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哥白尼:天文学,日心说
2.伽俐略:物理学,自由落体
3.开普勒:天文学,开普勒定律
4.牛顿:物理学,经典力学的创立者,有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微积分
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5.法拉弟:物理学,电磁感应
6.门捷列夫:化学,化学元素周期表
7.道尔顿:物理学,量子论
8.爱因斯坦:物理学,狭隘相对论和广益相对论
9.居里夫妇:化学,镭的发现
10.莱布尼茨:数学,微积分
11.迪卡尔:数学,平面直角座标系
12.黎曼:数学,黎曼几何\
13.佛莱明:化学,青霉素的发明.(抗生素的起源)
14.孟德尔:生物学,孟德尔系数
15.达尔文:生物学,生物进化论,著有《物种起源》
16.哈维:医学,血液回圈理论的创始人
17.格里高:历法,格里高历(现行公历)的创始人
18.德布罗意:物理学,波粒二象性
19.魏格纳地理学,大陆漂移学说
20.伦琴:物理学,伦琴射线(X射线)
对军事航空事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宋文骢 歼10的总设计师
杨伟 歼-20的总设计师
陈一坚 飞豹的总设计师
罗阳,歼-15的总设计师
孙聪,歼-31的总设计师
对法国启蒙运动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C.伏尔泰和卢梭
为电磁学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他们的国籍、生卒年份、为科学事业作出的贡献等)(库仑 法国)
伏打(AlessandroVlota 1745~1827年)
义大利物理学家。巴黎科学院国外院士。1745年2月18日生于科摩,1827年3月5日卒于同地。成年后出于好奇,才去研究自然现象。1774年伏打担任科摩大学预科物理教授。同年发明了起电盘,这是靠静电感应原理提供电的装置。伏打还研究了化学,进行各种气体的爆作试验。1774~1779年任科莫大学预科物理学教授,1779年他担任巴佛大学物理教授。1779~1815年任帕维亚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1815年任帕多瓦大学哲学系主任。1782年他成为法国科学学会的成员。1791年英国皇家学会聘请他为国外会员,3年后又因创立伽伐尼电的接触学说被授予科普利奖章。1801年拿破仑一世召他到巴黎表演电堆实验并授予他金质奖章和伯爵称号。
伏打发明电堆时已经50多岁了,他绝没有想到持续电流对以后的影响会有那么大,他也没有再作进一步的研究,一直在巴佛大学任教。1819年伏打退休回到故乡,于1827年3月5日逝世。
伏打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伏打电堆。
库仑 (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 --1806)
法国工程师、物理学家。1736年6月14 日生于法国昂古莱姆。1806年8月23日在巴黎逝世。
早年就读于美西也尔工程学校。离开学校后,进入皇家军事工程队当工程师。法国大革命时期,库仑辞去一切职务,到布卢瓦致力于科学研究。法皇执政统治期间,回到巴黎成为新建的研究院成员。
1773年发表有关材料强度的论文,所提出的计算物体上应力和应变分布情况的方法沿用到现在,是结构工程的理论基础。1777年开始研究静电和磁力问题。当时法国科学院悬赏征求改良航海指南针中的磁针问题。库仑认为磁针支架在轴上,必然会带来摩擦,提出用细头发丝或丝线悬挂磁针。研究中发现线扭转时的扭力和针转过的角度成比例关系,从而可利用这种装置测出静电力和磁力的大小,这导致他发明扭秤。他还根据丝线或金属细丝扭转时扭力和指标转过的角度成正比,因而确立了d性扭转定律。他根据1779年对摩擦力进行分析,提出有关润滑剂的科学理论,于1881年发现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表述出摩擦定律、滚动定律和滑动定律。设计出水下作业法,类似现代的沉箱。1785~1789年,用扭秤测量静电力和磁力,汇出著名的库仑定律。库仑定律使电磁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磁学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
丹麦物理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兰格朗岛鲁德乔宾的一个药剂师家庭。1794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学,1799年获博士学位。1801~1803年去德、法等国访问,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及化学家。1806年起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
他曾对物理学、化学和哲学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的自然哲学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络。1820年4月终于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以《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
1812年他最先提出了光与电磁之间联络的思想。1822年他对液体和气体的压缩性进行了实验研究。1825年提炼出铝,但纯度不高。在声学研究中,他试图发现声所引起的电现象。他的最后一次研究工作是抗磁性。
他是一位热情洋溢重视科研和实验的教师,他说:“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受到学生欢迎。他还是卓越的讲演家和自然科学普及工作者,1824年倡议成立丹麦科学促进协会,建立了丹麦第一个物理实验室。
1908年丹麦自然科学促进协会建立“奥斯特奖章”,以表彰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1934年以“奥斯特”命名CGS单位制中的磁场强度单位。1937年美国物理教师协会设立“奥斯特奖章”,奖励在物理教学上做出贡献的物理教师。
奥斯特早在读大学时就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各种自然力都来自同一根源,可以相互转化。富兰克林发现的莱顿瓶放电使钢针磁化的现象,对奥斯特启发很大,他认识到电向磁的转化不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找出转化的具体条件。他在1812年出版的《关于化学力和电力的统一性的研究》中,根据电流流经直径较小的导线会发热,推测如果通电导线的直径进一步缩小,那么导线就会发光;使通电导线的直径变得更小,小到一定程度时,电流就会产生磁效应。他指出:“我们应该检验电是否以其最隐蔽的方式对磁体有所影响。”寻找这两大自然力之间联络的思想,经常盘绕在他的头脑中。?
1819年冬,奥斯特在哥本哈根开设了一个讲座,讲授电磁学方面的课题。在备课中,奥斯特分析了前人在电流方向上寻找磁效应都未成功的事实,想到磁效应可能像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热和光那样是向四周散射的,即是一种横向力,而不是纵向的。1820年春,奥斯特安排了一个这方面的实验,他采用讲演时常用的电池槽,让电流通过一根很细的铂丝,把一个带玻璃罩的指南针放在铂丝下面,实验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1820年4月的一天晚上,奥斯特在讲课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讲课快结束时,他说:让我把导线与磁针平行放置来试试看。当他接通电源时,他发现小磁针微微动了一下。这一现象使奥斯特又惊又喜,他紧紧抓住这一现象,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实验研究,终于在1820年7月21日发表了题为《关于磁针上的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篇仅用了4页纸的论文,是一篇极其简洁的实验报告。奥斯特在报告中讲述了他的实验装置和60多个实验的结果,从实验总结出:电流的作用仅存在于载流导线的周围;沿着螺纹方向垂直于导线;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可以穿过各种不同的介质;作用的强弱决定于介质,也决定于导线到磁针的距离和电流的强弱;铜和其他一些材料做的针不受电流作用;通电的环形导体相当于一个磁针,具有两个磁极,等等。
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磁效应,是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它立即引起了那些懂得它的重要性和价值的人们的注意。在这一重大发现之后,一系列的新发现接连出现。两个月后安培发现了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阿拉果制成了第一个电磁铁,施魏格发明电流计等。安培曾写道:“奥斯特先生……已经永远把他的名字和一个新纪元联络在一起了。”奥斯特的发现揭开了物理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奥斯特不只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的讲课有表演,有分析。他非常重视实验,他说过“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实验的枯燥的讲课,因为归根到底,所有的科学进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
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1775年—1836年),法国物理学家,在电磁作用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对数学和化学也有贡献。电流的国际单位安培即以其姓氏命名。
1775 年1月20日生于里昂一个富商家庭,1836 年6月10日卒于马赛。1802 年他在布林让-布雷斯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和化学教授 ;1808年被任命为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此后一直担任此职 ;1814 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182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 。1820年7月 ,H.C.奥斯特发表关于电流磁效应的论文后,安培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 :通电的线圈与磁铁相似 ;9月25日,他报告了两根载流导线存在相互影响,相同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斥;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和简单的实验,他认识到磁是由运动的电产生的。他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他提出分子电流假说:电流从分子的一端流出,通过分子周围空间由另一端注入;非磁化的分子的电流呈均匀对称分布,对外不显示磁性;当受外界磁体或电流影响时,对称性受到破坏,显示出巨集观磁性,这时分子就被磁化了。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1]有了实在的内容,已成为认识物质磁性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1821~1825年,安培做了关于电流相互作用的四个精巧的实验,并根据这四个实验汇出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公式。1827年,安培将他的电磁现象的研究综合在《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 ,这是电磁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论著,对以后电磁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安培在电学上的杰出贡献,电流的单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他曾研究过概率论和积分偏微分方程,显示出他在数学方面奇特的才能。他还做过化学研究,几乎与H.戴维同时认识到元素氯和碘 ;比 A.阿伏伽德罗晚3年汇出阿伏伽德罗定律。
赫兹 (1857 02.22 - 1894 01.01)
赫兹,德国物理学家,生于汉堡。早在少年时代就被光学和力学实验所吸引。十九岁入德累斯顿工学院学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次年转入柏林大学,在物理学教授亥姆霍兹指导下学习。1885年任卡尔鲁厄大学物理学教授。1889年,接替克劳修斯担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直到逝世。
赫兹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在柏林大学随赫尔姆霍兹学物理时,受赫尔姆霍兹之鼓励研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当时德国物理界深信韦伯的电力与磁力可瞬时传送的理论。因此赫兹就决定以实验来证实韦伯与麦克斯韦理论谁的正确。依照麦克斯韦理论,电扰动能辐射电磁波。赫兹根据电容器经由电火花隙会产生振荡原理,设计了一套电磁波发生器,赫兹将一感应线圈的两端接于产生器二铜棒上。当感应线圈的电流突然中断时,其感应高电压使电火花隙之间产生火花。瞬间后,电荷便经由电火花隙在锌板间振荡,频率高达数百万周。由麦克斯韦理论,此火花应产生电磁波,于是赫兹设计了一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此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有小火花产生。赫兹在暗室远端的墙壁上覆有可反射电波的锌板,入射波与反射波重叠应产生驻波,他也以检波器在距振荡器不同距离处侦测加以证实。赫兹先求出振荡器的频率,又以检波器量得驻波的波长,二者乘积即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正如麦克斯韦预测的一样。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1888年,赫兹的实验成功了,而麦克斯韦理论也因此获得了无上的光彩。赫兹在实验时曾指出,电磁波可以被反射、折射和如同可见光、热波一样的被偏振。由他的振荡器所发出的电磁波是平面偏振波,其电场平行于振荡器的导线,而磁场垂直于电场,且两者均垂直传播方向。1889年在一次著名的演说中,赫兹明确的指出,光是一种电磁现象。第一次以电磁波传递讯息是1896年义大利的马可尼开始的。1901年,马可尼又成功的将讯号送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20世纪无线电通讯更有了异常惊人的发展。赫兹实验不仅证实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为无线电、电视和雷达的发展找到了途径。
1887年11月5日,赫兹在寄给亥姆霍兹一篇题为《论在绝缘体中电过程引起的感应现象》的论文中,总结了这个重要发现。接着,赫兹还通过实验确认了电磁波是横波,具有与光类似的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并且实验了两列电磁波的干涉,同时证实了在直线传播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从而全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正确性。并且进一步完善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使它更加优美、对称,得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现代形式。此外,赫兹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研究了紫外光对火花放电的影响,发现了光电效应,即在光的照射下物体会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一发现,后来成了爱因斯坦建立光量子理论的基础。
1888年1月,赫兹将这些成果总结在《论动电效应的传播速度》一文中。赫兹实验公布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由法拉第开创,麦克斯韦总结的电磁理论,至此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888年,成了近代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发现的真理,更重要的是开创了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赫兹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贡献,正当人们对他寄以更大期望时,他却于1894年元旦因血中毒逝世,年仅36岁。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各种波动频率的单位,简称“赫”。
列举在应用化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外著名科学家中国:
徐光宪:研究稀土分离
徐光宪::研究插层组装和产品工程
吴越 :研究催化剂
外国:
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研究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
哈伯 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波施 德国人,贝吉乌斯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伊智根岸,铃木彰研究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
伍德沃德 美国人,研究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纳塔 义大利人,齐格勒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P.J.弗洛里 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
佩德森 美国人,莱思 法国人,克拉姆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效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体、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镭射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体、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镭射等等。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
列举两位科学家的杰出贡献,说出他们解答了哪些世界奥秘。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
达尔文:进化论
1991年10.16日哪位科学家被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1年10月16日,中央授予钱学森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 *** 作多得很,比如牛顿、祖冲之、爱因斯坦、哥白尼、伽利略、张衡、蔡伦、阿基米德、欧几里德……
中国有哪些科学家在化学上做出杰出贡献唐敖:著名化学家、;享誉国际的具有特色的中国理论化学派的建立人及主要代表者
60年代初以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这一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带领其研究集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此项成果被1966年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并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70年代以来与江元生共同着手分子轨道图形理论的系统研究,经过10多年努力,提出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统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量子化学形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统计算、对称性约化三条定理,使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表达为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的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1987年,该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与其研究集体合作出版《配位场理论(方法、英文版)》、《分子轨道图式理论(中、英文版)》、《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量子化学》、《应用量子化学》、《约化密度矩阵引论》、《配位场理论方法补编(中、英文版)》、《微观反应动态学》等8部学术专著。
中国的化学家太少了啦
外国的多些
科学家谁为人类做出了什么杰出贡献伽利略 奥斯特 安培 法拉第 爱因斯坦 牛顿 罗福斯 汤姆生 居里夫人 赫兹 薛定谔.
公元前624-546
希 腊 哲学家达尔斯(Thales),发现摩擦琥珀会吸引细线,有如磁石吸引铁块。
1603 英 国 吉伯特(William Gilbert,1603-1640)指出地球为一大磁铁。并以希腊语定义「electron」(电子)一词。
1660 德 国 朱利克( Ott von Guerick,1602-1686)制造摩擦起电机。
1703 荷兰商人从塞伦岛将加热后能产生电的石头带到日本。
1729 英 国 格雷(Gray,-1736)认为物质可分导体与绝缘体。
1732 美 国 富兰克林主张电为一流体说。
1733 法 国 迪非(Deffe, 1698-1739)发现正负电并提出电为二流体说。
1744 荷 兰 莫欣普克(Pieter von Musschenbroek)发明来顿瓶。
1752 美 国 富兰克林(Franklin,1706-1790)用风筝实验,证明雷和摩擦电性质相同,因而发明避雷针。
1753 英 国 约翰(John Canton,1718-1772)发现静感应装置,向皇家协会报告静电感应。
1772 意大利 加凡尼(Galvani,1737-1798)提出带电体间的平方反比定律、介电常数概念。
1775 意大利 伏特设计起电盘。
1779 法 国 库仑提出摩擦定律。
1780 意大利 加凡尼(Galvani,1737-1798)发现两种不同金属相碰会产生,并称为动物电。
1785 法 国 库仑(Columb,1736-1806)发现带电体相互间之静电平方反比定律及磁极间之磁力,是为所谓之库仑定律。
1799 意大利 伏特(Volta,1745-1827)发明电堆及电池。
1800 意大利 伏特在英国皇家协会发表关於伏打电池的论文。
1805 德 国 古鲁特(Teodol Grotous,1785-1822)发表电分解理论。
1820 法 国 安培(Andre Marrie Ampere,1775-1836)发现电流与所生磁场强度定律,并提出右手螺旋定则。
1820 德 国 苏维加(John Shuwaiga,1779-1857)发明检流计。
1820 奥斯特发表(关於电流对磁针作用的实验)。
1820 比奥、萨瓦尔发表关於电磁作用的比奥-萨伐尔定律。
1821 美 国 戴维(Davy,1778-1829)发明电弧灯。
1821 塞贝克发现塞贝克效应。
1821 英 国 法拉第应用水银与磁石发现电磁旋转。
1823 法 国 安培发表有关电流相互作用的数学理论。
1824 法 国 阿雷葛(Arago,1786-1853)制作涡流回转圆盘。
1825 英 国 史达约翰(William Star John,1783-1850)研制成功电磁铁。
1827 德 国 欧姆(Geory Simon Ohm, 1787-1854)发现欧姆定律。
1830 美 国 亨利(Joseph Henry,1797-1878)发现电磁感应及自感等现象。
1831 英 国 法拉第(Farady,1791-1867)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2 法 国 必柯锡(Picosi,1808-1835)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发电机。
1834 德 国 楞次(Hiinli lenz,1804-1865)发现有关电磁感应之楞次定律。
1834 德 国 赫里蒙(Helimon,1801-1874)制成马达。
1836 英 国 丹尼尔(Daniel,1790-1845)发明丹尼尔电池。
1837 美 国 摩斯(Morse,1791-1872)发明有线电信机,并编摩斯电讯码。
1837 美 国 惠斯通、柯克在休士顿与卡姆登之间做有线通讯。
1838 德 国 卡凤(Card Phone,1801-1870)发现地面是良导体,并应用於电讯方面。
1840 英 国 焦耳(Joule,1818-1889)发现焦耳之热定律。
1842 克卜勒提出克卜勒效应。
1843 欧姆发现2倍振荡音、3倍振荡音。
1844 冷次提出金属电阻随温度上升按比例增加。
1855 法 国 雷昂(Leon,1819-1869)发现涡电流。
1858 德 国 布鲁加(Bluca,1801-1868)发明阴极射线。
1860 法 国 普兰第(Wass Tolu Plande,1834-1889)发明铅蓄电池。
1861 德 国 李斯(John Lies, 1834-1874)制造电话机。
1863 赫兹著(音响感觉的理论)。
1864 德 国 麦斯威尔(Maxwell,1831-1879)发表电波理论。
1866 德 国 吉米斯(Weiluna Fone Gemeis,1816-1892)发明自激式直流发电机。
1868 法 国 洛鲁阑氏(Geroluge Luglulanse,1839-1882)发明以锌与碳为电极之锰乾电池。
1874 克鲁斯将放电效应定为"第四状态"。
1874 威廉西蒙斯制成应用电阻的温度计。
1876 戈阑茨坦将真空放电时从负极发出的放射线命名"阴极线"。
1876 美 国 贝尔(Bell,1847-1922)发明磁铁式电话。
1877 美 国 爱迪生(Tomas Edison,1847-1931)发明机械式留声机。
1877 英 国 休斯(Lebedo Huse,1831-1900)制成碳式麦克风。
1881 美 国 爱迪生在纽约建造火力发电厂,开始供应电灯用电。
1883 美 国 爱迪生发现金属的热电子放射。
1884 波尔兹曼从理论上证明史蒂芬、波兹曼定律。
1885 美 国 史达林(William Starlin,1858-1916)改良双压器使其可供应用。
1886 美 国 威斯金豪斯(George Wisgenhouse,1846-1914)使用变压器作交流输配电成功。
1887 德 国 赫兹(Hertz,1857-1894)发现紫外线对放电的影响、经实验确定电波存在。
1889 哈尔瓦克斯发现充电效应。
1891 斯托尼提义用"电子"的名称。
1892 第一座水力直流式发电厂在琵琶湖建造。
1895 马可尼的无线电通讯装置在英国获得专利。
1897 德 国 汤姆生发表阴极线是电子流。
布朗(Phlude Nludo Brown,1850-1918)发明影像管。
1901 无线电电波横渡大西洋。
1904 英 国 佛来铭(Anbrowz Flamin,1849-1945)发明二极真空管。
1907 美 国 胡来德(Le Do Flesdo,1873-1961)发明三极真空管。
1910 美 国 克利基(Lebugdo Crige,1873-)发明钨灯炮。
1910 法 国 克路德(Geolugeo Cludo,1870-1960)发明霓虹灯。
1913 范登.布鲁克研究原子序数与核电荷的关系。
1925 英 国 贝尔度(John Beardo,1888-1966)制成机械式电视机。
1926 布什提出电子几何光学。
1931 威尔逊提出关於半导体电子能极的威尔逊模型。
1932 安德生发现正电子。
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在德国首次制成电子显微镜。
1950 使用"电子学"一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