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范围:包括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波函数和波动方程、一维定态问题、力学量算符对称性及守恒定律、中心力场、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自旋、定态微扰论、量子跃迁等。
建议参考书:《量子力学》第一卷,曾瑾言,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977《固体物理》
覆盖范围:晶体结构、晶体缺陷、晶体结合、晶体振动及热学性质、金属电子论、能带论、电导论等。
建议参考书:《固体物理》黄昆原著 韩汝琦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76《半导体物理》
考试内容
一、晶格结构和结合性质
§1.1 晶体的结构
晶格的周期性、金刚石结构、闪锌矿结构和钎锌矿结构
§1.2 半导体的结合性质
共价结合和离子结合、共价四面体结构、混合键
二、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
§2.1 晶体中的能带
原子能级和固体能带、晶体中的电子状态
§2.2 晶体中电子的运动
§2.3 导电电子和空穴
§2.4 常见半导体的能带结构
§2.5 杂质和缺陷能级
施主能级和受主能级、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类氢模型、深能级杂质、等电子杂质
三、电子和空穴的平衡统计分布
§3.1 费米分布函数
§3.2 载流子浓度对费米能级的依赖关系
态密度、载流子浓度
§3.3 本征载流子浓度
§3.4 非本征载流子浓度
杂质能级的占用几率、单一杂质能级情形、补偿情形
四、输运现象
§4.1 电导和霍尔效应的分析
§4.2 载流子的散射
§4.3 电导的统计理论
五、过剩载流子
§5.1 过剩载流子及其产生和复合
§5.2 过剩载流子的扩散
一维稳定扩散、爱因斯坦关系
§5.3 过剩载流子的漂移和扩散
§5.7 直接复合
§5.8 间接复合
§5.9 陷阱效应
六、pn结
§6.1 pn结及其伏安特性
§6.3 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
§6.4 pn结中的隧道效应
七、半导体表面层和MIS结构
§7.1 表面感生电荷层
§7.2 MIS电容
理想MIS结构的C-V特性、实际MIS结构的C-V特性、Si-SiO2系统中电荷的实验研究
八、金属半导体接触和异质结
§8.1 金属-半导体接触
§8.2 肖特基二极管的电流
越过势垒的电流、两极管理论、扩散理论、隧穿电流和欧姆接触
§8.4 异质结
§8.6 半导体超晶格
注:以上的考试大纲内容大约是参考书内容的一半,这是必须掌握的,也是考试范围。其余部分可作进一步学习的参考,但不在考试范围。
建议参考书:《半导体物理》上册,叶良修,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
856《电子线路》
本考试大纲是为了便于硕士入学考生对《电子线路》课程进行复习而制定。大纲提供了参考书目,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 模拟电路
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分析计算题。
建议参考书:童诗白、华成英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总分:约75分。
一、常用半导体器件
1.了解PN结的基本特性。了解晶体管,场效应管的基本特性。熟悉扩散,飘移,耗尽层,导电沟道等基本概念。熟悉晶体管,场效应管三个工作区域的条件。
2.熟练掌握二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理想二极管等效模型。并能进行计算。
3.掌握稳压管的伏安特性和等效电路。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结构和符号表示。
二、基本放大电路
1.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各种组态的放大电路。
2.掌握其静态工作点,动态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准确画出其交直流等效电路。掌握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区别。
3.掌握放大电路主要性能指标: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上下限截止频率。
4.掌握图解法分析失真情况,和h参数等效电路计算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
5.了解各种接法的放大电路在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带宽等性能上的特性。
三、多级放大电路
1.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计算。尤其熟练掌握两级放大电路的交直流等效电路,两级放大电路的各种计算。
2.掌握直接耦合差分放大电路各项性能指标的计算。
3.理解互补输出电路的特点。
4.熟握共模抑制比,差模抑制比的概念及定义,及其在具体电路中的计算。
四、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1.了解集成运放的基本概念,符号。
2.掌握镜像电流源,比例电流源,微电流源的工作原理。
五、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掌握晶体管,场效应管的高频等效模型。
2.掌握上限频率,下限频率,通频带,相位补偿等基本概念。
3.掌握波特图的绘制方法
4.掌握放大电路频响的计算分析方法。
六、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1.掌握各种反馈电路组态的判断方法。掌握在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电压放大倍数,输入,输出阻抗的计算方法。
2.正确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在不同反馈组态下的物理意义。
3.掌握负反馈在改善电路性能方面的作用。并根据需要在放大电路中引入合适的负反馈。
4.掌握波特图分析产生自激振荡的方法。
5.掌握放大电路稳定裕度的计算方法。
七、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1.掌握理想运放构成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电路的方法。
2.掌握利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运算电路的方法。
3.掌握节电电流法,叠加原理分析各种运算电路的方法。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电路做设计。
4.掌握有源滤波电路的组成,特点以及分析方法。
八、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处理
1.掌握锁相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掌握单限,滞回比较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三种正弦波振荡电路(RC,LC,石英晶体)的分析方法。
九、功率放大电路
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
2. 常见功率放大电路
3. 消除交越失真的OCL电路
4. 熟练掌握功率放大电路性能分析
十、直流电源
1. 掌握直流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2. 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3. 熟练掌握稳压电路的性能指标
4. 稳压管稳压电路
5. 串联型线性稳压电路
6. 开关型稳压电路
第二部分 数字电路
建议参考书:阎石主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总分:约75分。
一、逻辑代数基础
掌握数制、码制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不同数制和编码的转换。
掌握逻辑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基本定理、基本定律和法则以及逻辑函数的标准表示形式等。
掌握各种形式的逻辑函数的相互转换方法,熟练利用逻辑代数以及卡诺图对逻辑函数进行转换与化简等;
理解逻辑函数约束的基本概念以及约束的基本表示方法,掌握具有约束项的逻辑函数化简等。
二、集成门电路基础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了解二极管、三极管分立元件门电路的结构、原理。
掌握基本TTL门电路和CMOS门电路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输入输出特性。
了解其它各种不同类型的门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TTL OC门电路、ECL门电路、三态门、传输门、漏极开路CMOS门等。
了解74系列和4000系列门电路器件特点。
理解TTL和CMOS门电路的电气特性与参数:速度、功耗、抗干扰、驱动能力和噪声容限等。掌握门电路相互驱动的正确使用条件,能够根据门电路的输入输出特性正确使用各种门电路。
三、组合逻辑电路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
熟练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步骤。
熟悉常用组合逻辑电路模块的原理、结构、逻辑功能和应用:
编码器和译码器;
运算电路;
数值比较器;
多路选择器;
多路分配器。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基于门电路的设计。
基于常用MSI、LSI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
了解组合逻辑电路中的冒险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四、集成触发器
了解触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理解常用集成触发器的逻辑符号、功能特点以及异步置位、复位功能以及现态与次态、电平触发与边沿触发等基本概念。
掌握触发器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特性方程:RS型、JK型、D型、T型,能够用特性方程、状态表、状态图、时序图表示四种基本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掌握不同类型触发器的相互转换方法。
了解触发器的简单应用。
五、时序逻辑电路
了解两种时序电路模型(Milly模型与Moore模型)的异同和转换。
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分类和功能描述等。
理解同步与异步时序电路的概念,理解电路现态与次态、自启动等等与时序电路相关的概念。
掌握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与一般步骤:
逻辑表达式、状态转换表、状态转换图、时序图等。
熟悉常用同步时序电路模块的结构和逻辑功能:
移位寄存器;
同步计数器。等。
掌握同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
基于触发器的同步时序电路设计(状态机设计);
带有冗余状态的状态机设计;
基于触发器的同步计数器设计;
基于计数器模块的同步计数器设计;
同步时序电路设计中的自启动问题。
掌握异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了解异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
了解基本型异步时序电路中的冒险、竞争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六、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熟悉两种最常用的整形电路—施密特触发器和单稳态触发器功能特点,掌握其参数分析方法。
了解常见形式的多谐振荡器。
掌握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用555定时器构成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特点及其振荡周期的估算。
掌握石英晶体多谐振荡电路的构成、工作特点及其振荡频率。
七、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及可编程逻辑
了解半导体存储器的种类和特点,ROM、RAM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主要应用,PLD的基本结构、分类及其特点。能根据系统的需求配置存储器。
掌握PROM、EP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ROM、RAM容量扩展方法。
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类型以及FPGA的开发流程。
八、A/D与D/A转换
掌握 D/A和A/D的基本概念,D/A、A/D转换器的转换精度和转换速度。
了解 D/A转换器的输入和输出关系的计算, A/D转换器的主要类型、结构特点、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比较。
859《信号与系统》
本《信号与系统》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信号与系统是电子通信、控制科学与工程等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主要研究信号与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认识如何建立信号与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时间域与变换域的数学分析对系统本身和系统输出信号进行求解与分析,对所得结果给以物理解释、赋予物理意义。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运算,并能加以灵活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概论
1.信号的定义及其分类;
2.信号的运算;
3.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4.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5.系统分析方法。
(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定义和求解;
3.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4.卷积的定义,性质,计算等。
(三)傅里叶变换
1.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和典型周期信号频谱;
2.傅里叶变换及典型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密度函数;
3.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运算;
4.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5.抽样定理;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6.能量信号,功率信号,相关等基本概念;以及能量谱,功率谱,维纳-欣钦公式。
(四)拉普拉斯变换
1.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
2.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与运算;
3.线性系统拉普拉斯变换求解;
4.系统函数与冲激响应;
5.周期信号与抽样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五)S域分析、极点与零点
1.系统零、极点分布与其时域特征的关系;
2.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和零、极点的关系;
3.系统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频率响应;
4.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
(六)连续时间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1.周期、非周期信号激励下的系统响应;
2.无失真传输;
3.理想低通滤波器;
4.佩利-维纳准则;
5.希尔伯特变换;
6.调制与解调。
(七)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离散时间信号的分类与运算;
2.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3.单位样值响应;
4.离散卷积和的定义,性质与运算等。
(八)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变换分析
1.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2.典型序列的Z变换;逆Z变换;
3.Z变换的性质;
4.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5.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
6.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7.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8.数字滤波器的基本原理与构成。
(九)系统的状态方程分析
1.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 S域流图的建立、求解与性能分析;
3. Z域流图的建立、求解与性能分析;
二、考试要求
(一)概论
1、掌握信号的基本分类方法,以及指数信号、正弦信号、复指数信号、钟形信号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掌握信号的移位、反褶、尺度倍乘、微分、积分以及两信号相加或相乘,熟悉在运算过程中表达式对应的波形变化,了解运算的物理背景。
3、掌握阶跃信号与冲激信号。熟悉斜变信号与冲激偶信号。
4、掌握信号的直流与交流、奇与偶、脉冲、实部与虚部、正交函数等分解方法。
5、掌握系统的分类,连续时间系统与离散时间系统、即时系统与动态系统、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时变系统与时不变系统、可逆与不可逆系统的定义和物理意义,熟悉各种系统的数学模型。
6、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特性,叠加性与均匀性、时不变性,微分特性。
(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熟悉微分方程式的建立与求解。
2、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3、掌握冲击响应与阶跃响应。
4、熟练掌握卷积的定义、性质和计算。
(三) 傅里叶变换
1、掌握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三角函数形式和指数形式;
2、理解典型周期信号,周期矩形脉冲信号、周期三角脉冲信号、周期半波余弦信号、周期全波余弦信号频谱的特点;
3、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
4、掌握典型非周期信号,单边指数信号、双边指数信号、矩形脉冲信号、钟形脉冲信号、升余弦脉冲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5、熟练掌握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的傅立叶变换;
6、掌握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对称性、线性、奇偶虚实性、尺度变换特性、时移特性、频移特性微分特性、积分特性;
7、熟练掌握卷积;
8、掌握周期信号的傅立叶变换,正弦和余弦信号、一般周期信号;
9、理解抽样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10、熟练掌握抽样定理。
(四)拉普拉斯变换
1、深入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应用范围、物理意义及收敛;
2、掌握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阶跃函数、指数函数、冲激函数;
3、熟练掌握拉氏变换的性质,线性、原函数积分、原函数微分、延时、S域平移、尺度变换、初值、终值、卷积;
4、掌握拉普拉斯逆变换;
(五)S域分析、极点与零点
1、熟练掌握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电路、S域元件模型;
2、深入理解系统函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3、熟练掌握系统零、极点分布与其时域特征的关系;
4、熟练掌握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和零、极点的关系;
5、熟练掌握系统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频率响应的关系;
6、灵活运用二阶谐振系统的S平面分析方法;
7、深入理解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
(六)滤波、调制与抽样
1、掌握利用系统函数H(jw)求响应,理解其物理意义;
2、深入理解无失真传输的定义、特性;
3、熟练掌握理想低通滤波器的频域特性和冲激响应、阶跃响应;
4、掌握系统的物理可实现性、佩利-维纳准则;
5、掌握希尔伯特变换;
6、掌握调制与解调以及带通滤波器的运用;
7、理解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的原理;
8、理解脉冲编码调制、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
(七)信号矢量空间分析
1、理解完备正交函数集、帕塞瓦尔定理;
2、掌握沃尔什函数;
3、深入理解相关;
4、了解能量谱和功率谱;
5、掌握匹配滤波器;
6、了解码分复用、码分多址通信;
(八)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1、掌握离散时间信号-序列的分类与运算;
2、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求解;
3、深入理解单位样值响应;
4、熟练掌握离散卷积和的定义,性质与计算等。
(九)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Z变换分析
1、深入理解Z变换的定义与收敛域;
2、掌握典型序列的Z变换;
3、理解逆Z变换;
4、掌握Z变换的性质;
5、理解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
6、掌握差分方程的Z变换求解;
7、理解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
8、理解离散系统的频率响应;
9、理解序列的傅立叶变换;
(十)系统的状态方程分析
1. 利用系统的状态方程求解系统的输出响应;
2. 利用S域流图分析析连续系统的性能;
3. 利用Z域流图掌握无限冲击响应数字滤波器,掌握有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
三、建议参考书目:
郑君里等,《信号与系统》,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第二版。
物理学概况及发展史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是物理学中不可或缺和极其重要的内容,后者如相对性原理、隔离体(包括系统)法、理想模型法、微扰法、量纲分析法等,在古典和现代物理学中都有重要应用。物理学一词,源自希腊文physikos,很长时期内,它和自然哲学(naturalphilosophy)同义,探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变化规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扩展、深化,物理学以纯思辨的哲学演变到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内容从较简单的机械运动扩及到较复杂的光、热、电磁等的变化,从宏观的现象剖析深入到微观的本质探讨,从低速的较稳定的物体运动进展到高速的迅变的粒子运动。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开辟,而发展成熟的分支又往往分离出去,成为工程技术或应用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研究方法不论是逻辑推理、数学分析和实验手段,也因不断精密化而有所创新,也难以用一个固定模式来概括。在19世纪发行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早已陆续地把力学、光学、热学理论和电学、磁学,列为专条,而物理学这一条却要到1971~1973年发行的第十四版上才首次出现。为了全面、系统地理解物理学整体,与其从定义来推敲,不如循历史源流,从物理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来探索。
发展史西方的先哲一般都认为宇宙万物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元素构成;千姿百态的各种运动也只是这些元素的量和质的变化。这些先进思想和他们的严谨的思辨方式,为后世的自然科学所继承和发扬。但由于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又缺乏严格的数学论证,不免带有不少的空想和臆测的成分。例如亚里士多德在所著的《物理学》中就认为大地或月下区域内的物体是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它们在宇宙中的“天然位置”是土位于最底层(即地球或宇宙中心),其上顺次为水、气、火,任一物体的运动取决于该物体中占最大数量的元素,在该元素的天然位置的上下作直线运动;月球以上的天体则由截然不同的第五元素即由纯净的以太(ether,希腊文的原意是燃烧或发光)构成的,它们的天然运动是圆周运动。前一运动是有生有灭、永远变化的,后一运动则是无始无终、永远不变的。这样,天、地及其运动之间就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观点对后来的科学发展起了负面作用。在中国,以物理为书名的,见之于三国、西晋时代会稽郡(今绍兴)处士杨泉的《物理论》,他认为气是“自然之体”,天是回旋运转的“元气”,万物是阴阳二气的“陶化、播流、气积”而成。不少中国的先哲认为气或元气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阴阳二气的消长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也有将“道”视为宇宙的本原及其普遍规律。这些和西方的观点颇多相似之处。也都认为天、地遵循不同的运动规律,如《淮南子·天文训》就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者上浮,浊者下沉,形成天地之别。
经典物理学的发展古希腊时代的阿基米德已经在流体静力学和固体的平衡方面取得辉煌成就,但当时将这些归入应用数学,并没有将他的成果特别是他的精确实验和严格的数学论证方法汲入物理学中。从希腊、罗马到漫长的中世纪,自然哲学始终是亚里士多德的一统天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和伽利略不顾宗教的迫害,向旧传统挑战,其中伽利略把物理理论和定律建立在严格的实验和科学的论证上,因此被尊称为物理学或科学之父。
伽利略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仅就力学而言,他以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将在另一斜面上升到同一高度,推论出如另一斜面的倾角极小,为达到同一高度,物体将以匀速运动趋于无限远,从而得出如无外力作用,物体将运动不息的结论。他精确地测定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一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下滑,并推论出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及其运动方程,驳倒了亚里士多德重物下落比轻物快的结论,并综合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垂直地面方向的匀加速运动得出抛物线轨迹和45°的最大射程角,伽利略还分析“地常动移而人不知”,提出著名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中国的成书于1800年前的《尚书考灵曜》有类似结论)。但他对力和运动变化关系的分析仍是错误的。全面、正确地概括力和运动关系的是牛顿的三条运动定律,牛顿还把地面上的重力外推到月球和整个太阳系,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以上述的四条定律并运用他创造的“流数法”(即今微积分初步),解决了太阳系中的二体问题,推导出开普勒三定律,从理论上解决了地球上的潮汐问题。史称牛顿是第一个综合天上和地上的机械运动并取得伟大成就的物理学家。与此同时,几何光学也有很大发展,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先后发明了显微镜和望远镜,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都对望远镜作很大的改进。
法国在大革命的前后,人才辈出,以P.S.M.拉普拉斯为首的法国科学家(史称拉普拉斯学派)将牛顿的力学理论发扬光大,把偏微分方程运用于天体力学,求出了太阳系内三体和多体问题的近似解,初步探讨并解决了太阳系的起源和稳定性问题,使天体力学达到相当完善的境界。在牛顿和拉普拉斯的太阳系内,主宰天体运动的已经不是造物主,而是万有引力,难怪拿破仑在听完拉普拉斯的太阳系介绍后就问:你把上帝放在什么地位?无神论者拉普拉斯则直率地回答: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拉普拉斯学派还将力学规律广泛用于刚体、流体和固体,加上W.R.哈密顿、G.G.斯托克斯等的共同努力,完善了分析力学,把经典力学推进到更高阶段。该学派还将各种物理现象如热、光、电、磁甚至化学作用都归于粒子间的吸引和排斥,例如用光子受物质的排斥解释反射,光微粒受物质的吸引解释折射和衍射,用光子具有不同的外形以解释偏振,以及用热质粒子相互排斥来解释热膨胀、蒸发等等,都一度取得成功,从而使机械的唯物世界观统治了数十年。正当这学派声势煊赫、如日中天时,受到英国物理学家T.杨和这个学派的后院法兰西科学院及科学界的挑战,J.B.V.傅里叶从热传导方面,T.杨、D.F.J.阿拉戈、A.-J.菲涅耳从光学方面,特别是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见光的二象性)的论争在物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事件。为了驳倒微粒说,年轻的土木工程师菲涅耳在阿拉戈的支持下,制成了多种后以他的姓命名的干涉和衍射设备,并将光波的干涉性引入惠更斯的波阵面在介质中传播的理论,形成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还大胆地提出光是横波的假设,并用以研究各种光的偏振及偏振光的干涉,他创造了“菲涅耳波带”法,完满地说明了球面波的衍射,并假设光是以太的机械横波解决了光在不同介质界面上反射、折射的强度和偏振问题,从而完成了经典的波动光学理论。菲涅耳还提出地球自转使表面上的部分以太漂移的假设并给出曳引系数。也在阿拉戈的支持下,J.B.L.傅科和A.H.L.菲佐测定光速在水中确比空气中为小,从而确定了波动说的胜利,史称这个实验为光的判决性实验。此后,光的波动说及以太论统治了19世纪的后半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如法拉第、麦克斯韦、开尔文等都对以太论坚信不疑。另一方面,利用干涉仪内干涉条纹的移动,可以精确地测定长度、速度、曲率的极微细的变化;利用棱镜和衍射光栅产生的光谱,可以确定地上和天上的物质的成分及原子内部的变化。因此这些光学仪器已成为物理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天体物理学中的重要实验手段。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热学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在J.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同时,他的挚友J.布莱克区分了温度和热量,建立了比热容和潜热概念,发展了量温学和量热学,所形成的热质说和热质守恒概念统治了80多年。在此期间,尽管发现了气体定律,度量了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和各类潜热,但对蒸汽机的改进帮助不大,蒸汽机始终以很低的效率运行。1755年法国科学院坚定地否决了永动机。1807年T.杨以“能”代替莱布尼兹的“活力”,1826年J.V.彭赛列创造了“功”这个词。1798年和1799年,朗福德和H.戴维分析了摩擦生热,向热质说挑战;J.P.焦耳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1878年,花了近40年时间,用电热和机械功等各种方法精确地测定了热功当量;生理学家J.R.迈尔和H.von亥姆霍兹,更从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生物能和热的转换,全面地说明能量既不能产生也不会消失,确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在此前后,1824年,S.卡诺根据他对蒸汽机效率的调查,据热质说推导出理想热机效率由热源和冷却源的温度确定的定律。文章发表后并未引起注意。后经R.克劳修斯和开尔文分别提出两种表述后,才确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还引入新的态函数熵;以后,焓、亥姆霍兹函数、吉布斯函数等态函数相继引入,开创了物理化学中的重要分支——热化学。热力学指明了发明新热机、提高热机效率等的方向,开创了热工学;而且在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冶金学等方面也有广泛的指向和推动作用。这些使物理化学开创人之一W.[[奥斯特瓦尔德]]曾一度否认原子和分子的存在,而宣扬“唯能论”,视能量为世界的最终存在。但另一方面,J.C.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率(见麦克斯韦分布)和L.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定理]]把热学和力学综合起来,并将概率规律引入物理学,用以研究大量分子的运动,创建了气体分子动力论(现称气体动理论),确立了气体的压强、内能、比热容等的统计性质,得到了与热力学协调一致的结论。玻耳兹曼还进一步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统计规律,把熵同状态的概率联系起来,建立了统计热力学。任何实际物理现象都不可避免地涉及能量的转换和热量的传递,热力学定律就成为综合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经过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这些定律仍然成立。而且平衡和不平衡、可逆和不可逆、有序和无序乃至涨落和混沌等概念,已经从有关的自然科学分支中移植到社会科学中。
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电和磁始终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尽管1600年W.吉伯发表《论磁性》,对磁和地磁现象有较深入的分析,1747年B.富兰克林提出电的单流质理论,阐明了正电和负电,但电学和磁学的发展是缓慢的,1800年A.伏打发明伏打电堆,人类才有能长期供电的电源,电开始用于通信;但要使用一个电弧灯,就需联接2千个伏打电池,所以电的应用并不普及。1920年H.C.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开始了电和磁的综合,电磁学就迅猛发展,几个月内,通过实验A.-M.安培建立平行电流间的安培定律,并提出磁分子学说,J.-B.毕奥和F.萨伐尔建立载流导线对磁极的作用力(后称毕-萨-拉定律),阿拉戈发明电磁铁并发现磁阻尼效应,这些成就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1831年M.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磁的变化在闭合回路中产生了电流,完成了电和磁的综合,并使人类获得新的电源。1867年W.von西门子发明自激发电机,又用变压器完成长距离输电,这些基于电磁感应的设备,改变了世界面貌,创建了新的学科——电工学和电机工程。法拉第还把场的概念引入电磁学;1864年麦克斯韦进一步把场的概念数学化,提出位移电流和有旋电场等假设,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完善了电磁理论,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但他的成就并没有即时被理解,直到H.R.赫兹完成这组方程的微分形式,并用实验证明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波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并使人类掌握了最快速的传递各种信息的工具,开创了电子学这门新学科。
直到19世纪后半叶,电荷的本质是什么,仍没有搞清楚,盛极一时的以太论,认为电荷不过是以太海洋中的涡元。H.A.洛伦兹首先把光的电磁理论与物质的分子论结合起来,认为分子是带电的谐振子,1892年起,他陆续发表“电子论”的文章,认为1859年J.普吕克尔发现的阴极射线就是电子束;1895年提出洛伦兹力公式,它和麦克斯韦方程相结合,构成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并用电子论解释了正常色散、反常色散(见光的色散)和塞曼效应。1897年J.J.汤姆孙对不同稀薄气体、不同材料电极制成的阴极射线管施加电场和磁场,精确测定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有同一的荷质比,为电子论提供了确切的实验根据。电子就成了最先发现的亚原子粒子。1895年W.K.伦琴发现X射线,延伸了电磁波谱,它对物质的强穿透力,使它很快就成为诊断疾病和发现金属内部缺陷的工具。1896年A.-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和镭,但这些发现一时尚未引起物理学界的广泛注意。
20世纪的物理学到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满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开尔文在19世纪最后一个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动力理论确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理论。”前者指的是以太漂移和迈克耳孙-莫雷测量地球对(绝对静止的)以太速度的实验,后者指用能量均分原理不能解释黑体辐射谱和低温下固体的比热。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
1905年A.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电动力学应用于动体的不对称(后称为电动力学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不协调),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即适用于一切惯性参考系的相对论。他从真空光速不变性出发,即在一切惯性系中,运动光源所射出的光的速度都是同一值,推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和动系中尺缩、钟慢的结论,完满地解释了洛伦兹为说明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提出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从而完成了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综合。另一方面,狭义相对论还否定了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把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提出统一的相对的时空观构成了四度时空;并彻底否定以太的存在,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的哲学基础,而把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提高到新的阶段,适用于一切动体的力学和电磁学现象。但在动体或动系的速度远小于光速时,相对论力学就和经典力学相一致了。经典力学中的质量、能量和动量在相对论中也有新的定义,所导出的质能关系为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准备。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建广义相对论,把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认为引力场同具有相当加速度的非惯性系在物理上是完全等价的,而且在引力场中时空是弯曲的,其曲率取决于引力场的强度,革新了宇宙空间都是平直的欧几里得空间的旧概念。但对于范围和强度都不很大的引力场如地球引力场,可以完全不考虑空间的曲率,而对引力场较强的空间如太阳等恒星的周围和范围很大的空间如整个可观测的宇宙空间,就必须考虑空间曲率。因此广义相对论解释了用牛顿引力理论不能解释的一些天文现象,如水星近日点反常进动、光线的引力偏析等。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的宇宙学已成为天文学的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另一方面,1900年M.普朗克提出了符合全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首次提出物理量的不连续性。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光量子假设,以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了光电效应;1906年又发表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1913年N.玻尔(见玻尔父子)发表玻尔氢原子理论,用量子概念准确地地计算出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公式,并预言氢原子存在其他线光谱,后获证实。1918年玻尔又提出对应原理,建立了经典理论通向量子理论的桥梁;1924年L.V.德布罗意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预言电子束的衍射作用;1925年W.泡利发表泡利不相容原理,W.K.海森伯在M.玻恩和数学家E.P.约旦的帮助下创立矩阵力学,P.A.M.狄拉克提出非对易代数理论;1926年E.薛定谔根据波粒二象性发表波动力学的一系列论文,建立了波函数,并证明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是等价的,遂即统称为量子力学。同年6月玻恩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表明单个粒子所遵循的是统计性规律而非经典的确定性规律;1927年海森伯发表不确定性关系;1928年发表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奠定了相对论性量子理论的基础。由于一切微观粒子的运动都遵循量子力学规律,因此它成了研究粒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从而发展了量子化学这个化学新分支。
差不多同时,研究由大量粒子组成的粒子系统的量子统计法也发展起来了,包括1924年建立的玻色-爱因斯坦分布和1926年建立的费米-狄拉克分布,它们分别适应于自旋为整数和半整数的粒子系统。稍后,量子场论也逐渐发展起来了。1927年,狄拉克首先提出将电磁场作为一个具有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进行量子化的方案,以处理原子中光的自发辐射和吸收问题。1929年海森伯和泡利建立了量子场论的普遍形式,奠定了量子电动力学的基础。通过重正化解决了发散困难,并计算各阶的辐射修正,所得的电子磁矩数值与实验值只相差2.5×10-10,其准确度在物理学中是空前的。量子场论还正向统一场论的方向发展,即把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统一在一个规范理论中,已取得若干成就的有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和大统一理论等。
物理学实验与理论相互推进,并广泛应用于各部门,成为技术革命的重要动力,也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中开展得最迅速的领域则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1905年E.卢瑟福等发表元素的嬗变理论说明放射性元素因放射a和β粒子转变为另一元素,打破元素万古不变的旧观念;1911年卢瑟福又利用a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确立了原子核的概念;1919年,卢瑟福用a粒子实现人工核反应。鉴于天然核反应不受外界条件的控制,当时人工核反应所消耗的能量又远大于所获得的核能,因此卢瑟福曾断言核能的利用是不可能的。1932年2月,J.查德威克在约里奥·居里夫妇(1932年1月)和W.博特的实验基础上发现了中子,既解决构成原子核的一个基本粒子(和质子并称为核子),又因它对原子核只有引力而无库仑斥力,中子特别是慢中子成为诱发核反应、产生人工放射性核素的重要工具。1938年发现核裂变反应,1942年建成第一座裂变反应堆,完成裂变链式反应,1945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d,1954年建成了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至今核裂变能已成为重要的能源。物理学家还从核聚变方向探索新能源:1938年H.A.贝特提出碳氮循环假说以氢聚变解释太阳的能源,成为分析太阳内部结构和恒星演化的重要理论依据;1952年爆炸了第一颗氢d。许多国家都在惯性约束聚变和磁约束聚变等不同方面,探索自控核聚变反应,以解决日趋匮乏的能源问题。
对基本粒子的研究,最初是和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结构在一起的,先后发现了电子、质子和中子。1931年泡利为了解释β衰变的能量守恒,提出中微子假设,于1956年证实。1932年C.D.安德森发现第一个反粒子即正电子,证实了狄拉克于1928年作出的一切粒子都存在反粒子的预言。在研究核内部结构时,发现核子间普遍存在强相互作用,以克服质子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还了解核内存在数值比电磁作用小的弱相互作用,它是引起β衰变的主要作用。1934年汤川秀树用介子交换的假设解释强相互作用,但当时所用的粒子加速的能量不足以产生介子,因此要在宇宙射线中寻找。1937年C.D.安德森在宇宙线内果然找到了一种质量介乎电子和质子间的粒子(后称μ子),一度被认为介子,但以后发现它并无强作用。1947年C.F.鲍威尔在高山顶上利用核乳胶发现π介子。从50年代起,各国都把高频、微波和自动控制技术引入加速,制成大型高能加速及对撞机等,成为粒子物理学的主要实验手段,发现了几百种粒子:将参与电磁、强、弱相互作用的粒子称为强子,如核子、介子和质量超过核子的重子;只参与电磁和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μ子、τ子称轻子,并开始按对称性分类。1955年发现当时称为θ介子和τ介子的两种粒子,它们的质量、寿命相同应属一种粒子,但在弱相互作用下却有两种不同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一种为奇宇称,究竟是一种或两种粒子,被称为θ-τ之谜。李政道和杨振宁仔细检查了以往的弱作用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实弱作用中宇称守恒,从而以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确定θ和τ是一种粒子,合称K粒子。这是首次发现的对称性破缺。对粒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还促进了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60年代中期起,进一步研究强子结构,提出带色的夸克假设,并用对称性及其破缺来分析夸克和粒子的各种性质及各种相互作用;建立了电弱统一理论和量子色动力学,并正在探索将电磁、弱、强三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
此外,基于19世纪末热电子发射现象,1906年发明了具有放大作用的三极电子管,各种电子管纷纷出现,并和基于阴极射线的摄像管相结合,使电子工业,电子技术和电子学都迅速发展。1912年M.von劳厄发现X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现象,后布拉格父子发展了研究固体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发现电子和离子的衍射现象后,鉴于它们的波长可以较X射线更短,发展了各种电子显微镜,其中扫描透射电镜的分辨本领达到3,可以观察到轻元素支持膜上的重原子,这些都成为研究固体结构及其表面状态的重要实验工具。在引入量子理论后固体物理学及所属的表面物理学迅速开展起来了。在固体的能带理论指导下,对半导体的研究取得很大成功,1947年制成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三极管,以后又发明其他类型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器件,使电子设备小型化,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并开创了半导体物理学新学科。此外,以爱因斯坦的受激辐射理论为基础,发展了激光技术,由于激光的高定向性、高单色性、高相干性和高亮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低温物理学方面,H.卡默林-昂内斯于1906和1908年相继液化了氢气和氦气,1911年发现金属在温度4K左右时的超导电性,以后超导物质有所增加,超导温度也渐提高。现已证实,超导转变温度可提高到100余开,并已开始应用于超导加速等。
学科特点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学也同样遵循这一标准。一切假说都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必须经受住实验的验证。但物理学也是思辨性很强的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哲学建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麦克斯韦方程乃至相对论、量子力学,无不带有强烈的、科学的思辨性。有些科学家例如在19世纪中主编《物理学与化学》杂志的J.C.波根多夫曾经想把思辨性逐出物理学,先后两次以具有思辨性内容为由,拒绝刊登迈尔和亥姆霍兹的论能量守恒的文章,终为后世所诟病。要发现隐藏在实验事实后面的规律,需要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多少物理学家关注θ-τ之谜,唯有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经过缜密的思辨,检查大量文献,发现谜后隐藏着未经实验鉴定的弱相互作用的宇称守恒的假设。而从物理学发展史来看,每一次大综合都促使物理学本身和有关学科的很大发展,而每一次综合既以建立在大量精确的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也有深刻的思辨内容。因此一般的物理工作者和物理教师,为了更好地应用和传授物理知识,也应从物理学的整个体系出发,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和规律。
应用物理学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各部门的一门科学,有人曾经说过,优秀的工程师应是一位好物理学家。物理学某些方面的发展,确实是由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推动的。在前几个世纪中,卡诺因提高蒸汽机的效率而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阿贝为了改进显微镜而建立光学系统理论,开尔文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大西洋电缆发明了许多灵敏电学仪器;在20世纪内,核物理学、电子学和半导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乃至超声学、水声学、建筑声学、噪声研究等的迅速发展,显然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有关。因此,大力开展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许多推动社会进步,大大促进生产的物理学成就却肇始于基本理论的探求,例如:法拉第从电的磁效应得到启发而研究磁的电效应,促进电的时代的诞生;麦克斯韦为了完善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带来了电子学世纪;X射线、放射性乃至电子、中子的发现,都来自对物质的基本结构的研究。从重视知识、重视人才考虑,尤应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为使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前列,基础理论研究是绝不能忽视的。
展望21世纪的前夕,科学家将从本学科出发考虑百年前景。物理学是否将如前两三个世纪那样,处于领先地位,会有一番争议,但不会再有一位科学家像开尔文那样,断言物理学已接近发展的终端了。能源和矿藏的日渐匮乏,环境的日渐恶化,向物理学提出解决新能源、新的材料加工、新的测试手段的物理原理和技术。对粒子的深层次探索,解决物质的最基本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将为人类提供新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这需要有新的粒子加速原理,更高能量的加速和更灵敏、更可靠的探测器。实现受控热核聚变,需要综合等离子体物理、激光物理、超导物理、表面物理、中子物理等方面知识,以解决有关的一系列理论技术问题。总之,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物理学也将无限延伸。
算了,做回好人,把剩下的部分贴上来。866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华南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867 财会综合 《中级财务会计》,刘永则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管理会计学》,孙茂竹等4人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版。
868 经济学(含宏观、微观) 《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美]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69 管理学 《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二版),芮明杰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70 语言学和英美文学基础知识 《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秦秀白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英美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刘洊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
点击查看
871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概论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2、《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出版;
3、《毛泽东思想概论》莫岳云等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二版
4、《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郑永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二版
(考试内容涉及史、论、原著)
874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沈同、王竟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7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提供考试大纲
主要参考书有
《生物化学》(第三版) 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朱玉贤,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杨安钢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习题集》王金发,科学出版社
英文双语教学参考书
1. Robert F. Weaver: Molecular Biology,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科学出版社,
2. Trdy Mckee et al: Biochemistry::An Introduction.(2nd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科学出版社
点击查看
880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883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84 中外音乐史 《西方音乐通史》 于润洋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西方音乐史》 格劳特(美)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 汪毓和编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885 行政管理学 1、行政管理学(第三版),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丁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点击查看
901 机械工程基础(含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测试技术) 主要参考教材:
1. 曾志新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 黄平、朱文坚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华南理工出版社,2004
3. 黄长艺等主编,《机械工程测量与试验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
4.黄长艺、卢文祥、熊诗波等主编,《机械工程测量与试验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点击查看
902 上机能力测试: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王能斌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四版)中文版,杨冬青、唐世渭 等编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数据库系统教程》王能斌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903 建筑历史与理论
904 工业设计史 点击查看
905 材料加工综合(材料的力学及物理性能、微机基础为必考内容,工程材料、弧焊电源为选考内容) 《金属力学性能》来德林编,机械工业出版社《金属物理性能》宋学孟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应用基础》陈立行等编,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机械工程材料》梁耀能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弧焊电源》郑宜庭、黄石生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版
906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参考教材:
刘瑞新主编,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907 中外建筑史 参考书目同621
908 工程水文学 《工程水文学》詹道江、叶守泽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版
909 城市历史与理论
910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物理》华南理工大学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版;《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911 园林历史与理论 参考书目同639
912 半导体物理 《半导体物理》刘恩科等,国防工业出版社;《半导体物理》顾祖毅、田立林等,电子工业出版社;《半导体器件物理》孟庆巨、刘海波等编著,科学出版社 点击查看
913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上、中册),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14 机械设计基础 主考教材:黄平、朱文坚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教材:孙桓、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点击查看
915 汽车构造基础知识 《汽车构造》上下 机械工业出版社 陈家瑞主编 2005年版 点击查看
916 内燃机原理 《内燃机学》周龙保、刘俊、高宗英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点击查看
917 制冷技术与应用 《制冷技术与应用》岳孝方、陈汝东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点击查看
918 力学概论(以材料力学为主) 《力学史》武际可编,重庆出版社
《材料力学》刘鸿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19 交通规划与交通控制 《道路交通规划》李旭宏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道路交通控制基础》徐建闽、尹宏宾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版
920 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结构设计原理》叶见曙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921 道路综合专业知识 参考书同初试科目416
922 船舶专业综合知识 参考书同初试科目414
92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童诗白 华成英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 阎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924 光电子技术基础 《光电子技术基础》朱京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25 传热学 《传热学》(第三版)杨世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26 流体机械原理 《水轮机原理及水力设计》曹锟、姚志民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927 电机学 《电机学》汤蕴璆主编,哈尔滨理工大学出版社
928 土力学 《土力学》杨小平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9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组成原理》黄钦胜、朱娟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930 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原理》,萨师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点击查看
931 控制系统(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和微机原理及应用 《运动控制系统》罗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8月
《过程控制工程》第二版邵裕森、戴先中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四版)郑学坚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932 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数据库) 《新概念C语言程序设计》张基温 编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数据库系统概念》杨冬清 唐世渭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933 数学综合(线性代数、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上、下册 陈传璋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数学分析简明教程》上、下册 邓东皋、尹小玲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线性代数》齐民友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934 机械设计专业综合 点击查看
935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综合 点击查看
936 过程装备综合 姚玉英主编,《化工原理》(上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郑津洋等编《过程设备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或王志文主编《化工容器设计》和聂清德编《化工设备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点击查看
937 安全技术基础点击查看
938 环境污染控制工程 《水处理工程》胡勇有、刘绮,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广州,2006年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工程》张小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39 制糖专业综合 《甘蔗制糖原理与技术》(第二、三、四册)陈维钧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940 食品专业基础知识 《食品生物化学》(第二版)宁正祥、赵谋明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曾庆孝 芮汉明 李汴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941 制浆造纸原理与工程 <<制浆原理与工程>> (第二版)詹怀宇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造纸原理与工程>> 卢谦和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 (上.下册)陈克复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942 电力系统(含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 《电力系统分析》上下册(第三版)何仰赞等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943 计算方法(含C语言) [1] 《计算方法》,郑咸义著,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94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1]《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上、下册)梁之舜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概率论》(第1册、第2册1分册)复旦大学数学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点击查看
945 微分方程与复变函数 [1]《常微分方程》王高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常微分方程教程》(第二版)丁同仁、李承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复变函数》余家荣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复变函数论》(第三版),钟玉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点击查看
946 微生物学 《现代工业微生物》杨汝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
947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科学出版社和McGraw-Hill联合出版影印版
948 生物工程与工艺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生物工程设备》梁世中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949 数字信号处理和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950 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基础知识 《理论力学》同济大学理论力学科研室,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流体力学》(上下册)吴望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951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有机化学》恽魁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52 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学》黄昆、韩汝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0月第一版。 点击查看
953 微机原理及应用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第二版)郑学坚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点击查看
954 光电技术 《光电技术》王庆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次印刷
955 半导体集成电路 《半导体集成电路》张延庆、张开华、朱兆宗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点击查看
956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含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物理化学》(第四版)天津大学物化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五版)
《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无机化学》华南理工大学无机教研室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957 管理研究 《管理研究方法论》李怀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版
958 水力学 《水力学》吴持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59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陆正飞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版
960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第四版)王兆安、黄俊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年 1 月
961 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各占50%) 《管理经济学》(第3版),吴德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财务管理》,崔毅、邵希娟,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96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17版,萨缪尔森,人民邮电出版社
96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马列著作选编(内容提要和注释)》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导读》陈占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点击查看
964 科学技术史 《世界科学技术史》王鸿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6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修定版)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966 比较高等教育 《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67 管理学(命题作文) 《管理学》(第二版),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968 数据库和上机测试 《数据库系统教程》(上下册)王能斌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969 传热学 《传热学》天津大学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970 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的综合 《货币银行学教程》,武康平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金融市场学》,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张亦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国际金融学》姜波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971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972 运筹学 《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973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第四版),[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974 美学综合 1、《美学基础》,唐孝祥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现代美学体系》,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975 高电压工程 《高电压工程》 邱毓昌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976 物流综合 (1)《物流学基础理论》,桂寿平编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2)《数据库系统简明教程》,王珊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点击查看
977 油气储运综合 《油气储运工程 》严大凡 张劲军 编著,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年版 点击查看
978 管理决策方法(统计学原理、数据库原理任选一门) 《统计学》袁卫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萨师煊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4版
979 高分子专业基础 《高分子化学》 第三版 浙江大学潘祖仁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分子物理》 复旦大学何曼君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近代测试分析技术》曾幸荣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周达飞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金属考生:
1.金属的晶体结构
2.金属的结晶
3.二元合金的相结构与结晶
4.铁碳合金及Fe-Fe3C相图
5.三元合金相图
6.金属及合金的塑性变形
7.金属及合金的回复与再结晶
980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精文解析 期刊:
1.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3.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81 英汉互译及文学专业知识
982 英汉互译及语言学专业知识
983 传播学综合 《传媒社会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麦克莱著
《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第一篇不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黄匡宇著
《整合营销传播》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舒尔茨(HeidiSchultz)著
984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李宗桂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85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 点击查看
986 经济法学分论 《经济法学》,张富强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87 民事诉讼法学 《比较民事诉讼法》常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民事诉讼法学(修订版)》田平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988 商法学(含知识产权) 《民法学》(2007年修订版),彭万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修订版
《商法学》雷兴虎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知识产权法》吴汉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89 刑法学分论 《刑法学》徐松林主编、胡学相副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990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法制史》张洪林、李世宇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2月修订版
991 西方法律思想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谷春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92 材料物理化学前沿基础知识 点击查看
993 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瞿彭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二版。 点击查看
994 旅游综合 1)旅游行政管理(第二版).张俐俐 刘丹萍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旅游消费者行为学. (英)约翰•斯沃布鲁克,苏珊•霍纳著.俞慧君,张鸥,漆小燕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3)饭店管理(第二版).蒋丁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注:以上参考书目在高等教育出版书店和蓝色畅想网络书店均有出售。)
995 电子器件导论 《电子器件导论》,包兴 胡明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996 系统工程(涉及对工业工程与管理工程专业的理解,重点是对所报考方向的研究设想) 《系统工程》,汪应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三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