铟的用途是什么

铟的用途是什么,第1张

     铟是一种银灰色,质地极软的易熔金属。熔点156.61°C。沸点2060°C。相对密度d7.30。液态铟能浸润玻璃,并且会粘附在接触过的表面上留下黑色的痕迹。

      铟是一种多用途的金属,具有熔点低、沸点高、传导性好,氧化物能形成透明的导电膜等特性,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发现铟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半导体、导体、低熔点合金、铟锡氧化物、硒铟铜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纤通讯、原子能、电视、防腐以及其他工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除了以上用途外,利用铟合金熔点低的特点还可制成特殊合金,用于消防系统的闭路保护装置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热控装置。由于铟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以及对光的反射能力,可以制成军舰或客轮上的反射镜,既可保持光亮长久不变,又能耐海水的腐蚀。另外,铟作为耐磨轴承、牙科合金、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防腐装饰件、塑料金属化以及传统首饰纪念物的用途仍在继续增长。大约70%的铟是用于制备IT(铟锡氧化物),它可制成透明电极,用于计算机和其他显示屏上,尤其是LCD液晶显示器上,这是ITO的最大(终端)用户。

      平面显示器是人类与电子世界“交流”的“界面”,它大大促进了可移动电子装置的发展,例如手机、掌上型电脑等。用于平板显示中的IT膜对可见光透明、吸收紫外线、反射红外光具有很好的耐蚀性以及环境和热稳定性。

      铟的第二大应用领域是焊料,例如焊膏和低熔点(易熔)合金,这些材料又有多方面的应用。铟还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这种材料所制器件促进了高速数字网络的发展,从而能够处理日益增大的声音、影像和数字传输容量。

一、铟的资源状况

到20世纪90年代初为止,美国已探明铟储量1万吨左右,秘鲁、瑞典、南非、加拿大等国均为数千吨(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1993)。

铟资源主要产地有秘鲁、玻利维亚、加拿大、俄罗斯、中国、法国、比利时、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大部分富铟矿床都产于环太平洋带。加拿大的Mount Pleasant锡多金属矿床就拥有数千吨铟,1998年投产后年产铟25t,产锡3500t。俄罗斯的富铟矿床产于远东地区。美国和日本是全世界铟消费大国,对铟资源非常重视,20多年来一直重视对铟资源的勘查和保护,相继也有不少富铟矿床发现,如日本的鹿儿岛、苗木、丰羽、Toyoha、Nakakoshi等矿床,是日本有名的富铟矿床。我国铟的潜在资源相当丰富,全国16个省区都有富铟矿床发现,已探明铟储量近2万吨,远景储量大于10万吨,80%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广西、云南、内蒙古、广东四省区(四省区25处富铟矿床中,大、中型富铟矿床12处,小型3处,探明储量1万多吨,占全国铟储量的80%以上),其中以广西和云南居首,仅位于南岭西段的大厂矿田铟储量达6000吨以上,都龙锡锌矿床铟储量达4000多吨,个旧锡矿铟储量达2000多吨,同一地区的白牛厂锡多金属矿床也是一个超大型富铟矿床。研究显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孟恩陶勒盖、大井、布敦化、白音诺、闹牛山、敖脑达巴等锡-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也含有很高的铟,孟恩陶勒盖矿床铟储量达400多吨,该区有可能成为我国另一个重要的富铟矿床密集区。

过去认为铟主要从铅锌矿床中回收,其实并非所有的铅锌矿床都富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铟资源的稀少,故把铅锌矿石中铟的回收指标定得很低(5×10-6~10×10-6,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办公室,1987)。我们所说的富铟矿床,是指铟在矿床中大量富集了的矿床,矿石中一般铟含量在(50~100)×10-6以上,闪锌矿(为主要含铟金属矿物)为(500~3000)×10-6,甚至更高。

处于环太平洋带中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产出有世界著名的锡石硫化物矿床,但是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发现的滞后,对铟的研究与开发也相对薄弱,相信这些地区的铟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等待开发利用。

二、铟的应用及需求

从铟的发现到1950年以前的近100年中,铟的研究和利用与它的量一样的稀少,人们对铟的重视是与世界工业发展同步的。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铟的应用除传统的半导体、无线电、焊料、粘合剂和密封合金、机电合金等领域外,其用途正在快速发展。目前,铟在新半导体合金、太阳能电池、光纤通讯、原子能、航天技术、计算机、电视机以及防腐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新技术、新用途还在不断地被开发和研制出来。

随着铟的用途的快速拓展,全世界铟的产量也在直线上升,1924年全世界产铟仅1kg,到了1980年,铟产量达到了45.5t,1990年达133t,1995年为197t,1998年为215t,1999年为235t,2000年超过了300t。中国既是世界铟资源大国,也是世界产铟大国,从1954年开始从多金属矿石中回收铟,至1990年产量达11t,1997年为35t,1998年为48t,1999年为60t,2000年有6家冶炼厂生产铟,全年铟产量达到了115t。国内铟的消费量不足2t,深加工能力非常薄弱。随着产量的增加和急功近利的影响,中国成了铟出口大国,1998年出口23.737 t,1999年出口41.92 t,2000年出口50 t,致使国际铟金属价格从90年代初的近40万美元/t,至2000年初锐降至60万元人民币/t,最近两年铟价格的下降仍在继续。这种贵重战略性金属的廉价出口引发了工业发达国家对铟的大量囤积。

由于铟的特殊物理性能,其应用范围正在快速扩大,特别是近10年来,许多新技术、新领域的发展对铟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归纳起来,目前铟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

(1)低熔点铟合金材料领域 铟低熔点合金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防腐蚀,高导,常用作低电阻接点材料、低压冷焊剂等方面。铟的二元或三元低熔点合金具有较高的高温抗拉强度和抗疲劳强度,铟合金焊料比铅-锡及金-锡焊料更高级。由于铟材料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用于登月舱,着陆时的可靠性大大加强,不脆化、不开裂。目前铟合金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加。

(2)半导体领域 铟在半导体领域的应用最早最广,可作为半导体锗及晶体管、电子管的掺合剂、接触剂和焊料。铟常用来生产锑化铟、磷化铟、砷化铟等半导体材料,研究和应用最早的是锑化铟,目前最有前景的是磷化铟,在通讯激光光源、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展现了可喜的前景。锑化铟和砷化铟主要用于红外探测、光磁器件及太阳能转换器等方面。

(3)硒铟铜多晶薄膜太阳能电池 该项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成功的,具有热转换率高,成本低廉,性能优越和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

(4)原子能领域 铟能够敏感地感测中子辐射,因此原子能工业中用于监控材料,其用量之大,与电子工业相当。

(5)防腐蚀领域 铟具有很好的防腐蚀性能是由日本三井金属矿业公司在研究减少防腐剂中水银的用量时发现的。现在日本所有的电池生产厂家利用铟彻底解决了腐蚀问题。电池中使用的锌粉腐蚀产生氢气,降低电池性能和寿命。原来用于防腐的水银产生无法处理的环境污染。1984年日本开始研究用铟替代水银,1992年实现了电池无水银化,为铟开辟了新的用途。据刘世友(2001)资料,在此新用途中,铟的添加量为100×10-6,日本在此项应用中,1992年消费铟2 t,1993年和1994年各消费铟3 t,此后逐年上升。

(6)光纤通讯市场的应用 磷化铟现已用于光纤通讯领域,主要用作生产半导体铟-镓-砷化物-磷化物的衬底,以提高光纤性能和稳定性。

(7)电视显像管电子q 在显像管电子q生产中,以铟代替钪,一方面降低成本,同时有利于大功率输出,延长寿命。

(8)铟锡氧化物(ITO)方面的应用 ITO可见光透过率>95%,紫外线吸收率>70%,对微波衰减率>85%,导电和加工性能良好,耐磨,耐化学腐蚀,因此其用途极为广泛。

ITO是目前铟消费的最大市场。日本是全世界铟的最大消费国,占全世界铟消费量的70%以上,1995年的数字表明,当年日本共消费铟92t,其中52t用于ITO。ITO主要用于薄膜晶体管(TFT)、液晶显示器(LCD)及等离子显示器的生产,传统CRT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也需要数量可观的铟,ITO在这方面的应用目前还没有可替代品。

铟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用途。例如,由于铟具有强抗腐蚀性及对光的强反射能力,用于制作船舰的反射镜,既可保持长久光亮,又能抵抗海水侵蚀;利用铟的低熔点特性制成特殊合金,用于消防系统的断路保护装置及自动控制装置。另外,铟用作耐磨轴承、牙科合金、钢铁和有色金属的防腐装饰材料及传统首饰等。ITO还用于建筑玻璃、车辆玻璃等的去雾剂和除霜剂等。

2000年以前,全世界铟的需求量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2000年至2001年,增长速度已达10%~15%。据估计,未来几年,随着个人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尤其是不远的将来大屏幕液晶及等离子电视进入千家万户,铟的需求量将飞速增长。因此,做好铟资源的勘查和研究、加强铟应用技术的研究及铟的储备是保证在不远的将来有备无患的关键。

三、铟资源的研究现状综述

世界各国学者对铟元素的研究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在两个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一为铟的地球化学性质、铟在地球各类岩石和矿物及陨石中的含量、铟的富集成矿,全世界已有一大批(富)铟矿床被发现;其二为铟元素的应用,目前铟大量用于无线电、航天技术、高性能合金材料研制等新用途中,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又反过来促进了铟资源的研究。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一些发达国家对铟成矿学的研究从未停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并且有越来越重视的趋势。

对铟元素的大量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主要是西方学者,研究重点为铟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Shaw,1952,1957;Fleischer et al.,1955),In-In3S2的热动力学的研究(Thompson et al.,1954)、侵入岩岩石及矿物中铟的研究(Wager et al.,1958)、硫化物中包括铟在内的微量元素的研究(Fleischer,1955)等,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些研究大致厘定了铟在各类岩石中的分布,为后来对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70年代,苏联学者将铟的研究推向高潮,他们详细研究了前苏联境内铟在不同岩石和不同矿床中的分布,发现了一批富铟矿床,而且在铟的地球化学方面提出“地球化学星”的概念(Иванов,1963)并作了一些铟的富集与Eh值及温度关系的实验(Иванов,1966);发现矿石中含锡越高,硫化物中铟含量越高,铟的富集与高温成矿条件有关;对不同时代岩石和矿床中铟的研究发现,从老到新,铟含量有所升高;出版了《分散元素矿床》一书(Ivanov et al.,1977);不少学者将铟与其它分散元素及成矿主元素如Zn、Fe等结合来探索矿床成因及综合利用,认为硫化物矿床中的In对矿床成因有指示意义并具有工业综合利用价值(Beus et al.,1960;Ganeev et al,1961;Иванов,1966;Ivanov,1968;Shtereberg et al.,1967)。这一时期其他西方国家的学者也作了不少研究工作,如Boorman等(1967)对Mount Pleasant锡矿中铟的研究、Caley等(1967)对墨西哥西部锡矿中铟的研究等,Chakrabarti(1967)的研究就将硫化物矿床中的微量元素与成矿联系起来,而另一些西方学者更进一步研究了铟在陨石、不同岩石中的含量。

80~90年代,苏联学者继续加强对铟的研究,随之一些富铟矿床相继又被发现(戈涅弗楚克,1991)。Greta(1980)对保加利亚7个煤矿中铟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研究发现,煤中含铟很高,部分煤样含铟(20~167)×10-6,个别样品含铟大于1000×10-6,区内多金属矿床含锡富铟。在瑞典、法国、加拿大、美国都先后发现了铟矿床或铟矿体的报道(Johan,1988;Marao et al.,1992;Kieft et al.,1990)。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对铟富集成矿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在苗木、鹿儿岛、丰羽、Toyoha、Nakakoshi等地都发现了铟矿体和矿床,使日本的铟资源跃居世界前列(村尾智等,1990;Murao Satoshi et al.,1991;Marao et al.,1992;太田英顺,1993;Tsushima et al.,1999),Nakakoshi矿床闪锌矿和含Cu-Fe-Zn-Sn-S的硫盐类矿物含铟1.8%~16.3%,矿石含铟0.02%,构成典型的铟矿床(Tsushima et al.,1999)。同时,国外学者对铟成矿作用的研究明显加强,相继进行了铟存在形式的研究(Johan,1988)、含铟矿物合成试验研究(Raudsepp et al.,1987)、玄武岩、硫化物和地幔中铟和锡关系的研究(Yi Wen et al.,1995)等。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铟矿物也被发现,到1980年为止,全世界共发现铟矿物5种,近20年中又发现了3种,还有三种未定名的铟矿物,使铟矿物数量增至11种。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对铟的研究较少,仅见到为数不多的文献中有少量铟的资料,并被后来的研究证实铟含量的可靠性存在一些问题。80 年代以来,国内对铟元素研究开始增多,但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锡铜铅锌硫化物矿床,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矿石中多种微量元素的综合研究,虽然每一位学者都要讨论铟元素的综合利用价值,但没有针对铟富集与成矿机理的专门研究,没有把铟作为一个矿种加以研究。在这期间,涂光炽等(1984)对我国三十多个层控铅锌矿床的研究,童潜明(1984)对湖南10多个铅锌矿床的研究,国外如 Pankratiev 等(1981)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产于沉积岩和火山岩中的层状铅锌矿床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叶庆同(1982)对银山、凡口、东坡、桃林四个矿床闪锌矿成分的研究及Song Xuexin(1984)对广东凡口铅锌矿床微量元素的研究等,展示出了我国一些铅锌矿床中铟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特点。涂光炽等(1993)在《中国矿床》上册“中国的铅锌矿床”一章中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包括我国几乎所有类型铅锌矿床中铟的含量特征,除同生沉积、后期改造型矿床外,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闪锌矿中铟等微量元素在上述类型铅锌矿床中的分布特点。章振根等(1981)、李锡林等(1981)、黄明智等(1988)对广西大厂矿田分散元素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大厂矿田的铟是有利用价值的分散元素之一。Zhang Qian(1987)在对国内外60多个铅锌矿床微量元素的研究和调研,发现除一些含锡的铅锌矿床外,不含锡的矿床含铟都很低,大部分改造成因及同生沉积成因的铅锌矿床,铟没有太大的工业利用价值,同时,将包括 In在内的分散元素的某些特征直接与矿床成因联系起来,制作的图表示踪模式,对几乎所有的铅锌硫化物矿床,都可判断其改造、同生沉积与中高温热液成因。刘英俊等(1984)对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肯定了铟在热液作用的沉淀阶段大量进入四面体晶格配位的硫化物中,具有这种晶格配位的闪锌矿在硫化物矿床中量大面广,因而是富集铟的最佳矿物,这一成果从晶体结构方面阐明了铟大量进入闪锌矿的机理。但从绝大多数铅锌矿床中闪锌矿并不富铟的现象来看,铟进入闪锌矿是有条件的。

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1993)主编的《中国矿产》一书明确提出了铟矿床的概念。涂光炽院士明确提出了分散元素可以形成矿床的理论。随着未来我国对铟需求的增长,国家对铟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已引起重视,铟富集成矿的一些问题已有了初步认识。

4In+3O2=(加热)2In2O3,与Al同一主族。所以可以类比Al2In+6H2O=2In(OH)3+3H22In+3Cl2=2InCl3氢氧化铟:分子式:In(OH)3 性质:又称三水合氧化铟(diindium trioxide trihydrate)In2O3·3H2O。重而白色胶质沉淀。不溶于水和氨水。易溶于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于酸。加热徐徐失水,至600℃完全脱水生成三氧化二铟。可由金属铟与盐酸作用生成三氯化铟后用氨水处理后制得。可用于制取铟的氧化物,作为半导体材料。InCl3 即三氯化铟。白色状结晶。密度3.46。熔点586℃,300℃开始升华。600℃蒸发。极易溶于水,稍溶于乙醇和乙醚。在空气中强烈吸湿。将金属铟与盐酸(滴入少量H2O2)反应,浓缩溶液时可得InCl3·4H2O,为无色结晶。56℃溶于自身的结晶水。在空气中加热将失去HCl,最终产物为In2O3而不能得无水的InCl3。无水的InCl3通常用金属铟和干燥的氯气在150~300℃直接反应制得;或用三氧化二铟(In2O3)和硫酰氯(SOCl2)反应,三氯化铟以纯品升华出来。三氯化铟稀水溶液喷撒在饲料上用作羊毛生长促进剂。也还有一氯化铟(InCl)和二氯化铟存在,前者由金属铟与氯化汞(HgCl2)在325℃反应制得,后者用三氯化铟与金属铟反应制得。二者不稳定,遇水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0966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