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asprova较早,preactor西门子收购之后大力推广过一段时间,后续由于aps实施难度和顾问要求问题节奏放缓,另外就是GE的proficy,也不怎么推广了。美国的plannet together最近国内代理在开始推广了。国外产品好在稳定性,定制开发量都不小,或者数据上大量处理适应系统。
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人所曾有的一切—对自然界的兴趣、受控实验、对经验的归纳、日月食预测及历法推算,都不是充足的。显然,只有商业文化才能做到农耕官僚文明做不到的事—使数学和自然知识这些以前分开的学科达到融合的程度。 ——李约瑟《李约瑟文集》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1984年,当奥运会进行到第79个年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5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现在,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100年历程,新中国科学界已奋斗了50年,可是中国仍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没有人认为,唯有获得诺贝尔奖才是科学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和从事科学研究目的,才是国家科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但获得诺贝尔奖是一种标志,是一个国家鼓励原始创新、在科学发现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因为诺贝尔奖所奖励的原始性创新科技,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起了重大作用。例如,这些得奖科学家在信息技术、量子力学、半导体等方面的原始性创新发现,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了信息社会。
按公布的国籍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已分布到近50个国家。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却不能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该作何感想。
表1~3列出了获得诺贝尔前10名的国家[1 class=f9pt>。获奖前10名的国家或者是科技、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德国,或者是具有创新文化传统的国家如丹麦。
表1、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
位次 1 2 3 4 5 7 9
国家(人数) 美国(72) 德国(21) 英国(19) 法国(10) 原苏联(8)、荷兰(8) 瑞典(4)、瑞士(4) 丹麦(3)、日本(3)、奥地利(3)
表2、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
位次 1 2 3 4 5 6 7 9
国家(人数) 美国(46) 德国(26) 英国(24) 法国(7) 瑞士(5) 瑞典(4) 荷兰(3)、加拿大(3) 日本(2)、意大利(2)
表3、1901~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人数前10位的国家排序
位次 1 2 3 4 6 8
国家(人数) 美国(82) 英国(22) 德国(17) 法国(7)、瑞典(7) 瑞士(6)、丹麦(6) 荷兰(3)、澳大利亚(3)、比利时(3)、奥地利(3)
1、华人科学家六次折桂
中国未能获奖,但海外华人科学家却梅开六度获此殊荣。
杨振宁,1949年与费米教授一起提出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即费米—杨模型,1954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与杨振宁携手走上诺贝尔奖台,当时年仅31岁,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次年轻的4位得主之一。
丁肇中,1974年8月发现一个新粒子即“J粒子”。1976年与斯坦福大学的里克特(B.Richet,1931-)教授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1986年因在化学动态学的交叉分子束法研究的成就与哈佛大学赫希巴奇(D.R.Herschbach,193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波利亚尼(J.C.Polanyi,1929-)教授同获诺贝尔化学奖。
朱棣文,1997年与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W.D.Fillips,1948-)和法国学者科昂·塔努吉(C.Cohen-Tannoudj,1933-)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因开发了超低温冷冻气体方法而获奖。
1998年,崔琦因发现分数量子霍尔现象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美籍华人科学家几度被遗漏
尽管诺贝尔科学奖被认为是最公正和公平的,但仍不时传出争议。诺贝尔科学奖的争议热点多在一些已获奖成果的被遗漏者上,因为本世纪伟大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榜上有名。在华人角逐诺贝尔奖的比赛中,除上面6位华人获奖者外,还有3位美籍华人被公认是遗憾的“被疏漏者”。
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首先对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宇称守衡定律提出了质疑,并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推翻这一定律的相反定律——宇称不守衡,认为至少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是不守衡的。但理论总是灰色的,至多不过是一种假说,还得由事实来说话。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的是旅美华人女物理学家吴健雄,这一成果轰动了全球。但是在1957年的诺贝尔获奖者中却只有李政道、杨振宁,没有吴健雄。
1987年,物理学奖授予“在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性方面的重大突破”的两位合作者——德国的乔治·贝诺兹和瑞士的亚历山大·缪勒,而美籍华人朱经武却被评奖机构因科学以外的原因忽视了。贝诺兹和缪勒是超导现象的最初突破者,于1986年初发现了绝对温度30K的超导陶瓷材料,使传统的超导理论受到严重冲击;1986年底朱经武领导的研究小组却合成了绝对温度90K以上的超导陶瓷材料,则给了传统理论致命一击。许多人都认为朱经武至少应成为第三得主,但公布名单时朱经武却名落孙山。可能的原因是,在朱经武发表消息的前后,另有一中国小组和一日本小组公布了类似的结果,评奖机构为避免国家荣誉纠纷,只好忍痛割爱,朱经武遂成为不幸的被遗漏者。
1993年10月,美英两生物化学家罗伯兹(R.J.Roberts,1943-)和夏普(P.A.Sharp,1944-)由于发现分离基因的卓越贡献获诺贝尔医学奖。10月底,美籍生物化学家周芷夫妇致信瑞典皇家科学院,说明分离基因是自己首先发现的,引发一场“分离基因发现权”的争议。因为当年在纽约冷泉港实验室,周芷夫妇主持电子显微镜分析小组,罗伯兹主持核糖酸的剪接实验。罗伯兹的获奖论文刊登在《细胞》杂志上,论文作者中周芷的工作无人能取代,但结果却未能改变,周芷被诺贝尔评奖机构挡在了领奖台之外。
3、中国科学家痛失的几次获奖机会
中国科学家具有诺贝尔奖水平的研究甚至可追溯到建国前。
1923年美国科学家康普顿提出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1924年与中国科学家吴有训合写论文。1926年吴有训发表《在康普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的强度比率》等论文,进一步证明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因此获取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物理学史上的“康-吴效应”的吴有训却与诺贝尔奖无缘。
1930年,美国科学家狄拉克根据量子力学的研究结果预言了反物质的存在。同年,赵忠尧(后为新中国高能物理所奠基人之一)发表《硬γ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等论文,发现了γ射线通过量子物质时的“反常吸收”,即正负电子对湮灭现象。他当时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由于种种原因,赵忠尧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断了,而继续研究的日本学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1946至1947年,钱三强与何泽慧夫妇合作发现铀核裂变的三分裂现象。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钱三强写出长篇论文,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有理有据地对原子核三分裂现象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但他的发现直到60年代才被大量重复实验进一步证实。
1941年王淦昌设想出用观察原子K俘获过程中的核反冲方法来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并写成论文,投寄到美国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于1942年1月发表。同年美国科学家艾伦根据王淦昌的设想,在实验室里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后来美国科学家莱因斯(F.Reins,1918-)在王淦昌设想的启发下,用核反应堆做实验比较精确地测定出中微子物质的存在,并因此与别人分享了199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而实验的最初设计者王淦昌却被遗忘。1960年王淦昌在前苏联杜布拉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新的带负电超子 “反西格马负超子”。当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实验室发现的带负电的超子,这一发现至今仍被列为杜布拉国家原子能研究所建所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可惜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恶化,王淦昌再次失去了一次冲击诺贝尔奖的机会。
新中国至少有一次能获诺贝尔医学奖,也是中国科学家最有希望的一次,那是因为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9月17日,经过7年的刻苦拼搏和协作攻关,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其结构、生物活力、理化性质、结晶形状等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首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结晶蛋白质,使人类在认识生命的奥秘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自然,世界不会忽略中国科学家的贡献,70年代起开始有人提名为牛胰岛素研制者得诺贝尔医学奖。因为胰岛素的合成涉及的单位和人较多,国内为上报名单争论得相当厉害。最后,达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一致意见:“要上一块上,要不都别上”。结果报给诺贝尔主次机构的名单达14人之多(转载者注:这种说法有异议,据亲历此事的人士撰文说明:我国最终申报拟请奖人仅为钮经义研究员一人,但很可惜未能获奖)。诺贝尔的评奖原则是只奖给作出主要贡献的两三个人,最多不超过3人。可是当时中国讲集体主义,不能突出个人,诺贝尔评奖机构又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主持研制人,虽到80年代初还有人为中国提名,因为中国的科研制度问题,也因为诺贝尔奖评选规则,但我们最终痛失了机会。
机会失去了,就没有再来。
4、可惜不能给针灸发奖
中国人在美国能获奖在大陆本土的科学家却与诺贝尔奖无缘,颇有点“橘生淮南则为枳”的感觉,值得我们深思。
一些中国人有酸葡萄心理:开始认为诺贝尔奖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我们不稀罕;后来想得却又得不到,便抱怨人家有偏见。
无可否认的是,任何一个奖项的评选都会有瑕疵,如在长长的获奖者名单中,没有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化学热力学创立者之一的吉布斯、开尔文温标创立者威廉汤姆生、口服避孕药发明者杰拉西等伟大的科学家。
所以,这并表明诺贝尔评奖机构对中国有偏见,因为诺贝尔奖只对个人,不对国家和民族,否则就无法解释一直受欧洲人排斥的犹太人会有那么多获奖者,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巴基斯坦、委内瑞拉等国也有人获奖。
中国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未获奖,便有中国人写信给医学奖的评奖机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提议给中国的针灸术发奖。诚然,针灸术逐渐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对世界的贡献丝毫也不亚于那些现代医学新发现,可惜的是,诺贝尔奖只奖给那些近几年的新成果新发现,这是诺贝尔奖不可动摇的评奖规则。倘若真有一天,中国科学家们弄清楚了针灸的原理并能用科学术语完美地表达,相信诺贝尔评奖者一定会慧眼识珠的。
固然有不尽人意之处,但其权威性无可质疑,这就是诺贝尔科学奖。在它的面前,没有大国小国之分,没有肤色人种之分,只能用成就说话。
5、不能获奖的原因
关于中国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获奖,根本一点是科学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分析为什么没能获奖,实质上是分析为什么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比较低。赵红州[2 class=f9pt>、胡乐真[3 class=f9pt>等人最先做过分析。
赵红州认为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4点原因: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在科学知识积累上,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由于历史的原因,远远落后于西方。解放40余年来,我国在大科学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基础科学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尤其是基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对美国(1901~19722年间)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调查表明,科学的接代连续性乃是诺贝尔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知识的积累不仅与前人的劳动有关,而且还与两代人之间的智力接力有密切的关系。孕育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至少要有三代人的知识积累方能见效。这其中包括教育、科研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知识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而我国在这方面明显不足。对中、老年两代中科院院士的抽样估测结果显示,他们出身于专业世家的平均不足39%,而其下一代继续从事高层次科学研究的则不足10%。在科研时间上,美国科学家人数虽然不足100万,但却是全时科学家人数。而前苏联的科学家人数号称100多万人,但时间没全用在科研上,折合成全时科学家也只有几十万人。据调查,我国六七十年代科学家每周工作时间为16小时,如果按全时科学家标准折算,科学家人数要减半。那种一会儿开会、一会儿学习、一会儿其他活动的非全时的科学劳动,对科研的损害显而易见。关于缺乏科学家群落和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问题,我国科学界上不具备诺贝尔人才的温床及其相应的科学家群落;中国也没有相应的遴选、培育和推荐诺贝尔人才的机制。
胡乐真认为我国科学家不能获奖,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①我国的科学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的状态,缺乏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使在国内,各部门各地区之间,也依然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封闭状态。②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地下,收入微薄,处境艰难。本来为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的职称评定,也往往被各级官员捷足先登,结果不仅使在职的科研人员感到寒心,也造成大量科技精英外流。③中国存在比较严重的“论资排辈”倾向,青年科学家难于脱颖而出。例如,重大项目一般都由资深甚至年迈的科学家主持,在职务评定、工资级别上,即使是有才干的青年科技人员也必须耐心等待,结果是在极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阶段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④在机构建制上,基本上是官办科研机构一统天下。按其所从事的RD活动的层次,不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按其所从事活动的领域,不论公共领域或者市场领域,都由政府兴办或政府出资支持。⑤在科技发展战略上,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脱离我国国情片面只求全面发展,其结果是面面俱到,平分兵力,重点不突出,有限的人才、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
6、美国为什么垄断了诺贝尔奖
自1985年到2000年,15年里共有33名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其中20人是美国人或其主要科研工作是在美国做的;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4人中有23名美国人;37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23人是美国公民或在美国居住;24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中有17名是美国人,美国人似乎垄断了诺贝尔奖。
美国人为什么会成为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一些美国科学家认为,是美国“万能的金钱”和“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造就了这一现象。
美国政府署全力支持并向各科研单位投入巨资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在2001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企业也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在资金方面对科研项目给予了大力资助。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许多最杰出、最有成就的科研单位或科学家,充足的资金成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由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大力资助,有78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奖,2000年获诺贝尔奖的8名美国人中就有4人获得过这个基金会的直接资助。
此外,由于美国经济发达,科研条件优越,竞争环境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精英,来自各国的移民学生提高了美国大学的水平。这些外国精英在垄断诺贝尔奖中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水平在世界上排名落后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以及瑞士、法国和德国,但美国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提倡独立思考和主动精神。因为科学研究不是局限于旧的模式或传统,而总是处于前沿,所以鼓励创造性和具有挑战性的构想也是美国科学家屡屡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重要原因。
7、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10大标准条件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分析了百年来诺贝尔获奖情况后,提出了10个讨论的问题,可以算作是对诺贝尔获奖者的一个评价[4 class=f9pt>,可以称为中国科学家要获得诺贝尔奖的“10达标准条件”。
①自然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需要善于发现已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需要勇于挑战传统理论的自信与勇气;重大理论的创建和形成,往往经历长时间的争论以至非难,在得到反复验证后才被承认。
②原始性重大发现多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
③新的科学仪器和装置的发明,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之门。
④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与方法的发明,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⑤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发重大的科学发现,偶然中寓必然。
⑥数学与计算机工具创造性的应用,也可能带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
方法与理论的突破。
⑦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
⑧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高水平的创新基地是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的温床。
⑨创新意识、原始性创新思想与创新战略比经费与设备更具有决定意义。
⑩科技创新突破及其推广应用,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和科学管理机制作为保证。
8、还要等待多少年
我国重大科技创新产生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形成:①国家加强了科研经费的投入;②对科技已产生重大的社会需求;③正在大力进行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吸引和集聚;④实行开放政策,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⑤开始形成尊重知识和尊重科学的社会环境;⑥提倡创新,开始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体系。
最关键的是,中国的年轻科学家的成长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中科院的“百人计划”旨在培养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人事部组织的“百千万人才工程”推动着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实施使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得到保障,“863计划”的开展则力图使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有一席之地;大量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和日益增加的国际科技交流将使中国科学家在某些前沿科研领域与国外科学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正在为我国的科学腾飞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
关于中国何时能够获奖的问题,杨振宁先生做过估计。他说:“我觉得20年之内,一定会有中国本土出来的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假如经济增长快,还不止一个,而是好些个。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而且中国领导人对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很殷切的要求,对研究工作的投资也有大幅度的增长。”[5 class=f9pt>
一个科学波动周期大约为35年,任何一个科研体制不存在严重缺陷的国家,很可能在此段时间内获得科学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按此推断假如从1978年“科学的春天”算起,到2012年便是35年。那么,我们最多再等15年。中国大陆不乏科学精英,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理应能够实现。
这不是一个大胆和乐观的预测,我们期盼着中国获诺贝尔科学奖的那一年提前到来。
9、中国需要该做些什么:10大行动纲领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周光召在一篇文章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国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的条件和对策[6 class=f9pt>,可以称为我国要获得诺贝尔奖的“10大行动纲领”。
①正视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困难。重大科学发现一般是在学科交叉的生长点上出现,而不是按照常规计划,在可预见结果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和逻辑推理就能得到的。因为计划只能在原有的科学原理框架内制订,科学家个人又受到知识面狭窄和学科传统观念的限制,多数人很难有观念上的突破。这种局限和困难必须努力克服。
②充分认识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通常在科研探索过程中要出现多次的失败,但在失败中可能发生偶然出现的现象,其中包含启发新思想的萌芽。只有不怕失败,观察敏锐的人才能在单调重复的试探中注意到新的现象或思想的萌芽,并将其发展下去。而科学发现的时机一旦成熟,发现就成为必然;至于由哪一位科学家发现则是偶然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那些及时抓住机遇的科学家才能成为最初的发现人。
③有创新力的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例如,包袱少,失败后不怕人笑话,对新事物非常敏感,有强烈的好奇心,不受原有思维方式和原有理论的束缚,敢想敢干;身体相对健康,精力充沛,工作非常努力;受各种社会和家庭事务的干扰,脑子高度集中,日夜处于创新的临界状态,从而容易作出重要的成果。
④自信、善于学习和做好战略选择是有所发现的基本条件。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先进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充分的自信。自信不足,不敢碰难问题,仅仅满足于跟踪模仿,是巨大的思想障碍。要善于学习,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又不盲从权威人士的意见。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做好课题方向的战略性选择。要扬长避短,着力发现学科的新生长点和突破点,集中力量,坚持不懈,才有收获。在这方面,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⑤要形成创新的学术集体和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要在开放流动的环境下建立能不断创新的学术集体;要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科研道德的精神。科研人员来往要频繁,学术争论气氛要热烈。通过各种学术观点的激烈交锋、单个学科的深入开拓、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生态环境,实现科学系统的协同进化,科学家个人也才能在这个环境中激发出创造力和新思维。
⑥充分发挥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作用。当前,科学前沿研究的对象多是复杂的系统,很多对象具有无穷多自由度,过去常用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很可能不够需要,必须进一步发展才能处理复杂系统。因此,要加强对哲学的研讨,加强科学方法论、数学及计算方法的研究。另外,观测仪器是发现新现象的先导,要重视新仪器的研制和实验手段的开发。
⑦攀登顶峰永不停歇,处于逆境更应奋进。许多人在还没有建树时,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社会稳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有一股拼劲;但一旦拿到永久职位和职称,就不再努力,缺少内在的动力去攀登科学的顶峰。显然,条件过于优越,可能使人懈怠,而逆境却常能促使人奋发图强。现在还没有得到社会承认、没有列入重点支持的科技工作者不要灰心,很可能将来出现重大创新的部分科学家是那些身在内地、没有得到国家重大资助的科学家。
⑧青年要成为科研的主力军。青年最有条件具备上面所说的素质和条件,因而可能最有创新的活力。青年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刻苦学习和锻炼。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只有经过千锤百炼,直到最后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从心理、身体、知识和能力诸方面做好准备的青年,才能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理想,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
⑨搞好老中青三结合,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一个好的科研集体中,老、中、青科学家各有各的作用,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协作,才能形成思想活跃、干劲十足、经验得到继承、技术不断发展、科研方向始终处于前沿的集体。
当前,在着力培养和选拔年轻科技人员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年科技工作者的骨干作用和老年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作用。有造诣的中年科学家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承担了许多重要科研项目的领导任务,是多数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在没有经过识别,也没有更好识别机制的情况下,社会应当也只能将这些职责主要交给中年的一代,而不会交给品质和能力尚未充分显现的青年。
⑩尊重和发挥老师的作用。很多时候年青人作出的工作还不完善,需要有经验的科学家给以指导和加工。如量子力学的完整理论是在海森堡的老师玻恩带领下完成的。年青人的才华常常要由有经验的科学家来识别,给以培养和鼓励,才能得到发挥的机会。一个成功的年青科学家身后必定都有一些值得称道的老师。很多科学大师,如玻尔、波恩、布拉格、费米等在他们生命的后期都带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
注:
1、表中统计数据引自睢平“关于基础科学与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1(3)。
2、赵红州,中国且莫忘了诺贝尔奖,中国科技论坛,1995(4),p45~48
3、胡乐真,中国科技论坛,也谈中国何以与诺贝尔奖无缘,1995(6),p28~29
4、路甬祥,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2001科学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1。
5、薛冬、刘振坤,中国李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光明日报(2000年8月7日)
6、周光召,历史的启迪和重大科学发现产生的条件,科研管理,2000(01)
庾信、张衡、许攸、黄忠、申伯 等。
1、许攸
许攸(?-204年),字子远,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本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 *** 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后许攸随曹 *** 平定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屡屡口出狂言,终因触怒曹 *** 而被杀。
2、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3、庾信
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以文才闻名。
4、黄忠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 ),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 *** 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
5、申伯
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申国公子诚,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
中华谢氏始祖,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统赐姓,以国名、地名、职官名等等而命氏。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