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芯片国产化前景巨大,如何挖掘产业机会?

半导体芯片国产化前景巨大,如何挖掘产业机会?,第1张

半导体行业在2019年日子并不好过,整个行业的公司业绩都不太好,严重依赖半导体行业的韩国人均GDP还出现了下降,半导体需求低迷,各类芯片出货量大幅下降,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但随幐5G时代的加速到来,将成为半导体行业拐点的催化剂,5G网络需要全产业链的支撑,包括5G基站、高速PCB以及相关的元器件,5G建设期大概三至五年,会首先带来相关行业的需求复苏。而由5G带来的技术升级,对相关新应用的的驱动,将会带来半导体行业的拐点。

未来几年,半导体行业将会重新进来景气周期,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产业链都有望获得复苏,从而带来预期差修复机会,对各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来说,更有可能分享到行业增长的红利,并且半导体行业的全面国产化将为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公司创造更多增量市场,从而带来业绩驱动和估值提升的双重利多预期。

挖掘半导体行业的机会,主要从这几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是芯片设计行业,芯片设计行业属于芯片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部分,包括高通、华为海思、三星、ARM、英特尔等公司,主要就是抢占了芯片设计制高点,通过积累的技术专利,最大化获得行业红利。在A股上市公司中,也有部分芯片设计公司,虽然不能与国际 科技 巨头抗衡,但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

第二,是国产化替代,虽然国内有些半导体公司,实力和美国先进公司尚有一定差距,但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未来半导体行业将会全面推行国产化替代,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西方国家掐脖子,这为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国内芯片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机会,比如在视频芯片方面,国产SOC芯片公司可以很好的替代美国英伟达的芯片。

第三,需补短板的环节,在半导体行业,我们目前在芯片设计方面已经有了海思等实力强大的公司,但在生产环节则不具优势,目前最具竞争力的是中芯国际,已经可以量产14nm制程的芯片,但更高技术的晶圆代工则需要借助于荷兰ASML的光刻机。未来我国将会投入更多技术和资金进行扶持,所以在光刻机方面有研发的公司,有预期支撑。

第四,优势环节公司,虽然在半导体产业链中,我国目前依然有些环节需继续追赶,但也有优势环节。比如说半导体封装行业,我国上市公司中有几家公司都在全球十大封测之列,虽然封测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都不高,但它是半导体最终成品的必须环节,这些公司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一旦行业复苏,会明显受益。

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寻找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市占率最高、且一直在持续对开发进行投入的公司,这些公司将会进一步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地位,在新一轮半导体行业上升周期中,业绩将会出现明显的改善,同时各环节将会更紧密合作,实现我国半导体行业的强劲发展和全面的国产化,为 科技 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日前,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聘请了格芯前CTO Gary Patton博士担任企业副总裁一职。在格芯之前,Gary Patton还曾担任过IBM微电子业务主管一职。近年来,为了加强新工艺的研发,英特尔在业内大肆招揽人才,先后将Jim Keller、Raja Koduri和Murthy Renduchintala等一众技术大牛收入麾下,直线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

在半导体工艺技术上,Gary Patton有着深厚造诣,在格芯担任CTO期间一直负责尖端工艺的研发工作。但2018年,格芯正式对外宣布放弃10nm以下工艺的研发,并专注于利润更高的14nm、12nm工艺和其他特色工艺。由此推论,极有可能是格芯的战略变更导致了Gary Patton的离开。

作为高技术门槛产业,半导体行业对人才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因半导体产业链极为复杂,设计、制造、封测各个环节对人才的需求也大不相同。随着集成电路应用领域的愈发宽泛,相关人才也逐渐趋于多样化。此外,由于行业发展速度太快,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业内已经形成共识,国内半导体行业最薄弱的环节在于基础材料研究和先进设备制造两大方面,而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而言,最稀缺的则是人才。日经中文网曾在官方报道中指出,在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些半导体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30岁年收入便超过1千万日元(约合人民58万元)的技术人员很多,由此可以看产业生态与人才建设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人才需求规模约为72万人左右,现有人才存量为40万人左右,人才缺口为32万人。由此可见,巨大的人才缺口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掣肘之一。白皮书中还指出,在我国IC产业中,设计业人才需求数量增幅趋于稳定,但高端设计人才紧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事实上,中国每年定向培育的半导体人才不在少数,只是最终进入行业的人数不多。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集成电路专业每年毕业生约为20万人,但毕业做本行的大约只有3万,八成以上都在转行。主要原因在于半导体行业产品周期长,从短期看回报率并不高,无法与互联网、银行、金融等行业相比。

中国政府于2014年6月出台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14纳米制造工艺实现规模量产,而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战略规划的推动下,国家投入大笔资金扶植,迎来一波晶圆厂建设高峰。SEMI的数据显示,2017-2020年间全球投产的半导体晶圆厂共有62座,其中有26座设于中国大陆,占到全球总数的42%。在投资建设不断落地的阶段,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释放。

在编者看来,半导体产业是一个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中国半导体除了产业结构和技术上的不足,人才培养是一个更隐蔽,且影响也更深远的问题。中国芯片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人才将会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出现,海外并购正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超过原油。不过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优秀人才攻关突围。虽然国内企业也在大力从台湾、韩国或海外引入成熟人才,但唯有打造更好就业环境,以及提供合理的回报,方能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但这些都需要以产业盈利能力作为支撑,似乎又与当前现状相悖。

半导体芯片是什么?现在我们来看下。

半导体芯片:在半导体片材上进行浸蚀,布线,制成的能实现某种功能的半导体器件。不只是硅芯片,常见的还包括砷化镓(砷化镓有毒,所以一些劣质电路板不要好奇分解它),锗等半导体材料。半导体也像汽车有潮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因特尔等美国企业在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市场占上风。但由于大型计算机的出现,需要高性能D-RAM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企业名列前茅。

电子元器件产品可分为半导体、无源元件、机电元件、电源、电路保护、连接器、互连器件、电缆,电线,测试产品,工具,机箱,五金件,办公设备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053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