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受到国家级表彰,还有哪些人和她一样也受到国家级表彰?

李兰娟受到国家级表彰,还有哪些人和她一样也受到国家级表彰?,第1张

最近宣布的第53号主席令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其内容是表彰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有杰出贡献的人民英雄,其中钟南山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陈薇、张伯礼和张定宇三人则获得人民英雄称号。和李兰娟院士一样,他们也在抗疫的第一线为我们保驾护航。

钟南山院士,呼吸系统疾病专家。在我国2003年和2020年这两次疫情中都深入一线展开救援,指导我国疫情期间的救治方向。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没有半刻犹豫,以84岁的高龄前往救治一线,对病毒的传染以及救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居家隔离,实行居家禁足防止病毒传染的策略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我国,病毒很快得到了控制。钟南山院士的努力为我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厚厚的一层保障,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共和国勋章名副其实。

陈薇院士,疫苗研制专家,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在两次疫情中,对病毒疫苗的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SARS病毒中,首先研制出了相应的干扰素,从而找到了相应的抗体,为SARS病毒的治疗往上提高了一个高度。最近,新冠疫情也迎来了重大喜讯,面对新冠病毒的疫苗已经研制完毕,在市场上可以购买。中国也成为世界首个拥有新冠病毒疫苗的国家,陈薇院士的成果,为我国人民对抗新冠病毒的防治以及预防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这几位收到国家表彰的院士们,还有许多的医护工作者值得我们敬佩。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有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毫不犹豫奔赴前线,不顾生命危险守护在抗疫的一线。我们的岁月并非如此安好,只是因为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喜欢就 关注我们吧,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第一作者:钮峰

通讯作者:涂文广教授,周勇教授,邹志刚教授

通讯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

论文DOI:10.1021/acscatal.2c00433

全文速览

通过醇和胺的C-N偶联是工业中合成不同有机胺的重要反应路径,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在高温高压等较苛刻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本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CdS-Pd单原子体系催化剂用于实现高效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二级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Pd与CdS表面的悬挂S原子原位配位形成单一Pd-Sx物种。该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C-N偶联的二级胺产率接近100%,同时释放出可观的绿色能源氢气(11.8 mmol gcat-1h-1)。机理研究与分析表明,苯甲醇上脱去的H+较容易吸附到长寿命的•Pd-Sx中间态物种而形成H-Pd-Sx中间体。最后,吸附的H又容易脱附,加成到苄烯苯胺的N上,实现氢转移,完成亚胺的加氢过程,得到最后所需要的二级胺产物苄基苯胺。整个过程中,H的吸脱附可以循环进行,因此Pd-Sx配位物种可以作为有效的氢转移的桥梁实现加氢过程。此外,该光催化剂体系具有较好的底物适应性和循环能力。这一工作将为温和条件下实现高效C-N偶联反应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背景介绍

随着工业的发展与进步,有机胺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家居、军工等领域,其合成在工业生产中有着越来越明显的重要性。基于“借氢机制(氢转移)”,通过胺与醇的C-N偶联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绿色的合成有机胺的理想路径。这一过程主要包含醇的脱氢、亚胺的生成以及亚胺的加氢这三个主要步骤。其中醇的脱氢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然而,基于这一机制,在热催化合成有机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缺点:(1)醇的脱氢决速步骤需要较苛刻的条件(高温高压);(2)易发生过度偶联,使得产物分布广,不利于分离;(3)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多为高负载量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如Ru/Al2O3、Pd/Al2O3、Rh/Al2O3等),成本较高。因此,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近年来,利用光氧化还原技术实现常温常压条件下有机胺的合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们通常采用一些贵金属有机配合物分子进行均相催化反应,但反应后催化剂难以进行分离,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难以大规模应用。而采用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多相催化反应,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然而仅仅依靠半导体本身的催化能力,很难达到较高的催化活性,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负载一些助催化剂或表面修饰来提高催化性能。近些年,单原子催化被认为是较有前景的领域。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较高的原子利用效率而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水分解制氢、二氧化碳还原、固氮和有机物降解等领域。因此,我们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一种单原子光催化剂CdS-Pd,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二级胺。同时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清洁能源氢气。这一工作将为温和条件下实现C-N偶联反应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亮点

1. 本工作通过Pd原子与CdS表面的悬挂S原子原位配位制备了一种CdS-Pd的单原子光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实现高效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近100%产率的二级胺N-苄基苯胺以及较高的产氢活性。

2. 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证实了,相比于Pd纳米颗粒助催化剂负载的CdS,单一Pd-Sx物种能够有效捕获光生电子,使其具有较长的寿命,而且氢在Pd-Sx物种上的吸脱附能力较强,从而可以作为有效的氢转移载体实现亚胺的加氢,得到目标产物二级胺。

3. 此外,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及对不同醇类和取代胺的C-N偶联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适应性。

图文解析

本工作中,首先我们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六方晶系结构,颗粒尺寸约为50 nm的纳米球形CdS,其带宽约为2.2eV( 图1 a )。随后,在可见光催化C-N偶联反应过程中加入PdCl2溶液原位合成单原子催化剂CdS-Pd SAs。作为对比,我们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d纳米颗粒负载的CdS催化剂CdS-Pd NPs。从图1b的XPS图谱可以看出,光催化反应后的CdS中事实上存在Pd元素。结合能336.7 eV和342 eV分别对应Pd 3d5/2和Pd 3d3/2,表明Pd以2+价态形式存在,而非单质态。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反应后,Pd与CdS进行了一定的配位。

图1 CdS和CdS-Pd SAs单原子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应后Pd的状态以及与CdS的配位环境,我们对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精细结构谱(XAFS)和球差电镜的表征。从图3d可以明显看出反应后的CdS表面上的Pd物种既不是二价态也不是单质态,而是以一定配位的形式存在。通过对样品CdS-Pd SAs中Pd的K-edge EXAFS图谱进行拟合,可以得出Pd-S的配位数约为3( 表1 )。通过进一步的HAADF-STEM和 EDS mapping图可以清晰地看到Pd以单原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CdS上( 图1 e-j )。因此,综合上述表征方法,我们可以初步证实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PdCl2以Pd-S配位键的形式将Pd原子锚定在了CdS载体上,为光催化反应过程提供一定的反应活性中心。

表1 样品CdS-PdSAs中Pd的EXAFS拟合数据

CN , coordination number R , bonding distance σ 2, Debye-Waller factorΔ E0 , inner potential shift.

为了进一步研究CdS表面的S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我们首先对CdS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表面修饰(400 oC高温煅烧:CdS-400;双氧水表面腐蚀:CdS-H2O2)。从图2 a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手段修饰后,CdS的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仍然是结晶度较好的六方晶系结构。CdS、CdS-400和CdS-H2O2的能带分别为2.21、2.12和2.2 eV,即能带结构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图2 b )。从图2 c和d可以明显看出, CdS通过表面修饰之后,Cd 3d和S 2p均向高结合能偏移,而且偏移程度随着修饰强度增强而增大。这主要是由于CdS修饰后产生了一定的S空位,使得表面部分Cd暴露,从而改变了Cd和S的周边电子云密度分布。

图2 修饰前后的CdS结构表征

在常温常压氮气气氛下,我们采用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作为模型反应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 图3 )。首先我们确定了暗反应、无光催化剂以及只有PdCl2的情况下该模型反应没有任何催化活性。在添加PdCl2的条件下,我们对不同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只有CdS能有效地进行光催化C-N偶联生成二级胺(N-苄基苯胺),产率高达1.48 mmolgcat-1h-1。而其他半导体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只能催化生成亚胺(N-苄烯苯胺),且普遍产率较低(<0.12 mmolgcat-1h-1)。

图3 可见光催化C-N偶联反应的催化剂活性筛选

基于CdS对该反应的催化特异性,我们测试了其苯胺的转化率及产物的选择性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4b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苯胺的转化率不断提高,当反应达到16 h后,底物苯胺几乎完全转化。随着反应的进行,亚胺(N-苄烯苯胺)的选择性不断降低,而二级胺(N-苄基苯胺)的选择性不断提高,表明反应过程中逐步完成了亚胺的加氢过程。

为了进行对比,我们采用浸渍法提前将Pd纳米颗粒沉积到CdS表面上并进行光催化活性评价。从图4c我们发现,沉积Pd纳米颗粒的CdS催化活性是单一CdS活性的4倍。这主要是由于Pd纳米颗粒作为助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而当我们将Pd以PdCl2的形式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时,催化活性是单一CdS活性的约6.4倍。而且产物中出现了二级胺(N-苄基苯胺)。也就是说反应体系中原位加入PdCl2能够促使该反应完成加氢过程,有效实现氢转移。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光催化反应过程中Pd和CdS表面悬挂的S作用产生的Pd-S物种对实现C-N偶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反应过程中我们可以检测到氢气的生成。从图4d可以看出,单一的CdS在反应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氢气。而CdS-Pd SAs产氢速率达到11.8 mmolgcat-1h-1,是CdS-Pd NPs的约2.7倍,CdS的近10倍。这一结果也与苯胺转化率的差异相吻合。

为了验证CdS表面的S与Pd作用形成了Pd-S物种,从而提高了C-N偶联反应性能,我们对CdS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表面修饰。从图4e可以明显看出,随着表面修饰的增强,反应的活性逐渐下降,而且产物苄基苯胺的选择性也随之下降。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遮盖或者去除部分S位点,反应底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性能下降,从而导致反应活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S空位的增多,使得Pd原子很难与S进行配位产生Pd-S物种,从而无法完成C-N偶联反应过程中的氢转移,也就不能得到饱和的目标产物二级胺N-苄基苯胺。

图4 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

为了研究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同自由基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捕获实验。从图5a可以看出,当体系中加入叔丁醇和苯醌来分别捕获•OH和•O2-,反应的活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体系中的这两种自由基对反应基本没有贡献。而当体系中加入草酸铵捕获光生空穴后,产率降为原来的1/3,加入过硫酸钾捕获光生电子后,产率降为0。这一结果表明,光生电子和空穴在光催化C-N偶联反应中有着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采用超快光谱(TAS)来揭示光照下不同催化剂的载流子衰减动力学。图5b为不同催化剂的瞬态吸收图谱以及拟合曲线。采用双指数模型拟合可获得两个弛豫时间τ1和τ2。Τ1代表导带电子到过渡态的捕获时间,τ2代表电子与过渡态或者价带空穴复合的时间。通过对比,CdS-Pd Sas的弛豫时间明显要长,也就是说,在反应过程中CdS表面单原子态的Pd配位物种Pd-Sx可以作为电子陷阱来捕获光生电子,提高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从而加速光催化C-N偶联。另外,从CdS导带转移到过渡态Pd-Sx中间体的弛豫时间更长,更利于氢原子的吸附。

为了研究不同催化剂对于H的吸附以及转移能力,我们做了一个N-苄烯苯胺加氢的模型反应。从图5c可以明显看出,对于单原子态的CdS-Pd SAs催化剂,N-苄烯苯胺较容易实现光催化加氢到苄基苯胺产物,而单质态的Pd(CdS-Pd NPs)催化剂无法实现加氢过程。这也证明了单原子态的CdS-Pd SAs可以很好地吸附H并完成氢转移,从而实现加氢过程得到二级胺N-苄基苯胺。

基于以上的机理表征分析,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可能的反应机理和路径( 图5d )。光催化反应前,当体系中同时加入CdS催化剂和PdCl2时,PdCl2很快吸附到CdS表面上与表面悬挂的S原子形成Pd-Sx的配位物种。当CdS被光激发后,表面的Pd-Sx配位物种可以有效捕获光生电子,形成•Pd-Sx中间态物种,同时光生空穴能够脱去苯甲醇上的质子,将其氧化成苯甲醛。然后生成的苯甲醛与苯胺进行亲核加成反应,产生醇胺中间体。由于醇胺非常不稳定,很快脱水生成亚胺。苯甲醇上脱去的H+较容易吸附到长寿命的•Pd-Sx中间态物种形成H-Pd-Sx。最后,吸附的H又容易脱附,加成到N-苄烯苯胺的N上,实现氢转移,完成亚胺的加氢过程,得到最后的目标产物N-苄基苯胺。整个过程中,H的吸脱附可以循环进行,因此Pd-Sx物种可以作为有效的氢转移的桥梁实现加氢过程。此外,过多的吸附H可以从H-Pd-Sx上脱附产生H2。

图5 反应机理表征及推测

我们通过DFT模拟计算进一步验证了为什么单原子态的CdS催化剂CdS-Pd SAs可以很好地实现光催化C-N偶联生成N-苄基苯胺( 图6 )。结合EXAFS拟合结果,我们以Pd-S三配位的形式作为计算模型来研究H吸附和反应过程。对于催化剂CdS-Pd NPs来说,在位点1和2的H吸附能分别为-2.801 eV和-2.936eV,而催化剂CdS-Pd SAs的H吸附能为-1.954 eV。通过过渡态能量搜索,可以得出,Pd纳米颗粒负载的CdS-Pd NPs的加氢能垒为0.38 eV,而对于单原子态的CdS-Pd SAs来说,由于形成的Pd-Sx配位物种能够有效地吸附和脱附H,因此脱附的H直接加成到亚胺的不饱和C上,完成加氢过程。

图6 DFT模拟计算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我们设计开发了一种CdS-Pd单原子光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二级胺。同时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清洁能源氢气。结合实验以及模拟计算,我们推测Pd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与CdS表面的S原位配位形成Pd-Sx中间物种,而这一中间体可以提高载流子分离效率以及有效地进行H的吸脱附,构成Pd-Sx •Pd-Sx H-Pd-Sx Pd-Sx的循环过程,实现氢转移,完成亚胺的加氢过程,得到目标产物N-苄基苯胺。整个过程中,Pd-Sx中间体可以作为有效氢转移的桥梁实现加氢过程。此外,该催化剂体系具有较好循环能力和底物适应性。这一工作将为温和条件下实现C-N偶联反应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介绍

钮峰 ,博士毕业于法国里尔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导师Andrei Khodakov教授和Vitaly Ordomsky研究员)。2020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邹志刚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以第一作者在ACS Catalysis,Green Chemistry,Solar Energy Materials &Solar Cel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热催化、光催化能源转化。

涂文广 ,2015年获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学位。2015至202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6月起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主要从事于低维光电材料表界面结构的精准设计与构建,实现太阳能驱动下的小分子转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迄今为止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ACS Catalysis, ACS Energy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SCI被引超过8000次,H指数为44。

周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兼职教授。2009 年9月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按海外人才引进回国工作,加入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聘为教授。主要从事:1、人工光合成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再生碳氢燃料;2、光电材料的设计和构建;3、高效、低成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应用研究。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 60 篇,其中包括 J. Am. Chem. Soc. (1 篇)、Adv. Mater. (2 篇)、Adv. Funct. Mater. (1 篇)和 Nano Lett. (1 篇),受邀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 2 篇综述论文。近五年论文他引超过 1600 次,5 篇论文入选 Web of Science 统计的“过去十年高被引论文”, H 指数 46。光催化还原 CO2 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荣获 2014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主编三本英文专著(Springer 等出版社出版)。多次受邀在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或主持会议。担任 Current Nanoscience 中国地区编辑和 Mater. Res. Bull.编委。主持承担国家基金委、 科技 部 973 项目等项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0 年)、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

邹志刚 ,2003年凭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新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邹院士在光催化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媒体称为“光催化领域的前行者”。邹志刚院士已在 Nature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 602 多篇,H指数 74,连续 5年入选爱思唯尔材料科学高被引学者,是材料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200 多项,其中 83 项已获授权;承担两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项目、 科技 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第 46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阿卜杜拉国王大学特别奖各 1项。

人物经历

1979年,李树深进入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 。

1983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在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助教(1983年7月-1986年8月)、讲师(1989年5月-1993年8月) 。

1986年,考取西南交通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

1994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日本NEC电器株式会社筑波研究所、义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进行光电子器件相关性能预测研究。

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

200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至2011年) 。同年担任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半导体低维结构中的量子调控"学术带头人。

2009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画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 ,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2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至2018年4月)、党委书记(2014年6月) 。

2015年11月21日,开发中国家科学院第26届院士大会上,李树深正式成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士,任期为2016至2018年 。

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官网"院领导集体"页面更新显示,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李树深同时担任副院长一职 。

2018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议在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召开,会议由中科院人事局局长孙晓明主持,会上孙晓明宣读了院党组的决定:李树深同志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兼,法定代表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树深主要从事半导体低维量子结构中的器件物理基础研究。提出了研究半导体耦合量子点(环)电子态结构的一种物理模型,理论上确定了半导体量子点可以吸收垂直入射光,发现了半导体量子点电荷量子比特真空消相干机制,发展了电子通过半导体量子点的量子输运数值计算方法 。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李树深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八五、九五攀登计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画项目(973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多项 ,2004年、2009年和2017年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承担项目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2009-2013 微纳结构中的量子调制和套用探索 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计画(973)项目 2007-2010 半导体低维结构中量子调控 中国科学院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画项目 2006-2014 半导体低维结构中的量子调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项目

成果奖励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来源 2004年 半导体纳米结构物理性质的理论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009年 半导体低维结构光学与输运特性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7年 新型半导体深能级掺杂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论文著作

截至2017年,李树深在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刊》、《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在内的中国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

代表性论著(10篇)

[1].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Effective-mass theory for GaAs/GaAlAs quantum wires and corrugated superlattices grown on (311) oriented substrates. Phys. Rev. B50, 8602 (1994).

[2]. Shu-Shen Li , Jian-Bai Xia, Z. L. Yuan, Z. Y. Xu, Weikun Ge, Y. Wang, J. Wang, and L. L. Chang, Effective-mass theory for InAs/GaAs strained coupled quantum dots. Phys. Rev. B54, 11575 (1996).

[3].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Intraband optical absorption in semiconductor coupled quantum dots. Phys. Rev. B55, 15 434 (1997).

[4].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InAs self-assembled quantum dot in an axial magic field. Phys. Rev. B58, 3561 (1998).

[5].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Electronic states of InAs/GaAs quantum ring. J. Appl. Phys. 89, 3434 (2001).

[6]. Shu-Shen Li , Gui-Lu Long, Feng-Shan Bai, Song-Lin Feng, and Hou-Zhi Zheng, Quantum puting. Pro. Natl. Acad. Sci. USA, 98(21), 11847 (2001).

[7]. Shu-Shen Li , Kai Chang, Jian-Bai Xia, and Kenji Hirose, Spin-dependent transport through Cd1-xMnxTe diluted magic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Phys. Rev. B68, 245 306 (2003).

[8]. Shu-Shen Li , Kai Chang, and Jian-Bai Xia, Effective-mass theory for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GaAs/AlxGa1-xAs quantum dots, Phys. Rev. B71, 155 301 (2005).

[9].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Asymmetric quantum-confined Stark effects of hierarchical self-assembly of GaAs / AlxGa1-xAs quantum dots, Appl. Phys. Lett. 87, 043 102 (2005).

[10]. Shu-Shen Li and Jian-Bai Xia,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N quantum dot molecule, Appl. Phys. Lett. 91, 092119 (2007).

人才培养

2012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第一次院务会上,作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李树深针对博士资格考试的议题谈到,国科大的博士生培养应该是精英教育,博士生的质量体现了国科大和中科院的教育水平,应当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这对于树立学校的教育品牌非常重要 。

李树深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院长和首届本科生1412班班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材料学科进入ESI排名前万分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他丰富的科教融合工作阅历和经验,对国科大深入推进以人才队伍为核心的"科教融合3.0"、推动学校综合改革,整体提升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

截至2016年,李树深一共培养了50多名博士和多名硕士,6名博士后出站。2009年指导的博士生李彦超获得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李树深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

时间 题目 作者 学位 2016 二维材料光电性质的研究 杨珏晗 博士 2015 纳米系统中非平衡动力学过程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研究 王峙 博士 2015 Z--型石墨烯纳米带在Si(001)表面吸附及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李静 博士 2015 固态量子计算体系中自镟退相干的理论研究 马稳龙 博士 2014 高性能计算物理方法的开发及其套用 陈章辉 博士 2014 低维量子系统中输运性质的研究 沈曼 博士后 2013 自洽波恩近似主方程及其在量子点输运中的套用 刘玉 博士 2013 半导体量子点系统中的热电效应 郑军 博士 2013 海森堡自镟链系统中的量子关联 蔡江涛 博士 2013 二维耦合半导体量子点阵列的电子结构计算 彭娟 博士 2013 连续零结果观测下电子通过连续谱在量子点间的转移 平婧 博士 2013 量子自镟霍尔系统中输运性质的研究 安兴涛 博士后 2012 电荷量子比特的量子测量效率及退相干的研究 叶银 博士 2012 量子非局域性关联的研究 文伟 博士 2012 拓扑绝缘体表面量子散射效应的理论研究 付振国 博士 2012 H2O在Be、Zr和CeO2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王双喜 博士 2012 低维结构中晶格弛豫现象的研究 王子武 博士 2011 透明导电材料CuI 缺陷和掺杂特性研究 王静 博士后 2010 纳米尺度半导体器件的量子力学计算研究 姜向伟 博士 2010 低维氧化锌半导体材料中的激子态 熊稳 博士 2010 半导体磁性掺杂和p-型掺杂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时洪亮 博士 2010 光子晶体中量子点的自发辐射及自镟-轨道耦合作用下的光跃迁 朱正勇 博士 2009 基于自镟相互作用的量子逻辑门及隐形传态 周越 博士 2009 二维体系中守恒自镟霍尔电导的研究 刘国才 博士 2009 强磁场中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磁性研究 方诚 博士 2009 激子自镟-轨道耦合体系的物理和套用 王建伟 博士 2009 低维体系中的量子相变及其研究方法 李彦超 博士 2009 量子信息中的量子相变问题与强磁场中的紧束缚近似模型 袁子刚 博士 2009 固体中的量子纠缠和介观体系的热产生 周利玲 博士 2009 半导体微结构中电子的输运性质 李春雷 博士 2009 半导体材料磁性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石丽洁 博士后 2008 耦合双量子点中杂质态体系的研究 王雪峰 博士 2008 低维半导体材料中掺杂机制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许强 博士 2008 量子点和量子环中的电子结构 王传道 硕士 2008 TiO2纳米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半导体材料的铁磁性 彭浩为 博士 2008 透明导电氧化物Cu MO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方志杰 博士 2008 AlInGaN四元合金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王飞 博士 2008 半导体和铁电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段益峰 博士 2008 半导体量子点中电子量子特性的研究 刘永辉 博士 2007 低维半导体异质结构中电子隧穿的研究 宫箭 博士后 2007 半金属zb-CrAs和稀磁半导体(Ga,Cr)As薄膜分子束外延生长和磁性质研究 毕京锋 博士 2007 双层半导体体系中激子动力学研究 王莉 博士 2006 自镟链和量子光学模型中量子纠缠的研究 张 *** 博士后 2006 在LOCC条件下直接探测未知量子态纠缠的方案 白彦魁 博士 2006 量子点的含时电子输运 杨谋 博士 2006 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电子结构计算 骆军委 博士 2005 双电子量子点的电子结构及其套用的理论研究 孙连亮 博士 2005 磁场中的垂直耦合自组织InAs/GaAs 双量子盘的电子态研究 董庆瑞 博士 2005 量子点中强关联电子的输运性质 迟锋 博士 2005 微波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量子纠缠的产生 金光生 博士 2005 连续变数量子信息的传输理论和纠缠度量 王亮 博士 2004 可扩展超导量子计算体系中的退相干

艾合买提

.阿不力孜

博士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来源 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 201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信息技术科学部) 2011年11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5年11月 开发中国家科学院士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来源 2016年07月-2021年07月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学部主任 2015年10月-2019年11月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2009年-2013年 黄昆半导体物理科学奖(基金会)秘书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第11、12、14届专家评审组成员 第7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信息学部第5、6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科学出版社《半导体科学与技术》专著丛书编委 《半导体学报》常务副主编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编委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英文刊编委 《物理学进展》编委 《物理》编委 人物评价

李树深从事低维半导体物理及器件、光电子器件性能预测、固态量子信息等物理基础研究,他的研究工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其中包括国际著名半导体物理专家的综述性论文,并被写入专著 。(兰州大学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12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