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迅猛为多晶硅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飞速发展,为作为基础材料的多晶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目前全球95%以上的半导体器件是用硅材料制造的,由硅材料制成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于航天、国防军工、通讯等高精尖行业以及各种电子、电器、汽车等通用行业,硅材料支撑着种类繁多、意义重大的电子信息工业。同时,随着石化能源的逐渐枯竭和以及环保需求上升,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原料需求增势迅猛。
负责新项目的四川省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唐前正介绍,近年来,全球多晶硅市场严重供不应求,为我国硅材料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多晶硅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不到40美元/公斤上涨至现在的300美元/公斤左右,而且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全球多晶硅供不应求的局面在2010年前不会有大的改观,多晶硅产品市场前景看好。预计2010年全球半导体级多晶硅需求量3.5万吨,太阳能多晶硅需求量5万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我国多晶硅产业正处在迅猛发展阶段
截至目前,在全国生产多晶硅的3家企业中,乐山市有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和新光硅业2家,生产规模1500吨,占我国建成能力的80%以上。其中,峨眉半导体材料厂是中国半导体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新光硅业公司的多晶硅项目为目前国内最大,也是国家级高技术示范项目。四川新光硅业公司通过1260吨/年多晶硅生产装置的运行,已经基本掌握了改良西门子工艺中的氯化硅氢化、大型还原炉、导热油转化热能、还原尾气干法回收等四项关键技术,对设备设计、 *** 作条件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储备了相当数量的多晶硅人才。
据了解,今年仅在乐山市就有峨眉半导体材料厂500吨多晶硅扩建项目、东汽集团1500吨、永祥公司1000吨新建项目将竣工投产。3月28日乐电天威3000吨项目动工建设后,永祥公司五通3000吨和犍为6000吨项目也即将动工建设。
乐山市委书记姜晓亭说,乐山市依托在技术、人才、产业规模和配套能力上拥有的明显比较优势,正在努力将乐山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硅材料产业基地。“我们力争通过4至5年的时间,计划投资200亿元,形成多晶硅19500吨、单晶硅2000吨、1000MW太阳能电池、电子元器件500亿只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千亿元以上,实现利税400亿元,解决就业上万人次。”
总体上看,我国多晶硅产业正处在迅猛发展的阶段。随着能源政策的倾斜,国内多晶硅生产在政策与利益的驱动作用下正迅速铺开,国内大量资本关注或直接投资多晶硅产业。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市在做多晶硅项目,项目总数近40个,呈遍地开花之势。除已投产的极少数几个外,大部分处于正在建设或拟建阶段,其中已有十几家企业开工建设。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建成达产,那么几年后我国多晶硅年产量将达到10万吨左右。而2007年我国多晶硅总产量仅600吨,占全球产量的2%左右。
——广阔前景“光环”下也存在隐忧
姜晓亭认为,首先我国硅材料产业的发展不应该走一哄而起、盲目上马的道路,而应根据产业特点合理布局。只有集中建设大型产业化基地,才有利于基础设施共用共享、副产品的循环利用、集中治理污染等,同时能够避免花费大笔钱重复引进技术。如果国家不统一合理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肯定会出现门槛高、资源浪费、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隐忧。
目前,只有美国、日本、德国拥有最先进的多晶硅产业化技术,并且几十年来一直实行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制约了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国内已经运用和将要运用的技术,主要为改良西门子工艺和俄罗斯技术,但其产品生产成本大约是美国、日本、德国成本的2倍以上,产品价格不具有竞争力。
其次,多晶硅项目建设周期要2年左右,全部达产还需要一个周期,而国内众多企业进军多晶硅产业在未来几年将形成巨大的产能。与此同时,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外多晶硅企业也都在扩产和新建工厂,预计到2010年国外多晶硅总产能将达到6万吨。产能巨量膨胀的同时,如果下游产业得不到迅猛发展,就有导致产品过剩的可能。
第三,目前的多晶硅价格由于供不应求处在高位运行的过热态势。国内多晶硅产品的成本每公斤基本在60美元以上,如果因产能过剩等因素导致价格暴跌,利润将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2001年至2002年,因全球供大于求,电子级多晶硅就曾暴跌到每公斤35美元至45美元。
此外,多晶硅行业是有一定污染的产业,如果环保环节控制不好,将会影响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相关专家也认为,国家应加大力度支持多晶硅产业的技术研发,统筹调整多晶硅产业布局,规划和建设国家级硅材料产业基地,在信贷、税收、电价等方面大力支持,并从技术、环保等方面严格控制项目立项,确保整个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预计到2022年前后,集成电路全行业人才缺口将近25万
2019年集成电路行业的主动离职率为12.51%,尤其是制造环节和封装测试环节达15.98%及18.28%,高于5%~10%的 健康 流动率
不少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不了解产业前沿动向,没进过车间,没摸过机器,做工程师要花两三年才能上手,四五年才摸出门道,真正挑大梁要10年以上
不少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对于产业的认识完全停留在课本上,中高端人才和产业工人匮乏,制约产业发展前景。
针对人才困境背后暴露出的产学脱节、各地密集上马集成电路项目争抢人才等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扶持校企合作办学,优化产业布局。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在检测芯片制造设备(2020年2月14日摄) 王毓国摄/本刊
集成电路产业爆发式增长
人才缺口近25万
缺口大。“50%以上的同学都攥着10个以上的单位邀约。”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毕业生陈超伟表示,自己2011年本科入学时师兄师姐都还找不到工作,但2018年自己毕业时集成电路专业已经十分火爆,毕业生供不应求。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规模在51.19万人左右,预计到2022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4.45万人左右,人才缺口将近25万。
成长周期长。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高端人才对技术突破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但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结构不均衡,除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缺乏外,复合型人才、国际型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均较为紧缺。
“即使是国内一流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从车间工程师到三级、二级主管,至少要8到10年。”某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说。
流动率高。“我2017年进厂,同批入职的身边同事有一半都跳槽了。”某集成电路公司技术人员说,近年来各地纷纷上马集成电路项目,对传统大厂的人才展开挖角,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流动率高企。
上述白皮书显示,2019年集成电路行业的主动离职率为12.51%,尤其是制造环节和封装测试环节达15.98%及18.28%,高于5%~10%的 健康 流动率。
产学脱节 无序争抢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人才短缺、成长周期长等现象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国内高校不同程度存在产学脱节。
课程体系和工业界的实际需求脱节。
“不少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对于产业的认识完全停留在课本上,不了解产业前沿动向,没进过车间,没摸过机器,做工程师要花两三年才能上手,四五年才摸出门道,真正挑大梁要10年以上。”陈超伟说。
相比之下,台湾高校对产教融合、实训十分重视。厦门三安集团2020年从台湾高校引进十几名集成电路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企业副总经理林志东表示,台籍学生的一大优势就是动手能力强,可以快速投入生产。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高校和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良性互动。高校老师不少是在台积电、联电等企业有过从业经历的工程师,学生在学校能了解大量业界前沿信息,掌握更多 *** 作层面的技能。”某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多位业内人士提出,各地上马集成电路项目,争抢人才不利于自主研发和人才团队的培养。
“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时需要数年乃至10年以上‘墩苗’,自主研发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保持核心人才团队的稳定,而当前不论是核心技术人员还是毕业两三年刚入门的新手,面临高薪挖角诱惑,到另一个企业又得重新开始,重复此前的劳动。”上述负责人说。
联芯集成电路制造(厦门)有限公司公共关系总监缪为夷说,实际上很多新建项目条件不成熟,盲目上马,最后又做不起来,挖过去一堆人做个半拉子工程,相关人才几年的时间可能就白浪费了。必须持续完整的项目经验积累才能夯实基础。
此外,还应注重多层次人才培养。业内人士指出,过去我们可能更注重领军型人才,但随着产业做大,国内其实依然缺乏中高端人才和产业工人,这种人才不管是从培育,还是从引进的角度来说难度更大,这也是未来产业长期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产教融合补齐人才短板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针对集成电路人才问题相继推出多项政策,但从产业发展态势看,集成电路人才在供给总量上仍显不足、人才供给结构仍待改善,建议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扩大人才引进通道,补齐集成电路人才短板。
扶持校企合作办学。受访人士表示,产教融合是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可在新成立的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的基础上,支持各地依托当地优质高校资源就地进行校企合作办学。
通过联合开设“半导体班”,部分课程一级主管讲授,学生也可到现场实践。这样做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压缩了集成电路人才的培养周期。
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防止一哄而上。缪为夷等人认为,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处于龙头竞争的局面,现在很多制造企业薪资水平不高,也与单体规模不够大有关。以台积电和联电为例,这两家制造企业的薪资水平要比台湾大部分行业高出两三成,也因此成为台湾学生就业的首选,员工稳定度也很高。
建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既能增强我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也有利于保持人员团队稳定。
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以造富效应吸引人才回归。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柯认为,我国每年流失大量集成电路人才到海外,其中不少都是高端人才,可以通过扶持集成电路企业上市、二级市场并购等方式,发挥资本市场造富效应,吸引这些人才回归。
“一条集成电路造富神话的新闻可能比十条政策都管用。年轻人热衷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联网行业诞生了一批造富神话。”李柯说,这将发挥“千金买马骨”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