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有什么历史沿革?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有什么历史沿革?,第1张

厦门大学电子学科历史悠久,是全国最早开办电子类相关学科的高校之一,也是最早成立半导体学科的高校之一。

1940年,国际著名电机工程专家、厦门大学前校长萨本栋教授创办机电工程系。1948年,厦门大学设立电机工程系。1956年,厦门大学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1957年,厦门大学设立了福建省最早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厦门大学于1985年成立电子工程系,1986年开始招收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博士研究生,2002年成立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2010年更名为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2011年成立电子科学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成立电磁声学研究院。

2016年底,厦门大学发文成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年底,厦门大学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初步完成院系调整。2018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将厦门大学微电子学院列入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筹建单位。2019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厦门大学承建“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平台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为建设主体,聚焦解决国家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支撑引导海西经济区集成电路产业升级,带动海峡西岸集成电路产业与人才聚集,为国家尤其是福建省和厦门市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2019年,成立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系。

厦门大学曾研制出全国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第一个磷化镓红色、绿色、黄色平面发光二极管,第一台平板示波器。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萨支唐,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启明、陈星弼、阙端麟,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台湾新竹科技园创始人、电机学家何宜慈,微传感器技术创始人之一、电机学家葛文勋,都是厦大杰出校友。

1、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法拉第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2、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性。

3、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的第三种特性。

4、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四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5、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扩展资料:

最早的实用“半导体”是「电晶体(Transistor)/二极体(Diode)」。

1、在无线电收音机(Radio)及电视机(Television)中,作为“讯号放大器/整流器”用。

2、发展「太阳能(Solar Power)」,也用在「光电池(Solar Cell)」中。

3、半导体可以用来测量温度,测温范围可以达到生产、生活、医疗卫生、科研教学等应用的70%的领域,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分辨率可达0.1℃,甚至达到0.01℃也不是不可能,线性度0.2%,测温范围-100~+300℃,是性价比极高的一种测温元件。

4、半导体致冷器的发展, 它也叫热电致冷器或温差致冷器, 它采用了帕尔贴效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导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dianzi/91392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