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台半导体大型体计算机是?

我国第一台半导体大型体计算机是?,第1张

中国计算50年

——中国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创业历程及领路人

(2006-09-11 16:18:31)

■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高庆狮

编者按: 一转眼,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在《计算机世界》纪念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50年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在这50年里,有太多激动人心的创举出现,也有太多令人黯然的无奈穿过。

几代大师为了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更多人为了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前行奋发图强。为此,我们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高庆狮撰写此文,以纪念过往、庆祝成就,同时也警醒现状、激励未来。

50年风雨之后,为了寻求ICT的融合和计算领域的更大发展,中国正在积极酝酿更好的政策环境。2006年8月29日,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在京召开。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与计算机最邻近领域的数学和物理界的共和国泰斗、世界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钱三强教授,十分关注这一新技术如何在国内发展。

中国诞生计算机

从1951年起,国内外和计算机领域相近的其他领域人才,尤其是从国外回来的教授、工程师和博士,不断转入到该行业中。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在华罗庚领导的中科院数学所和钱三强领导的中科院物理所里,其中包括国际电路网络权威闵乃大教授、在美国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范新弼博士、在丹麦公司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吴几康工程师,以及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夏培肃博士和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士飞博士。

他们积极推动,把发展计算机列入12年发展规划。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到前苏联“取经”,为我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做技术准备。当时的代表团主要成员后来都参加了12年规划。此外,范新弼、夏培肃和蒋士飞也加入规划制定中。在随后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了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等四个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为了迅速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三个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机和第一届计算数学训练班。计算数学训练班的学生有幸听到了刚刚归国的钱学森教授和董铁宝教授讲课。钱学森教授在当时已经是国际控制论的权威专家,而董铁宝教授在美国已经有过3~4年的编程经验,也是当时国内惟一真正接触过计算机的学者。当时我也是学生之一。

钱学森的数学功底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涵盖了我们所学的数学的所有课程,而且运用自如,我们作为北大数学系学生,对此感到十分钦佩。同时,钱学森教授也帮助我们具体了解到,数学如何应用到实际物理世界中。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由七机部张梓昌高级工程师领导研发的中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2500次)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并于1958年交付使用。参与研发的骨干有董占球、王行刚等年轻人。随后,由总参张效祥教授领导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1万次)在1959年也交付使用,骨干有金怡濂,苏东庄,刘锡刚,姚锡珊,周锡令等人。其中,磁心存储器是计算所副研究员范新弼和七机部黄玉珩高级工程师领导完成的。在104机上建立的、由仲萃豪和董韫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则在1961年试验成功(Fortran型)。

国防是首要服务对象

在任何先进国家,计算机的发展首先都是为国防服务,应用于国家战略部署上,中国也不例外。1958年,北京大学张世龙领导包括当时作为学生的王选在内的北大师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研制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北京一号”,并交付空军使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还亲自到北京大学北阁“北京一号”机房参观了该机器。随后,张世龙带领北大师生(包括王选和许卓群在内),立即投入北大自行设计的“红旗”计算机研制工作,当时设定的目标比前苏联专家帮助研制的104机还高,并于1962年试算成功。但是由于搬迁和文革的干扰,搬迁后“红旗”一直没有能够恢复和继续工作。

与此同时,1958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海军系柳克俊的领导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合作,自行设计了“901”海军计算机,并交付海军使用。在海军系康继昌的领导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合作,自行设计的“东风113”空军机载计算机也交付空军使用。随后,柳克俊领导的国产晶体管军用的计算机,也在1961年交付海军使用。

1958年~1962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也前后独立研制成功了一些自行设计、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

1964年,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吴几康、范新弼领导的自行设计119机(通用浮点44二进制位、每秒 5万次)也交付使用,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电子管大型通用计算机,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电子管计算机。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转入晶体管计算机领域,119机虽不能说明中国具有极高水平,但是仍然能表明,中国有能力实现“外国有的,中国要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要有”这个伟大目标。

在119机上建立的,是董韫美领导的自行设计的编译系统,该系统在1965年交付使用(Algol型),后来移植到109丙机上继续起作用。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慈云桂教授领导的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441B(浮点40二进制位、每秒8千次)在1964年研制成功,骨干人员包括康鹏等人。1965年,441B机改进为计算速度每秒两万次。

与此同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蒋士飞领导的自行设计的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也在1965年交付使用。为了发展“两d一星”工程,1967年,由中科院计算机所蒋士飞领导,自行设计专为两d一星服务的计算机109丙机,并交付使用,骨干有沈亚城、梁吟藻等人。两台109丙机分别安装在二机部供核d研究用和七机部供火箭研究用。109丙机的使用时间长达15年,被誉为“功勋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分时、中断系统和管理程序的计算机,而且,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管理程序就是在它上面建立的。

这些由中国科研人员自力更生、努力拼搏研制出的第一批计算机,代表了中国人掌握计算机的技术水平和成果,证明了中国有能力发展自己的全部国产化的计算机事业。

突破百万到超越亿计算

虽然我国自行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的计算机,但运算速度一直未能突破百万次大关。1973年,北京大学(由张世龙培养的、包括许卓群和张兴华等骨干人员)与“738厂”(包括孙强南、陈华林等骨干人员)联合研制的集成电路计算机150(通用浮点48二进制位、每秒1百万次)问世。这是我国拥有的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是中国第一台配有多道程序和自行设计 *** 作系统的计算机。该 *** 作系统由北京大学杨芙清教授领导研制,是国内第一个自行设计的 *** 作系统。

1973年3月,在全国实际研制目标200~500万次不能满足中国飞行体设计的计算流体力学需要的情形下,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根据飞行体设计需要,要求中科院计算所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80年代完成十亿次和百亿次高性能巨型机,并且指出必须考虑并行计算道路。中科院计算所根据国防情报所和计算所情报室提供的国际上的公开资料,分析了1970年前后美国研制的高性能巨型机的优缺点之后,于1973年5月提出“全部器件国产化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20M低功耗ECL、电路-四条流水线)及其模型机(757向量计算机、10M ECL、电路-单条流水线)”的可行方案。由于文革中受到严重干扰,以及文革后“走马灯”式良莠不齐的领导乱指挥,尽管在1979年,由亚城负责的20M低功耗ECL电路的集成电路芯片投片已经研发成功,但是最终“全部器件国产化一亿次高性能巨型机”的研发,因为任务变化,最终搁浅。

表1和表2给出了代表中国掌握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间表,水平主要是根据创新的“三性”中的先进性。需要说明的是,表中所列只是代表中国已掌握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的计算机,其中,带*的103、104、119、150、757,及银河-1号巨型机和银河-2仿真计算机等7台计算机,都被载入“记述对中华文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重要历史事件”的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中。

除了研制水平之外,产业、市场和应用的发展也同样重要。在批量生产计算机上,电子工业部及其相关研究所(例如著名的15所)和工厂(例如著名的738厂)功不可没。不仅上述中国早期计算机的研制和批量生产要依靠它们,而且它们也独立设计和研制过一些成批生产的计算机(例如108系列、与清华大学合作的DJS-130等),尤其在人造卫星地面系统(例如320计算机及舰上718计算机)及其他军工任务上,这些研究所和工厂都有过突出贡献。研究所和工厂研究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在技术和工艺方面。他们的领军人包括莫根生、陈立伟、曹启章及一批骨干人员,例如江学国等。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罗沛霖领导的仿IBM系列也起过历史性作用,沈绪榜和李三立负责的有关卫星天上和地上计算机及其他任务用的计算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七机部、清华大学及中科院各分院在发展计算技术方面还做出了许多贡献,这里就不枚举了。

中国自力更生全部国产化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事业,和20世纪50~70年代林兰英、王守武、王守觉和徐元森等教授领导的中科院半导体所、上海冶金所和109厂的研究及开发工作是分不开的。中科院半导体所和109厂都是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独立出来的,中科院物理所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历史贡献功不可没。

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发展计算机事业离不开人才培养,20世纪50~70年代,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及之后的中国科技大学)的夏培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组织教师和学生动手研制计算机、进行实践、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夏培肃领导组织教师和学生动手研制了107(定点32二进制位、每秒 250次)计算机,该计算机于1960年交付使用,并且还复制了两台。尽管107计算机比103(1958年交付使用)、104计算机(1959年交付使用)速度低了10倍到40倍,但是对培养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一个计算机系统是由多方面研究成果构成的。范新弼领导的磁心存储器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主要的骨干有伍福宁、王振山、徐正春、张杰、甘鸿,等等。王克本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八层印刷电路版研究与设计小组。方光旦在磁头、磁胶,张品贤在磁带,顾尔旺在磁鼓等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实际上,大多计算机的研发都是集体成果,例如全国参加757计算机研发工作的人员,就有上千人。

我国第一个“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小组于1957年在中科院计算所成立。20世纪50~70年代,它承担了中科院计算所代表性的计算机(119、109乙、109丙、757、717等计算机)的系统结构设计任务。参与成员则根据当时前苏联计算机领军人物、前苏联科学院列贝捷夫院士的建议,由年轻的数学专业毕业生组成。第一任小组负责人是国际网络权威人士闵乃大教授,第一个正式设计任务则是1958年5月国防部门的“导d防御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设计工作由北京大学张世龙和第二任小组负责人虞承宣,加上6名数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其中周巢尘、沈绪榜等3人后来分别由不同领域(软件、航天、系统结构)、不同单位被选为中科院院士。

中国20世纪60年代编译系统的带头人在当时都是年轻人,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杨奇、中科院计算所董韫美和仲萃豪、南京大学徐家福、国防科技大学陈火旺等。中国20世纪60年代 *** 作系统的带头人有北京大学杨芙清、南京大学大孙仲秀等,当时也都是年轻人。软件正确性设计(容易推广到硬件的正确性设计)是近20多年国际上关注的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理论价值的重大问题。我国领军人物何积丰院士、周巢尘院士如今已经是国际上知名的佼佼者。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容错和检测理论和实践的带头人是魏道政,而知识处理的带头人是陆汝钤。

依赖进口弊端过大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研制的计算机,几乎全部使用进口元器件、进口部件。

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数千万甚至上亿个晶体管逐渐能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20世纪80年代及其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是普通个人使用的“微机”(PC机)及超强“微机”(后者可以组成服务器或者并行处理的高性能计算机),而其他各式各样的计算机(包括超级中小型计算机在内)由于性价比问题,无法和微机竞争,就自然逐步退出舞台了。国际上没有及时调整战略的计算机公司,例如CDC公司、王安公司等,纷纷倒闭。虽然如此,国内那一段过渡时期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而研制的各种机型也曾有过较大贡献,例如张修领导的KJ8920,在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软件方面就很突出。

中国最早意识到个人计算机发展趋势而率先转向研究“微机”,并且做出突出贡献的带头人有倪光南、韩承德等。

国内高性能计算机,有慈云桂、卢锡城、周兴铭、杨学军领导的银河系列;张效祥、金怡濂、陈左宁领导的神州系列李国杰、孙凝晖领导的曙光系列;祝明发领导的联想深腾系列;以及周兴铭领导的银河-2数字仿真巨型机等。PC机有联想系列、长城系列、方正系列、同方系列等,其学术代表性带头人是倪光南,产业代表性的领军人是柳传志。

计算机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链,软件发展依赖于整机和应用需求的发展整机的发展依赖于芯片、部件及需求的发展芯片的发展则依赖于“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的发展。这里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是指集成电路生产线的三大部分,即大底座、中间层和顶层。大底座(价值十多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生产线)是从拉单晶硅到光刻-扩散-参杂,到最后封装,相当于过去林兰英、王守武、王守觉和徐元森等领导中科院半导体所、上海冶金所的研究工作。中间层是各种高速低功耗电路设计,相当于过去中科院计算所电路设计组蒋士飞、沈亚城等人的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沈亚城所进行的高速低功耗ECL电路设计,直到做成芯片,才可以算做完成。顶层则是硅编译等等软件工作,这部分工作过去是计算所使用小规模集成电路时把逻辑设计图变成为工程布线图的手工工作,加上半导体所制造小规模集成电路各种掩模版所需的手工工作。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情况下,从复杂性、可靠性角度,手工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需要依靠硅编译来自动完成。

在允许部分进口的环境下,一个产业链如果要求全部国产化,会造成一环落后引发产业链后续部分全部落后的情况;使用进口元器件、进口部件,使得各种类型整机可以在国际先进基础上得到发展,进而软件和应用都能在国际先进基础上得到发展,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当国内所研制的计算机全部转向使用进口元器件、进口部件时,一方面中国的高性能计算和PC机的发展依赖于进口元器件和进口部件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的集成电路研制力量,由于缺少巨大的经济支持,都转向非计算机用的其他难度小的方向。

“元器件全部进口化”导致的结果是,不仅全部国产化的亿次高性能巨型机研制中止,而且真正完全自主的国产的计算机集成电路研制工作也中断,至今也没有恢复,甚至没有任何恢复的迹象,这两方面对国家安全都很不利。实际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依靠进口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就等于依赖外国集成电路生产线水平和外国政府批准向中国出口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水平。引进无法达到最先进,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引进很可能中断,引进的生产线的备份件也不能得到更新。

“中国芯”何时真正崛起

进入21世纪以后,李德磊负责的“方舟”、胡伟武负责的“龙芯”、以及王沁参加负责的“多思”、方信我负责的“国安”等等“中国芯”项目不断涌现,计算机产业链国产化又前进了一大步。但当前或者未来将出现的众多的“中国芯”的共同点,都是“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的一个应用。也就是说,其水平仍然是依赖于外国集成电路生产线水平和外国政府批准向中国出口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的水平,仍然受制于人。

众多“中国芯”的主要的差别只是在系统结构设计上,或者在高速低功耗电路等设计上,有没有重大创新、重大突破。设计明显创新的,有国外学者称之为相当于“大学生课程设计”水平,虽然难听却也有几分道理。尽管能设计“中国芯”的人或公司越来越多,但是能设计“中国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的人,如果不采取措施,不仅目前没有,恐怕不远的将来仍然是空白。如果中国不能制造中国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那么无论有多少种“中国芯”,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和中国PC机的发展水平就必然还是取决于美国“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形”的发展水平及美国政府允许向中国出口的水平。

现实的道路是,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与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发展芯片产业,而建立完全自主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大三角”,则应该是国家急需解决的重中之重。

早在1965年,中科院半导体所王守觉就开始研制从逻辑图到掩模版的自动形成系统“图形发生器”,这项研究比美国还早。由于文革破坏而中断了3年,1971年初研制成功时,反而比美国晚了一年多。以上历史说明,中国人的独立研究能力也不容忽视,研究环境也不容被忽视。

如何做到既能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发展都能建立在国际最高水平之上,又能确保国家安全?这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产业链的问题,应该是许多产业链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更是决策者急需处理的政策问题。

中国半个世纪电子数字计算机事业的领路人,是在两位共和国功勋科学家华罗庚和钱三强关注下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在50年前,是10多名从相邻领域转过来的30~40多岁的中青年带头人,和五、六十名受过专业教育的20多岁的青年骨干,还有数十名当时尚未出世的后起之秀,本文列举的,只是这个百人群体中的一小部分。

链接:文中部分科学家简历

华罗庚:江苏金坛人。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国际知名数学家,先后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等。

钱三强:浙江湖州人,出生于浙江绍兴。核物理专家、中国核原子科学之父,曾师从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在中国研发原子d期间,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被追授“两d一星功勋奖章”。

范新弼:电子计算机专家,湖南长沙人。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学博士学位,在电子器件研究与应用领域获8项美国专利。归国后,领导我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及其后多台大型计算机的磁芯存储器研制工作,领导中国半导体存储元件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批测试设备。

张效祥: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部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领导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仿制并在此后的35年中主持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各代大型计算机的研制,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建、开拓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领导完成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

钱学森:中国现代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上海。钱学森曾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历经5年努力,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d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董铁宝:力学家、计算数学家,江苏武进人,“中国第一个程序员”(王选),长期致力于结构力学、断裂力学、材料力学性能、计算数学的研究和教学,我国计算机研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1945年赴美学习,1956年归国教学,1968年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自杀。

金怡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高性能计算机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籍江苏常州。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研制者之一,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计算机先进水平有着重要贡献。

王选:江苏无锡人。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顾问,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巢尘:计算机软件专家,原籍江苏南汇,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所长。

杨芙清:北京大学计算机学科第一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计算机科学技术及软件专家,无锡人。历任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计算机科技系教授。

孙仲秀: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浙江余杭,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历任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等职。1974年后主持研制了中国国产系列计算机DJS200系列的DJS200/XT1和 DJS200/XT1P等 *** 作系统。从1979年起开始对分布式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应用进行了研究,1982年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ZCZ分布式微型计算机系统,研究和开发了多个实用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何积丰: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软件学院院长,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联合国大学国际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早年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发。

吴几康:安徽歙县人。计算机专家、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曾于1951年至1953年在丹麦任无线电厂开发工程师,归国后调至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参与筹建计算技术研究所。1965年负责研制成功两台大型通用计算机,后参与筹建771微电子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和研究员。

张梓昌:电子计算机专家。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人。历任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所长、测控公司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期从事电子设备和计算机的研制,曾负责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技术工作,是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张世龙: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教授,曾参加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计算机119机和北大红旗计算机的系统设计。

慈云桂: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安徽桐城人。历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等职,先后主持了我国多种型号计算机的研制,从领导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专用机,到担任“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及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冯康: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数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家。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浙江绍兴。其独立创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归化和自然边界元方法,开辟了辛几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领域。中国现代计算数学研究的开拓者。1997年底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冯康的另一项工作“哈密尔顿系统辛几何算法”。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名誉主任。(排名不分先后)

(计算机世界报)

算了,做回好人,把剩下的部分贴上来。

866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华南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867 财会综合 《中级财务会计》,刘永则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管理会计学》,孙茂竹等4人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版。

868 经济学(含宏观、微观) 《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美]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69 管理学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二版),芮明杰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70 语言学和英美文学基础知识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秦秀白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刘洊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点击查看

871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概论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2、《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

3、《毛泽东思想概论》莫岳云等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二版

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郑永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二版

(考试内容涉及史、论、原著)

874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沈同、王竟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7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提供考试大纲

主要参考书有

《生物化学》(第三版) 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朱玉贤,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杨安钢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习题集》王金发,科学出版社

英文双语教学参考书

1. Robert F. Weaver: Molecular Biology,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科学出版社,

2. Trdy Mckee et al: Biochemistry::An Introduction.(2nd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科学出版社

点击查看

880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883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84 中外音乐史 《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史》 格劳特(美)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 汪毓和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885 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丁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查看

901 机械工程基础(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测试技术) 主要参考教材:

1. 曾志新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 黄平、朱文坚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华南理工出版社,2004

3. 黄长艺等主编,《机械工程测量与试验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4.黄长艺、卢文祥、熊诗波等主编,《机械工程测量与试验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点击查看

902 上机能力测试: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王能斌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四版)中文版,杨冬青、唐世渭 等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数据库系统教程》王能斌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903 建筑历史与理论

904 工业设计史 点击查看

905 材料加工综合(材料的力学及物理性能、微机基础为必考内容,工程材料、弧焊电源为选考内容) 《金属力学性能》来德林编,机械工业出版社《金属物理性能》宋学孟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应用基础》陈立行等编,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机械工程材料》梁耀能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弧焊电源》郑宜庭、黄石生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版

906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参考教材:

刘瑞新主编,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907 中外建筑史 参考书目同621

908 工程水文学 《工程水文学》詹道江、叶守泽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版

909 城市历史与理论

910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物理》华南理工大学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版;《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911 园林历史与理论 参考书目同639

912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物理》刘恩科等,国防工业出版社;《半导体物理》顾祖毅、田立林等,电子工业出版社;《半导体器件物理》孟庆巨、刘海波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点击查看

913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上、中册),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14 机械设计基础 主考教材:黄平、朱文坚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教材: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点击查看

915 汽车构造基础知识 《汽车构造》上下 机械工业出版社 陈家瑞主编 2005年版 点击查看

916 内燃机原理 《内燃机学》周龙保、刘俊、高宗英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点击查看

917 制冷技术与应用 《制冷技术与应用》岳孝方、陈汝东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点击查看

918 力学概论(以材料力学为主) 《力学史》武际可编,重庆出版社

《材料力学》刘鸿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19 交通规划与交通控制 《道路交通规划》李旭宏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道路交通控制基础》徐建闽、尹宏宾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版

920 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结构设计原理》叶见曙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921 道路综合专业知识 参考书同初试科目416

922 船舶专业综合知识 参考书同初试科目414

92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童诗白 华成英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 阎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924 光电子技术基础 《光电子技术基础》朱京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25 传热学 《传热学》(第三版)杨世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26 流体机械原理 《水轮机原理及水力设计》曹锟、姚志民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927 电机学 《电机学》汤蕴璆主编,哈尔滨理工大学出版社

928 土力学 《土力学》杨小平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9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黄钦胜、朱娟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930 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原理》,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点击查看

931 控制系统(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和微机原理及应用 《运动控制系统》罗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

《过程控制工程》第二版邵裕森、戴先中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四版)郑学坚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932 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数据库) 《新概念C语言程序设计》张基温 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数据库系统概念》杨冬清 唐世渭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933 数学综合(线性代数、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册 陈传璋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上、下册 邓东皋、尹小玲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线性代数》齐民友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34 机械设计专业综合 点击查看

935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综合 点击查看

936 过程装备综合 姚玉英主编,《化工原理》(上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津洋等编《过程设备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或王志文主编《化工容器设计》和聂清德编《化工设备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点击查看

937 安全技术基础点击查看

938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 《水处理工程》胡勇有、刘绮,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广州,2006年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张小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39 制糖专业综合 《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第二、三、四册)陈维钧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940 食品专业基础知识 《食品生物化学》(第二版)宁正祥、赵谋明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曾庆孝 芮汉明 李汴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941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制浆原理与工程>> (第二版)詹怀宇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造纸原理与工程>> 卢谦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上.下册)陈克复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942 电力系统(含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第三版)何仰赞等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43 计算方法(含C语言) [1] 《计算方法》,郑咸义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94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上、下册)梁之舜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概率论》(第1册、第2册1分册)复旦大学数学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点击查看

945 微分方程与复变函数 [1]《常微分方程》王高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常微分方程教程》(第二版)丁同仁、李承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复变函数》余家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复变函数论》(第三版),钟玉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点击查看

946 微生物学 《现代工业微生物》杨汝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

947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科学出版社和McGraw-Hill联合出版影印版

948 生物工程与工艺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生物工程设备》梁世中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49 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950 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理论力学》同济大学理论力学科研室,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流体力学》(上下册)吴望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951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有机化学》恽魁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52 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学》黄昆、韩汝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点击查看

953 微机原理及应用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郑学坚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点击查看

954 光电技术 《光电技术》王庆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次印刷

955 半导体集成电路 《半导体集成电路》张延庆、张开华、朱兆宗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点击查看

956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含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第四版)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无机化学》华南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957 管理研究 《管理研究方法论》李怀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版

958 水力学 《水力学》吴持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59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陆正飞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960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第四版)王兆安、黄俊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1 月

961 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各占50%) 《管理经济学》(第3版),吴德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财务管理》,崔毅、邵希娟,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96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17版,萨缪尔森,人民邮电出版社

96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陈占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点击查看

964 科学技术史 《世界科学技术史》王鸿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修定版)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66 比较高等教育 《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67 管理学(命题作文) 《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968 数据库和上机测试 《数据库系统教程》(上下册)王能斌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969 传热学 《传热学》天津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970 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的综合 《货币银行学教程》,武康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金融市场学》,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亦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971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972 运筹学 《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973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第四版),[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974 美学综合 1、《美学基础》,唐孝祥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现代美学体系》,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975 高电压工程 《高电压工程》 邱毓昌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6 物流综合 (1)《物流学基础理论》,桂寿平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2)《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王珊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点击查看

977 油气储运综合 《油气储运工程 》严大凡 张劲军 编著,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年版 点击查看

978 管理决策方法(统计学原理、数据库原理任选一门) 《统计学》袁卫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萨师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4版

979 高分子专业基础 《高分子化学》 第三版 浙江大学潘祖仁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分子物理》 复旦大学何曼君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近代测试分析技术》曾幸荣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周达飞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金属考生:

1.金属的晶体结构

2.金属的结晶

3.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

4.铁碳合金及Fe-Fe3C相图

5.三元合金相图

6.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

7.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980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精文解析 期刊:

1.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3.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81 英汉互译及文学专业知识

982 英汉互译及语言学专业知识

983 传播学综合 《传媒社会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麦克莱著

《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第一篇不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匡宇著

《整合营销传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舒尔茨(HeidiSchultz)著

984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李宗桂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85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 点击查看

986 经济法学分论 《经济法学》,张富强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87 民事诉讼法学 《比较民事诉讼法》常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田平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988 商法学(含知识产权) 《民法学》(2007年修订版),彭万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修订版

《商法学》雷兴虎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89 刑法学分论 《刑法学》徐松林主编、胡学相副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990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法制史》张洪林、李世宇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2月修订版

991 西方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谷春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92 材料物理化学前沿基础知识 点击查看

993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瞿彭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二版。 点击查看

994 旅游综合 1)旅游行政管理(第二版).张俐俐 刘丹萍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旅游消费者行为学. (英)约翰•斯沃布鲁克,苏珊•霍纳著.俞慧君,张鸥,漆小燕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3)饭店管理(第二版).蒋丁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注:以上参考书目在高等教育出版书店和蓝色畅想网络书店均有出售。)

995 电子器件导论 《电子器件导论》,包兴 胡明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996 系统工程(涉及对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专业的理解,重点是对所报考方向的研究设想) 《系统工程》,汪应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三版

《华中科技大学各专业真题》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6KGLnKiX1Nb3ajJ0MZosw

?pwd=qum9 提取码: qum9 华中科技大学各专业真题|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考研招生、招生目录、考研大纲、历年考研分数线、历年考研真题、资料大全.zip|华中科技大学2014各专业考研大纲|963卫生统计学.pdf|910信息安全基础综合.pdf|909微波技术.pdf|908电子制造技术基础.pdf|907高分子化学.pdf|906半导体光电器件(二).pdf|905综合化学.pdf|904科学技术概论.pdf|903《道路规划与设计》(二).pdf|902《交通工程学》(二).pdf|901半导体物理1.pdf|901半导体物理.pdf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736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