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代表人:文超
成立时间:2011-04-06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10109000175185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177号
有望复活 美国《大众科学》网站2011年1月18日报道 题:日本研究人员宣称计划在5年内复活长毛猛犸象 京都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入谷秋良领导的一群日本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计划用新的克隆技术复活灭绝已久的长毛猛犸象。这些研究人员希望在5或6年内复活一只新生的猛犸象。如果成功,它将成为冰河时代以来首只诞生的猛犸象。 由于猛犸象死亡的时间较近(同恐龙相比),并且它们生活和死亡时的天气极为寒冷,北极地区留下了很多保存较为完好的猛犸象遗体。过去数年中,人们开始对克隆这种动物产生兴趣,但总是遇到各种问题。令人恼火的是,让猛犸象得以完好保存的因素———冰雪和寒冷的气温———同时也使这种动物的 DN A遭到极大破坏,给克隆工作造成障碍。 过去,克隆猛犸象的工作已有了一些小的进展,比如对其DN A图谱的绘制工作已近完成———得益于人们发现,这种动物毛发中的角蛋白使其中的D N A得到相当完好的保存。但是,实际上提取猛犸象冰冻D N A的工作一直都未能取得成功。 然而,去年一项新的进展给猛犸象克隆者带来了希望。理研发育生物学中心的一名专家研发了一种新的细胞核提取技术。他用这项技术从一只在同猛犸象最后栖息地相同的温度环境中冰冻了16年的老鼠身上提取有效的 DN A。入谷秋良及其团队根据该技术创造了一种方法,从而成功从猛犸象的卵子中提取了细胞核。这是复活猛犸象过程中最重要的进展。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障碍。猛犸象的细胞核必须植入去除细胞核的大象卵细胞中,以便培育出拥有猛犸象DNA的胚胎,然后这个胚胎将被植入一头大象的子宫内。克隆冰冻动物的成功率只有大约30%,而且尽管大象和猛犸象在遗传学上非常相似,但是引导大象诞下一只猛犸象将是非常困难的。 [1] 多种说法 针对复活猛犸象问题,科学界有多种不同意见。一直以来,多国科学家致力于猛犸象的研究,并希望有一天能利用现代克隆技术将猛犸象复活。俄罗斯科学家在1989年就着手在西伯利亚建立“侏罗纪公园”,希望重现猛犸象所存在的冰河时期的生态环境,将这里打造成为猛犸象的侏罗纪公园。 2008年,一些科学家称,他们通过对从一具冰冻的猛犸象骸骨中提取的DNA样本分析,已破译了大约3000万个“字母”的遗传密码,尽管这只相当于全部遗传密码的1%左右。国际科学家小组成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斯蒂芬妮·舒斯特博士在《科学》杂志上宣布了他们最新研究成果。尽管对于猛犸象的复活,质疑声一直不断,但是成功破译猛犸象遗传密码显然已经重新燃起科学家对克隆猛犸象的兴趣。 2008年11月20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一团猛犸象的毛发,成功破译出这个史前庞然大物80%的基因组。尽管这是一团毫无光泽的毛发,却使科学家在复活猛犸象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一些研究人员建议使用冰冻猛犸象尸体的皮肤或毛发克隆猛犸象。领导此项研究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斯蒂芬妮·舒斯特博士说:“从理论上讲,通过破译这个基因组,我们可以获取重要的信息,将来有一天,只要将独特的猛犸象DNA序列融入现代象的基因组中,这些信息或能帮助其他研究人员复活猛犸象。” 但是,西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古生物DNA实验室主任迈克尔·邦斯(MichaelBunce)博士给舒斯特教授泼了一瓢凉水。他说:“掌握某种生物的DNA代码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遗传手段实现重造灭绝生物体的美好愿望。” [2] 三大疑问 有科学家指出,复活猛犸象有三大难题: 难题一:提取没有发生变质和损伤的DNA。科学家若将猛犸象克隆成功,一定要确保从冰冻的猛犸象遗骸中提取完整的DNA,而且DNA要保持原有的活性。但从早已灭绝的猛犸象遗骸上取得的DNA是支离破碎的。想拼凑完整的可能性不大。如果细胞核受到损伤,克隆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难题二:细胞核移植的技术难题。有了完整的细胞核,接下来就是要找到匹配的卵细胞。可以在现代动物中找到和猛犸象血缘关系最近的近亲,比如非洲象。提取雌象的卵细胞,然后把猛犸象的细胞核移植到卵细胞中。只有从活的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然后再将该细胞核植入去核的卵细胞中,才有可能将猛犸象克隆成功。 难题三:借腹怀胎难以控制排斥反应。新的细胞分裂发育成胚胎后,面临的问题就是为猛犸象找到合适的代孕妈妈。借腹怀胎面临的最大难关是如何让猛犸象胚胎在代孕妈妈子宫内着床、发育直至顺利生下猛犸象。对于移植过来的胚胎,母体势必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猛犸象胚胎可能在还没有形成器官前就被消灭掉。 [2] 前路漫漫 猛犸象的复活计划现在看来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临的困难也非常多。但是如果能通过克隆技术成功复活猛犸象,对于拯救濒危动物是非常有利的,也是一大突破性进展。有专家称,克隆技术可能成为濒危物种延续种族的唯一希望。 2009年,猛犸象巡展负责人透露,日本的专家曾经对皮毛血肉俱全的大卡进行过特殊的扫描:“结果让人惊讶,大卡脑子里的部分脑干细胞居然是活跃状态。”至此,复活猛犸象的计划不再是个天方夜谭,再次被提到了日程上来。 大约每一个科学迷都会满怀激动地问:“当我们破译了全套遗传信息之后,是不是可以克隆一头猛犸呢?” 要克隆猛犸,仅知道50%~70%的基因序列是不够的。不过猛犸毛发样品丰富,基因测序技术也日渐完善,只要科学家们拿到足够科研基金,总有一天会破译出100%的遗传信息。经过与现存大象基因组的比对,也能最终把基因顺序、每条染色体的组成都弄明白。那么下一步就是依照基因序列,合成DNA,创建染色体。这可不容易,迄今为止科学家合成的最长的DNA也不过含有58万个碱基对。猛犸如果和非洲象一样,含有40多亿碱基对,56条染色体的话,平均下来需要合成的每条DNA大分子将含有近一亿对碱基,比现有纪录要高出200倍! 合成好遗传物质后,下面的工作将更为棘手。首先要把所有的染色体包裹成一个细胞核。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道格拉斯·福布斯(D ouglassForbes)建议把合成的染色体放入非洲爪蟾 (Xenopus Laevis)的细胞提取物中,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在合适的条件下,染色体能自行组装成细胞核。那么,如何把细胞核导入卵子之中呢?首先,要采集卵子就大大不易。且不说大象差不多每4个月才排出一颗卵子,光看看她庞大的身躯,深埋在体表半米之下的卵巢,再加上通向卵巢道路上厚达1.3米、连性交后都不破裂、仅开一小口的产道,就知道要得到这颗卵子有多么不容易。还好,科学家们发现,可以将死象身上的卵巢组织取下冷冻起来,需要时移植到其他实验室动物———譬如老鼠——— 身上,加以激素调节,也有可能产生健康的卵子。 最后,科学家们将把在青蛙细胞提取物里组装好的猛犸细胞核,移植到小老鼠身上生成的大象卵子之中,再通过不可思议的奇妙手术,把这颗受精卵送到大象的子宫内。经过漫长的两年怀胎,如果一切顺利,一头灰色的亚洲母象将发现自己刚刚生下一头长着长毛的小小猛犸象。 [2] 何去何从 如果真有一天,一只小猛犸诞生了,它将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呢?也许它将在科学研究所的高墙和玻璃窗后度过一生?也许它将望着那些它祖先从未见过的衣冠楚楚的人类发愣?也许它会不甘寂寞,会咆哮、暴躁、困惑、忧郁、试着找寻其他猛犸?也许它会在疾病和孤单中默默死去? 但也许,人们太悲观了,它或许还是有地方可去。从1989年开始,俄罗斯的科学家塞尔盖·兹莫夫(SergeyZim ov)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切尔斯基市发起重建“侏罗纪公园”的计划。在这里一片方圆160公里的土地上,更新世末期的许多植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日本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往该地区重新引入了驯鹿、驼鹿、麝香鹿、库亚特野马等数种曾与猛犸一起活跃在万年前的动物。据称,当该地食草动物的数量和植被分布相对稳定之后,科学家们还打算引进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如西伯利亚虎,以期构建更为完整的生态圈。 [2] 道德之争 美国“国家地理新闻频道”曾经报道称,日本基因科学家计划利用基因技术让史前生物披毛猛犸象重现世间,并再造一座侏罗纪公园来收容各种“复活”的物种。 猛犸象最早出现在400万年前的非洲大陆上,披毛猛犸象则主要生活在西伯利亚。冰川期的岩洞壁画中绘有这种庞然大物,它肩高3.4米,重达7吨。莫斯科生态及进化研究所的猛犸象研究专家安德瑞(A ndreiSher)说:“我们的祖先不但和猛犸象休戚与共,甚至还捕猎它们,这真难以想象。” 目前西伯利亚的永冻层里埋藏着大约1000万只保存极好的猛犸象遗骸,日本科学家希望可以利用这些猛犸象化石中的生殖组织,在其现代近亲印度象体内繁殖,克隆出猛犸象个体,最终实现他们建设一个侏罗纪公园的设想。日本近畿大学的基因工程部主任认为这一方案完全可行。 然而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必须找到能繁衍后代的披毛猛犸象DNA,虽然在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搜寻一个完整的披毛猛犸象细胞好似海底捞针,科学家表示可以利用一种先进的手段,从冰层下的披毛猛犸象遗骸上提取DNA,而且他们已经在北西伯利亚为未来的新生猛犸象找到了一片家园。这个复制出来的古生态公园还能容纳巨鹿等其他灭绝的物种。 然而许多专家对这个主意嗤之以鼻,说它科学上行不通,道德上不负责。 “古生物的DNA早就成了碎片,我们现在不可能集齐这成千上万的碎片来孕育一只小猛犸象。即使能找到完整的细胞,也不能保证它是健康的,如果基因有错误,那就会导致出生缺陷。”英国伦敦学院大学的一位古生物学家说,“而且自然的猛犸象栖息地也不复存在了,复活一个物种使之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这道德吗?” [2]日前,本报报道了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展陈情况。既有史前的恐龙化石又有未来“黑科技”……成都自然博物馆展厅面积约17005平方米,共有四层,设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龙行川渝厅、探秘恐龙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6大主题展厅。目前,成都自然博物馆还在进行展品的优化完善,预计本月底与市民见面。
值得一提的是,“地质环境厅”呈现了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过程、四川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等。用立体模型、彩色图解、沙盘等展出形式,讲述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故事”。
探秘亚洲最大恐龙化石
AR技术让人“看透”大家伙
走进展馆2楼的“龙行川渝厅”,最吸睛的,无疑是摆放在“C位”的亚洲最大恐龙化石——全长约22米、高约4米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
这个“庞然大物”没有“大长腿”,却有“大长颈”——它的颈相当于体长的一半,颈椎数多达19个。而且这副化石还有“一大”——化石含量最大,达80%以上。据介绍,为了把这个“大家伙”从旧馆搬到新馆,工作人员花了不少心思。
如果觉得这具“骨感”的化石还不足以让人想象出“亚洲最大恐龙”的全貌,那么旁边“探秘恐龙厅”里还有一个它的“肉身版”——尺寸相同的仿真复原恐龙。
站在这个“有血有肉”的恐龙前面,视觉上总觉得比“骨骼版”更大一些。那么,在你的眼中,它们两个到底谁更大一些呢?大家可以在开馆后,亲自去“眼见为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肉身版”马门溪龙身上,还通过AR显示了它的血管、骨骼以及内脏,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
看恐龙也图个“新鲜”
零距离接触去年出土恐龙化石
何氏通安龙、剑龙、鸿鹤盐都龙、开江巴蜀龙……在二楼的两个厅里,依照时间顺序分别展出了四川盆地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恐龙生态群落。钢架支撑起的恐龙骨架惟妙惟肖,高低错落、富有层次。
在这里,不仅可以近距离看到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恐龙,还可以零距离观看到“新鲜出土”的恐龙化石。展厅中的一个大石板上,一副完整的恐龙骨架镶嵌在里面。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是一只体型不大的小恐龙。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只恐龙的化石是在去年发现挖掘的,正值成都自然博物馆修建期间,可以算是展馆中“最新鲜”的恐龙化石了。
在走走看看中,市民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与石头融为一体的恐龙化石,是如何变成展馆里一具具骨架状展品的呢?展厅中的多媒体屏幕向大家讲述了恐龙化石的“前世今生”——刚出土的恐龙化石不仅有岩石包裹,而且多数还残缺不全。古生物研究者用工具将嵌入石头中的骨骼化石一点点地剥离出来,从石化的残骸中完成生命的拼图,再现它们的形貌。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展馆中如此丰富的展品。
真实沙盘叠加虚拟现实
打造成都平原数智模型
在成都自然博物馆还有很多互动体验。这些展馆里的“黑科技”,不仅好玩还长知识。
在“地质环境厅”,参观者可以通过沙盘前的AR数字望远镜,看到一个真实沙盘与虚拟现实叠加而成的成都平原数智模型,与沙盘布局相对应的成都“水系”“山系”“物种”“矿产”等信息都能在实体沙盘上一一呈现。
在“探秘恐龙厅”,参观者可以通过数字触控显示技术,将几亿年前的合川马门溪龙“复活”,还可以触摸控制恐龙的呼吸并观察器官的运行,进行互动体验虚拟投喂。
在猛犸象化石展区,通过设置的AR体验屏,不仅可以点击屏幕上的骨架模型,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和三维模型等信息,还可以让AR体验屏的摄像头扫描骨架,观看复原后动物的三维模型,并与现实中的模型进行现场对比,体验科技带来的“真实感”。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设有环幕影院、4D影院、泥石流沙盘投影系统、矿产世界流水屏互动系统、场景投影系统等数字化视觉呈现技术。这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让整个博物馆的展品“活起来了”,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有更多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