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领域人才缺口超20万,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年薪30万起。
就在大学生就业“内卷”严重引发全社会关注时,中国芯片领域却爆出人才缺口高达20万以上,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年薪更是达到了30万元起步,远高其他专业。在招聘网站上搜芯片设计相关职位,数字IC设计工程师月薪15,000左右,射频IC设计35,000~55,000,如果有3、5年的工作经验,年薪可以达到五六十万,10年以上的“专家”,月薪5~8万。
即便如此,由于芯片人才太过紧俏,行业内还经常出现高薪挖人的现象,而且“新东家”给出的薪资往往要比之前上浮一半以上。
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芯片人才比较缺乏。培养周期比较慢。再加上我国乃至全球芯片紧缺。所以有关部门加大招聘力度。抢夺人才。另一方面一大批资本涌入了芯片行业。一大批半导体企业横空而出。人才需求空前。
所以就出现了2022年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什么经验却可以拿到高薪。未来几年这种行情可能也不会改变。很多人说我们目前这方面的科技还比不上国外。所以鼓励2022年参加高考的孩子们。可以往这方面发展。
科技兴国。科技可以转化成生产力。一方面可以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梦想,还可以拿到高薪。
还有,根据专家预测,对芯片人才的巨大需求3~5年内都不会得到有效的缓解,所以弥补芯片人才缺口已经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芯片发展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脱颖而出,掌握主动权。只有重视基础教育,产教结合,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芯片人才,让我们赢在未来。
pixabay.com
缺人吗?缺!这或许是当下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的共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显示,2019年集成电路就业人数约为51.2万,尽管比两年前增长了20万,但缺口仍接近30万。
人才培养是我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中之重,集成电路也是上海布局的三大战略性重点产业之一,如何解决当下的集成电路人才缺口?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人才?在昨天(18日)举行的2020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上,来自政产学研各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读懂”产业需求,解决教育“脱节”,是弥补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缺口的关键。
大学生无法“来之即用”,只有12%的毕业生进入本行业就业
集成电路人才的最大来源是高校毕业生。据介绍,我国每年约有20万集成电路相关领域的毕业生,然而,2019年只有12%的毕业生进入本行业就业。而且,不少半导体企业表示,大学毕业生无法“来之即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显示,要求应聘者拥有3至5年工作经验的雇主比例从2017年的21.6%上升到2020年的32%,市场对有工作经验的人才需求度逐年提高。
为何企业越来越偏爱有经验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坦言:“总体来说,目前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太偏理论了,而集成电路是一个产业需求引领的领域。”比如,一条芯片生产线,如果没有上百名成熟技术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是很难建成投产的。而目前,集成电路专业毕业生基本不会在硅片上做晶体管,这是一个很大的短板。
借鉴斯坦福经验,不要求学生写论文但必须动手做芯片
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去年6月,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四所高校建设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探索 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端人才机制,打通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和交流途径。今年7月,“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纳入我国一级学科。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周玉梅透露,学院毕业生进入本行业就业的比例高达55%,本科生中有63.2%选择继续升学和深造,这得益于学生在高校就读时就加强了与业界之间的联系。
高校如何与产业接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建宇分享了一则“他山之石”。据介绍,斯坦福大学的集成电路专业不要求研究生写论文,而是要求学生们自己做芯片,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研究生设计的芯片必须流片成功才能毕业,一旦失败,则要延期半年以上毕业。事实证明,自己动手流片的学生对产业的理解更加深刻。
高校携手产业试点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 评价机制改革
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弥补产业发展缺口,上海高校已开始试点全新培养模式。
pixabay.com
据摩尔精英教育培训副总裁赖琳晖透露,摩尔精英与上海 科技 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高校签署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即高校、企业、平台三方共同培养,为企业定向输送集成电路人才。订单培养以工程师岗位为导向,着重实践类课程,让学生们在读书期间即可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去,毕业后甚至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订单式’培养的人才进入企业即可上手工作,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的磨合期。”赖琳晖说。
不仅如此,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的“象牙塔”生涯也可能被打破,一种专硕联合培养的模式正在兴起。即学生在研一暑假即可进入企业进行定向全日制实习,持续时间一年以上,实习生相当于全职员工使用,学生享有被实习企业优先录用的权益。
为适应新的培养模式,高校还在 探索 改革评价机制。过去,毕业需要写论文,但未来,一份实践项目报告的含金量也许比论文更高。
周玉梅表示,未来两年,集成电路人才需求仍呈增长势头。产业需要大量基础性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人才培养亟需加强产教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沈湫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