链。

“VR是一门新技术,只有不断应用才能加快迭代升级。”HTC全球教育事业部负责人吕云介绍,江西省和南昌市为VR教育开放了大量应用场景。目前,在南昌市红谷滩区的4所小学里,都能看到学生使用5G云VR智慧教室,开展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普及。“我们许多‘VR+教育’产品是在南昌不断成熟、走向世界。”

在鹰潭,当地以打造智慧新城为载体,出台20多项政策,持续推动智慧水表、智慧净水器等物联网新产品全域一体化应用,试点一批、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目前已有多个百万量级物联网应用走向全国市场。当地已有物联网企业近260家,物联网核心及关联产业产值今年有望突破700亿元。

全省首家“5G+数字工厂”一期全面建成;浪潮、京东、科大讯飞、泰豪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纷纷落户……今年以来,赣西小城新余将疫情冲击转化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动力,实现逆势开局,走出了一条数字产业发展新路。

“推动城市级应用场景,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新余市市长犹王莹介绍,当地正在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建设,打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的“数字新城”体系,开发上线更多的城市级应用场景。

今年1 5月,江西VR、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类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572.8%。江西省工信厅厅长杨贵平表示,强化应用牵引,全面开放应用市场,支持入赣企业打造标杆项目和爆款产品,不断培育市场,壮大市场主体。

以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为突破口“打通梗阻”——

抱团攻关,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百余项,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累计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去年,国务院第七督查组在走访企业时发现,江西上百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股份制研发公司——“ 科技 协同创新体”,正为江西创新驱动发展装上新引擎。

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西制定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设立了42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已攻克上百项行业关键技术。

江西鑫凯顺 科技 协同创新有限公司整合产业链上铜加工装备、铜棒排生产、工模具设计等三家生产企业的研发资源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科技 协同创新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对原有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公司董事长包健说:“通过协同创新,母公司主业实现了从传统铜加工设备制造转型为物联网铜加工服务,公司智能化改造后,所有股东公司现在吨材生产成本下降了两三百元。”

10月10日,赣湘产业园电子元件PCB项目研讨会暨宇柏林产业园奠基仪式在萍乡市上栗县赣湘合作产业园举行。宇柏林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将实现高精密多层线路板规模化生产,有效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的联动发展,为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上栗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丰达兴、联锦成、伍子醉等一批 科技 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有力地助推全县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特别是今年面对疫情冲击和花炮企业退出双重挑战,上半年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考核结果首次迈入全省前三十,连续三年稳居全市县区工业园之首,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逆势上扬。

上栗县委书记肖妮娜说,紧盯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县里引导园区重点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开展项目研发,破解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裂变升级。

“比起过去单打独斗搞科研,集中优势协同攻关,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企业在产业链上技术相互关联,成果共享,应用各取所需,大幅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江西省 科技 厅重大专项处相关负责人说。

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江西近年来着眼破解高校科研滞后市场需求难题,创新政策供给,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全省高校400多项重大 科技 成果就地转化,为全省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航空等重点产业注入新动能。

今年2月11日,一款由华东交通大学汤文亮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营运人员车辆疫情防控综合管理系统”快速上线。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自动监测、大数据等新技术智能监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应急应变能力?汤文亮说,这种市场敏感性是长期训练出来的结果。早在3年前,学校就与企业组建智慧交通联合研究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感知市场,市场要什么研究什么。近3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累计完成企业横向课题共计100余项。

“江西着力推动 科技 人员走出高校、走出实验室。”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说,江西近年持续开展“千名博士教授进千企”专项行动,在全省高校选派1000名博士或教授,深入1000家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改造等服务。

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陶瓷花瓶(2018年7月26日摄) 万象摄/本刊

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发展活力

不久前,2020中国·江西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在南昌落下帷幕。自8月启动以来,大赛得到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广泛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2个创新创业项目踊跃报名,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占比超过55%。

经过海选初审、远程视频选拔赛、重点项目考察、半决赛等赛程的层层筛选,最终20个优质项目晋级总决赛。获奖项目落地南昌后,最高可获得20万元现金奖励及600万元的项目资助。

江西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 社会 创新活力,让更多双创源泉充分涌流,让更多双创项目脱颖而出,持续助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江西着力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科技 担保、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首台(套)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企业创新激励。

客户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每天12万把化妆刷发往世界各地……即便受疫情影响,江西魅丝蔻化妆用品公司今年1 8月的销售额仍实现40%的逆势增长。公司董事长江期胜说:“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创新保鲜。”

平均每两天出1款新品,每个月内申请外观设计专利5项……江期胜说,疫情之下企业订单不降反升,这是企业以线上驱动线下、坚持长期创新的结果。

江西江南新材料 科技 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印刷线路板专用材料,是医疗器械企业的关键上游企业之一。在鹰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助下,该企业在复工之初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贷款1500万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的贷款让公司产能恢复很快,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公司总经理徐一特说。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为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江西着力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积极稳妥推动科研院所的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鼓励应用型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引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试点产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有4项自主立项产业化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市场估值千亿元。

创新资源并不突出的上饶,凭什么吸引高端研发平台落户?答案是体制创新。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龙小燕说,之所以选择上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通过创新,解决了研究院的身份,方便研究院与相关高校、医院进行科研合作,进行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

江西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让全 社会 创新创业的激情迸发。

走进广信区大业东方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的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声隆隆,工人们正紧张地赶制一批光学玻璃镜片订单产品。

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玻璃制品、玻璃材料、光学元件、镜头、光学仪器以及光学设备的线下及线上销售企业。“孵化基地设施齐全,服务到位,企业要进来,相当于拎包入驻,非常适合我们这类初创型公司。还能享受房租、水电等补贴,既减轻了负担,更增加了我们创业的信心。”公司负责人周小飞介绍,公司前几年一直租用民房进行生产,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急需扩大产能。2019年公司入驻孵化基地,在基地租了一栋四层厂房,招了40多名员工,当年就实现产值500多万元,企业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这个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像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样的小微企业还有40余家,产业类型涉及服装鞋帽、化妆日用品、光学、家具床垫、电商服务、电商平台等,一批新时代的创客们在孵化基地实现了创业梦。

目前江西全省共培育39个省级、7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入驻小微企业5959户。今年1月至8月,江西省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0万个,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同比增长42.5%和33.2%。

“创”领江西,“赣”出精彩。

江西,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放眼未来,开放的江西拥抱创新创业者,活力的江西成就创新创业者!

什么牌子的新能源 汽车 电池比较好? 现在口碑最好的要数特斯拉 汽车 里的18650松下锂电最好了。 1 因为特斯拉Model 3电池里面的钴含量大幅下降了,(钴能提升导电性和倍率性能作用)提升了镍含量(镍能提升能量密度)所以这款电池还是倾向于高能量密度。特斯拉首先考虑到了热稳定保护。2 特斯拉电动车拥有85KWh,达400V直流,整个电池板重900公斤,由7104节松下18650锂电组成。 共由16组,每组444节、每74节一个并联组成,其组装科学,工艺精良,保险防热步步到位,每节电池都焊接了精美优良的保险丝。 其牢固性相当大,从楼上扔下也不分离。 3 特斯拉好在对电池的管理搞得好,因冷却设计科学相邻电池的湿度为2度、就因为把住了温度关,它就对延长电池寿命,增加续航能力提供了供障,这也是它优于其它电池组的重点选择。 谢谢你的阅读 ! 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力神等几个品牌,其中比亚迪电池自用,宁德时代占据绝对优势,他与比亚迪占据市场份额的70%左右,孚能今天增长最快,最显眼,从技术路线上看,主要分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差不多一半 汽车 用磷酸铁锂,一半用三元(镍钴锰),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做的最早最成熟,早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推广城市交通中的出租车,后来慢慢进去乘用车,近两年技术路线开始转向三元,因为国家补贴造成的,补贴要求容量密度挂钩,磷酸铁锂做不过三元,今年三元材料电池会超过磷酸铁锂。 你好,我个人推荐比亚迪前不久,比亚迪在新车发布会上对外宣布采用自主研发IGBT功率器件。作为 汽车 动力系统的“CPU”, 汽车 IGBT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 IGBT作为新能源 汽车 的“CPU”,对于新能源 汽车 来说至关重要,而比亚迪自主研发IGBT器件突破国外技术垄断,使得比亚迪新能源 汽车 的核心半导体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成为继DM技术、全新e平台之外,比亚迪新能源 汽车 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比亚迪现已拥有国内首个 汽车 IGBT全产业链,包括IGBT芯片设计、晶圆制造、模块封装,仿真测试以及整车测试。 如今,我国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达180万辆,连续三年全球产销第一。其中,比亚迪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纯电动大客车销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我国从 汽车 大国走向 汽车 强国的过程中,电动 汽车 关键技术的突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拥有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我支持比亚迪! 目前主流的有两种电池。一种是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最好,但能量密度小一种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三元锂电池安全性差,容易起火,但能量密度高。没有最好的,要看怎么应用,像比亚迪大车用铁电池,小车用三元电池。 华太电池。 1块钱四节 便宜…… 特斯拉好不好,价在那了。国产的?敢说保十年,结果5年后充一次电跑佰八十公里,换电池吧5.6万换不起。 国内最好的宁德时代啊,独角兽。 国际范围,特斯拉的松下最好。三星,LG的也很赞,,, 不过在天朝,必须用国产电池才能获得补贴。很好奇特斯拉国产会怎么办?是政策调整还是松下电池国产?拭目以待松下的电池。 雅迪啊,艾玛之类的都不错。 超威!我的雅迪都骑了五年,充完电还能跑个三十来公里

1、工信部将有序放开新能源 汽车 代工生产

在5月25日举行的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中,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4月当月的新能源 汽车 生产能力已经基本上达到了去年同期水平,对未来的发展我们还是充满信心。”苗圩透露,下一步将主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供给侧,一个是需求侧,还有一个是使用侧。

在供给侧,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有序放开新能源 汽车 代工生产,同时对有检测能力的企业,实行自检自证,减少重复检测。另外,对于研发创新型新能源 汽车 企业,实行品牌授权试点。

在需求侧,除了落实好上述财税支持政策之外,还将鼓励换电模式的发展,鼓励地方在公共服务领域更多使用新能源 汽车 ,比如执法车、物流车、环卫车、公交车、出租车等等,以此扩大新能源 汽车 的需求。

在使用侧,工信部将继续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类充换电设施实现互联互通。

点评:像一汽集团这样手握多个资质的国企,通过转让经营不善的子公司的资质成功甩掉包袱,而很多造车新势力为了一纸生产资质付出了好几亿元的代价,以至于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不知道苗部长怎么看这个现象?

2、 比亚迪半导体引入14位投资者

5月26日,比亚迪公布,其控股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获14位投资者合共增资19亿元,在增资扩股后持有其20.2126%股权。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中金资本及国投创新等旗下基金。

该公司将持有比亚迪半导体增资扩股后约78.4548%。增资款项全部用于主营业务,包括补充运营资本、购买资产、雇佣人员和研发,以及投资方认可的其他用途。

比亚迪半导体是国内自主可控的车规级IGBT领导厂商。同时,比亚迪半导体生产的IGBT产品在工业领域亦有广泛应用。未来,比亚迪半导体将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同步推动工业、消费等领域的半导体发展,致力于成长为高效、智能、集成的新型半导体供应商。

点评:半导体在新能源 汽车 和工业领域有广泛应用,比亚迪半导体业务如果能够成功上市,将为其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不仅增加公司的营收,也有助于其成为领先的新能源 汽车 核心部件供应商。

3、蜂巢能源电池获欧美相关标准认证

5月25日,蜂巢能源宣布,其51Ah叠片工艺电芯率先通过UL2580及IEC 62660-3动力电池安全测试,满足美国(UL)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相应标准以及技术要求。至此蜂巢能源电芯获得中国、美国、欧盟等主要国际市场严苛标准的检验认可。

UL 2580测试标准是全球第一个针对电动车辆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标准,被公认是在全球范围内最严苛的认证标准之一,而IEC 62660-3是IEC体系中第一个针对动力锂离子电芯的安全标准,这为建立并完善动力电池的CB安全认证计划奠定了基础。

蜂巢能源此前宣布将斥资20亿欧元在欧洲建设24GWh大型动力电池工厂、配套正极材料工厂和电池技术中心,项目将分两期实施,一期项目建设将于2020年度启动,2022年度建成投产;二期项目将于2025年投产。

点评:蜂巢能源是动力电池领域的后来者,中国很多主机厂都已经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进行了深度绑定,要想撬开市场有一定难度。但欧美车企目前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的电池供应。所以,两条腿走路对于蜂巢能源来说是最优选择。

4、彭博社预测2020年全球NEV销量下降18%

彭博社新能源 财经 预测,202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将同比下滑18%至170万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将会终结电动车连续10年的强劲增长势头。然而燃油车的销量下滑速度更快,同比降幅将达到23%。到2040年,预计电动车在全球乘用车新车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58%,在所有新车销量中占比为31%。

彭博社新能源 财经 首次预测乘用车新车总销量将于2036年达到峰值。此外,在2025年左右,电动车的平均使用寿命和成本将于燃油车齐平,但各个市场实现上述目标的日期差异较大,例如欧洲市场或将在2022年实现,而印度、日本等小型 汽车 市场,或将在2030年后实现这个目标。

点评:今年的欧洲电动 汽车 市场将会是个亮点。昨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刚刚宣布为 汽车 产业增加80亿欧元援助计划,将给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提供7000欧元政府补贴,购买传统内燃机车型也可得到3000欧元补贴。

5、戴姆勒将参与孚能 科技 IPO

5月26日,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戴姆勒集团将参与中国的电池生产商孚能 科技 的IPO,以确保来自该公司的电池供应保持稳定。不过,相关计划尚未最终确定,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孚能 科技 上周获批在科创板上市,计划筹资34.4亿元。

去年,戴姆勒和孚能 科技 达成了一项电池供应协议。孚能 科技 也正在德国建设一家电池工厂。

点评:由于欧洲本土没有大型动力电池企业,为了确保电池供应,欧洲车企纷纷参股中国电池厂商,大众集团计划收购国轩高科股份,戴姆勒计划参与孚能 科技 IPO都是这种思路。

6、特斯拉加快建设上海第二工厂

5月26日,有媒体公布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二期工程的最新航拍视频,通过视频发现工人们已经开始对工厂二期建筑结构进行封顶流程。据了解,上海超级工厂二期工程将主要用于量产Model Y车型。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工程于2019年1月7日举行奠基仪式,同年5月份进入封顶阶段,并于9月份实现车型的量产下线,而二期工程的启动时间为2020年1月7日,虽然因为疫情原因导致中间有较长时间停工,但该工程依然在5月份开始启动了工厂的封顶流程,这似乎预示着二期工程的推进速度甚至比一期工程还快。因此参考工厂一期的建设进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Model Y车型的量产下线时间有可能会提前到今年底。( 汽车 之家)

点评:特斯拉今年的目标是在中国销售15万辆电动车,以目前的进展看,如果只依靠国产Model 3,很难实现这个目标,如果Model Y能够提前下线交付,也许能贡献些销量,即使对今年的销量没有贡献,对明年也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美国工厂停工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63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