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一方面台湾本身的资源缺乏,而芯片制造是高耗能产业。会影响其他的行业发展。另一方面,大陆的市场布局以及水电资源都有非常充分的供应,可以满足芯片产业的能耗。
该教授会建议台湾半导体产能迁往大陆,也是根据台湾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考虑。由于台湾属于岛国,其本身的资源并没有大陆丰富。半导体产能制造和开销其实是非常之大的,就芯片制造的发展方向而言,前往大陆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台湾本土资源缺乏,芯片是高耗能产业。
作为台湾半导体技术代表的台积电企业,在芯片制造和销售方面都有着非常厚重的沉淀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台湾本土的资源问题,许多的物资都需要通过海外运输来进行缓解。而由于芯片的制造和分析需要非常高精尖的机器,对于能源消耗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支出。台湾目前的情况很难跟上现有的半导体技术发展步伐。
大陆的市场布局和水电资源都有足够的供应,可以满足迁移企业的能耗。
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以及诸多高新技术对于半导体芯片的需求,台积电若想要扩充自己的产能规模,来应对不断增高的市场需求,那么就要进行一定的改变。大陆的市场不仅宽广,而且拥有足够的供应能源。完全可以帮助台湾的半导体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位教授的提议是一种可以值得考虑的想法。
希望台湾半导体产能能与大陆合作,共同为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虽然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台湾与大陆之间存在着一些相关的隔阂,但我依旧希望,作为追求长远发展的半导体企业,能够不计前嫌的与大陆合作,共同的为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做出卓越的贡献。不要因为矛盾限制了互相之间的科技交流和发展。
从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以及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缺芯,这些致命因素无疑加重了我国集成电路业的发展,我国部分高端芯片和元器件短期内无法实现国产替代,只能大规模依赖进口。
我国倚重进口主要缘于国产芯片与国际水平差距太大,而信号链芯片相较于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更为复杂。我国在政策措施扶持下,中国集成电路新增产线的陆续投产以及快速发展的势头。
我国所需核心芯片主要依赖进口,中国芯片封装企业市场目前的占有率较高,部分在高端芯片器件封装领域有较大突破。集成电路产品在功能稳定的同时,需要更小的体积及更少的外围器件,有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集成电路产业将扩大至5倍以上。
半导体芯片作为数字时代的基石。
不仅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更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必争赛道。芯片国产化替代已经到了加速的窗口期,这也将给A股的芯片板块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拜登签署了《芯片和科学法案》。美国在“芯片法案”中加入“中国护栏”条款,进一步限制和阻止中国芯片先进制造能力的发展。虽然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短期对国内产业链有所影响,但中长期来看更加凸显国内半导体核心底层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据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美国在全球芯片制造产能中所占的份额从1990年的37%下降到了2020年的12%;欧洲各国整体所占的市场份额在此期间大幅缩减至9%,与之相比,中国大陆所占的市场份额却扩大至15%。
已经成为全球芯片生产最集中的地区,并且这个比例还在继续提升,有望在未来几年扩大至24%。南生注意到,这个预测并非是空穴来风的,我国芯片产量的确保持了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
以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值为例,即便是在疫情肆虐全球的2020年,我国芯片产量也大幅提升至2612.6亿块,同比大增16.2%。到了今年前两个月,芯片产量更是大幅增长至532.8亿块,同比增速更是高达79.8%。
当然了,这个高增速不排除有“低基数效应”造成的“突增现象”。但即便如此,即使后面几个月的芯片产量增速大幅放缓,整个2021年我国芯片产量仍很有可能将超过3000亿块,再创新高。
成本、市场,成为我国芯片产能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据报道,成本相对较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是当前我国芯片产能不断增长的两大主要原因。按照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估算,在中国大陆建设晶圆厂的成本比美国的低37%至50%。而且随着中国半导体市场产业链的不断完整。
随着中国半导体技术和设备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国产替代率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我国建设晶圆厂的成本还有可能继续缩减。而欧洲,不仅成本较高,技术和设备制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咱们中国早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不仅如此,我们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最大的机电产品出口国——而芯片却是所有机电产品不可或缺的。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也成为拉动晶圆厂增长的主要因素。
南生认为,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之外,为了解决“被卡脖子”问题,也是拉动我国芯片产量不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我国企业面对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均充满了将强的竞争氛围,而且还有诸多限制。
我国芯片产量发展迅速,压力也大
从整个半导体产业发展形势来看,晶圆产能的确是在向中国大陆转移,晶圆厂建设也在提速,显示了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活力。但同时我们也能明显地感到,我国半导体行业也存在着较大的压力。
首先是高端芯片生产的技术仍未能完全掌握。以中芯国际为例,当前只是能熟练的生产14nm工艺芯片,7nm工艺芯片仍未能完全突破——正在试生产,还未具备大规模量产的能力。而5nm、3nm芯片生产供应均未能掌握,与台积电和三星电子的差距还很大。
其次,最高端的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高端光刻机也未能实现突破,还继续需要依赖从国际市场采购,尤其是依赖荷兰ASML提供。此外,我们还缺乏本土的非内存 IC技术,也有待实现自给自足的突破。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