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告:日产宣布将终止与戴姆勒和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的计划,而将重点放在开发电动汽车上。
此外,IDC预测,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约为116万辆。几个权威机构最近预测,到2021年不仅是电动汽车行业从流行病中复苏的一年,也是电池制造商加速其生产能力的一年。
一方面,日产汽车会停止使用氢燃料电池,另一方面,随着电动汽车的兴起,氢能会不再可用吗?
1.新能源汽车:不赚钱而不是氢能的企业
实际上,氢燃料电池是未来的技术,但是从汽车电气化的角度来看,氢燃料电池已经变得无味,应该积极开发吗?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中使用氢能电池是一项非盈利性业务,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甚至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价格昂贵。比较高。
中国电动汽车工程学会设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汽车总销量的20%,2030年将占40%,2035年将占50%。另一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目标是到2025年达到100,000辆,到2035年达到100万辆。
你找到差距了吗?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是销售率,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目标是拥有者的绝对数量,市场规模相当有限。
另外,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由于纯电动乘用车的起步较早且销量稳定,许多专业的动力电池制造商都参与了动力电池的生产,而目前的动力电池技术相对成熟。动力电池价格仍在下跌,相比2013年的3.2元/Wh,动力电池价格在2019年第四季度下降了70%至0.86元/Wh。
燃料电池技术还不够成熟,因此价格昂贵,而且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一辆汽车要比柴油汽车昂贵得多。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系统占汽车总成本的65%以上,远高于占纯电动汽车40%的电池的成本。此外,氢充电站的构造没有落后,并且使用它是不方便的,因为在购买燃料电池车辆之后很可能没有氢充电场所。目前,我国大约有120个加氢站,其中51个已经建成,只有41个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当然,仅仅因为当前的纯电路生产线是暂时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氢燃料电池将被彻底淘汰。纯电在乘用车领域占据优势,而在野外却不占据优势。用于商用车中的氢能仍然很有前途。2.日产为什么不使用干式氢燃料电池?不是氢能不起作用,而是公司自己的竞争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没有丰田和本田,日产是日本的长子,实力非常强大。在2000年左右,丰田和本田汽车也上涨,日产汽车即将破产。
日产汽车公司在1999年被戈恩(Ghosn)收购时,was肿,效率低下,管理不善,背负着170亿美元的债务。相反,丰田不仅销量迅速增长,而且丰田两年前推出的混合动力系统THS赢得了声誉。
日本政府也与丰田站在一起,并宣布了其汽车产业政策。丰田汽车应该做的是增强混合动力技术的优势,而其他日本汽车制造商应该做的就是学习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
但是,戈恩不是愿意放弃的人。他让日产选择与日本政府抗衡。你让我向丰田学习,但我不是。然后是最畅销的纯电动汽车Nissan Leaf LEAF。
换一种说法:
如果第一个丰田积极开发混合动力车,那么追逐日产汽车将走另一条路:纯电动汽车。
如果第一个丰田积极开发氢燃料电池,那么日产的追求将选择其他途径,例如零排放,日产纯电动,VC-Turbo和e-POWER混合动力车。
可以看出,日产选择停止使用氢燃料电池是和服逻辑公司的一项战略决策。
在竞争策略方面:追赶者必须选择不同的技能道路。
在企业风格方面:零排放,日产纯电动,VC-Turbo和电子功率杂种都是“脑开放”技术。如果您不遵循现有的道路,那么日产风格。我会改变一段时间。
在资源输入方面:与此同时,它已经从事纯电力,发动机,混合动力和氢气电池,这是真的不可能的。
因此,日产氢燃料电池的发展不能用日产竞争战略和氢能技术路径的争议。
3.氢能系统包括源网络载荷存储,并且运输的使用只是分割,并且不代表氢能的未来。
氢能量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组件。氢能汽车无法看到氢能的发展。在转换为清洁和低功率的背景下应考虑能量系统。碳,安全高效的能量系统。
日产宣布悬浮氢气燃料电池和电动车损伤,氢能不起作用?
氢能量,例如电能,是第二能源,但是需要在所有次要能量圈上一起开展四个“源网络载荷”区域。
来源:产生氢气的方式,包括电解水中的绿色氢气和煤化工。
网络:氢气管网或液体氢气高压氢气输送,氢气灌装站等。荷兰:氢能车辆,化学工业,钢铁冶金等的用户
储存:气体储存。
在这四个领域中,只有氢燃料电池汽车与公众的联系最紧密,但这并不意味着氢燃料电池汽车将无法工作,氢能系统也将无法工作。
您甚至可以不使用氢燃料电池来使汽车变大,还可以用作固定式能源站,供热和制冷发电的组合等。
我们必须知道,氢能意味着我国的能源安全。我国非常依赖外国石油和天然气。特别地,大部分的油被用作汽车的燃料。
如果打开氢能产业链,并且绿色能源——电解水产生氢——而不是石油,它将能够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并进一步确保能源安全。
简而言之,如果您从产品和技术水平看氢燃料电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因为一切都在增长,紧密相关和相互联系。人类社会是巨大的社交生态。技术的进步也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我们只希望这个行业将是技术突破,并将立即建立。可能的。
Panasonic(早期叫National,1986年开始逐步更改为Panasonic,80时代,免税商场才能购买到的National黑白电视,另外Technics即为松下针对高保真HiFi器材、以及专业性质产品的商标,松下在航空领域也有专门的商标)2008.10.1日起全部统一为Panasonic!
松下产品主攻数码视听、小家电、办公产品、日用家电市场、特殊领域的专业设备。
现松下有70多个产品,小如电动牙刷、剃须刀,大到广播电视设备,以Panasonic ideas for life为口号,如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数字背投、平面电视、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DVD刻录机、台式DVD、便携DVD、迷你音响、录像机等等。
松下引以为傲的还有其专利数量和强大的自我开发能力,其家电产品的自有元件利用率高达80-90%以上
其未在大陆投放的笔记本Thought Book以及VIREA电视手机在日本声誉再外。
手机是首个日本手机厂商销量过1亿台的厂商,目前P905i,P906i手机红遍了日本本土,预计2009年投放中国市场。
中国大陆官方产品目录:http://www.panasonic.cn/
尼桑也叫日产。
"日产"和"尼桑"都是"NISSAN"的译音而已.
尼桑是音译 把日产标志中间的英文念出来就是尼桑.
日产是"NISSAN"的官方音译.
以上两个中文叫法都是中国译音.
在国际市场上都是统一用"NISSAN"英文.
日产(ニッサン)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是日本的第二大汽车公司,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一。也是第一家开始制造小型Datsun轿车和汽车零件的制造商。该公司除生产各型汽车外,还涉足机床、工程机械、造船和航天技术等领域,是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日产公司创立于1933年,其前身是户姻铸造公司和日本产业公司合并的汽车制造公司。1934年开始使用现名“日产汽车公司”。日产公司的总部现设在日本东京市,雇员总数近13万人,现任总裁卡洛斯·戈恩。日产公司的汽车产品分实用型(即货车、小型客货车和四轮驱动车)、豪华型轿车和普通型轿车。实用车的品牌有巴宁、途乐、皮卡和佳碧等。几十年来,日产汽车公司的技术与产品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喜爱。
三菱的标志是岩崎家族的家族标志「三段菱」和土佐藩主山内家族的家族标志“三柏菱”的结合,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三菱标志。日本三菱汽车以三枚菱形钻石为标志,正为突显其蕴含在雅致的单纯性中的深邃灿烂光华-菱钻式的造车艺术。过去七十五年的作品,如Diamante、GTO、Galant、Mirage,RVR,Pajero等车款,奠定了三菱在车坛上的菱钻形象。现在,这个标志是三菱组织中各公司全体职工的象征。
东芝原名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1939年由株式会社芝浦制作所和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合并而成;从1875年开创至今,已经走过了133年的漫长历程。
80年代以来,东芝从一个以家用电器、重型电机为主体的企业转变为包括通讯、电子在内的综合电子电器企业。进入90年代,东芝在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东芝已成功地从家电行业的巨人转变为IT行业的先锋。
2000年,东芝半导体的销售额继INTEL之后,位居世界第二位。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至2000年底,IT产值在东芝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4%。
东芝是由两家日本公司于1939年合并成的。
1910年,在人们都热衷于引进欧美技术的时代,日立的创始人——小平浪平先生以高速迈向现代化、“振兴国产技术”为目标开创了日立的事业。我们秉承着在创业时提出的“和”、“诚”以及“开拓者精神”的“日立精神”,并传承至今。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里,“日立精神”依然非常重要。
HITACHI日立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之一,日立集团由众多的事业部门、事业公司组成,并拥有多项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技术。像这样事业范围广泛、且多样化的企业集团,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日立的创业精神之本就是发挥综合实力,开创新价值,也就是创造"uVALUE"、鼓舞下一时代,这也正是其他公司无法仿效的,日立真正的价值所在。我想将日立集团内广泛的事业、技术、专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出“真正的综合实力”,为满足客户和社会日趋多样的需求而创造最好的"uVALUE",实现日立的企业理念"Inspire the Next"(为新时代注入新的活力)。
日立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中国,成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少量外资企业之一。多年来,日立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引进大量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在政府的支持下,日立在中国各地的投资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