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产业在这几年有不少关键转折点出现,但多半是在晶体管架构、设备技术上,如 3D 立体式鳍式晶体管 FinFET 接棒 2D 平面晶体管架构、 3D NAND 架构取代传统的 2D NAND 技术,这种立体式架构的革新让半导体制程顺利走入 14/16 纳米等高端技术。
另外,荷兰企业 ASML 的 EUV 光刻机即将在 7 纳米工艺技术上实现量产,这些都在半导体行业中都具有跨越时代的意义,值得历史留名,也因为有这些转折点的产生,摩尔定律的生命因此延续。
短短数年,我们经历了 FinFET 、 EUV 光刻机的成功,而半导体产业的下一个转折点其实就在不远处,会是由新材料的革新接棒,“钴”时代即将登场,逐渐终结“钨”和“铜”的时代。
10 纳米和 7 纳米节点进入钴导线时代,设备龙头应材推动产业革命的到来
随着半导体制程朝 10 纳米以下发展,原本以“铜”作为导线材料开始暴露导电速率不足等缺点,让制程工艺技术在 10 纳米、 7 纳米节点上遇到瓶颈,因此半导体大厂和设备大厂纷纷投入新材料研发,突破半导体制程技术的限制。
美国公司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Inc)是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十分可观,也是最早投入以“钴”作为导线材料取代传统“铜”、“钨”的半导体技术大厂之一,现在,这样的产业革命已经即将要落实在商用化芯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 10 纳米、 7 纳米等先进工艺下以“钴”作为导线材料,可以达到导电性能更强、功耗更低,芯片达到体积更小的目标,应材解释,这就是推动“PPAC”(效能 performace、功耗 power、面积 area、成本 cost)不断往前,未来甚至往下做到 5 纳米、 3 纳米工艺节点。
应用材料解释,不像是晶体管的体积越小,效能会越高,在金属镀层的接点和导线上,反而是体积越小,效能越差,如果把导线比喻成吸管,吸管越小是越容易阻塞,因此,导线材料的选择上有三个关键参考点,分别是填满能力、抗阻力、可靠度。
在 30 纳米以上的工艺技术,“铝”在填满、可靠度两方面表现不佳,但“铜”则是十分称职,因此仍扮演很重要的材料。
然进入 20 纳米以下高端工艺后,无论是钨、铝、铜的表现其实都不理想,相较之下,“钴”在填满能力、抗阻力、可靠度三方面是异军突起,尤其在半导体 10 /7 纳米以下的高端技术,“钴”是新一代导线材料之王。
图丨钨铝铜钴的比较
应材分析,晶体管的关键临界尺寸(Critical Dimension)是在 15 纳米左右,意思是到了该尺寸时,钴与铜的性能参数比达到交叉点,而所谓晶体管的关键临界尺寸,与制程技术工艺节点之间的比例约是 2 比 1,意思是,当 15 纳米是使用铜材料的关键临界尺寸极限,放大到制程工艺节点上,瓶颈就是 7 纳米左右。
关于“钨”时代的登场,应材进一步表示,在芯片关键临界尺寸的微缩上,“钨”与“铜”两个金属材料在 10 纳米以下已经无法完成微缩任务,因为其电性在晶体管接点与局部中段金属导线制程上已逼近物理极限,“钨”与“铜”再也无法导入成为接口,这就成为 FinFET 无法发挥完全效能的一大瓶颈。
而“钴”这个金属刚好能消除这个瓶颈,但也需要在制程系统策略上进行变革,随着产业将结构微缩到极端尺寸,这些材料的表现会有所不同,而且必须在原子级上,有系统地进行工程,通常是在真空的条件下进行。
因为电子随温度的升高而运动加速,所以导电性能提高。半导体中参与导电的电子、空穴,会随温度的升高受激发而明显增多,导电性增加,电阻下降。半导体是要高纯度的,其中杂质多了就成导体了。所以将半导体与导体结合,制得的是导体,决不会是超导体。
半导体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硅、锗、硒以及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都是半导体。常见的半导体有热敏电阻(如钴、锰、镍等的氧化物)、光敏电阻(如镉、铅等的硫化物与硒化物)。
扩展资料:
在纯净的半导体中掺入微量的某种杂质后,它的导电能力就可增加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倍。例如在纯硅中掺入百万分之一的硼后,硅的电阻率就大大减小,利用这种特性制成了各种不同的半导体器件,如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场效晶体管及晶闸管等。
当半导体两端加上外电压时,半导体中将出现电子电流、空穴电流,即同时存在着电子导电和空穴导电。这是半导体导电的最大特点,也是半导体和金属在导电原理上的本质差别。
可以,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够实现电能与热能之间直接转换的半导体功能材料。由热电材料制作的温差发电和制冷器件具有无污染、无噪声、易于维护、安全可靠等优点,在工业余热发电、航天、微电子及制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方钴矿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中温区热电材料,其中填充方钴矿化合物因其同时具有晶体的良好导电性能和玻璃的低热导率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电子晶体﹣声子玻璃"材料。制备多元的填充方钴矿材料可以优化材料成分,提高材料的热电性能。
本文采用真空熔炼﹣退火合成方法,以 Co 、 Sb 、 Ni 、 Yb 、 La 、 Te 等单质为原料制备了方钴矿化合物。应用 XRD 、 SEM 等手段对粉末、热压试样进行了物相成分和微观形貌的分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