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半导体集成电路单位有很多,以下是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半导体集成电路单位:
石家庄市相当重视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因此发展的很不错,石家庄市政府努力打造石家庄中国半导体光谷,如今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产生了一批资质不错的企业。
下面是石家庄日报的一篇报道:
2015年9月8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协会章程》和《筹备工作报告》,举行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选举中国电科集团13所所长杨克武为会长,河北四方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录,东旭集团总裁李青,中国电科集团13所资审委副主任陈才佳,石家庄市京华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连忠,河北冀雅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贾英杰为副会长,中国电科集团13所产业处副处长李少鹏为秘书长。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北京中关村合作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目前,我市半导体产业具备良好基础,有中电科13所、54所等一批半导体及相关研发生产企业,随着基地建设的逐步推进,将吸引一批测试、材料、装备、智能硬件、电子整机制造企业来我市集聚发展,为半导体行业发展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50家半导体行业相关企业自愿发起成立了市半导体行业协会,旨在搭建行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半导体行业产业和科技人才优势,开展政策宣传、学术信息交流、项目合作、咨询服务,加快我市半导体行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引自《石家庄日报》
正定隆芯半导体开工了。根据相关信息查询显示2022年12月19日正定隆芯半导体开了,员工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正定隆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位于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正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区园博园大街2号22-B4-9,正定隆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一家以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2200万人民币。中国半导体发展自新中国发展以来,积累了数代人的心血。曾经的努力与挫折,既奠定上中国半导体工业的基础,又被先进国家拉大了距离。回头再看这一个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留下的脚印,相信在新的时代,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会有新的发展。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半导体点接触式晶体管,从而开创了人类的硅文明时代。1956年,我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提出了中国也要研究半导体科学,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国家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首先举办了半导体器件短期培训班。请回国的半导体专家黄昆、吴锡九、黄敞、林兰英、王守武、成众志等讲授半导体理论、晶体管制造技术和半导体线路。在五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在北京大学开办了半导体物理专业,共同培养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培养出了第一批著名的教授:北京大学的黄昆、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吉林大学的高鼎三。1957年毕业的第一批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所所长)、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华晶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和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俞忠钰(北方华虹设计公司董事长)。 1957年,北京电子管厂通过还原氧化锗,拉出了锗单晶。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二机部十局第十一所开发锗晶体管。当年,中国相继研制出锗点接触二极管和三极管(即晶体管)。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各自研制发明了半导体集成电路(IC)之后,发展极为迅猛,从SSI(小规模集成电路)起步,经过MSI(中规模集成电路),发展到LSI(大规模集成电路),然后发展到现在的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最近的ULSI(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发展到将来的GSI(甚大规模集成电路),届时单片集成电路集成度将超过10亿个元件。 1959年,天津拉制出硅(Si)单晶。 1960年,中科院在北京建立半导体研究所,同年在河北建立工业性专业化研究所――第十三所(河北半导体研究所)。 1962年,天津拉制出砷化镓单晶(GaAs),为研究制备其他化合物半导体打下了基础。 1962年,我国研究制成硅外延工艺,并开始研究采用照相制版,光刻工艺。 1963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制成硅平面型晶体管。 1964年,河北省半导体研究所研制出硅外延平面型晶体管。 1965年12月,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鉴定会,鉴定了第一批半导体管,并在国内首先鉴定了DTL型(二极管――晶体管逻辑)数字逻辑电路。1966年底,在工厂范围内上海元件五厂鉴定了TTL电路产品。这些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主要以与非门为主,还有与非驱动器、与门、或非门、或门、以及与或非电路等。标志着中国已经制成了自己的小规模集成电路。 1968年,组建国营东光电工厂(878厂)、上海无线电十九厂,至1970年建成投产,形成中国IC产业中的“两霸”。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