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坐不住了,半导体产业或将迎来变天
之前余承东表示,制裁华为的老美似乎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些连锁反应正在上演。国内开始走自研道路,而像台积电、日本的东芝也开始表示要打造属于自己的产业链,因为老美这一 *** 作,触动了别人的敏感神经,也提示着半导体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或因为制裁华为的原因,也或是因为市场复苏的原因,全球缺芯严重,需求量猛增的超出预料,而这个时候,就是半导体产业迎来变天的时刻,对于国内来说,是个机会。
不仅是华为没有芯片可用,随着市场的复苏,各行各业都开始陆续出现缺芯情况,对于芯片的需求也是超过供应商的预判。
对于为什么出现缺芯这一个问题,有解释说亚洲相关企业对晶圆制造厂的投资不足,也有表示称"全球电子产品因yi情畅销,日本关键半导体工厂火灾,法国工厂接连出现大罢工等,都加剧了全球半导体紧缺状况。"(环球时报信息摘要)。
尤其是5G的到了,各行业对芯片的需求也开始激增,缺芯事情涉及甚广,不仅是手机,还有 汽车 、相机等多个行业。
近期新浪 财经 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消息称,老美在禁止其他企业与国内合作的时候,却对美企开了"通道",这样使得欧洲企业遭受巨额的经济损失。
比如有网友提到意法半导体公司于12月初宣布,本来计划是总值超过120亿美元,无奈这个目标只能延期一年,因为今年4季度来自国内客户的订单几乎为零,这对该企业的销售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那么怎么办呢?于是我们看到欧盟17个国家开始对半导体进行投资,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投资1450亿欧元(折合约11579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来发展半导体产业,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产能和技术。
于是不少人说,华为是迎来了希望吗?毕竟市场在,就一定会有出口。但说实话,希望还是不要寄托在别人身上,唯有自己掌握核心 科技 才最靠谱。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国内半导体发展迅速,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科研院都开始出手。比如国家将集成电路列为一级学科,以此来培养人才;更有消息透露,或在2025年前投资超9.5万亿人民币发展半导体产业以应对外部的限制;而中科院更是直接表示将会把光刻机列为任务清单。
看上去国内造芯来的轰轰烈烈, 但也任重道远,毕竟基础弱,底子弱,这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但好在是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件好事,毕竟危与机是并存!
两百年前,作为法拉第效应的诞生地,欧洲掀起了对半导体领域的狂热研究和实践。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是半导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西门子、飞利浦赫赫有名。
然而,两百年后,半导体世界风云变幻,鬼才频出。小到移动终端,大到数据中心,半导体材料,晶圆代工,市场越做越大,而以稳健著称的欧洲半导体企业却依旧停留在自己的原赛道上,稳健有余,亮点不足。
以大名鼎鼎的欧洲半导体三巨头: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和恩智浦为例,他们都专注于 汽车 电子产业(三家的 汽车 业务最多的超过了50%,最低的也高于40%)而错过了存储器、晶圆代工、智能手机芯片等高速发展的热门领域。这也是欧洲半导体行业的“特色”所在。 一方面,研究领域单一,另一方面又没有新的企业入局和迭代,这使得欧洲半导体的“格局”越来越小。
再看看几位“后来者”:
日韩 上世纪末集全国之力冲击存储器、手机芯片、半导体材料等领域,曾一段时间半路超车打破欧美的垄断局面,拿下不少的市场蛋糕,冲出了三星、东芝、SK海力士等如今响当当的名声。
中国台湾 台积电芯片代工世界第一,2019年市占率超50%,在先进制程代工、5G手机芯片领域无人能敌,而今年,由于疫情、中美贸易战等影响,包括台积电在内的台湾芯片代工业也必将产能爆满,营收翻番。
中国大陆 由于对半导体需求巨大,政策利好不断,虽仍存技术壁垒,但整体情形向好,半导体市场活力十足。
美国 早期借助贝尔实验室等扎实的科研力量在与欧洲的半导体理论较量上远胜一筹,后期更是成为半导体企业的千亿俱乐部,除了拥有英特尔、英伟达、高通、IBM、德州仪器、博通等市值超千亿的芯片企业,在IP领域也占据半壁江山,成为真正的芯片霸主。
然而,强悍如欧洲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昨天,欧盟委员会就发布了一项“2030年数位罗盘”规划 , 计划“到2030年,欧洲先进和可持续半导体的生产总值至少占全球生产总值的20%,生产能力冲刺2nm,能效达到今天的10倍。”
尽管如此,还是让人捏把汗。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欧洲曾发表过多项战略计划:ESPRIT(欧洲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计划)、RACE(欧洲先进通信技术研究开发计划)、JESSI(欧洲联合亚微米硅计划)等,自主可控也一直是众多计划所倡导的主旋律。
但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欧洲半导体市场却并未展现实现计划中所期待的半导体振兴。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欧洲近年的全球市场份额都维持在10%左右(全球总量约为4400亿美元,欧洲约为440亿左右),甚至不及其GDP在全球16%的占比。
究其原因,
一方面欧洲是多国联动,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执行力”差在所难免。
此外,欧洲三巨头一直以来在市场份额和营收排名中,其实表现很优异。抛开大环境不管,“幸福感”还是很强的。
不久前,欧盟已经讨论了建立一个新的代工厂的可能性,或者改造现有的代工厂,作为提高欧洲半导体产量计划的一部分。但是建立尖端制造工厂又何尝是一件容易事?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IA)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一家大型工厂的建设和组装成本可能高达200亿美元。此外,这些工厂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盈利。
近几代芯片的成本也一直在上升。正如英特尔所发现的那样,掌握制造最小晶体管所需的最新技术工艺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最近,苹果和台积电在敲定3nm第一单后,正联合推进2nm工艺,很可能在中国台湾的新竹县宝山乡作为试验和开发基地。如果一切顺利,将会在2023年试产。不过,即使台积电和苹果这两大业界巨头合作进行研发,2nm工艺的开发仍然有很大的难度。
--END--
文 | 考拉 科技 馆 校对 | 考拉 科技 馆
欧洲17国结盟!万亿芯片项目落地,美国被孤立了?
自从美国利用自身在半导体行业的话语权对他国企业进行一系列不公正的打压后,欧洲方面就曾释放出要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打造独立半导体产业的信号。 而在去年年底,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17国就正式结盟,宣布将共同投资芯片产业,以增强欧洲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力。
时间来到2021年3月,就在不久前, 欧盟发布“数字罗盘”计划,万亿芯片项目正式落地!据介绍,在接下来的两至三年,欧洲将斥资1.1万亿人民币来扶持本土芯片产业,全力打造去美化芯片供应链。
在欧盟发布的“数字罗盘”计划中有这样一项: 到2030年,欧洲的半导体产量至少将达到全球总产量的20%。 不得不说,欧洲的野心很大,而如果欧洲能达成这一目标,那在全球半导体市场,欧洲将占据重要一席,可以无惧美国方面的技术封锁。
“好果断的欧洲”! 随着欧洲万亿芯片项目正式落地,不少芯片专家相继感慨道:好果断的欧洲! 看来,美国利用自身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话语权打压他国企业的做法,已经深深刺激到了欧洲,让欧洲各国产生极强的危机感,不然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落实一项价值万亿的芯片项目。
危机尚未降临到欧洲企业身上,欧洲就已经开始布局、留后手,甚至直接推动万亿芯片项目落地。这份魄力与危机意识,值得很多企业及国家学习,好果断的欧洲!
事实上,现在开始搞技术去美化的国家并不只有欧洲,在看到华为的遭遇后,去年我国就启动了半导体产业独立的计划。
为打造属于我国的芯片高地,去年7月在我国相关部门的统筹安排下,价值超千亿人民币的上海“东方芯港”项目正式上线 。而从官方披露的信息来看, 我国将争取在2025年攻克先进芯片工艺、光刻胶、光刻机等核心技术,摆脱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现状。
与此同时, 日本、韩国等拥有先进半导体技术的国家,或多或少也启动了半导体技术去美化的计划。 如在去年10月,就有多家媒体报道称, 部分中企已经跟日本的尼康、佳能这两家日本巨头达成合作,将共同开发不依赖美国技术的光刻机。
“美国被孤立了”?不少外媒报道称: 当前欧洲、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相继启动了半导体技术去美化的计划,这意味着,美国正在被各国孤立!
显然,美国利用自身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肆意打压他国 科技 企业的做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信任危机。 现在,哪怕是最亲近美国的日本、韩国,也开始预留相关后手,这证明,美国正在被孤立。
对于美国被孤立一事,不少市场分析师直言: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一直以来,美国都在有意遏制他国企业的发展,曾经的日本东芝以及法国的阿尔斯通,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此背景下,但凡有一点血性,不甘于只当美国小弟的国家,都会选择奋起反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