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品牌,改品牌是日本家电巨头,在中国也十分有名,今年是东芝来到中国的第三十年,然而东芝在中国经营情况很不理想,在2013年时东芝大连液晶工厂倒闭,其他工厂还在坚持直到今年9月11日,最新消息显示东芝大连公司将撤出中国市场,彻底结束在中国的辉煌历程。
东芝大连公司撤离中国市场根据天眼查资料显示,日本东芝大连公司成立于1991年9月25日,目前工厂正在清算中,将于九月底正式停产,工厂员工也将停止工作获得补偿金,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出手了电视业务和医疗设备业务,工业电机和信号发射器的生产工业也将停止,由此可见日本公司撤资,东芝大连将不复存在。
东芝撤出中国市场原因对于东芝大连撤出中国市场其实并不突然,这件事早就有迹可循,最主观可见的原因就是一直在亏钱,并且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其实不仅是中国市场,历史悠久的东芝公司近年来也是连续亏损。近年来东芝连年亏损不堪重负已经多次出手旗下业务以求缓解,其中还将部分业务卖给了中国,其中就包括彩电业务,在2019年时东芝半导体部门裁员三包多名,不到一年时间就退出了长期亏损的系统LSI芯片业务。可以说东芝退出中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
从辉煌走向没落的东芝东芝是日本电子巨头,制造技术水平很高,这也是他一步一步走向辉煌的重要原因,但是大企业总有一个通病,就是随着企业的壮大内部管理结构就会逐渐臃肿,于是东芝最为一个电子巨头企业对消费电子产品终端的市场反应越来越慢,产品开发速度也越来越慢,虽然技艺精湛但是推陈出新速度逐渐落后中国和韩国。随着国货品牌日益发展,东芝在中国市场发展日益艰难,这也导致东芝逐渐走向了没落。
曾几何时,日本制造也曾创下一段辉煌的 历史 ,尤其是物美价廉的日本家电,成为日本人引以为傲的资本。当时,日本的家电产业风靡中国、美国、欧洲,在全球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也成为不少中国企业模范和学习的对象。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本制造已经走上了下坡路,甚至走到了要靠中国企业“养活”的地步。140年老牌日企忍痛割肉,中国企业500亿日元接手!
拥有140年 历史 的东芝,就是日本企业衰落的“代表”。这家公司被爆出在2008年以后持续地做假账,让企业凭空多出了1518亿日元的利润,连续三任社长因为这个问题被迫辞职。这两年,东芝一直在裁员和破产到的边缘试探,对于旗下持续亏损的业务也只能“忍痛割肉”。
据统计,东芝先是以150亿英镑出售了英国的核电资产 ,又在2018年1月以46亿美元卖掉旗下的西屋电气,甚至还打算将旗下美国液化天然气(LNG)业务出售给中国新奥能源,至于旗下的家用电器业务,则卖给了中国的美的集团。
2016年3月,美的宣布以537 亿日元(约合 4.73 亿美元)收购东芝所持白色家电业务80.1%股权,获得了东芝品牌 40 年全球授权、超过5000项家电相关专利、在日本和中国的市场和制造基地、以及东芝家电约250亿日元的债务。
精明的日本人没有想到,中资“救活”了东芝家电!
东芝集团挥泪大甩卖,美的接手其家电业务是不是“捡了个大便宜”呢?在当时看来并不是这样,精明的日本人卖掉的都是持续亏损、没有前景的业务,其核心业务如半导体等是给多少钱都不会卖的;而好心“接盘”其家电业务的中国企业,被他们看成了人傻钱多的“冤大头”。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中国收购后的东芝家电竟然“起死回生”了。其营业收入2017财年达到2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7亿元)左右,比处于东芝旗下的2015财年增加了5成,还在2018财年成功地扭亏为盈。而且,该公司通过充分利用美的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开始转守为攻。
除了在中国和泰国的自主工厂制造的家电之外,在泰国,仅2018年下半年就推出了30多款产品;在印度,预计将2020年在建设新工厂,并在今后5年里投资计超过200亿日元(东芝家电在2012年从撤离印度市场)。很明显,当初将东芝家电无情甩卖的日本人打错了算盘,果断接手的中国企业赚大了!
那些被中国救活的日本企业,13亿人市场功不可没!
风水轮流转,这些年被中国“救活”的日本品牌并不止东芝家电一家。2005年,陷入经营破产的高尔夫球杆厂商本间高尔夫在中国企业“收入囊中”,目前已经走上了复苏的轨道。其销售额在截至2017财年的最近4年里增长了70%,日本首相访问美国送给美国总统的球杆也正是这家公司出品。
还有,继承三洋电机白色家电业务的AQUA于2012年被收入海尔集团旗下,数年后就实现了扭为盈。另外,被苏宁云商收购的日本大型免税店连锁LAOX(乐购仕)、被山东如意 科技 集团纳入麾下的日本老牌服装企业瑞纳(Renown)、被联想并购的日本公司NEC,都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逐步走向“复活”。
为什么东芝家电等日本企业在获得中资注血之后能迅速复活,而过去一直在破产边缘挣扎呢?这主要得益于中国13亿人的巨大市场、以及远超日本的经济实力。对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企业来说,能够“借机”吸收日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熟练的劳动者,同样能获益巨大!
美的只控股东芝集团的白电资产,特别看重的是领先全球的冰箱技术,接手后,东芝依然是独立运营,在生产工艺和技术上,美的只有学习的份,完全帮不上忙,美的能让东芝起死回生,只能是经营理念和销售模式的改变。
美的接手时,东芝冰箱只有601/595/495三个型号,算上不同颜色有只有七款,大都是金属拉丝门,三款型号功能差不多,主要是容积和能效拉开价格差,也就是说495这款只有三级能效的。美的就提出,所有能效必须一级,可以减少功能拉开价差,东芝觉得减少的功能都是专利,都是东芝的代表,坚决不同意改变。美的说你按我的要求生产一款我包销,东芝最后妥协说可以帮美的贴牌生产,不能打东芝牌。这款就是美的603,东芝601的减配版,少了光离子杀菌除味、果蔬室雾化补水、快速解冻三个功能,保留极速制冰、热物直放和蔬菜冷冻、快速冰鲜等,材料和工艺不变,价格便宜了6-7千,半年不到,美的603供不应求,东芝不肯再生产了。最终双方达成共识,按市场需求生产,营销进美的体系,由美的全权负责。
目前东芝已经有近20款型号,每款只有一个颜色,全部是钢化玻璃面板,祥云金、绸缎金、樱纱金等颜色代表不同系列。除了日式冰箱又增加了中国人喜欢的对开门、十字门、法式多门和意式多门。现在大点的连锁卖场都有出样,南京这边乡镇五星也有一半左右出样的。很多高档小区多的连锁门店,东芝销量能达到美的一半。东芝冰箱近两年翻倍增长,扭亏为盈,我觉得就是靠美的经营。
并不是经营方法,而是经营理念和企业基础的问题。
回首1995年,当时世界500强榜单上有149家日本企业,三井更是多年蝉联500强第一,被国人视为无法超越的巨无霸。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东芝,三洋等号称日本家电六巨头,横扫全世界的市场。当时的国人眼里,日本电子产品,不但代表着时髦,还是品质的保障。
而到了2015年,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该榜单。
更让人意外的是,目前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制造”、“日本品牌”的背后,其实全是中国厂商。
2011年,海尔收购三洋在日本和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白电业务。
2015年,长虹收购了松下旗下三洋电视业务,获得“三洋”品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电视品类独家使用权,并承接“三洋”品牌电视的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鸿海精密388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4.7亿元)注资,成为鸿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联想以约13亿元人民币(200亿日元)收购2011年成立的联想-NEC控股公司NEC90%的股份。
截止到目前,似乎只有索尼还在盈利的边缘,日本曾经辉煌一世的家电产业,已经不复存在。
日本的问题在哪呢?在于不会随时更替
日本人设计问题总是用非常完善的眼光去看,恨不得一眼看到底,把十年后事物都想到了。所以力求精益求精,大量的时间用在设计研发。大家想所谓的工匠精神,不就是把一个事物做到极致嘛?
但是他忽视了时代,再往前走,压根不需要那么好的东西。再好的东西也很快很容易被快速飞奔的时代抛弃。
比如手机,日本手机一直是很精品的,但设计时间却很久
你这边外形设计就花了大半年,华强北那边手机都上市两个版本了
你手机上市,那边已经更新换代两代了
日本很难有中国这样小步快跑,不断更迭的思维
所以逐渐的被新时代拉下了
这是东芝集团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策略。
东芝本身为了发展,收购了核电技术虽领先,但有缺陷的美国西屋电气,遇上核电泄漏,导致损失惨重。在核电被恐慌的背景下,卖出西屋为壮士断腕的止损策略。
卖出电视机、空调、冰箱这类家电业务,是为了聚焦于核心技术,提高竞争力。这类低端制造,竞争恶化,并不带来多少利润。而中国大陆人力成本相对较低,质量要求不如日本严格,人口规模又大于日本10倍以上,因此美的、海尔或海信收购这方面的东芝产业,扭亏为盈完全可以理解。
东芝在核心元器件、数字储存、医疗设备等领域非常具有竞争力,仍领先于国际市场。
说中国经济大于日本,非常正常,人口面积都比日本打很多倍。但说中国经济强于日本,酒有些夜郎自大了。
不只是东芝,我觉得可以引申为日本家电产业和国内家电产业的势力转换角色更加符合当下和题主的问题。
从我自己70后的眼光来看,从小以来,索尼,东芝,松下,三洋,乃至于德国的西门子。这些品牌,在我们从小的记忆里,不仅仅是面子的荣耀,也是质量的保证,这点应该说三十年以来在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比如我家15年装修的,空调是大金三菱,冰箱是西门子,洗衣机是松下的,抽油烟机是西门子的,电视四台是三星的,全屋的国外品牌,家里好像只有一个电饭煲是当初买一系列家电时的赠品是美的品牌,其他没有一样是国产品牌。
而现在今天的格局来看,国产品牌格力美的,的确有大举赶超国外品牌的趋势,这是为什么?
应该说,国外百年品牌家电企业,逐步在国内市场出现弱化趋势,不仅仅是东芝,其他国外品牌都是如此。应该说,离开中国的市场,世界上任何一个品牌都不能叫完整,不能保持持续和高增长,这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到目前的体量和消费能力提升所决定的。而为什么国外品牌并不是抛弃中国市场,但是却逐步处于下风?
以央视消费频道的内容转述,来回答这个问题。央视的《消费新主张》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我是偶然吃饭时看到,对我震撼挺大的。
第一,不同的肉类,可以分为冷藏和速冻,而冷藏的可以做到和鲜肉一样的,动物肉汁不流失,颜色不变样,口感保持鲜肉水准,而速冻的喜酒可以保持鲜肉的水准,而不是以往我们传统冰箱冷冻后硬邦邦的无法直接刀切和快速解冻后烹饪。
第二,是肉类和蔬菜果蔬放置在一个冷藏室,可以蔬菜果蔬保持保鲜,而肉类也保持保鲜,其原理是每个托盘下方都有传感器,可以检测出不同的物品给予不同的湿度和温度,以控制果蔬和肉类的保鲜时间。
就以这个案例为例,说明了什么?
日本品牌,典型的老化和传统,他们减持了三十年前的产品质量标准,日本国民和使用日本品牌的中国消费者也接受三十年前的冰箱质量标准。
而中国新产品标准是迎合最新的消费使用习惯和90后的懒人生活习惯,他们在产品研发方面,紧紧抓住了最新一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生活规律,对比进行了大量和新颖的产品功能开发,的确非常有震撼性,如果,现在我买冰箱,一定会选择这个功能的国产品牌而不是西门子。
因此,可以总结一下了,国外品牌,他们固守传统质量和产品标准,没有与时俱进,没有针对中国消费者的饮食和烹饪习惯,没有迎合90后00后最新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尤其是,他们以国外的市场作为产品研发的出发点,没办法及时和准确地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做出产品和质量标准的改进和提升,对他们来说,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当中国这些新颖的产品在国内大量的使用逐步完善后出口到全球时,我相信,国外用户一定也会感到震撼和惊喜,一定也会选择功能化的中国家电放弃百年品牌的国外家电,这是功能和实用新颖所决定的。
以典型的惠而浦为例,惠而浦是百年的美国家电巨头,如今市场上,哪里看得到惠而浦的产品,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百年美国品牌?东芝和松下索尼,他们也正在步这个后尘,迟早被中国的灵活,务实和紧跟90后00后的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而于日俱进。而他们还是传统的坚持和慢节奏,这在三十年前,是他们的巨大优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则是他们的巨大劣势。
再有一点90后和00后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对国外品牌没有美誉度的累积和认同感,他们可能更多地受到国内媒体和广告的影响,也必然更大地受到功能的需求影响而不是国外品牌的影响!
本人做工业品销售,接触深有感受。说实在的,经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反应速度。就说家电消费品吧。东芝这类的配件商往往都是日本的产品配件商。最简单来说打个标签,日企都能给你弄出一套章程来。现在国内企业都会要求箱子标签推二维码,民营企业很简单,客户要求什么,打什么就得了,从要求到完成,就一两天的事情。而这些日企配件商呢?这个格式和现行品不一样,要重新委托专门公司设计,这个标签要重新买,一套流程下来,个把月过去了,最后说还要你加钱!当遇到产品设计变更的时候,反应速度可想而知了。
众所周知,终端消费品更新换代是很快的,传统日企这种反应慢的情况就导致了失败。但不能否认,这种反应慢的制度,造就了品质的稳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零配件市场一直在扩大的原因,可以说各类消费品,日本都在退出终端市场,转而做其配件市场。
但有个特例,就是日本松下。日本松下还是很强的,为什么呢?就拿中国本土松下各个工厂来说,高层里面会有蛮多中国人。中国人工作灵活。再看看死掉的东芝,企业里别说关键岗位,就说中层领导的,连个班组长都,可能永远都是日本人,工作能灵活吗?
东芝被美的收购又迅速活过来也是这个原因:东芝有生产实力,但是没有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美的一拍即合。
要理解美的为什么能让东芝家电起死回生,首先要探究东芝家电业务为何会亏损。
东芝家电业务从2012年起至2015年上半年,在三年半的时间里累计亏损约147亿日元,亏损局面一直延续到2016年。2016年3月,美的收购了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的股权,为当时面临困境的东芝注入新的“血液”。
东芝家电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架构臃肿、决策链条过长,导致经营效率较低,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管理模式有问题。这是日本企业的普遍弊端,积累数年,爆发时就一发不可收拾。这种管理模式的普遍弊端和日本企业是由家族式经营发展而来有直接关系。
日本的不少大企业如东芝、松下、三菱等,最早都是由单个家族经营,而不是现代制的合伙企业。家族经营的结果就是企业管理层更多考虑的是对上司负责,而不是为股东谋求利益。企业中的内部关系盘根错节,管理人对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不上心,更多得只是执行上司下达的命令。因此,当2000年中期掀起家电智能化、互联网化的浪潮时,东芝完美错过转型,销量一路滑坡,经营出现亏损。
了解了东芝亏损的原因,我们再来看美的如何对症下药。
美的接手后,抓住一个关键,就是提升东芝家电业务的经营效率,详细分析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将东芝的业务链条导入美的IT系统,提高供应链效率;
二是将东芝家电的业务融入美的供应链,联合采购,降低零配件采购成本。通过充分利用美的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开始转守为攻
三是将部分业务如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进行独立核算,引入内部竞争,提升经营积极性;
四是协同营销系统,美的派人到东芝培训,细化营销内容,适应竞争激烈的家电市场,提升产品销量;
五是引入美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权利,赏罚分明;
通过美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和中国充分的市场前景, 2017年东芝家电营收达到157亿元人民币,比处于东芝旗下的2015财年增加了50%,2018年就扭转了亏损的局面。收购不到三年时间,东芝家电业务就在不少国外市场表现出色。仅2018年下半年就在泰国推出了30多款产品;预计2020年在印度建设新工厂;(东芝家电在2012年从撤离印度市场);而在越南,东芝冰箱和洗衣机等家电则已稳居越南市场第一的宝座。
精明的日本人在出售东芝集团家电业务的时候,没有想到美的能够 “救活”那些持续亏损、没有前景的业务。
真的应验了那句话,叫做三十年洒落、三十年河西。做梦也没有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东芝,竟然沦落到大甩卖的境地。
我们并不是说企业只能永远好下去。如果这样,也就难以有新企业诞生了。但是,像东芝这样的世界知名企业,也会堕落,就有点想不通了,就觉得这个市场实在是太无情、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日本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大国,不仅产品质量好、影响大,企业的服务等也要明显好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以,日本的产品销售情况十分的好,不仅日本国内,在中国等其他国家与地区,销售状况也非常好。特别是东芝,是具有140年 历史 的老牌企业。也就短短的十来年时间,日本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就到了需要甩卖的时候了。可见,这十多年来,世界 科技 水平发展是多么的快、多么地不可思议。
当然,出现这么多知名企业破产、倒闭、甩卖现象,与这十多年来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分不开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让很多原本还算活得不错的企业,都危机重重,内部矛盾集中爆发。如东芝,竟然爆出了连续做假账的问题,还有什么可能不会发生呢?
所以,对中国同类企业,也珧不同类企业来说,一定要有危机意识、紧迫意识,一定不要被眼前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永远不可战胜。特别是成功的互联网企业,更要有危机感,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有时刻面临深渊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因为,创新已经让所有企业头上都悬了一把剑,一把随时可能将企业拦腰砍截的剑。
美的能够救活东芝,也主要是借助于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而不是美的比东芝管理得更好。东芝是穷人没有骨气,没有穷出个花样来,从而从内部入手,主动解决企业造假等方面的问题,真正重新站立起来。
作为一个 财经 工作者,我觉得东芝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企业,也没有永不落的商业帝国。
作为东芝集团挥泪大甩卖也是很正常之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或法则,市场是无情的净化剂,不断让企业面世,也不断淘汰陈旧的企业。所以东芝的沦落是很正常的。
至于美的接手后起死回生,是经营方法吗?我觉得不见得,其实原来东芝的经营方式或理念就已经不错了。作为日本的优秀企业,东芝自有他一套成功的营销模式。而美的接手后之所以能够成功出逃经营险境,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是中国众多的消费都让美的生产的电子产品得以大行其道。如果没有14亿中国人这么一个庞大的市场,美的要想取得今天如此耀眼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东芝集团挥泪大甩卖,而美的接手后却能起死回生,这究竟是东芝的问题,还是经营方法上的问题?要知道这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些东芝的发展历程。
在很早以前,我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过东芝电器,作为日本曾经物美价廉的产品,可以说受到很多用户的喜欢,而且不仅仅是物美价廉,还质量可靠过硬,能把产品销售到欧美等国家,可以说盛极一时啊。
有句老话说的好,月满则亏,盛极必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没有办法脱离这个规律的,作为日本140年的老品牌,东芝电器可以说是连年亏损,没办法了只好让美的给收购了。
但是美的这次的收购并不是全部都够的,而且东芝以40年的授权作为交换,可以说美的把东芝大部分的产品卖到中国市场上,从而救活了东芝电器,问题上40年以后,当授权的时间到期以后,美的应该怎么办呢?难道不是徒作嫁衣吗?
美国,似乎已经习惯用制裁的方式,打压各国的 科技 公司,只要在某些方面超过美国,或者是有超过美国的可能性,那么必然就会受到美国的打压,一个单纯的商业行为,被美国用国家机器打乱了市场。
最近两年,被针对最多的就是中国企业,从华为到小米,一大波中国 科技 公司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尤其是华为,直接被美国孤立,不仅得不到任何芯片,甚至就连一些设备的元器件都无法购买,而中国,并不是美国针对的唯一国家,在华为之前,已经有许多公司被美国制裁,但是,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会在美国的制裁下倒下,甚至有的公司越过越好。
美国无理制裁的行为,从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最出名的就是日本东芝事件,东芝公司曾经是日本有名的半导体公司,掌握着全球最顶尖的 科技 ,当时,东芝公司为了开拓市场,就来到了苏联。
此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期间,苏联为了发展自己的静音潜艇,于是以需要制造大型船只为借口,希望进口东芝的数控机床,当时, 社会 主义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被美国严格限制,一些重要的设备根本无法出口到苏联,但是东芝公司还是接下了订单,并最终将机床拆分运送到了苏联,这件事最终被美国得知。
此时的东芝公司半导体水平,已经超越美国,借此机会,美国开始对东芝公司进行制裁,对东芝实行2-5年的禁令,1988年,东芝公司被禁止对美国出口产品,当时的美国是东芝公司最大的消费国,没有了美国市场,东芝几乎一蹶不振,而日本的半导体行业,也因为这次制裁备受打击,日本的半导体行业也因此停滞不前,最后被韩国超越,那么被制裁的东芝最后怎么样了呢?
东芝并没有彻底被打倒,反而开始另辟蹊径,放弃了欧美市场,转战中国,东芝也因此起死回生,90年代初,东芝的广告已经在中国出现,而到2001年,,东芝和中国企业的合资子公司,在中国生产冰箱,东芝的家电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
如今,东芝的内存,机械硬盘等,同样也备受市场青睐,东芝通过中国市场,彻底起死回生,美国虽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却并没有完全将东芝彻底打倒。
而与东芝不同,有一家企业在美国的制裁下,不仅没有如东芝那样损失惨重,反而在市场上越发活跃,甚至成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这家公司就是我国的海尔。
上世纪九十年代,海尔电器在中国市场上几乎所向披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海尔电器的身影,渐渐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海尔,于1999年进入美国市场。
刚进入美国市场,海尔电器就遭遇滑铁卢,曾经被美国杂志调侃为,一年只能卖出50台高端电脑,一直到2005年,海尔才在美国市场打开局面,从此海尔在美国就一发不可收拾,销售量突飞猛进,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巨大份额。
俗话说q打出头鸟,本国企业当然不甘心自己的市场,被一家外来公司占领,甚至美国政府竟然也开始打压海尔,多次对其进行,刁难它的套路,直到如今美国依旧还在使用,海尔前后遇到过3次制裁。
第一次海尔为了发展空调生产线,于是打算直接收购一家美国企业,省钱又方便,然而,美国却开始阻止它的收购计划,最终收购计划破产,海尔也丧失了在空调领域扩张的黄金时期。
第二次制裁更加直接,中国产品从来都是以物美价廉出名,海尔的电器也同样如此,因为这个原因大受市场欢迎,严重威胁到美国本土的企业,于是美国直接对海尔的产品增收关税。
为此,海尔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结果令美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海尔的销量不仅没有下跌,反而还出现了上涨,可见海尔电器的质量的确不错。
而第三次发生于近几年,此时的海尔已经连续7年,销量增幅在20%以上,国外的营收占比达到42%,其中美国市场就占到36%,每年至少从美国赚走20亿美元。
尽管多次对海尔制裁,但是它的生意却越来越好,美国对此也无能为力,当然,因为海尔只是家电,并不涉及太多高 科技 领域,所以美国对它的制裁没有太过严重。
除了海尔之外,还有一家公司被美国制裁后,在美国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它就是我们熟悉的大疆,大疆如今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无人机市场的霸主,在进入美国市场之后,将美国曾经的几家无人机公司打败,甚至还收购了著名的哈苏。
美国多次对其进行制裁,但是无论是普通消费者,还是美国的军方,都离不开大疆的无人机,因此多次制裁不仅没有打击到它,反而让它在美国的生意越来越好,而价格也水涨船,美国还拿它没办法。
那么华为在美国的制裁面前,会不会同样起死回生呢?如今,华为所受到的制裁,算得上是最严重的制裁,与当初东芝所受的制裁不相上下爱,不同的是,当时的日本更加依赖美国,而且整个日本经济有着巨大的泡沫,有着美元霸权,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这才让东芝虽然在半导体领先,但是却依旧几乎被美国毁了,而美国如今还想用一样的套路对待华为,希望让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无法兴起,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首先,中国并不是曾经的日本,虽然依旧受美元霸权的影响,但是却不可能被美国随意拿捏,此外,华为在5G上的实力,让美国并没有能力一击必胜,中国5G实力已经超越美国,谷歌前CEO施密特还表示,中国5G已经超过美国十年,虽然有夸大的嫌疑,但是却足可见华为5G的实力,因此,即便是美国制裁,全球也有很多国家的5G建设,需要华为帮助。
此外,华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业务在美国,但是欧洲业务占更大比例,并不需要完全靠美国市场,而且中国市场也足够庞大,不像日本那样,没有太大能力消耗本国产品,完全依赖欧美市场,所以,华为只要度过眼前的芯片危机,极有可能一飞冲天,也就是说,美国的制裁或许不仅没用,还有可能成就华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