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主控芯片的未来战场

SSD主控芯片的未来战场,第1张

近期,SSD主控芯片的动态频频。忆芯流片高性能企业级PCIe4.0 SSD主控芯片STAR2000,该芯片基于12nm工艺,含50亿晶体管;华存研发出国内首颗 PCIe5.0 SSD存储主控芯片,预计 2022 年下半年量产。

而与此同时,全球第一大SSD主控芯片厂商慧荣寻求出售。在5月份,慧荣 科技 与MaxLinear共同宣布,由MaxLinear依约透过现金与股票交易的方式收购慧荣 科技 。

SSD主控芯片市场风雨欲来。

回顾2021年SSD的主控市场,全球SSD主控芯片出货量为4.19亿颗,较2020年3.85亿颗,年度增长8.83%。

在云计算、数字经济等需求的带动下,服务器市场不断扩张,随之带来的是SSD越来越受到欢迎。中国企业级SSD呈现高增长态势,根据预测2022、2023年中国企业级SSD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7%、28%,于2025年达到489亿元人民币。

作为SSD的三大件之一,主控芯片的作用不言而喻。SSD的主控芯片本质上是一颗小型处理器,主控芯片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固态硬盘的实际体验和使用寿命,不同架构、核心晶体管数量的多少、频率的高低都会影响主控的性能。

目前固态硬盘的主控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各存储原厂,诸如三星、Intel、美光等巨头基于IDM生产模式生产,其中三星的主控自产自销,基本不单独出售主控。另一类是Fabless厂商,例如Marvell、慧荣及群联电子。

从全球控制芯片市场来看,三星占据约45%的市场份额;慧荣 科技 、群联电子、 Marvell等厂商,合计占据约40%的市场份额。

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半导体产业链濒临供应链断裂与缺货危机,各个大厂也在面临产能危机问题。随着需求持续增加,某些渠道商与传统产品代理商为了加速获利开始囤货,最终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随着SSD主控芯片的需求剧增,相关主控芯片厂商业绩也有所增加。慧荣 科技 总经理苟嘉章也曾表示:“主控芯片供货的缺口很大,深圳的主力客户们2021年的业绩都比上一年成长了50%-100%。”

而今年开年,SSD闪存芯片价格下跌的同时,主控芯片却宣布了涨价。国内SSD主控芯片企业得一微发布了涨价通知,宣布对旗下的嵌入式主控芯片涨价,而且涨幅一次就有50%。

2021年,海外SSD主控芯片厂商全球出货量占比89.67%,本土SSD主控芯片厂商全球出货量占比10.33%。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国内SSD主控厂商正在大力崛起。目前大陆在做SSD控制器的厂商多达三四十家,从数量上看已经超越了美系、台系的品牌。这数十家的新兴势力加上中国台湾和美国等地方的厂商,毫无疑问,一场SSD主控争夺战正式开打。

Marvell性能较好,一直是主控市场上性能的佼佼者,其SSD控制器基于NAND Edge LDPC引擎,支持在企业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环境中使用高性能和大容量的SSD,并兼容TLC、QLC和SLC存储器,数据安全及数据纠错能力领先。

慧荣和群联是台系主控代表,慧荣是全球最大的NAND Flash控制芯片供应商,也是第一大SSD主控芯片出货商,其主控以不错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为主要特点,整体较为平衡。群联主控性价比好,中低端市场有优势。

而大陆厂商中,得一微、国科微、华存、华澜微、忆芯 科技 、联芸 科技 、得瑞都是SSD主控厂商的一员。

华澜微电子是我国首颗SATA接口SSD主控芯片推出者。华澜微已推出一系列的SSD主控芯片,涵盖SATA接口和PCIe接口。官方信息披露,华澜微SATA3 SSD控制器单月出货突破30万套。同时,华澜微也拥有基于自家主控芯片的SSD解决方案,可提供给客户采用。

忆芯 科技 由原Memblaze的芯片开发部拆分而成立,初始目标是设计高性能企业SSD控制器。最近忆芯 科技 集中发力企业级SSD主控芯片,其高端企业级PCIe Gen4 SSD主控芯片STAR2000即将推出。下一代PCIe Gen5的产品忆芯 科技 已经开始预研,DPU的应用在加速落地。

得一微在2019年全面进军固态存储主控市场,从消费级到企业级,从SATA到PCIe。其消费级产品主要是SATA SSD主控芯片,以及PCIe3主控芯片已经量产,明年会有企业级PCIe3产品上市。目前从得一微的规划来看,消费级PCIe4研发已基本完成,企业级PCIe4和PCIe5产品也将同步进行研发。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3月得一微开始IPO并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报告。

联芸 科技 则是国内SSD主控的一个重要玩家。联芸 科技 推出一系列PCIe接口固态硬盘(SSD)控制芯片和解决方案,其SSD控制芯片支持所有主要NAND Flash原厂的MLC、TLC及QLC NAND Flash,同时支持最先进的安全协议,支持SM2、SM3、SM4、AES256、SHA256、RSA2048加解密安全算法。PCIe接口SSD控制芯片可全面覆盖消费级、工业级以及企业级应用SSD产品中,大幅度提升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性能和安全性。

去年国内本土SSD厂商主控芯片原厂出货量快速增长,并被全球主流SSD模组和品牌厂商所接受。整体上看,国内的SSD主控芯片已可实现低端替代,并向中高端迈进。

这些年SSD主控市场风云变幻,美国公司是SSD主控行业的先驱,但是日渐衰落,随之而起的中国台湾公司凭借更好的性价比成为主流,同时大陆市场上也崛起了多家SSD主控厂商,正在成为SSD主控第三波的主战场。

但是SSD随着NAND闪存正式进入3D制程发展,主控芯片的设计愈加复杂、门槛也越来越高。对相关新入者来说,这是一个挑战。

PCIe接口SSD主控距离量产尚有距离

国产SATA接口SSD主控器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PCIe方面大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管国内有多家国产SSD主控器厂商宣布推出研发PCIe接口SSD主控器,但实际量产仍然较少。SSD主控器研发的成功与否于是否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并非同一件事。

华存电子今年宣布了自主研发出国内首颗PCIe5.0 SSD存储控制芯片,并于4月底在台积电成功流片。但当时主要还处于样品和小规模试产阶段,要达到规模量产程度还需求较长路要走,华存也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SSD主控器研发技术难度更需要综合考虑SSD主控器研发难度、与之适配的固件研发难度、大规模量产研发难度等整体难度。国产PCIE接口SSD主控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并且,SSD主控的量产还需要于不同厂商的NSND闪存颗粒进行搭配。SSD产业链中NAND原厂的话语权最高,不同厂商的NAND闪存颗粒特性差异较大,同一厂商NAND颗粒制程不同,产品差异性也非常大。而目前掌握NAND闪存颗粒核心技术的厂商中,三星、铠侠、美光、SK海力士、西部数据、英特尔这六家长期垄断者全球95%以上的份额。实力非常小的国产SSD主控器厂商,很难获得这些原厂支持,也就很难实现规模量产。

部分企业核心IP从国外授权/购买使用许可

如果从国产的角度看,国内目前的SSD控制器实际上并非“全国产”。即使是国产的控制器其中的核心IP也是从国外授权或者购买使用许可的。SSD主控芯片架构主要基于ARM架构,也有部分SSD厂家采用RISC架构。由于IP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在成本上面没有竞争力,在技术演变发展方面也是被制约的。

总的来讲,中国不缺芯,缺的是高端芯片的生产能力。众所周知,芯片行业的发展需要长时间的创新研发积累。截止目前SSD主控器依旧是一款高技术门槛的集成电路芯片。随着国内创新大环境不断活跃,中国SSD芯片行业也需要主动抓住市场优势,利用政策、资金、人才等优势,着力强化自身。国产化才是唯一出路。

当前,全球范围内SSD主控制造能力仍集中在少数 IT 巨头及芯片代工厂手中,国内厂商出产的主控更多集中于消费级产品,而企业级 SSD 主控主要由三星、英特尔、美光等国际巨头垄断。但随着中国企业级SSD市场不断增长,企业级SSD无疑是继消费级之后的又一条出路。

国产SSD主控芯片迎来新的战场。

12月23日,新京报贝壳 财经 记者获悉,纳晶 科技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于泳。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鸿商集团还曾起诉纳晶 科技 多个股东。

纳晶 科技 之外,鸿商的保险布局也在加码。

记者自中国银保监会官网获悉,银保监会批准了中法人寿注册资本从2亿元增至30亿元,由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以下简称“宁德时代”)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9亿元人民币,由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山控股”)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9亿元人民币,由鸿商集团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7.9亿元人民币,由贵州贵星 汽车 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星 汽车 ”)认购新增注册资本中的2.1亿元人民币。

鸿商集团为国内大型民营投资集团,实际控制人为于泳,有“隐商”之称。近年来,凭借在洛阳钼业的成功投资,鸿商集团迅速崛起,其称,通过灵活股权投资、公开市场投资、并购整合等多种投资方式,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

持续扩张之际,鸿商集团业绩呈现爆发之势。

鸿商集团公司债券2020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营收约为467.45亿元,同比增长368.40%;净利润约为54.91亿元,同比增长240.58%。

三季报披露,截至9月30日,鸿商集团负债合计约859.54亿元,2019年同期约为754.50亿元。

记者注意到,鸿商集团获得多家国际银行的倾力支持,其2020年中报披露,包括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以及荷兰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综合授信额度为1231.13亿元,2019年底银行授信总额度为1196.66亿元。

此前已持续输血

2019年12月,银保监会曾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明确取消合资寿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时点的通知》。该通知称,自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取消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合资保险公司(下称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限制,合资寿险公司的外资比例可达100%。

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贝壳 财经 记者,这意味着行业天花板限制被打破。

记者注意到,中法人寿此番引入的新股东阵营堪称豪华。

其中,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公司,目前在国内号称新能源 汽车 电池王者。

青山控股实力更为雄厚,其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和不锈钢巨头,名列世界五百强。

记者注意到,增加注册资本和股权转让后,鸿商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3%,宁德时代持股30%,青山控股持股30%,贵星 汽车 持股7%。

中法人寿成立于2005年,由中国邮政集团与法国人寿合资设立,双方各持50%股权, 注册资本2亿元。不过,中国邮政集团在2009年另起炉灶成立了中邮人寿。2014年9月,中国邮政集团开启对公开挂牌转让中法人寿之旅,并对受让方作出明确限制,将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排除在外。

2015年4月,保监会批文中国邮政集团将持有的中法人寿50%股权中的25%转让给鸿商集团,另外25%转让给人济九鼎,法国人寿将其持有的中法人寿25%股权转让给鸿商集团。至此,鸿商集团持股50%,成为控股股东,人济九鼎和法国人寿各自持股25%。

2017年4月和8月,中法人寿曾两次提出增资计划,但都未能被批准。上述股权架构延续至2020年第三季度。

中法人寿官网发布的2019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该公司营收约为204.08万元,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约80.0%;净亏损由2018年的6698.41万元缩减至2019年的6228.96万元。2020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显示,保险业务收入为0元,净亏损约为1217.44万元。

上述季度报告称,公司自2005年成立以来,资本金从未得到过补充,因持续亏损,资本金已消耗殆尽,现金流持续净流出,公司自2017年4月即出现流动性枯竭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中法人寿频繁与鸿商集团签署借款协议。最新一次借款是2020年12月7日,金额为1000万元。借款资金主要用于应对中法人寿出现的流动性风险,满足维持日常运营的基本需要。

中法人寿官网披露,2020年共计借款4次,累计金额为3700万元;2019年共计借款5次,累计金额为5400万元;2018年共计借款9次,累计金额为6910万元。2017年共计借款9次,累计金额为13084万元。四年累计借款为29.094亿元。

持续扩张的鸿商系

在参与投资中法人寿之前,鸿商系还曾涉足百年人寿。

2013年8月,鸿商集团曾闪电持股百年人寿,持股比例约8.47%,与大连港集团等7家公司并列为最大单一股东。然而4个月后,鸿商集团清退全部持股。在撤出后,有媒体引述业内人士称,鸿商集团在寻找新的猎物,包括信泰人寿、新光海航人寿和幸福人寿等。几经竞价和商务谈判,鸿商集团联合人济九鼎参与入股中法人寿。

据报道,“鸿商集团其间还看中过信泰人寿、新光海航人寿和幸福人寿等,这几家保险公司的部分股东彼时也有意出售股权。但最后皆因各种原因无疾而终。”

鸿商产业控股集团创立于1998年,2003年在整合附属机构及所投资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为专业化的产业投资控股集团。鸿商集团实际控制人于泳的暴富源于参与洛阳钼业的投资。

鸿商集团在2020年中报表示,正在打造三个业务板块,即以洛阳钼业为主体的国际化矿产资源行业运营板块、以中法人寿为主体的现代金融服务板块和以鸿商资本为主体的新兴 产业投资板块。

近年来,鸿商系持续扩张。

对于前文所述中法人寿,鸿商集团在2020年中报表示,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在资本实力、业务规模、业务品质、投资回报方面成为中国寿险业第三集团的领先企业,为公司公众化奠定基础,未来跻身中国中型寿险公司行列并上市成为公众公司。

洛阳钼业方面的并购车轮继续行进。近日,洛阳钼业披露子公司NREIT从FCX购买了两家公司全部股权,从而获得位于刚果(金)的PDC95%的股份,获得相应的Kisanfu铜钴矿权益。交易已获得当地政府和百慕大金融管理局批准。Kisanfu铜钴矿与洛阳钼业Tenke铜钴矿距离仅33公里。

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方面,鸿商集团主要投资方向为医药、新材料、TMT、现代金融服务等领域,所投资的行业在稳定性与成长性之间合理配置。

截至2020年6月末,鸿商集团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的主要被投资实体包括:宁德时代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纳晶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 科技 有限公司和联芸 科技 (杭州)有限公司等。

12月21日收盘后,纳晶 科技 发布收购报告书等多条公告,公司由无控股股东变更为鸿商集团,由无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于泳。随着过去一个月纳晶 科技 原董事相继辞职,鸿商集团开始派驻自己的董事补足,五人董事会已占三席。

纳晶 科技 成立于2009年8月,是一家以量子点半导体新材料为技术核心的企业,主要业务是量子点新材料的研究、制造及应用技术与产品的开发。2014年8月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记者注意到,2014年8月,纳晶 科技 挂牌新三板后几个季度,前十大股东每个季度几乎都有变化。2014年12月,汇桥投资成为纳晶 科技 第二大股东,随后在前十大股东席位中波动。2015年一季报显示,鸿商集团通过流通股成为第三大股东,直到2019年11月,鸿商集团成为第二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鸿商集团曾起诉纳晶 科技 多个股东,原因系2015年至2016年期间,鸿商集团与中信信托公司签订了三份资金信托合同,分别向纳晶股份的员工持股平台宁波新荟菁提供了一笔贷款,以及向高磊生参与持股的北京鼎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鼎聚”)提供了两笔贷款。鸿商集团与后两者签订了贷款合同,但是后者未能按照约定清偿贷款本息。

于是,2019年,股东减持股份,所得资金用于归还贷款。2019年10月,纳晶 科技 发布公告称,法院判决宁波新荟菁将其持有的约415.57万股过户给鸿商集团,或向其偿还贷款本息约3020.07万元,罚息和复利约304.49万元;北京鼎聚将其持有的约1129.43万股过户给鸿商集团,或向其偿还贷款本息约8334.41万元,罚息和复利约840.29万元。累计约1.25亿元。

2020年,纳晶 科技 启动定增,鸿商集团及汇桥投资以每股4元的价格认购定增股份。然而,定增并不顺利,说明书七次修订后,12月7日公布结果显示,鸿商集团及汇桥投资合计控制21.33%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906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