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公司是目前最大的蓝牙芯片的全球供应商,大约占有50%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提供WiFi和VoIP解决方案。
半导体的发现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
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在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扩展资料:
人物贡献: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在电磁学方面拥有许多贡献,但较不为人所知的,则是他在1833年发现的其中一种半导体材料。
硫化银,因为它的电阻随着温度上升而降低,当时只觉得这件事有些奇特,并没有激起太大的火花;
然而,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随着温度的提升,晶格震动越厉害,使得电阻增加,但对半导体而言,温度上升使自由载子的浓度增加,反而有助于导电,这也是半导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性质。
2、德国的布劳恩(Ferdinand Braun,1850~1918)。
注意到硫化物的电导率与所加电压的方向有关,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作用。
但直到1906年,美国电机发明家匹卡(G. W. PICkard,1877~1956),才发明了第一个固态电子元件:无线电波侦测器(cat’s whisker),它使用金属与硅或硫化铅相接触所产生的整流功能,来侦测无线电波。
在整流理论方面,德国的萧特基(Walter Schottky,1886~1976)在1939年,于「德国物理学报」发表了一篇有关整流理论的重要论文,做了许多推论,他认为金属与半导体间有能障(potential barrier)的存在,其主要贡献就在于精确计算出这个能障的形状与宽度。
3、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
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定理是将电子波函数加上了周期性的项,首开能带理论的先河。
另一方面,德国人佩尔斯(Rudolf Peierls, 1907~ ) 于1929年,则指出一个几乎完全填满的能带,其电特性可以用一些带正电的电荷来解释,这就是电洞概念的滥觞;
他后来提出的微扰理论,解释了能隙(Energy gap)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导体
今年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涉及许多行业,都面临着芯片短缺的问题,一些企业不得不宣布暂时关闭一些工厂,因为芯片的缺乏。最近,通用和福特宣布关闭北美的几家工厂。TSMC、三星和英特尔最近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工厂。我相信工厂建成后,芯片的短缺会得到改善。但近日英方介入芯片巨头合并,被不少美国专家特别是硅谷指责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支持华为。
从两年前开始,美国有针对性的打压华为,让华为一度面临芯片短缺的问题。好在华为人才雄厚,也有备选方案,所以没有在美国的围攻下破产,而是成功反攻。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打压华为。不久前,美国公司NVIDIA宣布收购英国ARM。一旦收购成功,对中国企业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作为世界知名的手机芯片制造商,企业生产设计的很多芯片都离不开ARM,这对中国企业来说肯定不是好事。
但是,自信的美国企业没有通过这个计划,因为英方在关键时刻砸了收购。虽然英方声称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但业内很多人认为英国在暗中支持华为,整个硅谷都在声讨英国行政干预商业。也有专家分析,英国这次可能不仅会反华为,还会保护自己的芯片企业。毕竟美国芯片行业长期称霸世界,ARM是英国半导体和芯片行业的最后一块招牌。这个招牌一旦被美国企业成功,就相当于失去了与美国争夺英国的资格。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美国芯片制造商赚了很多钱,苹果和英特尔是笑傲江湖的制造商之一。虽然ARM这几年的存在感比较弱,但它是一家可以拥有芯片架构设计专利的公司。每年光是专利费就赚了不少。全球80%以上的制造商在生产芯片时使用AMR架构。这一次英国对美国企业收购的干预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一旦收购成功,英国每年的经济损失就不提了,光靠半导体行业已经无法翻身和美国对抗了。此外,此前美国对华为的打压也给英国敲响了警钟,英国果断介入了此次收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