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道主要是光刻、刻蚀机、清洗机、离子注入、化学机械平坦等。后道主要有打线、Bonder、FCB、BGA植球、检查、测试等。又分为湿制程和干制程。
湿制程主要是由液体参与的流程,如清洗、电镀等。干制程则与之相反,是没有液体的流程。其实半导体制程大部分是干制程。由于对Low-K材料的要求不断提高,仅仅进行单工程开发评估是不够的。为了达到总体最优化,还需要进行综合评估,以解决多步骤的问题。
扩展资料:
这部分工艺流程是为了在 Si 衬底上实现N型和P型场效应晶体管,与之相对应的是后道(back end of line,BEOL)工艺,后道实际上就是建立若干层的导电金属线,不同层金属线之间由柱状金属相连。
新的集成技术在晶圆衬底上也添加了很多新型功能材料,例如:后道(BEOL)的低介电常数(εr <2.4)绝缘材料,它是多孔的能有效降低后道金属线之间的电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道工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导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道工艺
首先说明一下,半导体中所谓的工艺指得是IC在由设计文件生产成为实体的过程步骤和技术(这是我自己组织的语言,明白是什么意思就成了),比如你所说掺杂、注入、光刻、腐蚀都是现在比较流行也是传统的半导体生产工艺。 而扩展到集成电路上,这个“工艺”一般又多了一层“特征尺寸”的感念,比如人们常说“我这CPU是core2duo,用得是45nm的工艺”。当然现在最先进的工艺已经达到了30nm左右,甚至在实验室中有更低的数值得以实现.至于你说的MOS,CMOS这些东西,我个人认为不能称之为“工艺”,而是电路组成形式。以CMOS为例,它的意思是“互补对称型MOS”,即电路中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反向器(由一个NMOS和一个PMOS构成),--整个电路都是由这种单元组成,因此它是一种电路组成形式。
工艺和电路组成形式的对应关系是:CMOS为单极型工艺(口头上即称为COMS工艺,所以容易产生你的那种误解),是数字电路的代表;TTL电路形式为双极型工艺(口头上就是双极型),是模拟电路的代表。而前面所说的“掺杂、注入、光刻、腐蚀”多用于单极型工艺,双级型也类似但具体还是有些不同的。
die bond,wire bond则是封装工艺。
如果我去回答面试的那几个问题时,我基本上就从“特征尺寸”和工艺流程上说一下。中国大陆现在能做的最小工艺尺寸就是45nm(如INTEL的大连厂)了,要算上台湾的话,基本能做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TCMC和中芯国际),不过知识产权是不是自己的就不好说了。第三个问题我会反问下考官是是指的电路形式还是工艺流程,因为现在有些企业负责的人自己业务都搞得不怎样,问问题也比较奇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