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昂内斯(1853~1926) 荷兰低温物理学家,1911年发现了物体的超导性,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低温的实验研究上展开过一场世界性的角逐。在这场轰动科坛的竞赛中,领先的是荷兰小城莱顿的低温实验室。昂内斯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对低温物质特性的研究,特别是这些研究导致液氦的生产。
2、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美国物理学家,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1972年)。
1939年凯利出任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部主任,为了充实力量,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招来了肖克莱,负责半导体物理小组的工作。1945年肖克莱雇用了在海军军械实验室的固体理论物理学家巴丁。而布拉顿是一个出色的研究表面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从1929年就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工作。
3、伊瓦尔·贾埃弗(Ivar Giaever),挪威—美国物理学家。1929年4月5日生于挪威的卑而根。 贾埃弗原在挪威的特龙黑姆市学电力工程学,后来当上了一名专利审查员。它不仅使人们对隧道效应有了更好的理解,还发现了超导性的一些有趣表现。超导隧道效应发现者约瑟夫逊、隧道技术开创者江崎玲於奈,以及半导体隧道和超导隧道间的桥梁架设者I.贾埃弗三人获得1973年诺贝尔奖金。
因为巴登在科学的道路上是勇于进取和善于发挥集体的力量。他是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很有自己的主见,并且钻心于研究。
诺贝尔基金会成员曾赞扬他说:"……珠穆朗玛峰只有一小部分热心攀登者才能到达。巴登终于成功地到达了这一顶峰……你坚韧不拔,协力攻关……现在来自山顶上的那无限美好的景色终于展现在你的眼前。"
1939年凯利出任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部主任,为了充实力量,他从麻省理工学院招来了肖克莱,负责半导体物理小组的工作。1945年肖克莱雇用了在海军军械实验室的固体理论物理学家巴登。
巴登在固体量子理论上有扎实的基础,善于用理论结构解释和协调实验数据及其现象而肖克莱长于用几何图像说明物理现象。
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在固体理论上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适应了半导体研究对理论的全面需要,而布拉顿等人在半导体实验上成果由于巴丁在理论解释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945年肖克莱设计了晶体管和有关电路,布拉顿等进行的实验却未发现预期的电流调制作用,1946年巴登提出了表面效应理论,克服了这个困难。
后来巴登和布拉顿合作导致了第一个晶体管点接触晶体管的发明。肖克莱、巴登和布拉顿3位科学家由于在晶体管的发现过程中在理论和实验方面发挥的不同作用,共同分享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巴登离开贝尔实验室,但是他始终热衷于研究事业,并且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为人们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