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谢希德(1921年3月19日-2000年3月4日),女,福建泉州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丈夫为著名生物化学家曹天钦。谢希德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学系,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1952年10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1983—1988年复旦大学校长。专长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是这些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90年代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短周期超晶格的声子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撰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专著4部。谢希德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把握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机遇,为复旦大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前任校长苏步青开创了复旦辉煌的“苏谢时代”。
生平经历
1921年3月19日出生于泉州市蚶江镇赤湖乡。那年她的父亲谢玉铭被母校燕京大学请回教物理课程,他一边教书,一边进修高等物理,准备出国深造。1923年,他得到洛克斐勒基金社的奖学金赴美国留学,母亲郭瑜瑾则在厦门大学念书。在谢希德4岁时不幸母亲患病去世,此时,父亲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幼小的谢希德在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成长。1926年谢玉铭学成回国,应聘在燕京大学物理系执教。谢希德7岁时,父亲与燕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张舜英结婚。继母对她十分疼爱,使她的心灵得到极大抚慰。11岁时进入燕大附中,在那里认识同班念书的曹天钦。后来转到贝满女中读书,“敬业乐群”的校训给她深刻的教育。至今也常怀念当年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的师长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谢玉铭举家南下,应邀在湖南大学任教。谢希德相继在武汉圣希理达女中和长沙福湘女中读完高三。1938年夏天,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日益逼近武汉、长沙,但当时仍举行高考统一招生。谢希德报考湖南大学数学系,不久长沙告急,全家搬到贵阳。谢玉铭只身回到迁往辰溪的湖南大学。好不容易转移到贵阳后,谢希德住进医院切除扁桃腺,加上又腿痛难忍,因此虽然接到录取通知,不得不申请在家休学一年。后来经医生诊断她的腿痛系股关节结核。那时没有治结核病的特效药,生了这种病与被判无期徒刑差不多。当时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需时常躲避空袭,不得安宁。但她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青年,在治病和休养期间,大量阅读英文小说,这对她后来的发展很有帮助。1942年夏她又考上迁至贵州省湄潭县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但由于父亲不同意而放弃。后来全家从贵州搬到福建长汀县,父亲应聘为厦门大学数理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在萨本栋校长和谢玉铭、傅鹰等各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厦大成为当时东南首屈一指的大学。就在这时,谢希德考入厦大数理系。她勤奋好学,训练严格,基础扎实。尤其是在父辈们的亲切熏陶下养成了优良的学风。1946年秋她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市沪江大学任助教。连绵不断的战火,辗转不定的生活,艰难困苦的环境,使她成为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年,立志继承父业,出国深造,为祖国未来奉献力量。
复旦工作
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同庆曾请谢希德去交大任教,由于院系调整,她同周同庆一起来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在这里,她承担了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主讲6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且都编写了教材和讲义。她善于组织课程内容,讲课切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信息量大,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使学生们深得教益。现在中国许多中年科技骨干,如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当年的门生。在她努力下,复旦大学于1955 年开设了固体物理专门化,致力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1960~1962年间,她同方俊鑫合作,编写了《固体物理学》(上、下册)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深受国内各大学师生欢迎。80 年代,这部书重新修订,谢希德增写了《非晶态物质》一章,保持原书特色,既系统讲述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又介绍各主要分支的发展概况。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1956年秋,为了实现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厦大、吉大等5所大学的物理系的部分师生汇集于北大,共同创办半导体物理专门化。黄昆任教研组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他们通力合作,撰写了一部专著《半导体物理学》,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在当时国际上是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权威性著作,为中国培养一大批半导体科技骨干人才及时作出了贡献。令人钦敬的是她为了科学事业,放下出生才5个月的小孩,交给爱人曹天钦照料,毅然去北大工作。
在科研方面,她也是白手起家,于1958年创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1958~1966)。在她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基础研究创建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当时实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为此她建立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培养实验员,后来这批人都补齐了大学课程,成为得力的科技人才。当年提前毕业参加建所的大学生中有很有成就的沈学础。
60年代初,国际上硅平面工艺兴起,她和黄昆敏锐地看到这将促进半导体技术和物理的迅猛发展,联名建议开展固体能谱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共同承担。1962年11月,她晋升为教授。在她指导下,复旦建立了顺磁共振等当时先进的实验技术。她招收研究生,开设“半导体理论”和“群论”课,编写讲义,指导研究生从事空间群矩阵元选择定则、应变条件下半导体载流子回旋共振理论、间接隧道效应理论、半导体能带计算等项科研课题。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的暑期物理讨论会上,她作了能带计算成果的报告,与各国学者进行交流。1986年在原有讲义基础上又进行改写,出版了专著《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此书现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学研究生的教材,使学生较容易掌握群论这样抽象的数学工具,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突出贡献
谢希德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祖国又有了希望。1977年8月,当时分管科学教育的邓小平,在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国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要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给知识分子莫大的鼓舞。正如郭沫若所说的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在1977年底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谢希德报告了她的科学调研,以殷实的材料说明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边缘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基本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确定表面的原子成分;二是表面原子结构和成键性质;三是表面电子态和各种特殊的物理性质。她还阐明了表面物理同高新技术和科学发展以及与国民经济之间的重要关系,提出在中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这个报告得到与会科学家的赞赏。她的倡议得到国家科委和高教部的支持,返校后,她立即着手筹建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在原有物理系和核科学系的基础上建立了8个研究室。
1978年9月,谢希德又拟订计划,组织两个系列的学术报告讨论会,一是表面物理,系统讲述表面物理的基础内容和发展前景;二是固体能带理论。她安排好报告人并开列参考文献供报告人准备之用。7个多月,她带病亲自组织报告30多次。在此基础上还举办了全国性的表面物理讨论班。
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物理系和现代物理研究所举办的固体理论讨论班,1979年3月在复旦举行,由副校长兼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谢希德主持并亲自作几个学术报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84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70多位代表参加了讨论班,主题是“群论”和“固体能带理论”,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收到很好的效果。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W.科恩(Kohn)来华讲学,回国后评论说:“谢希德教授作了明智的选择,在复旦大学开展表面物理研究”。多年的努力和在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现代物理研究所的表面物理实验室于1990年经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国家应用表面物理开放实验室。在谢希德指导和王迅的努力下,该实验室在化合物半导体GaAs和InP的极性表面结构和电子态,表面界面结构,Si/Ge超晶格的生长机制和红外探测器件、多孔硅发蓝色光、蓝色激光材料研制,锗量子点的生长和研究,磁性物质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由于她与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1985年、1987年、1990年和1997年,谢希德和张开明、叶令及蒋平等共取得4项科研成果。这就是“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与实验之一”、“镍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论研究”、“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及金属与半导体界面电子特性研究”和“量子器件与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博士15名,硕士10多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她是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之一。
80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家,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J.巴丁(Bardeen)率团访华。他回国后称赞说:“在中国科学界中,谢希德教授是属于最有影响的人士之一。”
由于谢希德的科研成就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使她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享有崇高的声望。她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1991),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两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81年和1992年)。美、英、日、加、香港地区的13所大学分别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名誉工学博士和人文科学博士1987年6月接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abany分校授予名誉博士时,《今日美国》报社记者采访她,称她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1986年她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的名誉会员(Fellow)。1988年她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表面科学》等6种国际学术杂志请她担任顾问和编委。她也是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半导体委员会委员(1987~1993),先后担任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的顾问和程序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主席。会议于1992年8月召开,中外专家500余人出席这届大会,报送的论文达900多篇。这是第一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这次会议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界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良机,对中国半导体学科的发展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谢希德在与国际科技界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中,显示了特有的智慧和才干,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83 年起她每年都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回来后必向物理系师生作介绍,并撰文讲述当年物理学前沿的重要发展。她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各种会议,作有关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学术报告外,还作有关中国科学、教育、妇女、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报告,足迹遍及美、英、法、德、意、日、俄、波兰、匈牙利、希腊、泰国、委内瑞拉等国。
谢希德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成就卓著,深受学术界、教育界的尊敬。1991年3月19日欣逢她七十大寿,又值她在复旦大学执教40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联名发来贺电。国际著名的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和A.萨拉姆(Aalam)分别发来贺电。国家教委也致电祝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寄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了26篇学术论文,汇编成《表面物理学及有关课题》文集,以热烈和由衷的庆贺,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
人物评价
谢希德谢希德不但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高教事业方面,谢希德的贡献是突出的。她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1983)和校长(1983~1988)长达10年之久,建树累累。她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苏联模式,根据复旦大学的条件增设了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5个学院。她大力提倡师生的创造性和科研工作,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与日俱增,复旦的声誉在增长。她深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她注意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作用,1956年秋在复旦推行导师制。导师们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学生学习,针对各种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很好。设立“校长信箱”、“校长论坛”、“新闻发布会”沟通校内各方面情况,使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师生和职工们感到比较满意。她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学风,严谨治学,严格要求。
谢希德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1982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7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8年5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在中共十三大开会期间,谢希德与浙大校长路甬祥、厦大副校长王路林一同出席中外记者会,她老练地回答了记者们的各种提问。作为上海市政协主席,她的视野宽阔,极为关注浦东新区的开发,对浦东的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见识,后来又担任了校址设在浦东的杉达大学的校长。她不仅关注全市的教育、科技方面的工作,也关注文化、社会风气、农业等等。人们可以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她带领政协委员下工厂、农村了解情况和慰问的动人场面。她关心科普教育,主编一本《阿爸教科学》的新书,给青少年增添了许多新知识。
在复旦校园里,她曾接待过来访的法国总统德斯坦,美国总统里根以及国务卿舒尔茨等外国领导人。她代表复旦授予一批世界上著名的学者、教授为复旦大学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的称号。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来华访问时,谢希德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克林顿总统在上海的座谈会。
1998年11月4日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condueter Indartry associaleer)出资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设立谢希德奖金以鼓励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谢希德在团结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界和科技界、国际友人、海外学子和侨胞中,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事年表】
1921年3月19日 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1942~1946年 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46~1947年 任上海沪江大学数理系助教。
1947~1949年 美国史密斯学院物理系研究生兼助教,194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9~1952年 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研究一年。
1952~ 在复旦大学先后任物理讲师(1952~1956)、副教授(1956~1962)、教授(1962~)。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1954~1961)。
1956~1958年 在北京任北大、复旦、南大、吉大、厦大五校联合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副主任。
1958~1966年 筹建上海技术物理所,任副所长。
1978年~ 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8~1988年 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1983)、校长(1983~1988)、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1985~)。
1978~1991年 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1989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0年 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
1997年 任上海浦东杉达大学校长。
2000年3月4日 逝世于上海
2012年有的考区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就是——《谢希德的诚与真》,您可以自行查阅一下这篇文章
本人用的品牌是科威微波,它的神奇的微波技术及其应用大概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微波的应用领域,除了人们十分熟悉的微波通信之外,还涉及到医药卫生,公路建设、航空航天、环境保护、能量传送等各个方面,以及人们的生活之中。加拿大的科学家发现,微波可以使一些有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速度提高1200多倍,从而使人们对微波有了新的认识,大大改变了以往认为微波只能加热含水物质的偏见,使微波加热功能扩展到有机物质领域,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成果。
科研机构开发出微波烧制陶瓷新技术,这种技术可缩短烧制时间,从而降低能耗。新技术的特点是让毛坯吸收微波,然后由它自身散发的热量烧制成陶瓷产品。使用这一方法的专用炉已开发成功,炉壁呈双层结构,由吸收微波的陶瓷和隔热材料构成。与先从表面升温的现有烧制法相比,内部加热法可使陶瓷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升高均一,从而减少变形和色彩不均等现象,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经过利用微波烧出的陶瓷产品质量毫不逊色于用电、燃气或重油烧成的产品,这种技术可用来烧制绝缘瓷瓶及用于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工业陶瓷。
科研人员,研究出利用微波拆除原子反应堆混凝土建筑的新方法。由于原子反应堆的工作使其周围的环境带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因此,在建筑物的拆除中,不允许扬起一点灰尘。而利用微波加热混凝土中所含的水分,使水在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体积膨胀,从而使混凝土产生裂炸。在此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灰尘,从而保证了环境不受污染。
在公路建设中,人们常常为融化沥青而感到费时费力,产生的浓烟要污染环境,在运输过程中还要保温以免造成凝固。如果使用微波加热沥青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美国还发明出一种利用微波来对公路进行修补的方法。过去使用的方法往往使路面处于冷却状态,难以和新添入的沥青化合,修补后的公路也失去原来的平整。采用微波修补方法之后,通过一种装置向需要修补的公路路面发射微波,很快就可以将路面加热并使沥青融化,于是,填补用的新沥青和路面的沥青便融合在一起,然后,再利用压路机就会很容易地将路面压平。
微波能够有效地传输能量:不仅地面的电子设施可以用微波的照射来供给能量进行工作,空中的飞机也能够通过接收从地面发射的微波束中得到能量,进行预定的飞行计划。地面上的微波站将能量很高的微波发射到很远的空间,装置在飞机上的仪器就可以接收到微波能量,并将这种能量转化成为电能,驱动飞机上的发动机。根据这样的原理,人们只要在地面上每隔一二百千米设一个微波发送站,就可以使微波飞机不用着陆、不用加油,持续不断地围绕地球飞行。
1987年9月,第一架无人驾驶的微波飞机在加拿大涅太华郊外的机场成功地飞上蓝天。在高空持续飞行了20分钟。它的能量来自于安装在飞机下面的圆盘天线,地面上的发射机将电能转化为微波输送到天空,飞机接收之后,再转化为电力,驱动螺旋桨进行飞行。
随后不久,美国研制成功一种无人驾驶的空中微波监察飞行器。这种飞行装置以地面微波发射站发射的2兆瓦微波为电源。当飞行器上的接收器将接收到的微波转换成电能后,就可以供给电动机使用。飞行器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183-21350米,能够在空中停留90分钟。
1991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建立了一座技术先进的地面微波站。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微波发射天线,可以将微波发射到几万米高的空间。飞机在飞行中利用微波供给的能量,可以在距离地面20000米的高空中连续飞行3个月。
现在,日本研制出了性能更为先进的微波供能飞机。通过采用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和相控阵天线自动定向技术,能够使微波传送得更远、定向精度更高。同时,避免了发射天线的机械移动,控制起来非常灵活,特别适合卫星上的微波传送。
在航天事业发展中,人们正在设想用微波的能量来发射航天飞机,这样所需经费只为用火箭发射经费的二十分之一。与此同时,科学家利用微波进行大气检测和监测,为火箭和卫星的顺利飞行创造了良好的空中环境。
现代医学领域微波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病症,为患者解除痛苦和精神负担。一种极其细小的微波发生器,可以直接从口腔、尿道、肛门送入人体内,直接杀死癌细胞,可用于治疗胃、食道、前列腺等处的癌症或脓肿。若把极细的微波发生线圈直接送到血管里,就可以除去血管管壁的多余物质,使血管内壁变得光滑和富有d性。
美国医学家找到一种利用微波技术收缩肿胀扁桃腺的新方法,使病人免受传统扁桃腺切除术给自己带来的不适感与出血现象。在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把一个针头大小的发热探针插入二个肿胀扁桃腺的3个点,并在每个点上停留几秒钟的时间。这些发热探针的温度大约在摄氏120度到150度之间,可以使肿胀的扁桃腺迅速萎缩。
日本的一些医疗专家,将微波凝固法运用到胃癌的治疗上。它是利用微波对蛋白质的热凝固作用,便肿瘤组织细胞凝固坏死。现行的微波凝固疗法是在超声波的引导下,将针状电极从体外经皮肤直接插入肿瘤组织,通过电极放射的微波使肿瘤组织凝固,杀死肿瘤细胞。该方法因无需做开腹手术,对患者身体的损伤较小,治疗费用也很低,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威力巨大的微波武器在现代战争中,一种身手不凡的微波武器正在进入应用阶段。它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却能够攻击包括导d、飞机、坦克、军舰、雷达、计算机、光电元件等各种目标,产生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微波武器是利用微波的能量产生高温、电离、辐射、声波等综合效应,以"束"的形式向一定的方向发射,用于摧毁或损伤目标。据测定,使用每平方厘米0.01瓦的微波能量辐射,可以直接便通信、雷达、导航等电子系统的元器件失效或烧毁当达到每平方厘米80瓦的微波能辐射时,仅用1秒钟的时间,就会使人和动物体内的器官因高热的作用而失去平衡,机能的协调发生混乱,并很快影响到神经中枢和心脏而导致死亡。
微波武器的构成一般由超高功率微波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跟踪瞄准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攻击目标时,大型天线先把超高功率发射机输出的微波聚集在窄波束内,形成强大的束能,然后,以每秒30万千米的高强速度射向目标。从它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来比较,微波武器比与其相似的雷达在能量辐射上要高出几千倍,以至上万倍在同是发射粒子束的武器中,微波武器比激光武器在波束的宽度上要大得多,而且衰减缓慢。
微波武器在应用上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付电子设备。现代战争中的电子设备,是各种武器在搜索目标、进行攻击中必不可少的制导体系,具有十分奇异的功能,采取其他武器很难对付它。而微波武器则不然,由于它本身就是一种发射出的电磁波,很容易对电子振荡起到干扰和破坏作用,并能够导致整个电子工作系统的瘫痪,从而使武器系统丧失进攻和防御的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隐身武器相继问世。这些新型武器能够有效地避开雷达、红外等传感器的探测和跟踪。然而,这些隐身武器遇到微波武器的高能波束就会遭殃。涂敷在这些武器上的"隐身衣",是一些特殊的涂料,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加热而导致毁坏,甚至可以在瞬间熔化。这样的结果会使整个隐身武器遭到摧毁。由此可见,微波武器从诞生之日起,注定就是隐身武器的克星,应该跟其他的品牌差不多了吧。
失明,又称为盲,狭义指视力丧失到全无光感广义指双眼失去辨解周围环境的能力,那你知道什么药能让人失明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什么药能让人失明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能让人失明的药 附带麻古的安眠药会导致视网膜坏死,从而导致失明。 让人失明的原因 1、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这是一种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即可造成失明的严重眼病。主要的原因是动脉硬化和 心脏病 。由于动脉硬化、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窄, 血液 在动脉血管中逐渐形成血栓,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之中进行的,一旦视网膜中央动脉形成血栓造成失明。 2、眼底和玻璃体出血。患病时突然感到眼前发黑,呈烟雾状,有时能看到黑色或红色物体在眼前漂动。发病的原因多为高 血压 、动脉硬化、 糖尿病 等。眼底出血可发生在眼底的任何部位,如发生在中心的部位,则导致失明。 3、急性 神经 炎。这是一种急重的眼病,会很快失明。病因是神经的炎症。体内的一些病灶,如副 鼻窦炎 、扁桃腺炎、坏牙、 中耳炎 都能引起,流行性 感冒 、 肺炎 、糖尿病、 脚气 病等都可造成急性神经炎的发生。一旦发生神经炎,传导作用即受到影响,造成了失明,目前对急性神经炎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如果能及时到医院治疗,视力能得到恢复。 4、急性青光眼。其症状为突然出现眼痛、头痛、雾视、视力严重下降、白眼球充血、黑眼球混浊、瞳孔散大,眼压升高。其 治疗方法 有手术,应用毛果云香碱滴眼,口服醋氮酰胺、甘油等。 失明的治疗方法 1、激光光凝,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打激光”,在临床上已应用数年了。一般是采用氩激光所产生的热能,以封闭黄斑区异常新生血管及渗漏点以及减少新生血管的产生。 2、TTT这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光治疗方法。它是运用半导体激光产生的热能,经瞳孔作用于异常新生血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PDT它是将光敏剂通过静脉注入血流中,当药物循环到视网膜时再用非热能激光激发光敏剂治疗,继以破坏异常的新生血管。 失明的预防方法 平时应该忌烟、酒、辛、辣、炸烤食物。在生活中应该选择一些清淡、易 消化 、并且 营养 丰富的食物。在平时应该注意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 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多食一些 动物 肝、牛奶、蛋黄,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平时多做做眼部 保健 *** ,同时注意避免长时间的看电视 电脑 看书,避免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一般每看东西一个小时左右就需要休息一下眼睛,适当的看一下周围的景物或闭目养神。 猜你喜欢: 1. 失明老人的心理2. 60岁老人失明怎么办3. 引起失明的原因有哪些4. 女性吃什么护眼养生5. 导致眼睛失明的原因是什么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