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科技公司于1999年4月1日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成立,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
其前身是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于1999年独立,2年上市。其中文名称为亿恒科技,22年后更名为英飞凌科技。
总部位于德国Neubiberg的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为现代社会的三大科技挑战领域——高能效、移动性和安全性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
德国最大电子工业中心是在慕尼黑。有利条件:德国科技园区的起步较晚,到1983年才建立第一个科学园区——西柏林革新与创新中心,但后来发展速度很快,是西欧科学工业园发展最快的国家,到1992年已有101个高新科技园区。其中1984年创建的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是德国最为突出的鼓励高科技创业发展的科技园区。慕尼黑是德国第三大城市,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高新科技园区是德国电子、微电子和机电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中心,被称为“巴伐利亚硅谷”。(1)慕尼黑的兴起 二战结束后,作为前联邦共和国最大的两个工业中心之一,慕尼黑在柏林遭到战争的破坏后迅速超过柏林,成为德国新的工业和技术中心。20世纪60年代,德国高度重视嘎科技企业,在制定高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就特别强调发展民用电子机械产业比发展更重要。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为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电子工业部门迅速发展,更多地集中于慕尼黑走廊一带。1984年,慕尼黑市政府和慕尼黑商会共投资成立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园区面积当时为2000平方米。科技园区十分重视现代科技开发,并且扶植传统产业,是园区内企业数目不断增加,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园区管理也不断完善发展。在巴伐利亚联邦州,于80年代未期,德国人所称的电子技术工业,从业人数达到24.5万人,占人全部劳动力的25.5%.因而在全国名列榜首。在1990年以前,每四个受雇于电子工业的工人就有一个是在巴伐利亚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企业之一,德国最大私立企业西门子公司,在80年代有一半的德国劳动力都来自巴伐利亚州,而其中50000人工作在慕尼黑地区。到1990年,园区面积扩展2倍。1992年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大楼建设。为使企业在较小的空间创建大的科技公司,并尽可能地帮助投资者降低科技孵化成本,创业大楼每个单元都安装了100兆的电信网络,微机、电视机、传真机、电话机等都集中在一个盒子里面。科技人员在这里完全可以了解整个慕尼黑市的产业领域和科技研究动态。(2)慕尼黑的高新产业和科研力量巴伐利亚州是欧洲半导体产品重要的制造中心,几乎所有大型半导体产品制造厂商都把它们的欧洲总部或市场销售部设立在巴伐利亚州,而作为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更是聚集了该州75%的半导体企业。慕尼黑科技园区建设主要集中于工业产业、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是全国高科技产业的孵化中心,能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当前的信息技术。一般情况下,在德国一个新的企业、新的领域开始时,首先是在这里进行试验,成功后,移植到其他地区,再创一个工业园区。在慕尼黑聚集着600多家公司生产电子原件和电子系统,2400家公司使用这些产品。如国际知名的西门子、日立、摩托罗拉、宝马、欧罗西尔(Eurosil)等公司都聚集在慕尼黑。电子工业公司从1975年的287家增加到1985年的3008家,创造了28000个就业机会。自1975年建立的电子工业新公司中,近一半生产软件,另一半生产工业用电广系统相设备。[1]世界名校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等名校都为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这些学校的教学研究机构与科技工业园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又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慕尼黑市所属的许多研究机构,如位于加尔青的迈克斯普朗克等离子研究所,位于纽伦堡的辐射与环境研究会,位于奥伯法芬霍芬的航空航天研究所等都在慕尼黑的近郊,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所属的十几个研究所和研究部也都聚集在此。~~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