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发动机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分别有哪些?

电控发动机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分别有哪些?,第1张

电控发动机的传感器有敏感元件、转化元件、变换电路和辅助电源四部分。电控发动机的执行器有执行机构和自动化调节机构两部分。

1、传感器:

(1)敏感元件能敏锐地感受某种物理、化学、生物的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电信息的特种电子元件。这种元件通常是利用材料的某种敏感效应制成的。敏感元件可以按输入的物理量来命名,如热敏(见热敏电阻器)、光敏、(电)压(压)力敏、磁敏、气敏、湿敏元件。在电子设备中采用敏感元件来感知外界的信息,可以达到或超过人类感觉器官的功能。

敏感元件是传感器的核心元件。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敏感元件的重要性日益增大。

(2)转化元件是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前一环节是敏感元件,但有些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与转化元件是合并在一起的,例如:半导体气体、湿度传感器等。

(3)电路变换是简化电路计算的一种手段。它是在满足某种条件下,把一个给定的电路中的一部分改变成一个不但连接方式(拓扑结构)不同,而且所含元件的参数数值也不同的新电路。

(4)辅助电源,是指航空器上产生电能,并为地面维护、检测、机内照明及起动发动机提供电能的装置。

2、执行器:

(1)执行机构直接安装在生产现场,有时在恶劣的工作条件下。自动调节系统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2)自动调节机构通过执行元件直接改变生产过程的参数,使生产过程能够满足预定的要求。执行机构接收来自控制器的控制信号,并将其转换为驱动调节机构的输出,也使用了适当的执行元件,但要求与调节机构不同。

扩展资料:

1、电控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以发动机转速和负荷作为反映发动机实际工况的基本信号,参照由试验得出的发动机各工况相对应的喷油量和喷油定时脉谱图来确定基本的喷油量和喷油定时,然后根据各种因素(如水温、油温、、大气压力等)对其进行各种补偿,从而得到最佳的喷油量和喷油正时或点火定时,然后通过执行器进行控制输出。

2、电控发动机的优点:

(1)提供更大的控制自由度: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可按照运行工况的不同,对喷油参数(如喷油量、喷油定时、喷油压力、喷油速率等)进行最优的综合控制。并可考虑各种因素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2)控制功能齐全;

(3)控制精度高,动态响应快:

采用电磁阀控制喷油量,可以很精确 ;喷油定时的控制精度高于0.5℃A。

(4)可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能;

(5)提供故障诊断功能,使可靠性得以提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电控发动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传感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执行器

TDA2030A中文资料

TDA2030AT是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九十年代初推出的一款音频功放电集成电路,采用TO-220封装,外围元件少,但是性能优异,具有频率响应宽和速度快等特点,从九十年代初一直到现在还被广大音响爱好者推荐。最可贵的是其价格已从当初的十几元降至现在的八九元,最适合于不想花太多的钱又想过过发烧隐的爱好者业余制作。

一,极限参数

参量符号 参数 数值 单位

VS 最大供电电压 ±22 V

Vi 输入 VS

Vi 差分输入 ±15 V

IO 最大输出电流 3.5 A

PTOT 最大功耗 20 W

TSTG ,TJ 存储和结点的温度 -40 to +150 ℃

二,电气参数(根据测试电路,VS =±16V,Tamp=25℃)

参量符号 参数 测试条件 最小值 标准 最大值 单位

VS 供电电压范围 ±6 - ±22 V

Id 静态漏电流 - - 50 80 mA

Ib 输入偏置电流 Vs=±22V - 0.2 2 uA

Vos 输入失调电压 Vs=±22V ±2 ±20 mV

Ios 输入失调电流 ±20 200 nA

Po 输出功率 d=%0.5,Gv=26dB

f=40 to 1.5kHz

RL=4

RL=8

RL=8(Vs=±19)

15

10

13

18

12

16

W

BW 功率带宽 Po=15W RL=4Ω 100 KHz

SR 转换速率 8 V/us

Gv 开环增益 f=1kHz 80 dB

Gv 闭环增益 f=1KHz 25.5 26 26.5 dB

THD 总谐波失真 Po=0.1 to 14W RL=4

f=40 to 1.5khzf=1khz

Po=0.1 to 9W f=40 to 1.5khz RL=8 0.08

0.03

0.5 %

%

%

D2 二阶CCIF互调失真 Po=4w,f2-f1=1KHz

RL=4Ω - 0.03 %

D3 三阶CCIF互调失真 f1=14kHz,f2=15 kHz 0.08 %

eN 输入噪声电压 B=22Hz to 22kHz 3 10 uV

iN 输入噪声电流 B=22Hz to 22kHz 80 200 pA

S/N 信噪比 RL=4Ω,Rg=10k,B=CurveA

Po=15w

Po=1w

106

94

dB

dB

Ri 输入电阻 (Open loop)f=1kHz 0.5 5 MΩ

Tj 热切断结点温度 145 ℃

无盘Win95的终结与超级瘦客户端的引出

一、无盘Win95与“版本”问题

1.什么是无盘Win95?

我们现在所说的无盘工作站,主要是指Novell和Windows NT中的一种工作站,其主要特点是由网卡上的BOOTROM通过网络来启动工作站,而不是由本地硬盘启动。在1995年,微软公司推出的Window 95支持无盘启动,我们便称之为无盘Win95。

2.无盘Win95的“版本”问题

■有“网络版”和“完全版”的Win95吗?

安装Win95无盘站,必须要有NETSETUP.EXE文件,该文件位于Win95安装光盘的\ADMIN\NETTOOLS\NETSETUP目录下。可是,这个“重要”的目录只有早期版本的Win95才附有,英文版大约是1995年8月推出的,而简体中文版大约是在1995年12月推出。以后各个版本的Win95和现在的Win98都不再附有这个目录。正因为如此,在许多文章中便冒出了所谓Win95的“网络版”和“完全版”等新名词。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也到微软的网站上去搜索了“NETSETUP”和“SBS”(Server-Based Setup)两个关键字。在http://support.microsoft.com/support/kb/articles/Q133/2/21.asp 网址上,有一篇题为《怎样安装Server-Based Windows 95 Setup》(即安装Win95无盘站)的文章,文中讲到NETSETUP.EXE程序只适用于“零售版”的Win95,而不适用于“OEM版”的Win95,也即我们所说的Win97。

由此可见,微软公司的Win95只分为“零售版”和“OEM版”,而没有所谓的“网络版”和“完全版”。这有点类似于Intel公司的CPU的分类,分为散装的OEM和盒装的零售。我们在安装无盘Win95网络时,需要的是一份在光盘上附有\ADMIN\NETTOOLS\NETSETUP这个“重要”目录的Windows 95“零售版”。

■Win98能用来安装无盘站吗?

从有关资料来看,Win98并不支持SBS安装。这可以从下面的事实中看出。在Win95和所谓的“Win96”(微软公司于1996年推出的修订版的Win95)中,其SETUP.EXE/?命令(必须在Win9X中运行)的帮助信息中都有“注意:/n和/a选项不再合法。请使用NETSETUP.EXE来代替”一行说明。在所谓的Win97 (微软公司于1997年推出的修订版的Win95)中也有该行说明,只是说明中的“不再合法”被修改为“不再有效”。在Win98中,这一行说明便不翼而飞了。由此可见,SBS的Win95已经成为了Microsoft公司的弃儿。

迄今为止,笔者还没有看到或了解到有谁能够安装真正的无盘Win98。只是在有些网站上看到将“无盘Win95部分升级至Win98”。这并不是安装无盘Win98,仅仅是在安装好无盘Win95后,用Win98的文件来替换无盘Win95中的某些文件。

二、无盘Win95系统的利弊

无盘Win95具有成本低、便于集中管理等优点。正因为如此,无盘Win95才在中国得以广泛应用,从而掀起了一股无盘Win95的热潮。但是,这种系统的不足之处也很多。

1.安装复杂、占用硬盘空间多

安装无盘Win95系统,既要进行服务器安装,又要进行工作站安装。服务器和工作站都有各自的程序和数据,不同之处是服务器的程序和数据是大家共享的,而工作站的程序和数据只属于该工作站独有。这种系统安装过程繁琐复杂,所占用的硬盘空间很多,并且还有许多BUG,这些都使这种网络系统的易用性、稳定性、可靠性很差。

2.网络负荷很重、网络使用效率很低

在无盘Win95系统中,服务器主要负责网络、权限等的管理。而工作站的启动和程序运行,都是由工作站把所需要的程序和数据从网络上下载到自己的内存或虚拟内存(交换文件)中,然后再由自己的CPU进行处理,运行过程中还要不断地通过网络存取虚拟内存,运行完后还要把结果从网络上传回到服务器上存储。这种运行方式使网络传输不堪重负,网络的使用效率很低。正因为如此,无盘Win95网络的启动和运行速度都比较慢。

3.网络管理很困难

这在无盘Win95网络的使用中表现得很突出。无盘Win95系统安装好后,既要管理服务器的程序和数据,又要管理工作站的程序和数据。如果管理稍有不慎,你辛辛苦苦安装的Win95无盘站很快便会被使用者搞得一团糟,甚至使整个网络陷入瘫痪。这样的网络很难谈得上有效的管理。

4.“总体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很高

这是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似乎不好理解,这是因为在中国历来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轻管”、“ 重买轻用”的旧有观念。实际上,前面我们提到的无盘Win95网络的成本低,主要是指初期建网费用,而没有考虑到日后的管理、维护、维修、升级等费用。

现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佛市的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集团对TCO问题的最新研究表明,计算机网络的初期建网费用只占设备使用寿命期间“总体拥有成本”(TCO)的21%。无盘Win95网络虽然初期建网费用低(主要是工作站不用配硬盘),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占用硬盘空间多、网络效率低,使得其管理、维护、维修、升级等费用较高,从而导致其“总体拥有成本”(TCO)的增高。参见http://www.zdnet.cn.net/comt/tco/main.htm。

三、微软推出WBT的历史背景及无盘Win95终结的原因

1.微软推出WBT(Windows Based Terminal)的原因

依据笔者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迎战NC。大约在1995年,当Oracle、SUN、IBM等提出“网络计算机”(NC,Network Computer)概念之后,一向以PC(个人计算机)为服务对象的微软公司,在开始的时候对NC采取的是冷嘲热讽的态度。但是,微软很快便认识到,冷嘲热讽并没有消除NC带来的威胁,到1996年,为了争取宝贵的时间,Microsoft公司和Intel公司一起,抢在Sun公司的JavaStation发布之前,共同公布了NetPC(网络个人计算机)的技术细则,宣称将以NetPC来取代PC(参见http://www.zdnet.cn.net/comt/tco/m6.htm)。此时,微软公司的心里很清楚,NetPC在本质上只是一种精简的PC,这种方案只不过是一个很不成熟的权宜之计,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于是到1997年4月,在一次“Windows硬件工程大会”上,比尔·盖茨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他对NC概念大唱赞歌,并声言微软也将推出一种运行基于服务器的Windows应用程序的瘦型客户机系统,该系统与Oracle倡导的NC极为相似,比尔·盖茨将该系统称为“Windows终端”。 这样,IT历史上的“Windows终端”概念便呱呱落地了。当然,为了敷衍Intel公司,微软官员表示,他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NetPC取代PC,而Windows终端则作为终端(NC)的替代产品。

■二是降低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Microsoft的对手正是以TCO概念为工具,试图打破Microsoft对桌面系统的垄断地位。他们将NC称作瘦型客户机,用尽量少的软硬件来构建NC系统,拚命降低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以此来吸引用户放弃PC系统而转向NC系统。在这种情况之下,Microsoft公司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大力抨击NC的缺点。比如,NC并不能很好地降低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功能不全,不支持许多传统的功能;过分依赖网络;与现有的大量PC不兼容,不能运行已有的大量Windows应用程序;不会很快有适合NC运行的Java应用程序出现等等。尽管如此,在许多情况下NC仍然是比PC更加适用的解决方案。于是,微软公司采取了另一种措施,也用降低TCO这种同样的方法来反击对手。在Microsoft的1997年年度报告里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比尔.盖茨说:“1998财政年度中,我们的首要目标很简单:减少拥有者总成本,减少复杂程度。”参见http://www.zdnet.cn.net/comt/tco/main.htm。

1997年,微软将其Windows终端服务器系统的测试版形象地取名为Hydra(八爪鱼)。到了1998年6月,微软公司便推出了一个英文正式版的Windows NT Server 4.0 Terminal Server Edition。(在Windows 2000里终端服务器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服务)。微软声称:“这一新技术将带给企业客户一个关于Windows计算环境的全新扩展,其中包括更低的总拥有成本,熟悉的32位Windows用户界面,强大而多样的Windows *** 作系统系列产品。”这是在微软的中文网站上(http://www.microsoft.com/china/ntserver/)对这一产品的介绍。

■三是增加可管理性、减少硬盘空间的占用

IT业界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CPU等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将增加一倍,同样功能的芯片的面积也将降低一倍。从1965年到今天,一年又一年过去了,CPU的集成度和运算速度越来越高,同样功能的半导体晶片的尺寸也越来越小。但装在我们电脑里的软件的个头却越来越大,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且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意。比如,在1993年,Office4.0平均只需要49MB的硬盘空间,而Office97的标准安装便需要110MB的空间,今天的Office2000则至少需要310多兆。又如,1995年的Win95完全安装为100多兆,1998年的Win98完全安装则将近400兆,而1999年的今天要想安装Win2000的中文测试版便至少要有将近900兆的硬盘空间。

在企业中要想升级系统,便要为每台计算机安装升级软件。若是在网络中使用,既要为服务器进行升级安装,又要为工作站进行升级安装。这种不断的系统升级,需要大量的硬盘空间,还将伴随大量的硬件升级,因此管理起来就越来越困难。而所有这些,都似乎与摩尔定律背道而驰。所以对此感到不满的,不仅是微软的对手,而且有许多微软的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对这种发展趋势都很担忧,许多企业的IT主管也已经厌倦了这种无休止地提高PC性能、升级软件的蛊惑。微软Windows NT Server 4.0终端服务版的推出,或多或少地缓解了企业客户的这种担忧。在NT终端服务器中,各种软件只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一次(就像在单机上安装一样),不用进行工作站安装,连接到服务器上的所有WBT(Windows Based Terminal)便都能正常使用,这样所占的服务器硬盘空间将大大减少。微软的Windows NT Server 4.0终端服务版既吸收了Unix系统可集中管理维护的特性,使网络管理要容易许多,同时该系统又保留了人们熟知的Windows界面,并能够继续使用众多已有的Windows软件,这正好迎合了企业中许多IT经理的口味。正因为如此,微软的Windows NT Server 4.0终端服务版得到了IT业界的普遍认可。

2.无盘Win95终结的原因

从以上所述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NC阵营所指出的Windows系统的各种缺点,在无盘Win95的身上都体现得异常突出。因此,在与NC阵营的战斗中,微软公司便毫不留情地抛弃了无盘Win95,并希望人们逐渐淡忘它,以免再给NC阵营留下攻击微软的口实。对此,微软公司采取的是冷处理的办法,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微软既没有明确要求人们放弃Win95的SBS安装方式,也没有推出一个什么明确的替代产品来供人们替代Win95的SBS安装方式。这两种做法都会加深人们对Windows系统不足的印象,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Windows系统的不足,同时也将在无形之中强化NC阵营攻击微软产品的势力,这当然是微软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微软公司在1995年之后推出的Win9x都不再支持SBS(Server-Based Setup)安装,现在的Windows 2000也不再支持“远程启动服务”了,并且对这些变动却只字不提(参见图1)。这也就难怪无盘Win95的安装十分困难、存在的BUG如此之多,为此我们没必要把大量的聪明才智花费在一个微软公司已经淘汰了的产品上。

3.对无盘Win95的总结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NT终端服务器这种新的网络架构代表了世界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水平、新趋势。而无盘Win95这种旧有的架构已经落后,微软公司现在已经完全放弃了这种旧有的架构,微软公司已经用新兴的WinNT终端服务器来取代了无盘Win95的位置。不过,中文用户只有耐心地等到Windows 2000 Server中文正式版推出之后,才能真正享用到这种新兴的网络架构(现在只能试用)。

其次,无盘Win95是不是就一无是处了呢?也肯定不是。在经济不很发达的中国,要想很快用WinNT终端服务器来取代无盘Win95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笔者认为,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二者应该各得其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二者都还将共同存在。在有发展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如银行、税务、政府部门等,完全可以采纳WinNT终端服务器这种新兴的网络架构。而在条件有限的地方,如学校、偏远地区等,或者在只需要运行DOS程序的地方,则还可以继续使用基于NOVELL或NT的DOS无盘站和Win95无盘站网络。

四、网络架构的螺旋式回归——WBT网络架构的主要特点

1.WBT是网络架构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网络架构:主机系统、工作站/文件服务器系统、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对等网络系统。局域网发展到现在,主机系统已经完全与落后联系在一起,分布式计算、Client/Server以及Intranet/Web才被认为是网络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人们对总体拥有成本(TCO)和可管理性越来越重视,企业用户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了选择恰当适用的产品上面。于是,网络客户端产品除了PC之外,NC、NetPC、WBT便应运而生了,有人称它们的出现使IT业进入了后PC时代。在NC、NetPC、WBT三者之中,WBT是最为现实的解决方案,既有软件支持又有硬件支持,至少现在还是这样。

2.网络架构的螺旋式回归

WBT这种网络架构,即是NT终端服务器网络构架,也称为Thin-Client/Server(瘦客户机/服务器)计算体系,它与早期的主机系统非常类似,网络中所有软件和数据都安装保存在服务器上,客户终端机只是当作键盘、显示器来使用。历史的“钟摆”似乎又回到了主机时代,只是今天的WBT拥有人们所熟悉的Windows *** 作界面。因此,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网络架构的螺旋式回归。

3.WBT网络架构的基本原理

■终端服务器与客户机之间的关系

在WBT网络架构中,所有的软件安装、配置、运行、通信、数据存储等都在服务器端完成,WBT所访问的所有软件和数据都安装保存在服务器上,客户机只作为输入、输出的设备。客户机可以像PC使用本地资源一样来使用服务器上的所有资源,客户机能够直接运行服务器上的16位或32位的Windows应用程序,同时客户机也能够使用本地的硬件资源。众多的客户端可以同时登录到服务器上,仿佛是同时在服务器上但又相互独立地工作一样。在这样的网络架构中,能够很容易地实现集中管理,从而也就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网络上只传送很少的信息

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通过标准的局域网架构进行连接,网络上传输的只有鼠标、键盘和显示信息。客户端把鼠标和键盘输入传递到服务器上,服务器又把显示信息传回到客户端。这样便大大减轻了网络负荷,大大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效率。

■WBT与PC、NC和NetPC不同

WBT并不就是PC,PC配置有本地 *** 作系统和本地应用软件。它也不同于NC和NetPC,因为NC和NetPC是通过网络下载应用软件和数据到本地内存中,并在本地运行的。

五、WBT网络架构的三个组成部分

WBT这种网络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多用户的NT服务器、客户端设备WBT和网络连接。下面我们将对这三个组成部分进行简要的说明。

1.WBT架构中的多用户的NT服务器

多用户的NT服务器系统目前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NT4.0服务器上再安装Citrix公司WinFrame或MetaFrame(CDS:Citrix Device Service)等终端服务软件。

■二是直接使用Microsoft公司的WTS(Windows NT4.0 Server Terminal Server Edition)和Windows 2000 Server。

这种网络体系对服务器硬件有较高的要求。除了要尽量使用高性能的CPU、硬盘、网卡等之外,对服务器的内存还有特殊的要求。终端服务器本身运行需要32MB内存,还要为每个客户附加额外的内存,每个客户一般需要占用4-8兆的服务器内存。微软称他们做过测试,一台PentiumⅡ双CPU,350兆赫,512兆内存的服务器,能支持50人的日常办公。

2.WBT架构中的客户端设备WBT

WBT客户机没有运算能力,至多有一些缓存能力,因此被戏称为“哑终端”(dumb)。它所需要的软硬件较少,因此又被戏称为“超级瘦客户端”(Thin-Client/Server)。以PC为基础的WBT客户机有三种构建方式。

■ 一种方式是使用由第三方硬件厂商(如慧智、实达等)提供的成品终端机。其内核是嵌入式的Windows CE *** 作系统,半封闭式的客户端。如实达集团于1998年8月推出的国内第一个Windows终端产品“升腾”系列Centerm-2000 Windows终端,它支持ICA协议,可连接WinFrame、WTS和Windows 2000 Server(需安装MetaFrame或CDS for FujianSTAR)。实达“升腾”系列Centerm-3000 Windows终端(基本型),是国内第一种基于Windows CE的Windows终端产品,通过Microsoft的RDP(Remote Display Protocol)协议直接联接到多用户的Windows NT Server 4.0 Terminal Server和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上。现在市面上可以见到的霸迪(BUDDY)B-500,是由新加坡奥斯汀(AUSTIN)公司推出的一种变形的成品终端机,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使用Win9x机来作为它的终端器服务器。霸迪B-500最多可支持5~33个用户。

■第二种方式是使用现有的PC机,包括Win3.X机、Win9x机、WinNT机和无盘工作站,它们都可以使用第三方硬件厂商(如慧智、实达等)提供的硬件板卡(集成Windows CE的ROM、网卡和显示卡的三合一或二合一PCI卡)来进行改造,使之迅速提升到运行Windows NT的水平。如实达“升腾”系列Centerm-2100/3100 Windows终端仿真卡,是电子盘和网卡二合一的仿真卡。主要用来插在旧的386、486和奔腾级微机或无盘站的ISA槽上,用来仿真实达“升腾”系列Centerm-2000/3000 Windows终端。Centerm-2100支持ICA协议,Centerm-3100基于Windows CE,采用RDP协议,上面两种协议在下文中都会有介绍。可用来联接Citrix公司的WinFrame和Microsoft的多用户的Windows NT Server 4.0 Terminal Server和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

■第三种方式是使用现有PC机(带硬盘)加一般的网卡,便可用来联接Citrix公司的WinFrame和Microsoft的多用户Windows NT Server 4.0 Terminal Server和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但是,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PC机上要装有Win3.x或Win9x或Win NT之一;

●PC机上必须装有网卡并通过网线(双绞线、细缆等)正常连接到终端服务器上,并且在Windows中要安装好网卡驱动程序以及TCP/IP协议;

●必须在该PC机上安装并运行基于软件的终端(Terminal)窗口。如果该PC机安装的是Win9x或WinNT等32位Windows,便要安装运行32位的Windows NT客户端作为窗口,该软件很小,只占一张软盘。如果该PC机安装的是Win3.x等16位Windows,便要安装运行16位的Windows NT客户端作为窗口,该软件也很小,只占一张软盘。

3.WBT架构中使用的网络协议

在这种网络体系中,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使用的协议也因WBT客户机的不同而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

■使用WinNT 4.0服务器,安装Citrix公司的WinFrame或MetaFrame(CDS:Citrix Device Service),客户机使用相应的成品终端机(如实达Centerm-2000)或PC机加插相应的终端仿真卡(如实达Centerm-2100),网络中使用的便是Citrix公司的“独立计算体系协议”(Independent Computing Architecture,ICA)。

■当服务器使用Microsoft公司的WTS(Windows NT 4.0 Server Terminal Server Edition)和Windows 2000 Server,客户机使用相应的成品终端机(如实达Centerm-3000)或PC机加插相应的终端仿真卡(如实达Centerm-3100)时,网络中使用的便是Microsoft的“远程显示协议”(Remote Display Protocol,RDP)。

■如果使用现有PC机(带硬盘)加一般的网卡来连接终端服务器,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便是通过TCP/IP协议和标准的局域网架构进行连接。

六、尝试Windows 2000的终端服务

1.Windows 2000 Server(Beta 3)中文版的安装

Windows 2000 Server (Beta 3)中文版的安装与WinNT 4.0中文版的基本类似,以下是我安装过程的经验和体会。

■我的计算机配置是:CPU为PⅡ300MHz,内存为64兆,用于安装Windows2000的C盘有1200多兆的剩余空间。Windows2000本身需要约900兆,还有100兆左右的交换文件PAGEFILE.SYS。就是这样,许多程序还时不时地出现问题,系统报告虚拟内存不足,要求关闭某些程序。

■笔者建议你最好使用高速硬盘和光驱,而且安装之前必须先运行SMARTDRV.EXE高速缓存程序。否则,你的安装过程将会是一场恶梦。

■在Win9X下安装时,可运行安装光盘根目录下的 SETUP.EXE。在DOS下,则需运行安装光盘根目录下的\I386\WINNT.EXE来进行安装。

■安装时要正确安装和配置网卡、TCP/IP协议、终端服务等组件,这样才能使用其终端服务功能。安装好后,其桌面状况见。

2.创建“终端服务客户端”的“安装软盘”

■按部就班地制作“安装软盘”

先格式化好一张1.44兆的空白软盘。再在Windows2000的桌面上,点击“开始”=>“程序”=>“管理工具”=>“终端服务客户端生成器”。然后将准备好的软盘插入软驱,单击“确定”即可。

■手工制作“安装软盘”

在Windows 2000中安装好终端服务组件后,“安装软盘”所需的内容便已经拷到硬盘上了。这一般是存放在\WINNT\SYSTEM32\CLIENTS\TSCLIENT\WIN32\DISKS\DISK1\目录下(\WINNT\是Windows 2000的系统目录),只要将该目录下的所有文件(有20个文件,占1,406,159 字节)都拷贝到一张空白软盘上,便手工制成了我们所需的“安装软盘”。

3. 完成网络连接

除了上面安装好的终端服务器之外,至少还要找一台带硬盘的装有Win3.x或Win9x或WinNT之一的PC机,作为我们的“终端客户机”。该PC机必须装有网卡并通过网线(双绞线、细缆等)正常连接到终端服务器上,并且在Windows中安装好网卡驱动程序以及TCP/IP协议,并能够正常连接到终端服务器上。笔者使用的是一台装有Win95、NE2000兼容网卡的PC机作为“终端客户机”,客户机和服务器用交叉双绞线互连。

4. 安装基于软件的终端窗口

先正常启动“终端客户机”,进入Windows桌面。将上面制作好的终端服务客户端的安装软盘插入到“终端客户机”的软驱之中,直接运行安装软盘上的SETUP.EXE。根据提示便可安装完成。

5. 在“终端客户机”上运行“终端服务客户”

在“终端客户机”的Windows桌面上,点击“开始”=>“程序”=>“终端服务客户”=>“终端服务客户”(;在d出的“终端服务客户”窗口中填好“服务器”名,再按“连接”;在d出的“登录到Windows”窗口中填好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可以直接使用Windows 2000中的“Administrator”,填好后再按“确定”。这样,便可登录到Windows 2000终端服务器上。

6. 在“终端服务客户”窗口中运行Windows 2000终端服务器上的应用程序

先在Windows 2000终端服务器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笔者安装的是Office 97中的Word97,在Windows 2000终端服务器上直接运行Office 97中的SETUP.EXE,不用带参数,就像在单机上安装软件一样,可以很顺利地安装完成。

接下来,便可以在“终端客户机”上的“终端服务客户”窗口中直接看到并运行Windows 2000终端服务器上的Word97。

在这种网络架构中,应用程序只需在Windows 2000终端服务器上安装一次,整个网络便都能使用,不用再进行烦琐的服务器安装和客户机安装。这确实要比无盘Win95网络优越许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89917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