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第三方分析公司赛诺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手机出货量达到14.7亿部——其中有四成来自ODM厂商。
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个很大的比例。如你所知,在竞争惨烈的手机红海,从长长的供应链名单中挑选零部件低成本拼凑,是大多数国产手机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尽管在不少业内人士的疑虑中,由于游离于消费电子领域最充满不确定性的上游市场之外,未来一旦在供应链上某个环节出现偏差,后果将很难收场——要知道,这并非没有先例。
在一个高度由模块化(或者说积木式)搭建的商业世界,遴选市场上的零部件,任何后起之秀都可以迅速拼凑成一个想要的产品。但也因如此,在堆叠积木的过程中,倘若真有什么可被称为壁垒,最大可能即是对创新节奏的主导权——具体到消费电子领域,就是对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
不过这倒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三星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的手机厂商。较之最风光的时光,三星手机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它在智能手机行业拥有强大的产业链控制力。
不只手机,过去二十多年——人类科技创新井喷式跃进的这段岁月,这家巨头成功打通了消费电子全产业链,将屏幕,芯片,内存,闪存,面板等电子产品基础核心环节攥在手里。就像数年前《华盛顿邮报》那篇著名的《韩国:三星共和国》所言:“在日本公司迷恋装饰性和昂贵的家用电子产品的时候,三星购买了成熟的技术,并迅速开始生产更便宜和高质量的产品。”
另一方面,这头巨兽还不断通过收购来夯实底座——就在最近,他们完成了公司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以80亿美元将哈曼国际变成全资拥有企业。
事实上,从智能手机的供应链名单就可看出,在这个彼此依存度日趋升高的时代,三星的核心竞争逻辑就是编织一张巨大的价值网络,盘踞在这张网络上的资源越多,其收获的利益越多,最终时刻保证它处于整个食物链的最顶端。
“程序化”创造
今年1月,三星电子公布了第四季度财报,综合营业利润9.22万亿韩元,同比增长50.19%,利润的强劲增长主要源自半导体产品和OLED及大尺寸LCD面板等业务。
如今的行业共识是:1974年就进入半导体产业的三星构筑了一道消费电子上游产业链护城河,其在面板,内存,处理器,电池,各种芯片和传感器等离聚光灯较远的领域都实力强劲。随便举几个例子,根据Android Headlines统计,三星几乎垄断了AMOLED屏幕市场,自十年前量产AMOLED屏开始已突破10亿块;研发能力上,他们去年发布的搭载第3代(48堆叠)V-NAND的“960 PRO 2TB”便令业内侧目。事实上,如今三星整体半导体的收入已接近英特尔,成为全球第二大芯片企业。
作为目前人类最仰仗的计算平台,手机行业无疑是产业链控制力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在这片越来越红的海域,高端产品组件的销量增长也让三星盈利颇丰。谁都知道,三星生产的内部构件许多都用在了友商上,很多友商无论在开发布会时多么高调,都会低调地为三星贡献利润。
而从自家产品来看,全产业链布局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手机业务。更重要的是,相较大多数手机对于供应商的严重仰仗,产业链控制力使其可以主导创新节奏。这意味着,它可以凭借不受制于人的研发节奏引领技术转折路径。
从用户一端,这种“程序化”创新填补了市场诸多空白。三星逐年迭代的明星旗舰机型都被视作集当时产业链和技术优势于一身的产品。而三星诞生一系列“Android机皇”的背后逻辑也不难理解:将那些概念性技术大规模量产:指纹识别,手势感应,无线充电以及虹膜识别等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填补了市场空白,这种填补行为又反哺为市场号召力,典型案例就是六年前第一款Galaxy Note的横空出世,让六年来“Note”这个词成为大屏旗舰手机的同义词。总之就像历史呈现的那样:在剧烈变动的底层技术世界,拥有自己的研发节奏可以相对安稳地应对不确定性。
其实不只手机,产业链的生态优势得以让三星将创造力延伸到几乎所有消费电子领域。由于拥有“摆布”产业链的优势,三星得以在新锐产品的研发上更加任性。就在最近,三星透露正在研发AR设备,并将VR,AR与AI“三位一体”,作为未来技术开发的主线之一。大概去年下半年开始,科技界正在凝结一个共识:AR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被低估了。比尔盖茨就曾表示:VR只是AR的“极端案例”,有自身的局限性,AR则相对更加完善。但问题是AR技术门槛相对较高,研发与量产之间存在巨大断崖——这亦是在消费电子领域集研发和制造于一身的三星最大的优势。
无限博弈
值得其他巨头注意的是,三星这头巨兽颇为知晓自己的“边界”,非常明白自身在硬件和软件上的不同处境,这种差异无疑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足——更多时候,收购是最佳策略。
如开篇所言,三星近期斥资80亿美元收购哈曼国际,要知道,除了公众熟知的HarmanKardon和JBL等音响,哈曼国际还是车载解决方案提供方,目前有超过3000万台汽车配备其车载系统,业务包括嵌入式信息娱乐,远程信息处理和连接安全等,这无疑最为三星所看中。通过此番收购,三星得以进入车联网市场,如《华尔街日报》所言:“通过此次收购三星电子将直接成为全球大型汽车公司的供应商,这也将使得全球汽车供应链重新组合,并且随着移动通信领域和汽车领域的边界进一步模糊,三星也将得以了解更多消费者习惯和需求的变化。”
事实上,过去一年,三星斥巨资在全球收购和投资了十几家科技公司,譬如人工智能虚拟助手Viv Labs。我还记得,台湾知名主持人陈文茜曾对《创新者的窘境》作者——被誉为“破坏式创新大师”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进行过一次采访,克里斯坦森其中一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相比于Uber这种高效配置资源的工具,虚拟助手反而是一种破坏式创新。譬如三星收购这家公司的产品,就能用自然语言与人类交互,并协调应用与服务间的高效运作。而Gartner预测,2020年40%的行动互动装置内都将具备智慧助理功能,三星无疑希望通过收购提起占据风口。
而摊开三星的收购和投资名单,不乏包括自动驾驶技术公司nuTonomy,美国量子点企业QD Vision等颇为惹眼的科技新锐,其共同点不言自明: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种关于未来的确定性趋势。
嗯,其实在这个时代,关于创新,人们有太多的定义可能,看看那些创新二字前面的修饰词汇:激进式,颠覆式,渐进式……但在我看来,对于已经度过几十年生命历程并还想疯狂生长的科技巨头而言,论及“创新基因”,评判标准或许只有一个: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不被存量绑架,争取活在趋势里。
而如上所述,由于在消费电子领域强大的产业链掌控力,如果将“活在趋势里”这件事看做一场游戏,在很长一段时间,三星理论上都可以一局一局地玩下去。就像罗振宇所说:世界上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以游戏结束为目的,比的是谁能赢;无限游戏是让游戏本身继续下去,卷入的资源越多,参与的人数越多,游戏就能继续下去,这才是无限游戏的目标。
而这或许也是科技巨头最“安全”的生存守则。
李北辰/文(科技自媒体,致力于用文字优雅的文章,为您提供谈资与见识)
刘海若吧刘海若
开放分类: 人物、凤凰卫视
身高:170cm.
体重:54kg.
生日:1966年10月31日.
星座:天蝎座
出生地:台北
学历:1987年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1993-1994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主修商业管理
兴趣:听音乐,看电影,各地旅行(体验不同文化风格),品尝美食&发掘新餐厅,CAFE,新奇特色小店,享受spa,上网。
运动:滑雪,游泳,网球,篮球(曾获选全台湾大专杯明星球员).
喜欢的主播:ABC Peter Jennings.
学习对象: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Intel董事长安迪葛洛夫,HP总裁菲奥瑞娜.
经历:
2000年 加盟凤凰卫视,担任中文台黄金档节目“时事直通车”主持人,资讯台财经节目主编兼主播。
连续两年参加“人大政协两会报道”及首届“博鳌亚洲论坛”直播报道。
2000年 ERA NEWS新闻台财经组副组长;ERA NEWS晚间新闻主播;“钱线追击”发烧财经议题节目制作人兼主持人;TVBS陈文茜财富新闻制作人。
1999-2000 TVBS大陆新闻中心上海特派员
足迹踏遍长江流域,曾至海南岛,云南昆明世博会,山西灵石佛头采访,上海财富五百强,郝柏村首次返乡扫墓,海协会长汪道涵专访及房地产、股市....等等相关财经专题采访。
1998-1999 产经新闻主播 TVBS财经新闻资深记者,主跑高科技半导体产业。
多次参与国际高科技论坛采访:WTO瑞士日内瓦会议、APEC马来西亚峰会、泰国亚运高科技应用专题采访、泰国金融风暴一周年回顾专题报导。
1997-1998 台湾股市解盘主持人。
曾至香港短期派驻采访香港回归大典,
APEC加拿大峰会---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
除了多次参与国际性大型采访,也曾企划焦点人物专访
台岛部分:独家专访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联电集团董事长曹兴诚,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神通集团董事长苗丰强,华邦电子董事长焦佑钧,广达计算机董事长林百里,华硕计算机施崇棠....等科技界重量级人物.也曾多次专访台湾内阁财经部会首长。
国际部分:独家专访英特尔董事长安迪葛洛夫,戴尔计算机董事长麦可戴尔,微软比尔盖兹,甲骨文赖瑞艾立森,雅虎创办人杨致远,惠普CEO菲奥瑞娜......
以TVBS&ERA NEWS名义参与的活动
*国际大型科技活动企划配合与主持.
*pc home 网络科技节目主持人
*APPLY台湾应用材料记者会&活动主持人.
*台湾多家.COM记者会主持人.
*台北捷运报主播专栏执笔
2002年5月8日,凤凰卫视主播刘海若与台湾女记者巫佳静、林家欣结伴到英国旅游时遇上火车出轨意外,巫、林两人在意外中死亡,刘海若经英国医院抢救后,被判定脑干死亡。海若的家人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要求中国专家一同会诊。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飞往伦敦会诊,并推翻了“脑死亡”的判定。凌锋回忆说,虽然海若伤势严重,带着呼吸机,但发现她是自主呼吸,有自主呼吸肯定不是脑死亡。经过北京宣武医院精心医治,海若一步一步恢复了健康,并希望2003年重返主播岗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